2023-03-04養生南潯區特色文化產業園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南潯區特色文化產業園,以及南潯區特色文化有哪些,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南潯特有的習俗
一 裹粽子
清明節前家家淘米裹粽子。淘凈糯米,用箬葉將粽子包成三角、四角、尖腳形狀,有棗子粽(放入紅棗或蜜棗)、豆沙粽、肉粽等。四只、五只結成串入大鍋旺火水煮,隨時加水,等粽子熟后燜過夜,瀝起掛于竹竿或繩子上。頭清明游含山,就帶幾串粽子;清明過后出田畔帶粽子作“地三飼(小點心)”;招待客人吃粽子。本地諺語有:“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鷂子,三月里淘米裹粽子”之說。
二 做清明圓子
所謂清明圓子,用對粳對糯米粉制作,一是青、二是白。青圓子是米粉,摻淖熟后用生石灰粉漬過的南瓜藤青葉制成。清明圓子不嵌餡,做成繭狀,所以又叫繭兒圓子。本鎮南邊(與桐鄉交界的)村坊,將清明圓子做成兩頭尖尖的。鄉下有句俗語:“清明圓子兩頭尖,吃下得要發癲。”意思是清明時正值陽春三月,萬物生機,人也朝氣蓬勃,特指到含山軋蠶花之舉,打拳、橾踏白船、托武石(撐桿)、軋鬧猛,山上山下,不分男女老幼。所有的人都歡欣若狂,看似癲狂。
清明圓子做生肖。農家在做清明圓子時,用青、白兩種粉團捏成十二生肖。青色的龍、猴、雞,白色的羊、兔,花斑的牛、豬、狗等,用半顆赤豆或野黑豆(俗稱羊眼烏珠豆)做動物眼睛,蒸熟等涼干后從蒸架上取下。在做動物時,還特地做幾只貓。貓雖不屬生肖,但蠶貓是農家的吉祥物;另外再做一座“繭山”。這些和清明圓子一起裝入蒸笪或盤內拜財神利市、蠶花五圣,祈求蠶花廿四分。根據習俗,放在灶山上的清明生肖和年糕(時已風干),到立夏時放入油鍋炸給小孩吃,意為吃了不疰夏。
三 熯甜麥塌餅
甜麥塌餅是練市特產,練市人于清明、立夏有吃甜麥塌餅的習俗。用白婆子草或捻線頭草(這兩種草的葉子撕開都有綿狀絨絲),煮熟連湯和入米粉(粳米糯米各半),反復揉勻,捏成窩窩團塊,上鍋蒸透,待涼后,慢慢和入芽麥粉(又稱甜麥粉)適量,不可太多,甜麥太多使粉團變得稀爛粘手,不易做餅。揉甜麥熟粉團時也不能過涼,否則揉搓不勻,使餅內起硬塊。做成圓餅后,撒上少些芝麻,用油在熯盤內將餅反復熯成嫩黃為止,熯餅時可加入少些白糖水,味道更甜。在餅中放入核桃、豆沙或黑芝麻餡,味為更佳。甜麥塌餅是一大地方特色食品。現從清明至立夏,街上有幾個用三輪車設攤一邊熯一邊賣的;湖州,蘇杭、上海等地的客人,在清明節也喜歡到練市來嘗嘗甜麥塌餅,或帶上一些贈送親戚朋友。
四 軋蠶花
頭清明游含山,是鎮域一年一度百姓的盛事。男女老幼,帶上粽子或乘船或行走至含山。含山塘停滿載客農船,塘港里踏白船往來若飛。
打拳船彩旗飄揚,鳴鑼擊鼓,張拳舞戟;還有標竿船,拜香會船。山上山下人群鬧猛非凡。生意人叫賣聲時起時伏:賣甘蔗的、賣餛飩的、、賣梨膏糖的、賣糖葫蘆的、賣煮辣豆腐干的;還有雜耍的,推大洋板的,耍猴的,賣洋卵泡、口哨、玩具刀槍的,讓人眼花繚亂。
人們最喜愛的是紙扎絹扎的彩色蠶花,賣一束帶回家,放在蠶匾中,祈求蠶花廿四分;女青年買一朵插于發間,男青年買一朵戴在帽沿上。
信男信女在廟內和塔前燒香念佛,保佑平安。拜祭“蠶花五圣”祈求蠶繭豐收。
舊時軋蠶花時,相傳有“摸蠶花奶奶”的陋俗。在男女傾軋的過程中,允許摸女性的乳房,據說取其“摸發摸發,越摸越發”(蠶花發)之意,辛亥革命前后盛行,抗日戰爭以后漸衰(《湖州風情》)。
五 蠶花節
以蠶鄉蠶事風俗為基調的湖州含山蠶花節,自1993年正式創辦,融遠古現代于一體。民俗風情與旅游觀賞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創新創意,弘揚南太湖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一道絢麗奪目,燦爛紛呈的民俗風情風景線。每逢蠶花節開幕,吸引了全國各地和海內外眾多賓客來湖旅游觀賞,三五萬游客先后匯集含山,地方領導主持開幕式。其間除當地蠶民固有的戴蠶花、軋蠶花、祭蠶花娘娘,吃蠶花飯等民間風俗活動外,已由蠶花節主辦單位融入現代的統一組織活動。其中采用飛行器在含山上空來回飛翔,灑落萬余朵蠶花空中緩緩飄飛,降落在幸運的游客頭上。以歌舞形式組織百名蠶娘祭蠶神,評選出“金蠶花姑娘”;舉行富有傳奇色彩的蠶花娘娘真身地揭碑儀式;傳統的擂臺船,船拳及標桿船等活動,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地方特種拳種。船拳以練市鎮鐘家墩拳船最為著名。
蠶花節上新增民俗風情蠶事活動與民俗風情旅游活動相結合的項目:如“背蠶娘”、“打蠶龍”(柴龍—蠶寶寶吐絲結繭之用)、“劃菱桶”、“挑蠶花”等。
蠶花節創辦以來,至2010年,已舉辦10屆。是日,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停滿含山四周。
六 上 墳
上墳祭掃,焚褚錠(褚以白阡切為陌錠,以金銀紙箔糊成,謂之冥資,古明器遺意),省塋域辟草萊,添土懸紙幡(謂之飄白或曰籍以招魂),歸而以馂余燕諸族人(謂之上墳酒)-(《練溪文獻》)。清明上墳是一大民俗活動,鎮域百姓世代崇尚孝道,清明節家家對祖先都要祭掃一番。清明滿格夜置葷素菜肴,擺放盅筷,焚燒紙箔與佛經,隆重祭奠。清明節上墳祭掃有(前三后四)之說,就是清明節前三天和后四天都可以上墳祭掃的,全家老幼帶上供品上墳掃墓,并為祖墳增添新土,名為“加土”,本地客籍人上墳則掘兩塊升籮形土塊對合在墳頂。殯葬改革后,都用彩色紙幡懸掛墳上(現為亭子式墓塋)或墳樹上。這一切意在表明子孫們已為故人上過墳了。本地有一首民謠《孟姜女思夫》,其中第三段唱的:“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正當春,人家墳上飄白紙,孟姜女家墳上冷清清”,說的是因范喜良被征勞役筑長城,清明時節不歸家的景象。
