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熱點南宋著名的抗元將領是誰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南宋著名的抗元將領是誰展開說明,南宋抗元名將有那些名人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南宋抗元名將有那些名字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文天祥,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大家熟知的《過零丁洋》,名句“人生自古多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像
1、姜才
姜才出生于濠州,乃是南宋末年名將;在公元1275年時,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國兵力,以伯顏為統帥,大舉南侵,姜才率部迎戰,因寡不敵眾,退守揚州。
元軍尾隨而至,姜才以攻為守,主動出擊,先戰三里溝,戰敗元軍,再戰揚子橋,又獲勝。激戰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揮刀,所向披靡。
但此時由于謝太皇太后向元軍投降,臨安被破;故而陸秀夫、張世杰等于福州擁立趙昱即位,稱端宗,并任命姜才為保康軍承宣使,后與李庭芝率七千兵南下福建,阿術帶領元軍追擊。
宋軍入泰州,元軍四面圍住,使使者招降之,姜才不從。阿術下令攻城,晝夜不輟,這時姜才恰值背疽發作,動彈不得。加上部將叛變,導致姜才被擒,實在可惜。
2、杜杲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寧宗嘉定年間以蔭補起家,后入江、淮制置使幕府。在公元1219年時率軍往援滁州,解金人之圍,因此累官知安豐軍。
后于安豐之戰及廬州之戰中大敗南下蒙古軍。歷任淮西制置副使兼轉運使、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權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晚年以寶文閣學士致仕。
在對抗蒙古入侵時,杜杲設計了一種專用的平底船,來往于壕溝上,擊殺蒙軍的填壕溝士兵。除此之外,根據史料的記載,杜杲還發明了鵝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幫助守城,杜杲的兒子杜庶也發明了一種排杈木幫助守城。
在當時,還有一種新發明的用木頭撐開網罩在城墻上,以抵擋拋石器的進攻;可以說安豐之戰集合了當時南宋守城技術、戰法之大成,堪稱經典。
3、張鈺
張鈺出生于鳳州,18歲到合州新駐地釣魚城參軍,因多次建立戰功,升為中軍都統制,被人稱為“四川虓將”。在公元1258年時,元兵攻入四川,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釣魚城下;在公元1259年,保衛合州的戰役正式打響,元合各道軍隊圍攻合州,凡是攻城器具,無不精良。
張玨作為副將與主將王堅協守釣魚城前后有九個月,多次打敗蒙古軍的進攻,最終蒙古大汗蒙哥受傷死在釣魚山下后退兵;后王堅離開合州,因而張玨成為合州知州。
張玨魁偉雄勇有謀略,善于用兵打仗,出奇兵設立埋伏,算謀從沒有失策。在此后的時間里,張玨不僅嚴守釣魚城,而且還屢派軍隊奇襲元軍,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可惜也是后來由于部將叛變,導致張鈺被擒,在被押送的過程中,張玨解下弓弦在廁所中自縊,自盡殉國。
4、呂文德
呂文德出身平民,乃是淮南西路安豐軍霍丘縣人,早年被趙葵收入麾下,以抗擊蒙古起家。他轉戰江淮、荊湖、四川各地前線達30多年,多次擊退蒙軍,取得驕人戰績,主要有壽春之戰、解泗州之圍、援鄂之勛、收復瀘州等。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家族和同鄉也得到提攜。
但呂文德卻與權臣賈似道相勾結,形成龐大的軍事集團;但由于呂文德的能力卓絕,故而南宋朝廷對呂文德極為倚重,不僅讓他建節兩鎮(保康軍、寧武軍),還封他為崇國公、衛國公。
雖然呂文德有能力,但卻非常貪婪,據說岳飛鎮守京湖時定額30萬兵力,賈似道鎮守京湖時還剩20萬,呂文德上任后,將這20萬京湖兵力裁至7萬,從而將30萬定額的朝廷養兵之賦中的大部分攫為己有。就這樣,呂文德死后還謚號“武忠”,關鍵是后來呂文德的家族除呂文信外集體投降蒙古,真是諷刺。
5、王堅
為南陽鄧州彭橋人,在公元1219年時,金國侵略軍統帥完顏訛可入侵唐州、棗陽,宋荊鄂統孟宗政招募唐,鄧,蔡三州壯士兩萬余人,號忠順軍,王堅即由此招募入忠順軍;后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之地,燒毀其船支二千余。
自此嶄露頭角,成為南宋名將孟珙部下得力將領。蒙古軍攻四川,王堅隨孟珙入川御敵。
后在抗蒙總指揮余玠的率領下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廣安等地擊敗蒙古軍。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公元1258年,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玨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哥派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為王堅所殺。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
