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影視乾隆兒子誰繼位誰生的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乾隆兒子誰繼位誰生的,乾隆兒子誰最有能力,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做了皇帝,即嘉慶皇帝颙琰。
清仁宗颙琰,清高宗弘歷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令貴妃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
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禪位繼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駕崩,開始親政。
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
在位二十五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終年61歲。廟號清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清昌陵。
擴展內容:
乾隆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時間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這期間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還進行《四庫全書》的編撰等。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嘉慶元年(1796) 八十五歲。
正月,舉行歸政大典,自為太上皇帝,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舉千叟宴以太上皇蒞之。白蓮教起義爆發,數月間遍及川、陜、楚、豫、甘五省,
至嘉慶七年平定。
嘉慶二年(1797) 八十六歲。
八月,阿桂逝世,和珅為首席軍機大臣。
十月,乾清宮、交泰殿失火,諭急修復。
嘉慶三年(1798) 八十七歲。
八月,得知農民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擒,侈談“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嘉慶四年(1799) 八十八歲。
正月,逝世,終年八十八歲,嘉慶皇帝親政。逮和珅于刑部獄,旋賜死。以成親王永瑆為軍機大臣。
三月,赦乾隆間文字獄各案涉及人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嘉慶
乾隆的兒子愛新覺羅·顒琰繼承了皇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永琰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乾隆禪位于永琰,后者就是清朝歷史上的“嘉慶帝”。
1、乾隆之后乾隆的兒子愛新覺羅·顒琰繼承了皇位。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2、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由于其他幾個皇子資質都比較平庸,相對來說,永琰的缺點最少,而且年齡較輕,可塑性強。因此,在沒有更合適人選的情況下,乾隆皇帝終于下定決心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親書密旨,立永琰為儲君。
颙琰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被乾隆帝秘立為皇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清高宗禪位于颙琰,但在位前四年并無實權,乾隆帝死后才獨掌大權。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
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乾隆的兒子嘉慶帝做了皇帝。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
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
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擴展資料: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嘉慶
乾隆帝的第十五子:愛新覺羅·颙琰。
愛新覺羅·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 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
擴展資料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無實權。乾隆帝死后才獨掌大權。颙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政治:整頓吏治、除掉和珅、打擊貪官、改革官風。
軍事:平定川楚教亂、鎮壓東南匪亂、鎮壓天理教起義。
經濟:蠲免錢糧、重農政策
文化:颙琰在位時期結束了文字獄。
社會:治理河工、人地矛盾、皇族墮落、整頓旗務。
外交:抑制鴉片
周邊國家:維護主權、閉關鎖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愛新覺羅·颙琰。
乾隆的繼承者是永琰,后改名颙琰,即嘉慶帝。
乾隆皇帝的17個兒子分別是:永璜、永璉、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琰、永璘。還有3個早逝,沒有名字。
弘歷即位初年效法漢人立“嫡長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
然而乾隆三年(1738年)永璉就死了,還不到十歲。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
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東巡途中,弘歷十分傷心,遂遷怒于庶出的皇長子,皇長子不久憂懼而死,立儲的事讓弘歷傷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準再提立儲之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十三歲的弘歷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著的皇子只有六人。
這六人中,又有兩個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弘歷覺得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相對而言永琰的缺點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弘歷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
擴展資料:
1、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葬于清東陵之裕陵。
2、乾隆帝還是一個深情而專一的丈夫。他與孝賢皇后伉儷情深,可謂舉案齊眉,恩愛無比。皇后去世后,弘歷悲痛欲絕,追念終生,寫下數百首悼亡之詩,其辭句感情真摯,令人動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愛新覺羅·弘歷。
嘉慶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颙琰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擴展資料:
颙琰即位后,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陜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系。
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陜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
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于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沖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沖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幸免并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御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系、開辟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外患中,使清王朝敗落于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參考資料:嘉慶皇帝-百度百科
乾隆的第十五子,“愛新覺羅·颙琰”繼承了皇位。
愛新覺羅·颙琰,原名永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共統治清朝二十五年,在這二十五年里,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雖然他做過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但是也挽救不了清朝的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