舊時,本地官宦,富人家的墳地構筑豪華,選擇“風水寶地”圈地上十上百畝,專門請人常年幫助管理墓地,墓主并與之結交“墳親”。
七 趕白虎
食螺(謂之挑青,烏青志病蠶謂之青娘,故痛絕之),晚則以殼散屋上(謂之趕白虎);門前撒石灰作弓矢形(驅蠶祟也)--(《練溪文獻》)。寒食日這天夜飯稱“清明夜飯”,本地有諺語:“年夜飯要晏,清明夜飯要早”。因晚飯后還有許多準備(撒螺螄殼、撒石灰、有拳船踏白船的村坊要在晚飯后預練一番)。清明夜飯吃螺螄稱“挑青娘”;食后將殼撒在屋頂上,稱“趕白虎”。也稱預防房檐房椽上生瓦刺(蟲)。門前道地上用石灰畫一大框,在框內畫上弓箭、大刀、畫戟等兵器,用于驅邪避祟保平安。現清明撒石灰已廢除,吃螺螄撒螺螄殼風俗至今還流傳。
位于浙江湖州市,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老區面積1.2平方公里,其中一條市河穿鎮而過。 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間樓民居。依舊是舊日的模樣,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廈、庭院里古松翠柏顯示她經歷的歲月。北面是太湖,東與江蘇省交界,距蘇州市僅51公里,乘中巴車12元,途中經過著名水鎮同里。 據《江南園林志》記載“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 南潯名勝古跡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融化,既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又洋溢著江南水鄉古鎮詩畫一般的神韻。 南潯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絕。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僅宋,明,清三代,南潯就出了進士41名。 南潯建鎮已有745年歷史,明萬歷至清代中葉為經濟繁榮鼎盛時期,南潯歷史文化悠久,從宋至清共出41名進士。著名的名勝古跡有嘉業藏書樓、劉鏞的莊園小蓮莊、張靜江故居、張石銘舊居、百間樓和宋代古石橋等。
景點介紹
百間樓
百間樓位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這一名稱一直保存至今。百間樓的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墻,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
整條百閣樓街房舍連排,側墻相接。房舍間山墻高聳,有做成云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墻式,高低錯落,白墻黑瓦,饒有風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居居的靈氣。
張靜江故居
張靜江故居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宏門豪宅風格。一進們便是正廳“尊德堂”,是張家用來接待客人的,堂中掛有字畫供游客觀賞。邊廳為雙層結構,冬暖夏涼。二廳、三廳里陳列著反應張靜江生平事跡的各種照片、書札、任命狀等文物,另有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于古任、陳布雷、蔣介石等名人手札的影印件以及往來信件。
百船坊
南潯百船坊(展館)按歷史所記載,精心設計構建而成。以江南水鄉的舟船為主,精心制作出中國傳統六大類船型,闡釋了中國船文化的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百船坊(展館)本著立新意、知識廣、有特點的原則,采用實物、模型、油畫等手法把水鄉風情展現在人們眼前,并注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集參觀、收藏、參與體驗為一體的古船文化館。
嘉業藏書樓
嘉業藏書館是由南潯“四象”之首劉墉的孫子劉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因清朝溥儀皇帝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總體設計為中西合璧園林式布局,寓肅穆的書樓于幽雅的園林之中。最盛時有藏書60萬卷,共約16萬冊,其中不少為海內外秘籍和珍本。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于1930年所建別墅。劉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進,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沒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潯別墅稱“求恕里”。屬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個結構是以門房、甬道、西洋門樓、卷門、庭院和獨立的樓廳相結合。
小蓮莊
小蓮莊,又稱“劉園”,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于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回轉,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園與外園以粉墻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內外園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園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臺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
