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育兒相傳中國古代能在掌上跳舞的人是誰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相傳中國古代能在掌上跳舞的人是誰,相傳我國古代能跳掌上舞的是誰啊,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相傳中國古代能跳掌上舞的是趙飛燕。掌上舞據說是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所創。掌上舞實際是用于比喻女子的舞姿輕盈,可以在一個人的手中起舞。孝成趙皇后名不詳,號飛燕,是舞蹈藝術家,但正史并未記載趙飛燕善舞。獨創掌上舞、踽步。是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后。在中國歷史上,趙飛燕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趙飛燕和楊玉環,燕字指的正是趙飛燕。因此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
舞蹈:
是八大藝術之一,是于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借助音樂,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舞蹈的按照特征來劃分,有以下舞種:專業舞蹈、國際標準交誼舞(體育舞蹈)、大眾交誼舞、時尚舞蹈、廣場舞蹈。舞本意有名、動兩用,作動詞指表演舞蹈,即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作名詞指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后來舞詞義擴大,指手、腳的動作。
趙飛燕。
能作掌上舞的典故:
趙飛燕成為皇后以后,漢成帝為了取悅新皇后,令工匠在皇宮太液池建造了一艘華麗的御船,叫“合宮舟”。一天,成帝帶著飛燕一同泛舟賞景。飛燕穿著南越所貢云英紫裙、碧瓊輕綃,一面輕歌《歸鳳送遠》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馮無方吹笙以配飛燕歌舞。
舟至中流,狂風驟起,險些將身輕如燕的趙飛燕吹倒,馮無方奉成帝之命救護,扔掉樂器,拽住皇后的兩只腳不肯松手,飛燕則繼續歌舞。經此一事,漢成帝專門制了水晶盤讓她起舞,又造了七寶避風臺怕她被風刮了去,宮中便流傳“飛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話。
擴展資料:
趙飛燕的生平故事:
漢嘉鴻三年,成帝在陽阿公主家見歌女趙飛燕艷麗非常,便召她入宮,寵愛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趙合德入宮,封趙氏姊妹為婕妤,從此趙氏姊妹貴傾后宮。
為進一步鞏固地位,趙飛燕誣告許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廢許皇后,另立趙飛燕為后,封趙合德為昭儀,二人極得恩寵。趙飛燕因為無子失寵,遂淫亂后宮。至平帝即位后,趙飛燕被貶為庶人,自殺身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飛燕。
趙飛燕。
掌上舞,漢語詞匯,源自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比喻女子舞姿輕盈,跳這種舞蹈·是由一個人,伸出手,讓另一個人在手中跳舞,所以,舞者要身輕如燕,否則,這舞就完成不了。
擴展資料:
歷史來源:
說的是陽阿公主家的舞女趙飛燕,面目嬌好,體態輕盈,趙飛燕成為皇后以后,漢成帝建了一艘船,叫“合宮舟”,有一天,漢成帝帶著趙飛燕一同泛舟賞景,隨后趙飛燕就跳起了舞,突然狂風大作,但是趙飛燕依舊在跳舞,沒有絲毫停留下來的意思。經此一事之后,便有了“飛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掌上舞。
在《漢書》中對她的描述僅僅只有少數幾句,但關于她的野史卻有許多。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趙飛燕出生卑賤(《漢書·佞幸傳第六十三》),幼時流落長安,被訓練為一個歌舞妓。其歌舞受到漢成帝賞識被召入皇宮,成為成帝的愛姬。趙飛燕受寵后又讓成帝召她的妹妹趙合德入宮。成帝打算立趙飛燕為皇后,但受到太后的反對。雖然如此,前18年冬十二月成帝廢他原來的許皇后,前16年趙飛燕被立為皇后,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人物。《漢書·成帝紀第十》稱“趙氏亂內”。前11年她慫恿皇帝殺害后宮皇子,留下“燕啄皇孫”的典故。前7年漢成帝病死,趙飛燕無子,她支持立漢哀帝,因此在哀帝登基后被尊為皇太后。公元前1年哀帝死,漢平帝登基,趙飛燕喪失了依靠,首先被稱為孝成皇后,后來不久又被廢為庶人,被迫自殺。 又趙飛燕掌上跳舞典故:趙飛燕,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相傳漢成帝為趙飛燕造了一個水晶盤,令宮人用手托盤,趙飛燕則在水晶盤上瀟灑自如地舞蹈,由此可見其舞蹈的功力。還有一個傳說:“漢宮中有個太液池,池中突起一塊陸地,叫瀛洲,洲上建高榭(音謝。是修筑在高土臺上的敞屋),高達四十尺。趙飛燕穿著南越進貢的云英紫裙,碧瓊輕綃(音肖,薄紗),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成帝以文犀箸(或作簪)敲擊玉甌(音歐。玉甌是玉盆或玉盂)打拍子,馮無方吹笙伴奏。歌舞正酣,忽然起了大風,飛燕隨風 揚袖飄舞,好像要乘風飛去。成帝急忙叫馮無方拉住趙飛燕。一會兒,風停了,趙飛燕的裙子也被抓皺了。從此宮中就流行一種折疊有皺的裙子叫“留仙裙”。據傳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吹跑,還特地為趙飛燕筑起了“七寶避風臺”居住”。
