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熱點螞拐是什么地方的叫法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螞拐是什么地方的叫法,螞拐是什么民族的舞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螞拐節”又稱為“青蛙節”,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螞拐節”中的螞拐指的是青蛙,壯族人民對于青蛙非常的敬畏,他們認為青蛙是掌管人間風雨的女神,對于莊稼的生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每到大年初一,祭祀螞拐的儀式就正式開始了。螞拐節最長的長達一個月,也有的地區會持續一周左右,這要根據所處的地域來決定。每個地域對于螞拐節的祭祀或者是持續時間等方面都有著細微的差別。
壯族人民在螞拐節這一天有四個流程。這四個流程分別是,找螞拐,祭螞拐,游拜螞拐,最后是喪螞拐。這四個流程缺一不可。在這一天,人們會早早的起床,然后殺豬宰羊,煮紅色的雞蛋,蒸五色的糯米飯,一切準備就緒后,人們會帶上竹筒出門在河邊或者是其他地方尋找自己心儀的那一只青蛙,把它裝進小竹筒里,然后挨家挨戶的進行游拜,最后會開棺材看去年埋葬的螞拐尸體,如果尸體骨頭的顏色是金黃色,那么就是大吉的征兆。
到了晚上,壯族人民也會舉行相應的儀式。晚上才是一天活動的“高潮”部分。在晚上,人們會舉行篝火晚會,還會進行山歌對唱,跳舞等等各種具有特色的活動,然后會每個人舉一個火把,排著長長的隊伍環游山寨,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天蜿蜒不絕的火龍,非常的壯觀。人們也會帶上古老,神秘的面具跳起古老的舞蹈,祈求來年青蛙女神可以保佑風調雨順,獲得大豐收。
綜上所述,“螞拐節”是壯族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在螞拐節這一天,人們會虔誠的進行祭祀儀式,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祈求螞拐女神能夠保佑這一方水土,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家家戶戶都可以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在這一天的晚上,人們才開始進入整體活動的高潮,人們帶上面具,圍著篝火跳舞,非常的歡快。還有很多青年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尋找到自己心儀的戀人,并相約來年再見。
螞拐是只青蛙是指青蛙。女生對男生說送你一只麻拐意思就是說送你一只青蛙。
青蛙(Frog)屬于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成體無尾,卵產于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異,成體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
上頜有齒,一般有犁骨齒。肩帶固胸型,椎體參差型,薦椎橫突柱狀;指趾末端二骨節間沒有間介軟骨。鼓膜明顯隱于皮下,皮膚光滑或有疣粒。舌一般長橢圓形,后端大多具缺刻。
形態特征
青蛙身體可分為頭、軀干和四肢3部分。青蛙前腳上有四個趾,后腳上有五個趾,還有蹼。青蛙頭上的兩側有兩個略微鼓著的小包包。
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過它可以聽到聲音。青蛙的背上是綠色的,很光滑、很軟,還有花紋,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隱藏在草叢中,捉害蟲就容易些,也可以保護自己。它的皮膚還可以幫助它呼吸。它的氣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頭捕食,舌頭上有黏液。
螞拐是只青蛙是指青蛙。女生對男生說送你一只麻拐意思就是說送你一只青蛙。在藏族有一個。馬拐節。分為三個階段。找馬拐。肖馬拐。藏馬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馬拐。先做到者放七放棄孫地炮警告天地。被尊為馬拐狼。成為節日首領。銀灰,麻拐。蜜蜂與保關之中,再專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在震天動地的銅鼓聲和鞭炮聲中,宋王馬拐婷。從初一到月底。是給馬拐首相。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后葬娃,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后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包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兇。這就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日。
“螞拐節”又稱為“青蛙節”,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螞拐節”中的螞拐指的是青蛙,壯族人民對于青蛙非常的敬畏,他們認為青蛙是掌管人間風雨的女神,對于莊稼的生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每到大年初一,祭祀螞拐的儀式就正式開始了。螞拐節最長的長達一個月,也有的地區會持續一周左右,這要根據所處的地域來決定。每個地域對于螞拐節的祭祀或者是持續時間等方面都有著細微的差別。
壯族人民在螞拐節這一天有四個流程。這四個流程分別是,找螞拐,祭螞拐,游拜螞拐,最后是喪螞拐。這四個流程缺一不可。在這一天,人們會早早的起床,然后殺豬宰羊,煮紅色的雞蛋,蒸五色的糯米飯,一切準備就緒后,人們會帶上竹筒出門在河邊或者是其他地方尋找自己心儀的那一只青蛙,把它裝進小竹筒里,然后挨家挨戶的進行游拜,最后會開棺材看去年埋葬的螞拐尸體,如果尸體骨頭的顏色是金黃色,那么就是大吉的征兆。
