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旅游水稻土是什么顏色的土壤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水稻土是什么顏色的土壤,水稻土是什么土壤類型,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種了幾年水稻的土不一定是水稻土。水稻土是指在長期淹水種稻條件下,受到人為活動和自然成土因素的雙重作用,而產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與還原交替,以及物質的淋溶、淀積,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水稻土是我國重要的耕作土壤之一。由于水稻的生物學特性對氣候和土壤有較廣的適應性,因而水稻土可以在不同的生物氣候帶和不同類型的母土上發育形成。
水稻土的性狀:
1.油性:它是土壤腐殖質和粘粒含量適中的表現,有機質含量約29.2 g kg-1 (土0.46),粘粒含量一般為16%左右,油性也是指具有良好結構等的一個綜合肥力較高的土壤性狀。
2.烘性與冷性。它是指含有機質較多,且C/N比高的土壤的溫度變化的綜合反映。
3.起漿性與僵性:一般質地粘重,主要由于粘土礦物不同而在水分物理性狀方面的反映,前者以2:1型為主,后者以1:1型為主。
4.淀漿性與沉沙性:一般質地較沙(SiO2含量在70%以上),主要由于粗粉沙與粘粒之比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水分物理性狀。前者的粗粉沙與粘粒之比約為2∶1;后者多為5:1。
5.剛性與綿性:它是粘粒與粉沙的不同含量在土壤水分處于風干狀態下的一種土壤結持性,前者粘粒含量>40%,后者粉沙含量>40%。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水稻土。
水稻土不是花盆里面的土,其是指在長期淹水種稻條件下,受到人為活動和自然成土因素的雙重作用,從而產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與還原交替,以及物質的淋溶、淀積,形成的有剖面特征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秦嶺至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平原、丘陵和山區。
水稻土是不是花盆里面的土 水稻土不是花盆里面的土,其是指在長期淹水種稻條件下,受到人為活動和自然成土因素的雙重作用,從而產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與還原交替,以及物質的淋溶、淀積,形成的有剖面特征的土壤。
水稻土的分布范圍 水稻土是我國重要的耕作土壤之一,因為對環境和土壤有很強的適應力,主要分布在秦嶺至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平原、丘陵和山區,其中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最為集中。
水稻土的特點 水稻土具有油性、起漿性和僵性、剛性與綿性的特點,其中油性是土壤腐殖質和粘粒含量適中的表現,起漿性和僵性是粘土礦物不同而在水分物理性狀方面的反映。
水稻土的改良措施 低產水稻土的改良措施有四種,第一種為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溫,第二種為增加土壤有機質累積,第三種是加大灌溉量和對鹽堿沖洗,第四種是對土壤酸度過大的水稻土施用石灰。
水稻土不是紅壤改良的。水稻土是一種人工土,是紅壤長期處于水淹,加上人工耕種,以及培植形成而來的,水稻土長期淹水種植水稻,受到了人力,以及自然因素雙重作用,產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與還原交替,以及物質淋溶、淀積,形成獨特的僅有的剖面特征。并不是改良的。
水稻土是農民長期種稻、耕作、施肥、灌溉影響下形成的人工水成土壤。主要成土過程是頻繁的氧化還原作用,它使土壤產生特殊的剖面形態,即棱塊結構面被覆灰色膠膜,土內孔隙布滿鐵錳斑紋。
水稻土是指發育于各種自然土壤之上、經過人為水耕熟化、淹水種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這種土壤由于長期處于水淹的缺氧狀態,土壤中的氧化鐵被還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亞鐵,并隨水在土壤中移動,當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響(水稻有通氣組織為根部提供氧氣),氧化亞鐵又被氧化成氧化鐵沉淀,形成銹斑、銹線,土壤下層較為粘重。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中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臺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
詳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32865.htm。
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堿土、巖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詳見土壤分類http://baike.baidu.com/view/811971.htm 。
水稻土的有機質含量在12種土壤中相對較為豐富,但是并不是最高的,像黑土的有機質含量比水稻土高很多。在地理空間上水稻土的有機含量又有不同,取決于土壤的成分、養育及氣候降水、開發程度的情況。
水稻土的特點是濕潤、肥沃、蓬松。水稻是一種農作物,對土壤的要求比較高,要求土壤濕度高,且水源方便。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比較多,所以更適宜生長在肥沃蓬松的土壤里。
稻土是在淹水種稻的條件下發育而成的特殊土壤,受水分的影響比較深刻,故按水文層次劃分土層。
1、淹育層A'。是水稻土的耕作層,也是主要的容根層,受人為耕作影響深刻,物質和能量交換非常活躍。在淹水條件下水耕熟化,經常耕作攪動,顏色均一,腐殖質含量高泥柔軟、絨和,干時呈粒狀或塊狀結構,沿根孔和裂隙有銹紋和銹斑。熟化度高者,常有腐殖質與鐵結合形成鐵質絡合物,呈鮮艷棕紅色的“鱔血”斑塊。該層鐵的絡合度和活化度較高,僅稍低于潛育層,鐵的晶化度低,僅稍高于潛育層,晶膠比也比較低。
2、犁底層Pb。相當于全國的Ap層。該層由頻繁的耕作機械壓力和粘粒淀積而形成。一般較為粘重緊實,多呈片狀、扁平板狀結構,有一定透水能力,具有托水托肥作用。重慶市水稻土多未受大型機械碾壓,因此除粘重土壤外犁底層均不明顯,特別是潛育水稻土中的爛泥田以及砂性很重的漏砂田等,則沒有犁底層或極不明顯。
3、初期潴育層P。此層相當于全國的滲育層。該層多在犁底層之下,緊接犁底層。由于耕層的淹灌水經犁底層均勻向下滲漏,下滲水經過該層時,攜帶的腐殖質和粘粒在結構面和裂隙中淀積形成灰色膠膜。在結構體內,由于干濕交潛引起的氧化還原交替作用的均勻性,沿根孔、裂隙逐漸形成較多的鐵錳斑紋。該土層顏色較均一或略有分化,垂直世理明顯,一般呈棱塊狀或大棱塊狀結構。該層是滲育水稻土的診斷層,鐵的活化度、絡合度,稍高于潴育層,鐵的游離度和晶膠比低于潴育層。
4、潴育層W。該層同時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由于水分上下運動頻繁,并向土體內滲漬,使鐵、錳的還原溶解和氧化沉積都十分明顯,出現銹紋和銹斑,甚至鐵錳結核。全層顏色褪淡、斑雜,多為小棱柱狀或小棱塊狀結構。裂隙面有較多的灰色膠膜。該層是潴育水稻土的診斷層,其鐵的游離度和晶膠比最高。在潴育層中,還可劃分出淋溶單層及淀積單層來反應潴育過程中物質的交換特點。
淋溶單層:以 a 表示。根據淋溶程度再細分為:
輕度淋溶層a1:在結構表面或根孔壁上有灰白色淋溶斑塊或條紋。
中度淋溶層a2:灰白色淋溶現象深入到結構體內部,形成多量白色斑塊。
強度淋溶層a3:灰白色淋溶現象已連成片,整個土層呈灰白色,若淋溶層系淋溶為主,則土層淺灰色、灰白色、白色或黃白色,淀積物少。
成熟土壤是通過各種技術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斷改善,肥力不斷提高形成的土壤,水稻土是通過人工改良形成的熟土,而黑鈣土作為一種式于耕作的自然土不屬于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