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以功封寧遠軍節度使。后調任湖北安撫使等職,因遭賈似道排斥,改任和州知州兼管內安使,沒過多久便郁憤而卒,死后謚“忠壯”。
孟珙
(1195~1246)南宋滅金抗蒙名將。字璞玉。棗陽(今屬湖北)人。孟珙出身將門,其曾祖父孟安曾服役于岳飛軍中,有戰功。自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隨父孟宗政出入行陣,屢敗金軍。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后,歷任權神勁左、右軍統制,權管忠順軍等。紹定六年(1233),率軍破金將武仙等軍,授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江陵府(今屬湖北)副都統制,與江海率兵會合蒙古軍,圍蔡州(今河南汝南)。端平元年(1234),孟珙軍首先登城,破蔡州,金亡。后升任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制、主管侍衛馬軍行司公事等職務。三年,孟珙軍于蘄州(今湖北蘄春)、江陵府等地擊退蒙古軍的進犯。嘉熙元年(1237),孟珙任鄂州諸軍都統制,救援黃州(今湖北黃岡)等地,率所部奮戰,擊敗、口溫不花所部。此后,歷任京湖安撫制置副使、安撫制置使、大使、四川宣撫使、夔路制置大使、策應大使等。孟珙坐鎮江陵,主持京西、湖北路等地軍務,招撫北方各族壯士,編組新軍,大興屯田,興修水利,創建書院,部署縱深防御,采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出兵攻襲蒙古占領區砦柵,焚燒倉庫積聚,驅逐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信陽軍(今屬河南)等處蒙古軍,又分兵增援淮南和四川,于嘉熙三年和淳祐二年(1242)擊退四川方面蒙古軍的進攻,使京湖和四川間的長江通道得以保全。淳祐六年,孟珙病卒。孟珙智勇兼備,知人善任,長于馭軍,為南宋后期的杰出名將。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慘的一個朝代,但它的慘,有一部分是先天因素,幽云十六州的丟失,導致宋朝無天險可守,屢屢被入侵,卻無力防御。而宋朝自身也是有很多原因的,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后,宋朝重文抑武的情況就從未改變過。有人說南宋末年無名將,但真的是無名將嗎?還真不是這樣,在南宋末年,誕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忠烈名將,現在來盤點下南宋末年的七位抗元名將,看看都有誰吧:
TOP、7 姜才
姜才出生于濠州,乃是南宋末年名將;在公元1275年時,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國兵力,以伯顏為統帥,大舉南侵,姜才率部迎戰,因寡不敵眾,退守揚州。元軍尾隨而至,姜才以攻為守,主動出擊,先戰三里溝,戰敗元軍,再戰揚子橋,又獲勝。激戰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揮刀,所向披靡。
但此時由于謝太皇太后向元軍投降,臨安被破;故而陸秀夫、張世杰等于福州擁立趙昱即位,稱端宗,并任命姜才為保康軍承宣使,后與李庭芝率七千兵南下福建,阿術帶領元軍追擊。宋軍入泰州,元軍四面圍住,使使者招降之,姜才不從。阿術下令攻城,晝夜不輟,這時姜才恰值背疽發作,動彈不得。加上部將叛變,導致姜才被擒,實在可惜。
TOP、6 杜杲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寧宗嘉定年間以蔭補起家,后入江、淮制置使幕府。在公元1219年時率軍往援滁州,解金人之圍,因此累官知安豐軍。后于安豐之戰及廬州之戰中大敗南下蒙古軍。歷任淮西制置副使兼轉運使、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權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晚年以寶文閣學士致仕。
在對抗蒙古入侵時,杜杲設計了一種專用的平底船,來往于壕溝上,擊殺蒙軍的填壕溝士兵。除此之外,根據史料的記載,杜杲還發明了鵝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幫助守城,杜杲的兒子杜庶也發明了一種排杈木幫助守城。在當時,還有一種新發明的用木頭撐開網罩在城墻上,以抵擋拋石器的進攻;可以說安豐之戰集合了當時南宋守城技術、戰法之大成,堪稱經典。
TOP、5 張鈺
張鈺出生于鳳州,18歲到合州新駐地釣魚城參軍,因多次建立戰功,升為中軍都統制,被人稱為“四川虓將”。在公元1258年時,元兵攻入四川,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釣魚城下;在公元1259年,保衛合州的戰役正式打響,元合各道軍隊圍攻合州,凡是攻城器具,無不精良。