趙飛燕 漢成帝皇后,善長歌舞,由于體態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表演的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成帝十分著迷。 《趙飛燕別傳》中有這樣的描述:“趙后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技巧,可見其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呼吸。明朝艷艷生的小說《昭陽趣事》有幅木刻《趙飛燕掌上舞圖》,是趙飛燕站在一個宮人的手上,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揚袖飄舞,宛若飛燕。漢成帝專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叫宮人將盤上托。趙飛燕在盤上起伏進退,下腰輕提,旋轉飄飛,就像仙女在萬里長空中迎風而舞一樣優美自如。漢宮中有個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與槳。一次,趙飛燕穿著云芙紫裙,碧瓊輕綃,在船之上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飛燕越舞越飄飄,欲乘風歸去之態,舟至中流,大風忽至,飛燕隨風揚袖旋舞,像要乘風飛去,成帝急忙令宮人拉住趙飛燕,怕叫大風吹走了!宮人兩手握住飛燕雙履。趙飛燕索性在宮人手上隨風飛舞。因此后世傳說她“身輕若燕,能做掌上舞”。后來,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吹跑,特地為她大興土木之工,花巨資為她筑起一座華麗的“七寶避風臺”居住。
據說是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所創。趙飛燕名宜主,漢成帝皇后,善歌舞,由于體態瘦削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她又輕又軟,跳起舞來禁不起一陣風,皇帝老兒制了水晶盤讓她起舞,又專門制了七寶避風臺怕她被風刮了去——估計趙飛燕同時還是輕功絕頂的民間武術家,不僅“草上飛”,而且可“御風而行”。后人稱“燕瘦環肥”的“燕”就是趙飛燕,比喻體態瘦削輕盈的美女。
有詩為證:《漢宮曲》—徐凝
水色簾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蕭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
漢代皇后趙飛燕 趙飛燕 生于前45年 卒于前1年 官奴出身的趙飛燕,以其傾國傾城之美色贏得了劉驁的歡心。趙飛燕與其妹合德利用成帝對她們如癡如狂的迷戀,竟不擇手段將已到而仍無子嗣的成帝劉驁剛剛墜地地兩個親生兒子害死,致命成帝絕嗣。盡管如此,成帝對趙飛燕的寵愛仍然有增無減,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正當她忘乎所以之時,厄運降臨在這個寵兒身上。 趙飛燕,原名宜主,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趙臨的女兒,漢成帝劉鰲的皇后,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 是歷史上著名的體態輕盈,能歌善舞的美女. 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后立為皇后。平帝即位后,被廢為庶人,自殺而亡。 我國古代最為杰出的著名舞蹈家,漢成帝劉驁最寵幸的皇后,又是身材最為苗條,姿容最為秀麗的絕色美人。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應玄完全之詔創制“清平調三章”歌頌楊貴妃的艷美時,其中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可見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絕對的席位。我國歷代文人學士在吟詩作賦時多提到她的名字,并且創作了不少以趙飛燕為題材的小說、詩歌、繪畫等文藝作品,唐代詩人徐凝作《漢宮曲》題寫了: 水色簫前流玉霜, 趙家飛燕侍昭陽。 掌中舞罷簫聲絕, 三十六宮秋夜長。 故而使得她精美絕倫的舞蹈技藝,廣為傳誦和發揚。趙飛燕,被稱之我國古代最杰出的舞蹈家是當之無愧的。
是趙飛燕啊,《趙飛燕別傳》中記載趙飛燕家有彭祖方脈之書,擅長使用氣術,長大后“纖便輕細,舉止翩然”,所以人們叫他飛燕,她甚至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揚袖飄舞。
趙飛燕。 相傳漢成帝 之后 趙飛燕 體態輕盈,能為掌上舞。見《白孔六帖》卷六一。后指體態輕盈的舞蹈。《南史·羊侃傳》:“儛人 張浄琬 ,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上儛。”《梁書·羊侃傳》作“掌中舞”。清 方絢 《香蓮品藻·香蓮宜稱二十六事》:“為掌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