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熱點馮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調查報告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馮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調查報告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馮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和現狀,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漢族馮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分布于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云南等地。漢唐時期,馮氏繁衍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陜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潁川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后代;出上黨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后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后代;出京兆者,是北燕昭成帝馮弘的后代;出弘農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后代;出河間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后代。出嶺南者,是唐越國公馮盎的后裔。
馮姓的來源和歷史:
1、出自歸姓
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出現了歸夷氏族,形成河伯族。而在夏朝帝芒時代,該河伯族的首領建立了馮夷國,其部分后世子民子孫遂于國姓“馮”為姓氏。
2、出自姬姓
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15子后裔畢萬之子被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而后,其后人魏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其后世子孫遂于“馮”為姓氏。
3、漢化改姓
除以上兩種姓氏來源,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馮姓的人口分布:
馮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粵桂大部、海南、貴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肅東部、晉陜、魯皖蘇大部、內蒙古中部、遼寧西端、黑吉東端、新疆西北端,是馮姓常見的地區,馮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7%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3.3%,居住了大約71%的馮姓人群。
在黑吉遼大部、內蒙古東部、山東東端、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端和南端、云南北部和東部、貴湘大部、廣西北端、湖北南部、贛浙閩大部、廣東東端、皖蘇南端、上海,馮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8.5%,居住了大約26%的馮姓人群。
出自姬姓。
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封于畢國。畢公高后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功。晉獻公把魏地封給他,任魏大夫,并封給畢萬奉祿食邑地于馮。畢萬子孫以邑為氏,此乃馮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馮氏最初發祥于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
擴展資料
馮姓遷徙分布:
馮氏最初發祥于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春秋戰國時期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后期)馮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馮姓遷徙向西,進入了陜西關中等地。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
戰國中后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馮亭,為人果敢而有謀,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并發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御史大夫馮毋擇等。
馮姓的來源和歷史是:
馮姓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
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后人在馮地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被鄭簡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馮姓的遷徙:
馮姓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為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后裔。
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為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后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后裔;長樂馮氏為宜都侯馮參后裔;京兆馮氏為北燕君主馮弘的后裔。
弘農馮氏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后裔;河間馮氏為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后裔。唐宋時期,馮氏先后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于中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
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
周文王(即西伯侯姬昌)之后,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的封地馮城,屬于以居邑名為氏。馮氏系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2、出自歸姓
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封地馮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世本》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其后子孫以馮為氏。
3、為司馬遷的后代改姓馮
西漢司馬遷之后。司馬遷因受奸人所害,為逃避追殺,司馬遷長子司馬臨將司字加一豎改姓同。司馬遷次子司馬觀將馬字加兩點水改姓馮。
4、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歷史名人:
1、馮諼:戰國齊人。孟嘗君門下食客,曾以食無魚﹑出無車,彈鋏而歌,孟嘗君聞而特加禮遇。后馮驩為孟嘗君收債于薛城,召債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嘗君之德。
2、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一字子猶。江蘇吳縣人,明文學家。崇禎貢生,知壽寧縣。才情跌宕,工詩文,通經學,著有戲曲數種,尤以小說《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著名于世,稱為「三言」。
遷徙分布
馮氏最初發祥于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
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向西,進入了陜西關中等地。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向東,馮氏進入了齊魯大地。
在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乃至漢初“無為而治”的一系列大變動中,史冊中尋找不到馮姓的任何豐功偉績。
漢代,馮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現今人們所接觸的有關馮姓早期發展的資料,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成文、定性,并載入史冊的。
馮是古代的一個比較常見的姓氏,宋時人口數量在第九位,所以來源特別多。
最早馮的起源有兩支
一是姬姓后裔,也就是周朝的王族之一。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后人魏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于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封地為姓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
二是歸姓后裔,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建立了馮夷國,歷經時代演變后,鄭國大夫簡子(姓歸)被鄭封于此地,以封地而得氏,也改為馮。
之后我國的漢朝時期,馮姓迅速繁衍,全國都是,各種馮姓士族層出不窮,宋代時排行第九,可見人丁興旺的程度。主要是歸化為漢的少民,一般改姓為馮,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都習慣于改姓為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