到了晚上,壯族人民也會舉行相應的儀式。晚上才是一天活動的“高潮”部分。在晚上,人們會舉行篝火晚會,還會進行山歌對唱,跳舞等等各種具有特色的活動,然后會每個人舉一個火把,排著長長的隊伍環游山寨,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天蜿蜒不絕的火龍,非常的壯觀。人們也會帶上古老,神秘的面具跳起古老的舞蹈,祈求來年青蛙女神可以保佑風調雨順,獲得大豐收。
綜上所述,“螞拐節”是壯族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在螞拐節這一天,人們會虔誠的進行祭祀儀式,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祈求螞拐女神能夠保佑這一方水土,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家家戶戶都可以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在這一天的晚上,人們才開始進入整體活動的高潮,人們帶上面具,圍著篝火跳舞,非常的歡快。還有很多青年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尋找到自己心儀的戀人,并相約來年再見。
“螞拐節”是壯族獨有的一個民族節日。很多人在看到“螞拐節”時都會很茫然,不知道“螞拐節”中的“螞拐”指的是什么,有的人也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節日,確實,“螞拐節”是我國少數民族壯族獨有的一個節日,我們不知道不了解也是很正常的。壯族人民把青蛙稱為“螞拐”,所以“螞拐節”在當地又被稱為“青蛙節”,“蛙婆節”。顧名思義,這一個節日是為了青蛙而存在的。
在壯族人民的心目中,青蛙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在壯族人民的心目中,青蛙是掌管風雨的神靈,風雨對莊稼的生長尤為重要,所以青蛙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侵犯的。螞拐節持續的時間非常的長,大概會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從每年的大年初一開始,二月初二結束。也有的地區持續時間比較短,大約在一周左右,但是大體的內容都是差不多的,在這一天舉行的活動也都是大同小異。
螞拐節的背后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很久以前,螞拐女神也就是青蛙女神是雷王的女兒,負責掌管人間的風雨。有一戶人家的兒子因為喪母而心情煩躁,覺得屋外的青蛙一直在呱呱叫,非常的不爽,就拿起開水把青蛙燙死了,從此以后,他就再也聽不到青蛙的叫聲了,但是,人間也不下雨了。這個人覺得自己闖了大禍,就趕緊向青蛙女神虔誠的賠罪道歉,還隆重的下葬了被燙死的青蛙的尸體。從那以后,人間的風雨才恢復了秩序。
“螞拐節”被賦予了很多含義。在壯族人民的心目中,“螞拐”的尊嚴和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年對于螞拐的祭祀儀式也都非常的盛大。人們會早早的起床,然后開始殺豬宰羊,準備貢品。然后各家各戶的男女老少都會出動,去尋找自己心儀的青蛙。把它放到隨身攜帶的竹筒內,帶回螞拐廟進行供奉。這個舉動在我們看來有些難以理解,但是我們要尊不同民族的文化。
螞拐節是指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的人們通過祭祀螞拐,來祈求來年事事平安,糧食可以有個好收成,人們可以有更好的運勢,牲畜也不會生病。螞拐節一般是開年的第一天到次月的第二天結束,節日里的主要內容有找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等。
螞拐節源于壯族人民的傳說,壯族人民認為螞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水,使大地有足夠的雨水,不會干旱。相傳在桂西的紅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螞拐節時巴馬的壯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螞拐歌和喜慶的銅鼓聲中。有一個叫東林的青年,因為喪母而痛苦不已。他聽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個不停,一時心煩意亂,就用熱水把青蛙澆得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從此以后,青蛙再也不叫了,天也不下雨了。
人間就開始大禍臨頭,一直鬧旱災。東林被嚇壞了,去求了神祖布洛陀河神的母妹洛甲,他知道原因后,立馬向青蛙女神賠禮道歉。后來東林又在大年初一這一天敲起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又請千人為死去的青蛙送葬。然后,人間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風調雨順。從此以后壯族人每年要過螞拐節。
雖然許多在人類蒙昧時期產生的古俗逐漸被社會的發展演變所淹沒。但是一些奇特的習俗卻還在壯族人的生活中延續下來,祭祀螞拐的習俗更是其中之一。雖然很多人們根本不相信這些,但是我想說,我們應該尊重其他民族的習俗。
螞拐節的由來