劉氏梯號
劉氏梯號,又稱崇德堂,俗稱“紅房子”。崇德堂總體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筑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為主體,最有特點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筑,其中北部歐式建筑立面尤為壯觀,大宅高達恢宏,以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見勝。
廣惠宮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遺存,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間,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殿內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稱廣惠宮。后因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曾在此修糧倉,占廣惠宮為行宮,俗稱“張王廟”。
去廣惠宮游玩的朋友請注意,如果宮內有道士讓你捐錢消災祈福之類的,都不要相信,這些純屬騙錢之舉。
張石銘舊宅
張石銘故居,前院是中國傳統廳堂,后院卻是西洋風格建筑。整個大宅巧妙地將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筑風格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筑風格融合了在一起。大宅氣勢恢宏,富麗典雅,風格獨特,可稱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私家民宅。
南潯古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低調且不失內涵,去過的人評價很高南潯古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古鎮在浙江乃至全國都非常有名氣。它坐擁了全國文明鎮、中國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千強鎮、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等榮譽稱號。這么多榮譽都聚集在了南潯古鎮,可見,它的魅力不是一般的大。
浙江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美景
提到江南古鎮,大家想到的基本都是周莊、烏鎮、西塘等非常有名的古鎮。而南潯古鎮太低調了,低調的有些不為人知。南潯古鎮在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鎮。它還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古鎮里比較著名的景點有小蓮莊、張石銘舊宅、南潯文園、南潯穎園、輯里湖絲館、通津橋等等。
接親的喜船
喜船遠景
去過南潯古鎮的人們對它的評價都很好。這里清新幽靜、粉墻黛瓦,看著古鎮的美景心情都會舒暢起來。小蓮莊,又稱“劉園”,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也是南潯的五大名園之一。小蓮莊是園中園,里面非常大。這里景色宜人,綠樹成蔭,還有一個非常大的蓮花池。四五月份時,可以聞到濃濃的桂花香,七八月份還能看到荷花盛開的景象。
古鎮小店
橋下美景和游船
張石銘舊宅,又稱懿德堂,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的孫子張均衡建的大宅院。大宅院里有一棟小洋樓,里面還有一個西洋風格的舞廳。整個宅院的建筑呈中西合璧,算是江南地區保存最完好、最龐大的豪宅了。我認為,張石銘舊宅和揚州的盧氏鹽商故居真的有的一拼啊。或許唯一不同的就是這里還有西方的建筑。
張石銘舊宅
小洋樓
通津橋,位于東大街的古運河上,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單孔石拱橋。通津橋是南潯的眾橋之首,明清時期這里還是南潯非常繁華的絲織品交易地。江南最不缺橋和水,通津橋也算南潯古鎮的標志性建筑物了。小橋流水,充滿了江南水鄉的韻味。對了,通津橋和洪濟橋并稱為“頔塘故道雙橋”,在東大街入口不遠處,感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清醒書屋
湖州市歷史建筑
無論去什么地方當然少不了吃。南潯最應該打卡的美食便是潯蹄。潯蹄是南潯的獨有特產,是南潯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主菜,距今已有百年歷史了。潯蹄也曾上過《十二道鋒味》,因此也特別受外來游客的喜愛。如果想給朋友帶點,店主也可以給你真空包裝,吃的時候,煮熱就可以了。味道和當地的味道基本一樣。
南潯百年老店
潯蹄
