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李世民的墳墓在哪里

                  2023-03-04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李世民墓在哪里被發現了嗎,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李世民的墳墓在哪里的相關圖片

                  李世民的墓埋在哪啊

                  陜西昭陵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陽市3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40公里處禮泉縣煙霞鄉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597~649)墓。陵園面積2萬公頃,周長60公里,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征、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長孫皇后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關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昭陵的陵寢居于陵園的最北部,相當于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筑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宮,而棧道并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后,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里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據《舊五代史.溫韜傳》載,“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華麗的宮殿,蒼松翠柏,巨槐長楊。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在主峰地宮山之南面,是內城正門朱雀門,朱雀門之內有獻殿,是朝拜祭獻用的地方,與門闕距離很近,整個遺址約10米見方,加門闕南面約20米見方的場地,仍然是一個狹小的遺址。在這里曾出土殘鴟尾一件,經復原后高1.5米,寬0.6米,長11米,以此件的高度來推想,獻殿的屋脊,其高應在10米以上,應該是重檐九間,才能合于比例。門闕之間約5米,恰在獻殿正中。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筑整體,又是多么宏偉。獻殿南面過20米的場地,是橫向的一條深溝,可證這里不可能有別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別的建筑物。九嵕山屬石灰巖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筑無存,就連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巖層伸出,呈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窟窿等痕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筑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筑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后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這都可想象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宏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回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昭陵四周當時建筑,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

                  在主峰地宮山之北面,是內城的北門玄武門,設置有祭壇,緊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層臺階地組成,愈往北伸張愈寬,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臺地上有寢殿,東西廡房,闕樓及門庭,中間龍尾道通寢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在司馬門內列置了十四國君長的石刻像:突厥的頡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爾、李思摩、吐蕃松贊干布,高昌、焉耆、于闐諸王,薛延陀、吐谷渾的首領,新羅王金德真,林邑王范頭黎,婆羅門帝那優帝阿那順等。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貞觀時期國內各民族大團結、唐對西域的開拓以及與鄰邦關系的盛況。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壞,今可見者有七個題名像座,幾軀殘體和幾件殘頭像塊。前人曾說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雜佩,壯哉,異觀矣!”從發現的殘體來看,石像高不過六尺,連座約9尺許,并未超過常形,頭像殘塊可以看出確有深眼高鼻者,有滿頭卷發者,有辮發纏于頭者,有頭發中間分縫向后梳攏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見有弓刀雜佩者。服裝有翻領和偏襟兩種,其余則不能確知。僅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這些石刻像也應屬于寫實之作。

                  在祭壇東西兩廡房內置有6匹石刻駿馬浮雕像,馳名中外,曾有詩云:“秦王鐵騎取天下,六駿功高畫亦優。”這是李世民自己選定的題材。他在隋亡以后,為統一割據的局面,鞏固唐王朝新建的政權,南征北戰,馳騁疆場,他騎過的六匹馬,聯系他的戰叻。據說當時擔任營山陵使、工部尚書、著名工藝家、美術家閻立德起圖樣,由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鐫而成的。這六具石雕駿馬是在平面上起圖樣,雕刻人馬形狀的半面及細部,并使高肉突起,稱之浮雕,也叫“高肉雕”。每邊三具,皆背靠后檐墻而立。據記載,原石在每塊上角有歐陽詢書太宗自撰的馬贊詩,隨后另有殷仲容隸書刻于座上,這些今俱不可見,原詩收入《全唐文》中。六駿的名為“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馬咼”、“白蹄烏”。現存西安市博物館,其中“颯露紫”、“拳毛馬咼”二駿,于1914年被盜運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昭陵六駿刻于貞觀十年,各高2.5米,橫寬3米,皆為青石浮雕,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威武雄壯,造型栩栩如生,顯示了我國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在“颯露紫”中表現了唐太宗在與王世充作戰時為流矢所中,丘行恭進前為他拔箭那種親切形象。昭陵的這些石刻在品類、造型及題材上,既不取生前儀衛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獨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寫實,富有政治意義的不同凡響之作。