張玨作為副將與主將王堅協守釣魚城前后有九個月,多次打敗蒙古軍的進攻,最終蒙古大汗蒙哥受傷死在釣魚山下后退兵;后王堅離開合州,因而張玨成為合州知州。張玨魁偉雄勇有謀略,善于用兵打仗,出奇兵設立埋伏,算謀從沒有失策。在此后的時間里,張玨不僅嚴守釣魚城,而且還屢派軍隊奇襲元軍,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可惜也是后來由于部將叛變,導致張鈺被擒,在被押送的過程中,張玨解下弓弦在廁所中自縊,自盡殉國。
TOP、4 呂文德
呂文德出身平民,乃是淮南西路安豐軍霍丘縣人,早年被趙葵收入麾下,以抗擊蒙古起家。他轉戰江淮、荊湖、四川各地前線達30多年,多次擊退蒙軍,取得驕人戰績,主要有壽春之戰、解泗州之圍、援鄂之勛、收復瀘州等。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家族和同鄉也得到提攜。
但呂文德卻與權臣賈似道相勾結,形成龐大的軍事集團;但由于呂文德的能力卓絕,故而南宋朝廷對呂文德極為倚重,不僅讓他建節兩鎮(保康軍、寧武軍),還封他為崇國公、衛國公。雖然呂文德有能力,但卻非常貪婪,據說岳飛鎮守京湖時定額30萬兵力,賈似道鎮守京湖時還剩20萬,呂文德上任后,將這20萬京湖兵力裁至7萬,從而將30萬定額的朝廷養兵之賦中的大部分攫為己有。就這樣,呂文德死后還謚號“武忠”,關鍵是后來呂文德的家族除呂文信外集體投降蒙古,真是諷刺。
TOP、3 王堅
王堅為南陽鄧州彭橋人,在公元1219年時,金國侵略軍統帥完顏訛可入侵唐州、棗陽,宋荊鄂統孟宗政招募唐,鄧,蔡三州壯士兩萬余人,號忠順軍,王堅即由此招募入忠順軍;后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之地,燒毀其船支二千余。自此嶄露頭角,成為南宋名將孟珙部下得力將領。蒙古軍攻四川,王堅隨孟珙入川御敵。
后在抗蒙總指揮余玠的率領下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廣安等地擊敗蒙古軍。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公元1258年,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玨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哥派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為王堅所殺。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以功封寧遠軍節度使。后調任湖北安撫使等職,因遭賈似道排斥,改任和州知州兼管內安使,沒過多久便郁憤而卒,死后謚“忠壯”。
TOP、2 余玠
余玠幼時家貧,在白鹿洞書院和太學上舍讀書,因與茶館老人發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脫身出逃襄、淮一帶,作長短句一首,投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趙葵贊其心懷壯志,把他收留在軍中任事。后余玠任知招信軍,于汴城、河陰、安豐相繼戰敗蒙古軍。在公元1241年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
在蜀時期,構筑山城防御體系,以抗擊蒙古軍。從公元1243年到公元1244年,余玠與蒙古軍大小三十六戰,戰果顯著。后又率軍北攻興元府,還擊退進擾成都、嘉定的蒙古軍。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難之際,竭力經營巴蜀,為支撐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貢獻。但在公元1253年時,宋理宗聽信讒言,召余玠回朝。余玠聞召不安,暴卒于四川。
TOP、1 孟珙
孟珙出身將門,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為岳飛部將。孟珙早年隨父抗金,并參與滅金的蔡州之戰。宋蒙戰爭爆發后,孟珙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軍的杰出表現,被后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御大師”。歷史上得到這個稱呼的只有兩個人,還有一個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名帥曼施坦因。
關鍵是在多年的戎馬倥傯中,孟珙發現和培養了大量人才。這些人在孟珙去世后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很多都成為了南宋各戰場上的頂梁柱。孟珙的幾位兄弟自不必說,都是一時良將。比如王堅、劉整、高達、李庭芝等等,論陣容,孟家軍絲毫不弱于岳飛的岳家軍。當然,值得一說的還有南宋最后一位權相賈似道,也是孟珙推薦的。