這里是南潯古鎮,處處都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好像又洋溢著江南水鄉詩畫一般的神韻和靈氣。只看一眼,便能被它深深吸引。即使這么低調的它,還是被世人挖掘出來了。只愿以后的它,可以繼續低調下去,不要商業化,留一個完完整整的江南水鄉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南潯特產有:雙林姑嫂餅、南潯香大頭菜、桔紅糕、輯里湖絲、湖筆。
1、雙林姑嫂餅
雙林姑嫂餅是浙江南潯區雙林鎮的特色傳統名點之一。扁圓形,厚薄均勻,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潔,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
2、南潯香大頭菜
南潯香大頭菜,又稱五香大頭菜,是浙江省著名的傳統特產。南潯香大頭菜,不但生產歷史悠久,銷路也廣。主產地湖州市南潯區北里、三長、橫街等鄉,具有香甜、脆嫩、爽口之特色。
3、桔紅糕
桔紅糕,浙江省湖州水鄉古鎮南潯的名點之一,用江南的糯米制成,造型玲瓏,剔透如玉,糯滑可口,甜韌適中,玫瑰桔香,口味甚濃,具有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老少皆宜之特點,深受公眾喜愛。
4、輯里湖絲
輯里湖絲是南潯“特產”。“輯里湖絲”又稱“輯里絲”簡稱輯絲,是生絲中極品,因產于南潯鎮輯里村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清康熙時、明萬歷年間,輯里絲就聞名暇爾。
5、湖筆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并稱為“文房四寶”,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征。湖筆之鄉在善璉鎮。當地有筆祖蒙恬廟。相傳秦始皇的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2006年,湖筆制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桑葚干
桑葚干是指曬干的桑葚(sāngshèn),桑葚為桑科落葉喬木桑樹的成熟果實,桑葚又叫桑果、桑棗,味甜汁多,是人們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質油潤,酸甜適口,以個大、肉厚、色紫紅、糖分足者為佳。
2,桑葉茶
南潯桑葉品種繁多,家家戶戶自古以養蠶繅絲為生,所以桑葉也是當地比較古老的一種植物葉子,農家桑葉泡茶,清澈明亮,清香甘甜,鮮醇爽口。
3,桔紅糕
桔紅糕,浙江省湖州水鄉古鎮南潯的名點之一,用江南的糯米制成,造型玲瓏,剔透如玉,糯滑可口,甜韌適中,玫瑰桔香,口味甚濃,具有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老少皆宜之特點,深受公眾喜愛。如震遠同的桔紅糕,糯、香、甜、不粘牙。
4,定勝糕
定勝糕屬于杭州菜系,具有春季養生調理,術后調理的功效。有甜味,色呈淡紅,松軟清香,入口甜糯。糕點比較軟,有點松,帶甜甜的豆沙味。傳說是南宋時百姓為韓家軍出征鼓舞將士而特制的,糕上有“定勝”兩字,后就被稱“定勝糕”。
5,南潯香大頭菜
南潯香大頭菜,又稱五香大頭菜,是浙江省著名的傳統特產。南潯香大頭菜,不但生產歷史悠久,銷路也廣。主產地湖州市南潯區北里、三長、橫街等鄉,每年生產量有1萬余擔,銷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市,深受蘇南、杭滬一帶群眾所歡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桑葚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桔紅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定勝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潯香大頭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潯區。
南潯鎮歷代名人較多,在全國有影響的潯藉專家、學者8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9人。
據《江南園林志》云:“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江南所僅見”。南潯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如馳名中外的文化寶庫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佳構小蓮莊;獨具江南風情的沿河居民建筑群、明代百間樓;號稱“江南第一宅”的張石銘舊居和民國元老張靜江故居以及穎園、絲業會館和大小古橋等。由南潯商會改成的南潯史館已成為展示南潯歷史的對外宣傳窗口。
南潯鎮建于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南潯鎮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學者有80多人,故南潯有“詩書之綁”、“鎮志之綁”之美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藝巨構小蓮莊,中西合璧建筑張氏舊宅,無不透視出深厚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文化色彩。一鎮擁有8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級職稱的教授、專家更為江南其他鄉鎮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