                  昭陵的寢宮,是供奉墓主飲食起居的地方,起初建筑在陵墓旁邊的山上,后因供水困難,移到山下,稱“陵下宮”,在山陵的西南腳下,與南面的朱雀門大致在一條線上,后因山火焚毀,就移于封內的西南方的瑤臺寺,距陵18里。據瑤臺寺遺址出土的題刻殘石看,晚唐時期與建陵同祭于此。這里是守陵宮女住宿之處,不但是皇帝謁陵、公卿巡陵必到之處,也是春秋祭、朔望祭、節日祭、日進食、朝夕祭之處,不是宮人供養如常制之處。

                  今昭陵下宮遺址未作清理,其規模不可知。

                  昭陵還分布有功臣貴戚等陪葬墓167座, 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個龐大的陵園。這是援引漢代的制度,唐代從獻陵開始。起初只限于賜葬,隨后允許申請陪葬,漸次擴到子孫亦可從葬陪陵。據昭陵有碑及出土墓志記載:陪葬者或享受國葬,喪葬所需概由官府;或官為立碑;或贈米粟布帛;或賜衣物;或給羽葆鼓吹等。還有預賜塋地,以便生前就修造墳墓。也有為紀念戰功而起冢者,如李靖墓起冢象陰山、積石山;李績(徐懋功)墓起冢象陰山、鐵山、烏德犍山(即郁都斤山);阿史那社爾墓起冢象蔥山;李思摩起冢象白道山等。再還有皇帝親為撰書碑文者:如魏征碑為唐太宗撰書;李勛碑為高宗撰書,更足以說明他們所受的寵榮。陪葬墓的石刻也極為精美,溫顏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飾、尉遲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圖案和石槨的仕女線刻圖等,皆為當時藝術精品。從墓內還發現大量的精致的工藝品,例如李績墓中出土的“三梁進德冠”,花飾俊美,據說唐太宗親自設計了三頂,賜予最有功之臣,李勛得了一頂。眾多陪葬墓襯托了陵園的宏偉氣勢,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屬,更能點綴陵園繁華景象。同時也反映了唐太宗時君臣之間‘義深舟楫”的關系。有“榮辱與共,生死不忘”之意。唐太宗能與功臣“相依為命”,既不濫殺功臣,且妥善安置,使能保持晚節,死后還能安葬在一起,這種做法在帝王中實屬罕見。

                  昭陵地面建筑雖被毀壞了,又屢遭戰亂的破壞,但陵園遍布著豐富的古跡和文物,還藏有大量的古代美術工藝品及其他文物,有待發現。昭陵博物館里展示了許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關唐代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史料,為我們展示了初唐書法藝術的高度水平。

                  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積53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位于昭陵陵園中心的李績(徐懋功)墓前,在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西距縣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遺址型博物館,1972年始建,原名“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晉升為“昭陵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館藏文物8000余件,現有陳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陳列室,唐墓壁畫陳列室,碑石陳列室兩座(昭陵碑林),四座陳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園近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余件(組)。在昭陵文物精華展廳里,陳列著昭陵祭壇遺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既有瓷和紅陶,也有昭陵獨有的彩繪釉陶和絢麗多彩的唐三彩。張士貴墓出土的貼金彩繪文武官俑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唐墓壁畫陳列室展出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畫,有婀娜多姿的侍女,翩翩起舞的樂伎,神態各異的給使,還有貴夫人乘牛車出行的場面。這些都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軍事活動的視覺再現。昭陵碑林始建于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駿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圖碑等60余通,出土墓志40余合,60余通碑石中有22通1979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書法藝術名碑,盡為國家一級文物。40余合墓志,有26合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日本友人稱為中國三大碑林之一。1991年建成長樂公主墓文管所和韋貴妃墓文管所并正式對外開放。2000年,投資750萬元,修建從昭陵博物館起,途經長樂公主墓文管所、韋貴妃墓文管所至昭陵主峰的14.8公里的旅游專線,使整個景區有四個文物景點,年接待中外游客30多萬人次。綜合收入70余萬元,是陜西省境內重點和熱點景區之一。

                  秦王李世民的墓地在哪里

                  地點: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今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