當然,在南宋末年那段悲壯的歲月里,所誕生的忠烈名將遠不止以下七人,但篇幅有限,而這些南宋末年的名將們,結無疑都很悲慘,要么戰死沙場,要么死在自己人的刀下,還有一些雖然投降了蒙元,但卻在歷史上,卻背負了洗之不去的千古罵名,但相比起這些武將來,文臣們投降的可就多了。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1283年1月9日(農歷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王堅(1198—1264),鄧州彭橋人。南宋嘉定時,鄧大部已為金有,為防金兵南侵,王堅應募赴棗陽加入“忠順軍”,為孟珙部下。他作戰勇敢且有謀略,升為勁軍統制,管忠順軍,在杏山山區屯田、練兵、守備御敵(現軍事設施尚存)。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軍駐順陽丹江沿岸,準備造船南侵江漢。堅潛兵燒毀其船材,自此嶄露頭角,成為孟珙部下得力將領。蒙古軍攻四川,王堅隨孟珙入川御敵。寶佑二年(1254年),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主持釣魚城防務。張鈺中國南宋末抗元將領。字君玉。鳳州(今陜西鳳縣東北)人。18歲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城從軍,以戰功遞升中軍都統制,人稱為四川將。開慶元年(1259),蒙哥汗率軍圍攻釣魚城,張玨協同王堅率領軍民屢敗蒙古軍,蒙哥被擊傷致死(見釣魚城之戰)。景定四年(1263),張玨任興元府駐扎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合州。12年之中,張玨屢拒元軍招降,固守釣魚城。德祐元年(1275)五月,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張玨到重慶,任四川制置使。屢敗元軍,一度收復涪州(今四川涪陵)。祥興元年(1278)二月,元軍攻重慶,部將趙安開城降元,張玨率兵巷戰,終于難以支持,遂乘小舟東下,途中兩次自殺,均被阻,至涪州被俘。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張玨自剄于安西(今陜西西安)。
劉光世:
南宋高宗時抗金將領,為“中興四將”之一。字平叔,保安軍(今陜西延安志丹縣)人。徽宗時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初率部戍邊,敗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舉南侵,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升司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封榮國公。紹興年間,為三京招撫處置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張議和被召回。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拜少師。后因病去世,贈封太師,謚武僖,后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
韓世忠:
字良臣,南宋朝名將,漢族,陜西省綏德縣砭上村人,民族英雄。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江南黃天蕩以八千水軍包圍金軍40于萬,幾乎全殲金兀術大軍,為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巨大戰功。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張俊:
南宋人,曾與岳飛、韓世忠,劉锜并稱四大將領,后轉主和,成為謀殺岳武穆的幫兇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寵。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紹興二十一年10月,張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歷史上,張俊之流,人所不齒,卻以此宴而聞名;宋徽宗政績不佳,然亦以書畫為后世所推崇。
紹興十一年二月,張俊與韓世忠升樞密使、岳飛升樞密副使。張俊知道宋高宗、秦檜想收兵權,遂首請納宣撫司兵權,宋高宗、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岳飛兵權。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制造岳飛謀反的冤獄。
岳飛,民族英雄,20歲投軍抗金。縱橫天下十余年未有敗績,金兵嘆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時年三十九歲。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建廟于鄂。六年,賜岳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謚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岳飛封為鄂王。岳飛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張世杰,南宋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是與文天祥、陸秀夫齊名的民族英雄。他在守室危如累卵的情況下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他在廣東雷州灣一個島上與陸秀夫等立趙 為帝,不久移師崖山,任少傅、樞密副使。翌年,聯結千余艘大船與元軍殊死決戰。兵敗,帶著十余艘戰船突圍而出,遇到颶風舟覆,與長子舜德一起壯烈殉國。
