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影視五牛圖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五牛圖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五牛圖的作者是誰?又是什么年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
中國畫《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五牛圖》作品為白麻紙,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齡各異的牛。
韓滉是唐代宰相韓休之子,擅畫人物和畜獸,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的最高水平,其《五牛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
歷史傳承: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臟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
八個月后,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2021年2月11日中國農歷除夕,《五牛圖》和全國人民見面。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
韓滉(723年-787年3月19日),字太沖,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韓滉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等動物尤佳。
所作《五牛圖》,元趙孟頫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好《易》及《春秋》,著有《春秋通例》、《天文事序議》等,今均佚。《全唐詩》存詩二首。
韓滉年輕時特立獨行、不附權勢而愛好學習,因父親韓休官勛而于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年間而出任左威衛騎曹參軍。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韓休逝世,韓滉為父離職守喪,期滿除服后,被任命為京兆府同官縣主簿。后又為母柳氏守喪,期滿除服后,被任命為太子通事舍人。
明于吏道:
至德元載(756年),韓滉被青齊節度使鄧景山召為判官,當時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又任命韓滉為監察御史兼北海郡司馬,但因道路阻隔而無法到任,便遷至山南道以躲避戰亂,被采訪使李承昭表薦為通川郡長史,因其兄韓汯之前得罪宰相王玙,而使韓滉被改任為彭王府諮議參軍。
鄧景山移鎮淮南時,又表請韓滉任自己的幕僚佐吏,但韓滉未赴任,之后被朝廷任命為殿中侍御史,接連擔任祠部、考功、吏部員外郎,他性格剛強正直,通曉政務,判南曹事務五年,詳細探究官署中的文書簿冊,就算細微的事也未被遺漏。
唐代宗大歷(766年-779年)年間,韓滉改任吏部郎中、給事中,知兵部選事。其后遷任尚書右丞(一作左丞),知吏部選事。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
韓滉,字太沖,京兆長安(今屬陜西西安)人,唐代宗時期的宰相,歷任主簿、節度判官、殿中侍御史、尚書右丞等官職。韓滉精通書畫,草書學草圣張旭筆法,畫作得南朝大師陸探微真髓,擅長畫農家風俗景物,尤其偏愛于描繪牛、羊等動物。
《五牛圖》的創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于世。《五牛圖》相傳為韓滉在出游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
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于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并為這幅畫取名為《五牛圖》。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
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在題跋中說:“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唐代以前,動物題材的繪畫相對比較少,畫家們多側重于人物與山水的表現。唐以后,以牛、馬為題材的繪畫逐漸興盛,中晚唐時達到高潮。
簡介
《五牛圖》為公元8世紀中唐時期韓滉所畫。韓滉可不簡單,出身宦門,父子公卿,書畫俱佳。他歷任財政要職,其后出鎮江淮地方,因治績優秀官至宰相。他任官勤勤懇懇,為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壓制藩鎮勢力、重建社會經濟秩序做出巨大貢獻。
《五牛圖》相傳是韓滉在出游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后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于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取名為《五牛圖》。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
韓滉,字太沖,京兆長安(今屬陜西西安)人,唐代宗時期的宰相,歷任主簿、節度判官、殿中侍御史、尚書右丞等官職。韓滉精通書畫,草書學草圣張旭筆法,畫作得南朝大師陸探微真髓,擅長畫農家風俗景物,尤其偏愛于描繪牛、羊等動物。
內容簡介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中國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作品為黃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作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滉著意刻畫的五頭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動真實,可謂“曲盡其態”,天機絕妙,神采煥發,在靜的形態之中因個性的著意表現,使整個畫面又有動的啟示,動靜有致,形象地表現出牛群散牧于山間澤畔的意境,全圖不畫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為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
韓滉。
作者韓滉(723~787年),字太沖,唐代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朝中期政治家、畫家,太子少師韓休之子。在唐德宗時期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擅畫人物和畜獸,寫牛、羊、驢等走獸神態生動,尤以畫牛"曲盡其妙"。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這幅黃麻紙本的作品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的線條色彩風格
第一,五牛圖的線條比較粗獷流暢,從上面的這幅圖中我們能夠看出,五頭牛從左到右依次排列著,由于沒有任何類似于人活著田間作物的背景的映襯,所以如果對牛的一些線條把控不好,就會使得這幅畫看起來很空曠。
但是作者很好的運用了這種“空”,選擇一種更加渲染氣氛的線條和色彩以及風格,使畫幅看起來更加立體流暢。
第二,這幅圖把牛的形態擬人化,并且神態惟妙惟肖。就像我們常說人一樣:似嬌似嗔,似笑似哭,把牛的動作、神態刻畫的淋漓盡致,好似成精了一般,讓人耳目一新。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韓滉《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的作者叫韓滉。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該作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
韓滉(huàng)(723年-787年3月19日),字太沖,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朝中期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唐玄宗天寶年間,韓滉以門蔭入仕,歷同官主簿。至德元載(756年)避地山南,歷山南節度判官等。
又轉輸江南粟帛,得朝廷依賴。貞元元年(785年),加同平章事、江淮轉運使。次年封晉國公,不久后去世,年六十五。獲贈太傅,謚號“忠肅”。
韓滉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等動物尤佳。所作《五牛圖》,元趙孟頫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好《易》及《春秋》,著有《春秋通例》、《天文事序議》等,今均佚。《全唐詩》存詩二首。
擴展資料
一、《五牛圖》的創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于世。《五牛圖》相傳為韓滉在出游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
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于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并為這幅畫取名為《五牛圖》。
二、韓滉繪畫成就
韓滉繪畫遠師南朝陸探微。善畫人物,尤喜畫農村風俗和牛、馬、羊、驢等。其畫牛之精妙乃為中國繪畫史千載傳譽之佳話:古人說韓滉畫牛“落筆絕人”;對于其牛畜畫,陸游謂之有生難見之“尤物”,趙孟頫稱其為“稀世名筆”、金農嘆為“神物”。
又有清代畫家錢維成將韓滉與韓干并稱為“牛馬專家”。《五牛圖》是韓滉在牛畜畫方面巨大成就的最有力的證明。韓滉作為“畫牛專家”史有定論,且除《五牛圖》外韓滉畫跡不傳于世,《五牛圖》及其后人題跋自然就成為韓滉研究的極為重要的依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牛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