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文化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是什么時候?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是什么時候?,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龍舟節是(中華)民族的節日
龍舟節其實就是端午節。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一.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二.端午節起源:
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龍船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苗族的龍船節日是有特殊來歷的。相傳在陡水河一帶,有一條兇殘的大黑蛇。殘害老百姓無惡不作,人們極其痛恨。千方百計要除掉他,河岸住著一戶漁民。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擴展資料
傣族的賽龍舟在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后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苗族的賽龍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賽龍舟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長者任鼓頭,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擴展資料:
賽龍舟也是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于端午賽龍舟的詩詞佳句不計其數,展現出端午習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詩詞都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賽龍舟的熱烈場面,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競渡美景。
在劉禹錫《競渡曲》中,詳細刻畫了沅江賽龍舟的場景和奪標的壯觀場面。劉禹錫把勝者歡欣,敗者沮喪以及賽后人們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準確詳實地描繪出來。宋朝著名詩人黃公紹的《端午競渡榷歌》十首,也詳細描寫了杭州西湖賽龍舟的場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