馬塈(?~1277年),南宋宕州(今甘肅宕昌縣)人,出身于將門,父兄都是驍勇善戰的抗元名將。咸淳五年(1269年),馬塈奉命來到南方,任欽州知州,不久調任邕州(今南寧)知州。那時,元兵長驅直入,南宋朝廷風雨飄搖,都城臨安(今杭州)尚且難保,對于地處邊鄙的邕州,自然是鞭長莫及。這里吏治廢弛,流民滋擾,盜匪出沒,交通阻塞,生產凋敝;加之氣候酷熱潮濕,煙瘴時生,惡疾流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邕州地近大理國(宋時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云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安南(今越南),這里山勢險峻,溝壑縱橫,多為少數民族居住,管理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動亂。馬塈到任后,采取了一些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發展生產,減輕賦稅,節約開支,并整頓邊防,將每個峒莊的情況登記成表冊,以加強管理,尤其重視邊境關卡的防御。經他治理一段時間后,邕州的軍事、政治井井有條,形勢有所好轉。
陳文龍(1232年-1277年)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被林則徐譽為可與文天祥“隆名并峙”。萬壽尚書廟始建明太宗永樂年間,距今600多年。去年底,因舊城改造,陳文龍紀念館移位新建。新館舍總占地1200平方米,恢復了“海神”陳文龍尚書廟原有的親水性特點,形成了集民俗、宗教、旅游活動為一體的新景觀。
南宋中興四將之一岳飛(其他的是,韓世忠、張俊、吳階。
)抗元英雄文天祥、抗倭名將,戚繼光,個人認為岳飛的軍事思想在當時很超前,他提出的連接河朔是帶有,兵民思想的。
南宋三杰是張世杰、陸秀夫與文天祥。最終在崖山之戰中保衛宋業、為國盡忠。
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于是,他們中的領袖:張世杰、陸秀夫與文天祥,被稱為“宋末三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這場戰役直接關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后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后,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后,趙宋皇朝的隕落, 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部分人評價這場戰役,認為其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后無中國(中華)”這一說法。
馬塈、張世杰、文天祥、陳文龍、李庭芝、王堅、余玠、陸秀夫。
1276年12月21日,興化(今福建莆田)城頭豎起了兩面大旗,上書"生為宋臣"、"死為宋鬼"。
盡管這座城池里僅僅有民兵千余人,盡管興化城附近的所有城池盡數投降,但這座城市卻表現出了莫大的抵抗勇氣。
興化城中坐鎮著一位大宋狀元,當他的親族作為元軍使節來勸降的時候,他大義滅親,殺了使節焚毀書信,把副使放回并回信一封,書中稱:"文龍為理宗太學生、度宗狀元……國事如此,不如無生,惟當決一死守!"。
這名抗元狀元和文天祥擁有一樣的地位,他死后,福建百姓將他當做神一樣膜拜,香火不斷數百年。
1276年12月份的興化城, 已經從一個前線城防要地,變成了敵后根據地。
在此前的數個月里,臨安投降,大宋朝最后的忠臣良將來到了閩地,但元軍的攻勢太猛,福州、泉州二地望風而降,興化和端宗所在地已無陸路可通。
陳文龍臨危受命,散盡家財招募了萬余民壯來到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豪紳百姓勸他投降,因為興化城城墻低矮,根本無險可守。
陳文龍明白百姓們的苦衷,他說:"百姓要降自降,吾自死耳!"。
事已至此,陳文龍難道真的不知道大宋已經回天乏術嗎?他自己都說"吾豈不知大廈之傾,非一木能支!",但他如此堅持,是因為他"世荷國恩,官至三府",還說"設我貪生畏死,已屈辱于杭州矣!"。
這個執拗的狀元盡管受到賈似道的提拔,卻從未和賈似道同流合污,還一直上書直言賈似道的誤國,最終連遭貶謫,郁郁不得志。在國難當頭之際,他重新回到臨安,和文天祥、陸秀夫等人一起意圖抵抗到底,但陳宜中的議和建議得到了太皇太后謝道清的認可,陳文龍悲憤不已,辭官回家。
當文天祥等人來到福州擁立端宗之后,陳文龍被復起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平定了數起叛亂。這個執拗的狀元最終打算在興化耗盡他生命所有的能量,去捍衛大宋朝最后的尊嚴。
興化城的抵抗,最終仍沒掀起什么波瀾,像一顆小火星一樣在那個時代散發了一些光芒。在數萬元兵的重重圍困之下城內軍民爆發了激烈的抵抗,陳文龍常常夜不能寐,走上城頭鼓舞士氣,同時還在城外設伏,打贏了一場勝仗。
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旗幟飄揚在城頭的時候,城下的元朝漢軍部隊是否會感到一絲絲的羞愧呢?
