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特產貪,嗔,癡,慢,疑.分別是什么意思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貪,嗔,癡,慢,疑.分別是什么意思,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貪嗔癡什么意思
貪嗔癡什么意思,在佛教里我們會聽到關于貪嗔癡的說法,很多人對于貪嗔癡并不了解,它在佛教中代表著一定的含義。以下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于貪嗔癡什么意思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貪嗔癡什么意思1 貪、嗔、癡,又名佛教所指的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又作三火、三垢、三縛。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舍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諂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為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須拍馬,阿諛奉承。
貪欲是一種向外的追求,意味著內里面缺少點什么,所以必須向外追求,以滿足此渴望。貪欲的表現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繼續增長、擴大。
貪欲的基本渴求有兩種:一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續的渴求。除此之外,貪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識中對追求的貪執,這種煩惱的'危險更大。
正因為三毒的貪欲難以滿足,所以佛教強調貪是一種疾病,用滿足貪的方式去解決不是辦法,只有斷除三毒的貪欲,才是根本辦法。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蘊論》中云:“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嗔的本質雖是嗔恨對方,其意圖雖是要傷害或毀滅對方,但無論意圖是否達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剎那,其人之心中直覺的會感到極端的痛苦或不快。
貪嗔癡什么意思2 貪,是對于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于討厭的過分偏執;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癡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范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對治過分的貪心;定,是對于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對于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癡。
貪是指染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于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于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執著并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貪嗔癡,用現代話來理解,指的是人類內心最基本的三種負面情緒,又稱為“三毒”。貪是貪戀,無休止的索取一切,佛教通常用鴿子來象征,因為鴿子性貪,您只要喂食,它會吃到撐死為止;嗔是嗔恚,動不動就生氣,處于情緒的煩惱中,佛教通常用蛇來象征,因為蛇性嗔,老以為您在挑釁它,動不動就直起脖子“嘶嘶嘶”的發怒,作勢欲攻擊;癡是愚癡,分不清黑白,辨不明是非,充滿了“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執拗與愚昧,佛教通常用豬來象征,因為豬性愚,我們常說“虎毒不食子”,豬餓急了連自己的小豬仔都會吃。這三種情緒存于我們心里,引導著人做出種種不善的行為,因此佛教的修行,基本上可以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一句話來概括。
貪嗔癡指的是非得到不可的執念、發脾氣、對是非善惡無法明辨。
貪嗔癡是佛教用語,是佛教里所說的三毒。貪指的是對外物的喜好太過于執著,是非得到不可的執念,否則會不甘心。嗔指的是對外相的厭惡太過于執著,如果不滿意就會發脾氣,容易意氣用事。癡指的是對事情的真相不明理,對是非善惡無法明辨。
佛教關于貪嗔癡的理念
感受其實是人類體驗美好人生的一點靈敏之覺,是人類所獨有的,同時它也跟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一樣,屬于人類正常的功能。因此,感受的存在并非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被感受所綁架,被感受牽著鼻子走,這才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正因為如此,所以古圣先賢們總是教導人們要修行,通過修行卸除掉攀附于感受上的貪嗔好惡,去體驗真正美好的人生。
一個人若不能對自己內心的貪嗔好惡有所覺知,則自然會被貪嗔好惡牽著鼻子走,它要我們快樂我們就快樂,它要我們煩惱痛苦我們就煩惱痛苦,內心不能自由,這也就是為什么佛教說貪嗔癡是人類煩惱罣礙根源的原因。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愿。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癡,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擴展資料:
貪、嗔、癡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于生死輪回,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此有兩種,癡毒獨起,稱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稱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癡毒相應而起也。三毒中,癡毒為最重。
持戒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斷滅嗔心,智慧顯露,愚癡障除,正見正行,凈化身心,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脫根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
“貪嗔癡”的意思分別是: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愿。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癡”: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斗等)主要來源于自身的貪欲心、怒心、愚癡心,即所謂“三毒”。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貪、嗔、癡: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貪、嗔、癡。又作三火、三垢、三縛。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舍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
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諂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為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須拍馬,阿諛奉承。
嗔,是對自己討厭的對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現形式。有因厭惡產生的嗔恨,有因嫉妒產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產生的嗔恨。癡,是愚癡,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及解脫之道,都屬于愚癡的表現。
擴展資料:
貪嗔癡在《大智度論》中也有記載。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稱為癡。此三者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荼毒眾生身心甚劇,能壞出世之善心,故稱為三毒。
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諸佛凈土僅有正三毒,無邪三毒。又大藏法數卷十五區分二乘及菩薩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為貪欲,厭離生死為嗔恚,迷于中道為愚癡;菩薩廣求佛法為貪欲,呵惡二乘為嗔恚,未了佛性為愚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貪嗔癡。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愿。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癡,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癡是指:被佛陀稱為導致人類靈魂六道輪回生生不息的三毒,分別用鴿子,蛇,豬來喻指。貪是貪得無厭,嗔是憤怒和憎恨,癡是愚鈍而不識真理缺少智慧。慢是指傲慢,尤其是天界眾生,由于是高貴的歌舞升平之地,因此傲慢心頗重。慢一般被歸為癡一類。
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它緣起于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貪就是無求無欲,不貪是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和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的條件。
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它緣起于五蘊(色、受、想、行、識)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不嗔就是平等心,不嗔是第七識轉為平等智的條件。
癡是指妄動分別心,_它緣起于無明,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識。不癡就是清靜心,不癡是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的條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八識轉四智”。
這就是佛學上的不貪、不嗔、不癡,即無欲心、平等心、清靜心。要隨緣隨愿舍施你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能給他樂之心,名之為慈;能拔他苦之心,名之為悲;慶他得樂之心,名之為喜;于外物不著之心,名之為舍。
貪,是對于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于討厭的過分偏執;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答案補充
貪是指染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于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于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執著并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癡也稱之為愚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癡。
1、嗔詳細介紹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2、癡詳細介紹
癡也稱之為愚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癡。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后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癡。對于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癡的表現。
還有一種愚癡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于執迷于自我的一切都為癡。
佛家三念:
1、“貪”是指陷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并將“貪”與“嗔”、“癡”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嗔恚是三毒中最重、其咎最深的,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癡”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癡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