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特產西蒙·波伏娃與哪位哲學家保持了終生的“伴侶”關系?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西蒙·波伏娃與哪位哲學家保持了終生的“伴侶”關系?,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波伏娃的第一部作品是小說《女賓》,取材于1933年的薩特—波伏娃—奧爾加三角情感糾紛。在這部小說中,波伏娃避開此類主題慣用的心理分析和手法,而向讀者展現了存在主義小說的模式,特別提出了“他人”這個存在主義關注的重要問題。之后的《名士們》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形象,獲龔古爾文學獎。
作品特征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
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于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總是要死的》,《名士風流》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棱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阿斯》等,提出道德規范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
三部。波伏娃自傳官方信息顯示,有三部。波伏娃全名為西蒙娜·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女權主義代表著作《第二性》的作者是西蒙娜·波伏娃。
《第二性》是法國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創作的社會學著作。
作者以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生物學、古代神話和風俗的文化內容為背景,縱論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演變中,婦女的處境、地位和權利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個體發展史所顯示的性別差異。
此書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尊為西方婦女的“圣經”,被譽為“女性圣經”。2015年11月,該作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作者介紹: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譯做西蒙·波娃瓦。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并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
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
波伏娃與薩特的關系一直備受人們關注。他們曾就一些敏感問題回答過記者的提問。談到不生孩子的選擇,波伏娃說:對我而言,那是理所當然的。并不是我對養育小孩這件事本身感到厭惡。當我還很年輕,并憧憬著與表兄杰克締結一個布爾喬亞式的家庭時,我也許想要有小孩。但我與薩特的關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礎上,因此我從無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沒有特別的欲望去復制一個薩特。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譽世界的法國著名作家,當代最負盛名的女權主義者。存在主義的鼻祖讓·保羅·薩特的終身伴侶,她的存在主義的女權理論,對西方的思想和習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獲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意志、智慧的一本書,被譽為女人的“圣經”,成為西方女人必讀之書。
密特朗稱她為“法國和全世界的杰出的作家”,希萊克則在一次演講中說:她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志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它的無可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法國文學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女人一詞,為我們熟悉又陌生,自從地球有人類以來,它就成為永恒的主題,備受人們的贊譽、詛咒和抵毀。
偉大的女人和偉大的男人一樣崇高、神圣;險惡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樣兇殘、卑鄙。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類求索中的女性哲學,向所有的讀者,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提示了當代婦女面臨的問題:生命的自由、墜胎、賣淫和兩性平等。既是當代婦女問題的探尋,也是歷史與永恒的品味。。。。。。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美麗的形象》描述了洛朗斯,這個中產階級職業婦女的“閨愁”:作為人妻、情婦,她在寧和美滿的家庭生活和熱烈刺激的婚外戀中矛盾彷徨;作為女兒,她既有對母親的不信任和同情,又有對安于孤獨、蔑視世俗虛榮的父親的愛與理解,她甚至認為只有自己才和父親達到某種默契;作為母親,她因對自己十一歲的女兒提出的人生問題無從解答而苦惱和擔憂;作為一個現代人,她對生活存在無可就藥的厭倦。父親邀她去希臘旅行,可是在旅途中,她甚至失去了與父親心靈溝通的能力與信心。返回巴黎后,父親與母親這個兩個水火不相容的人,竟然棄前嫌,和好如初,使洛朗斯遭受到巨大的震驚,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她發現原來生活原則、愛情、信任,統統都是美麗的幻象,自己始終置身于虛偽和謊言的黑幕之中。她決定要拆除心理的障礙,正視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活,來幫助女兒睜開眼睛,走出黑暗,走出無知,走出冷漠。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總是要死的》、《名士風流》、《第二性》、《一個循規蹈矩的少女回憶》、《年富力強》、《時勢的力量》、《了結一切》《獨白》等。這些都很值得品讀。
西蒙·德·波伏娃,又譯做西蒙·波娃。波伏娃全名為西蒙·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1929年通過考試,和薩特同時獲得哲學教師資格,并從此成為薩特的終身伴侶。