但在僅僅一個月后,被陳文龍派遣去調查敵情的將領林華和元將串通,率兵一萬人假稱援兵攻城,通判曹澄孫開門獻降,陳文龍無奈被俘,他的弟弟通判陳用虎上吊自盡。
城破后城內火光沖天,陳文龍見狀怒喊:"速殺我,無害百姓!"但興化城百姓的最終情況,史書并沒有交代。
陳文龍求死不得,在元軍內備受敵人的凌辱和折磨,他指著自己的腹部怒吼:"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元朝將領索多希望能通過"母老子幼"來規勸陳文龍投降,陳文龍大義凌然,稱"我家世受國恩,萬萬無降理。"元將索多為之動容,只能作罷,將陳文龍押解北上。
陳文龍和他的兩子三女、妻母一起被押送到了杭州,囚禁在了當年他所學習的太學。
從20歲入太學到37歲中狀元,他在這里曾經度過了17年的時光,當年在太學念書的同學和后輩們,有的已經戰死疆場,有的卻投降元朝遺臭萬年。
陳文龍想起杭州有一個死前必須去的地方,那就是岳廟。
岳王廟成了南宋無數忠臣良將心中的圣地,這位北伐有功的千古良將,最終也難逃歷史的厄運。陳文龍也是如此,他抓一把香灰吞下,在極度的痛苦下,當天夜晚他便逝世,享年47歲。
宋朝在廣東一隅殘存的小朝廷聽聞陳文龍的噩耗,便追贈他為太師,謚號"忠肅"。就連忽必烈也對他的事跡感動不已,下令放了他的所有家人。
忠肅這個謚號,在后來的歷史上給了另外兩個明朝人:于謙、張煌言。
蒲壽庚率泉州投降,盡殺宋朝宗室后,還對百姓說:"陳文龍那么忠義,對百姓有什么好處呢?"百姓深明大義,都對他嗤之以鼻。
陳文龍的故事仍然沒有結束,他的精神仍然在他的親族中延續。
他的從叔父陳瓚散盡家財救濟貧寒,還將300萬緡錢送給了張世杰充作軍餉。小朝廷本想給他封爵,被陳瓚一口否決,他說:"某激忠義而來,豈買爵耶?"。
他再次召集民兵攻陷興化,在陳氏宗廟前殺了那個投降敵人的叛將林華,朝廷命他為通判權守興化。閩地元軍聽后驚恐萬分,再次發動數萬元軍包圍了興化,久功不可克。
在調來了回回炮后,興化低矮的城墻難以抵擋,在堅持了1個月后興化再次淪陷。陳瓚率領500壯士和元軍巷戰,斃敵千余人后終寡不敵眾被俘。
索多勸降陳瓚,陳瓚大罵:"你知前次守城不降者吾侄耶?吾家世代忠義,豈向你胡狗求活!"。
興化城全城此時竟無一人投降,索多怒不可遏下令屠城,并將陳瓚車裂。而陳文龍的兩個兒子也隱居山林,絕不出仕。
興化(莆田)這座城市在歷史上出現了1700位進士,光在宋朝就有"每39名進士就有一個莆田(興化)人"的說法,兩宋時期更是出了五名狀元。
在國難當頭之際,這座書香氣十足的地方爆發了閩地最為堅決的抵抗,的確不負國恩!
僅僅100多年后,一群來自淮西的農民繼承祖先的遺志起兵反元。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明朝開國元勛們將蒙古鐵騎一路攆出了元大都,趕回了草原。
當一切塵埃落定,大宋朝最后抵抗的忠臣良將,就成了百姓們膜拜的對象。
而蒲壽庚和他的后人從此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朱元璋下令將蒲壽庚鞭尸三百, 后代永世為奴,不得讀書入仕。
明太祖朱元璋敕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后來被加封為"鎮海王"。明清時期的人們在民間修筑了陳廟十余座,香火綿延數百年不斷。
此后,陳文龍逐漸被人們捧為神仙,凡官船出海皆祭拜陳文龍,使得民間有了"海上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的說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盡管陳文龍和他親族的努力并沒有能夠成功捍衛宋朝的江山,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的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成為了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斗壘孤危力不支,書生守志誓難移。自經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陳文龍。
直到如今,陳文龍仍然在人們心中地位頗深。
如果你是福建人,你可知道福州和莆田各有一座陳文龍紀念館?
如果你是杭州人,你可知道在西湖邊上,還有一座陳文龍墓?
無數陳氏宗親紛紛前來祭拜這位護國守土的狀元,讓他的精神不斷的延續下去。
參考資料:
《宋史·陳文龍傳》
《弘治興化府志·陳文龍傳》
黃啟權《滿門忠烈陳文龍》
肖群英《祖先·神明·民族英雄——陳文龍崇拜與莆田玉湖陳氏家族的文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