                  分布地區: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余公頃,陪葬墓180余座。

                  【詳細資料】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此子,公元617年,李世民勸說并協助其父李淵于太原起兵反隋,西取長安,建立了李唐王朝。李淵稱帝后,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他先后鎮壓了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和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功勛。李世民于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李淵禪位,李世民遂即帝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統治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公元649年病死,葬于九嵕山之昭陵。九嵕山“九峰俱俊”、“山巒起伏,氣勢雄偉”,為“關內道之名山”。該山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極象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李世民的陵墓即鑿山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亙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

                  請采納~

                  李太宗李世界民的陵墓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王李世民的墳墓在哪里啊?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今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是李世民自己擇定的。與秦陵所在的驪山一樣,九嵕山也是一座名。從東看形似筆架,又稱“筆架山”;近年又有人稱之為“中國的富士山”,因從西南面看形如覆斗,形如日本富士山。在堪輿師眼里,此山風水妙不可言:席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梁拱舉,一峰獨秀。背依群山及涇水,前有群山環衛,開闊的關中平原和浩浩渭水互為映襯,確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但李世宗擇選此處建陵,與他是“馬上皇帝”有直接關系。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什么地方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余公頃,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從唐貞觀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首開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唐太宗李世明的陵墓在哪里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東北的九嵕山。“昭陵六駿”青石浮雕石刻就列置于墓旁祭殿兩側。石刻所雕六匹駿馬均為李世民生前南征北戰所騎戰馬,其中四駿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而“颯露紫”和“拳毛騧”則流失海外,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

                  擴展資料

                  唐太宗陵墓六駿的藝術價值

                  “六駿”在唐太宗李世民618年至622年間轉戰南北時,曾伴隨李世民馳騁疆場。“昭陵六駿”見證了李世民馬上得天下的英雄歷程,再現了唐太宗在重大戰役中叱咤風云的英姿。

                  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同時也為了寄托他對六匹戰馬的懷念,李世民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于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

                  六匹駿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坊間傳說,唐太宗令畫家閻立本先把“六駿”形象畫出,然后令石刻家閻立德刻在石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壇之內。他還為每一匹戰馬賜名作詩,記述它們的功績。

                  史傳唐太宗還令大書法家歐陽詢將每一匹戰馬的名字和御制頌詞謄寫于紙上,令工匠鐫刻于石雕之上。雖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見方的鑿字處,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蝕,如今卻是看不出一個字樣。

                  “六駿”分兩列,東西相對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馬頭均朝向南邊的陵寢。從南向北,西側依次是“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東側依次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六駿”每件寬204厘米,高172厘米,厚40厘米,重達3.7噸,均為青石質地。

                  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3年時被盜,輾轉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昭陵

                  李世民的墓葬在哪里

                  就是陜西

                  。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位于

                  西北40公里處

                  煙霞鄉九山上。

                  (597~649)墓。

                  面積2萬公頃,周長60公里,是我國帝。

                  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

                  。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

                  等墓,還有

                  將領

                  等15人之墓。

                  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

                  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

                  》卷五)

                  死后葬于

                  。關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

                  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

                  ,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

                  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

                  ,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

                  ”更恰當些;

                  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 ”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9804.html?wtp=tt。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在哪里啊.

                  唐太宗李世民墓——昭陵,被譽為“天下名陵”。昭陵陵園是一個豐富的文物寶庫。地上地下遺存的大量歷史文物,陳列在昭陵博物館內,展示著唐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盛況。

                  昭陵是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今禮泉縣東北10多公里的九宗山。昭陵是唐代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其總面積為2萬公傾,陵園周長60公里。陪葬昭陵的王公貴族達200余人,目前能夠確定的墓冢已有185座。這些陪葬墓如拱月的群星一樣,分布昭陵的南部半周。

                  唐代李世民的陵墓在哪里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山上。貞觀十年 (636)葬長孫皇后時開始營建,至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入葬方完成,歷時13年。1962~1979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部分陪葬墓進行了調查和發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陵“因山為陵”,陵寢位于九?山南面山腰,居于整座陵園的北部最高處。據文獻記載,玄宮規模宏大,整座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約 200平方公里。陵寢四周回繞城垣,殘存少部夯土地段。地面建筑分布在陵山的周圍。北面有祭壇和玄武門,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

                  文章來源:http://tao3c.com/dudfm3vc.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