波伏娃于1908年1月9日出生于巴黎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的律師工作受到影響,全家生活困頓。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時代是在枯燥閉鎖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波伏娃酷愛讀書,性格沉穩,14歲時突然對神失去了虔誠的信仰。波伏娃生活和創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驚駭的反叛性上。波伏娃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當她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窮教師時就開始寫作,決心成為名作家。由此她終身不斷努力,勇往直前,沿著成功之路成為了20世紀思想界的巨星。
19歲時,她發表了一項個人 獨立宣言 ,宣稱 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 。在當時法國的第一高等學府巴黎高師讀書時,她與薩特、梅洛·龐蒂、列維·斯特勞斯這些影響戰后整個思想界的才子們結為文友。在通過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師資格綜合考試時,波伏娃的名次緊隨薩特排在第二。她和薩特相識后,兩人有共同的對書本的愛好,有共同的志向,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終生沒有履行結婚手續。這兩個有志于寫作的人彼此維護著自己的自由和獨立,一起工作一同參加政治活動。他們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隱私權,但每天都見面,常共同工作或是邊喝威士忌邊交換意見,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并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系,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薩特去世后波伏娃寫了《永別的儀式》,是對和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憶,流露出強烈的愛情。縱觀波伏娃的一生,薩特可以說是她最深愛、最尊重的人物,不過,兩人也都有被其他異性吸引的時期。
西蒙娜·德·伏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獲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意志、智慧的一本書,被譽為女人的“圣經”,成為西方女人必讀之書。西蒙娜。德。伏娃的《第二性》是人類求索中的女性哲學,向所有的讀者,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提示了當代婦女面臨的問題:生命的自由、墜胎、賣淫和兩性平等。既是當代婦女問題的探尋,也是歷史與永恒的品味。波伏娃還將自己作為 “一種特殊的女性狀態 ”,在四卷本回憶錄中 “暴露給世人 ”。她用盧梭《懺悔錄》式的筆調坦誠率真地剖析自己。盡管《第二性》曾經使她遭受到惡毒狂怒的攻擊,而諸如 “性貪婪 ”、“性冷淡 ”、 “淫婦 ”、 “慕雄狂患者 ”、 “女同性戀者 ”等惡罵之聲仍不絕于耳。但是,這一切不能阻止她將自身作為反傳統、追求個體獨立的典范,不加粉飾和修改地奉獻出來。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歲的時候,她和薩特接受中國政府的邀請,聯袂來到中國訪問了兩個月,兩年后發表了《長征》一書。
波伏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名士風流》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于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 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棱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阿斯》等,提出道德規范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她一直被人們視為是第二薩特。
五十年代訪問中國。此行的結果是《長征》的問世。
西蒙晚年將薩特給她的情書刊行于世。書名《致河貍的書信》。可惜的是:“河貍”的回信卻一封也沒編進去。
1986年4月14日,西蒙·德·波伏娃于巴黎去世。享年78歲。西蒙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響。各種美譽紛紛而至。
波伏娃去世后,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影片《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是她和薩特一生的傳奇寫照。
女權主義代表著作《第二性》的作者是:西蒙娜·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全名為西蒙娜·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父親是法院的辯護律師,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奉者,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她從小過著安定、舒適的生活。
法國二十世紀重要的文學家和思想家。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并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
《第二性》簡介:
《第二性》分為I、II兩卷:I從生物學、精神分析學、歷史和女性神話在文學中的體現等方面來分析女性的處境;II從存在主義的哲學理論出發,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戀愛、結婚、生育到衰老各個階段,以及在農婦、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識分子等各個階層中的真實處境,探討女性獨立可能的出路。
波伏娃提出了女性獲得經濟獨立的必要性,也強調了只有女性經濟地位變化才能帶來精神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當女性對自身的意識發生根本的改變,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男女平等。
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 《第二性》 是一部影響巨大的社會問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