在桂西的紅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螞拐節時巴馬的壯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螞拐歌河喜慶的銅鼓聲中。相傳,螞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水,使大地風調雨順。有一年壯家有個叫東林的青年,因為喪母而痛苦不堪。他聽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個不停,一時煩躁難耐,就用熱水把青蛙澆得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從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間便開始大禍臨頭。東林嚇壞了,去求神祖布洛陀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訓應向青蛙女神賠禮道歉。于是東林趕緊在大年初一敲起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又請千人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后,人間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風調雨順。從此巴馬東蘭的壯族人年年要過螞拐節,祭祀螞拐。
螞拐節的習俗
每當農歷正月初一黎明,人們就敲著銅鼓成群結隊去田里找冬眠的青蛙。據說,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運的,被譽為雷王的女婿“螞拐郎”,成為該年螞拐的首領。首領要帶著大家點燃煙炮,以向雷王報告人間祭螞拐的喜訊。人們把這只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轎中。由初一到正月底,白天孩子們抬著青蛙游村,向每家每戶賀喜;晚上,則抬到螞拐亭下,人們跳螞拐舞和唱螞拐歌,以示為螞拐守靈。守靈、游村的活動進行到第25天后,螞拐節便進入高潮。這天,人們選擇吉時,抬著花轎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開去年葬蛙的寶棺,如果青蛙的骨頭呈金黃色,便預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場頓時銅鼓齊名,同聲歡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于是人們就燒香祈求消災降福。接著舉行新青蛙的的下葬儀式。葬禮之后,男女老少一起圍著篝火唱歌舞蹈,送螞拐的靈魂上天。這一夜,人們盡情狂歡,通宵達旦。
螞拐節的過程
1.找螞拐。正月初一早飯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間地頭尋找螞拐,按慣例取兩只,一公一母。并交由主持此次活動的負責人將螞拐裝入一節剖開的竹筒內(稱“螞拐棺”),合好綁緊,用彩色紙糊面。第二天,青少年們抬著“螞拐”巡游本屯各戶,念誦祝詞。祝賀主家新年萬事如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2.祭螞拐。正月十五日,在沿襲固定的螞拐墳邊豎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紙幡,擺上祭品,敲打銅鼓皮鼓,祭祀螞拐。
3.葬螞拐。各地葬螞拐日期不同,風俗也有所不同。以最為隆重的巴疇鄉巴英屯儀式為例。葬螞拐前,先將去年舊尸骨取出,觀其顏色,據說骨黃預示這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骨白則干旱,五谷歉收,而棉花卻豐收;骨黑則莊稼、人畜有病有災。然后,由一老者念誦祭詞,埋葬新螞拐。
4.化裝表演。葬螞拐前,外村趕熱鬧的后生源源而來,此時,兩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爛蚊帳裹身,扮成“螞拐公”和“螞拐婆”,在一群各戴七丑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螞拐仔”的護衛下走進人群中,眾人自動讓出一條三四米寬的過道來。
螞拐,壯族人們的信仰,螞拐節,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是構成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遠古時期壯族人們在不了解自然的情況下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產物,是一種文化的表現。
黑色壯族的過年習俗和風流節 。
每年,春節到來,我們壯族人和各兄弟民族一樣,很重視春節這個民族傳統節日。如今,憶起壯族人那些極具特色的過年習俗時,仍回味無窮。
難忘的過年習俗
南寧周邊壯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農村圩埸,到處可見到采購年貸的村民。
老家武鳴壯族人和漢族人一樣:每年,把臘月二十三日至年三十這段時間稱為“掃塵日”。按漢族人的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而壯族人的用意是:把舊年的窮運、晦氣統統掃之出門。這一習俗,寄托了壯族人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在“掃塵日”來臨時,壯族人家家戶戶就會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可見到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壯族人的“掃塵日”,這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年三十到來,南寧周邊的壯族人就忙著殺豬殺雞鴨,包粽子,做年糕,縫制新衣,張貼春聯等。如在記者的老家武鳴伊嶺村,壯族村民們以特別的方式來過年三十這個夜晚。年三十夜晚來:村民們有的就會用豬頭、閹雞、糖果品等來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塘邊,邊講古邊進行除夕守歲;小孩則盡興地游戲,通宵不眠大人也不干涉。入夜至11時左右,便見各家各戶的村民在門前懸掛起長長的鞭炮,待雞鳴時燃放。自古以來,村民們都守這規紀:當晚,雄雞啼叫第一趟才能燃炮。燃炮時,誰家點響炮竹能與雄雞打鳴聲同步為最吉祥,村民將這種習俗稱之為“壓雞嘴炮”。之后,每雞啼一遍,便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這種燃炮習俗,在壯族地區很普遍。
春節大年初一,是過年中最隆重的一天。這天黎明時分,村中的老年人就會給小孩穿上新衣。小孩向老年人道新年好后,老年人就會把薪新的壓歲錢放到小孩口袋里,并會把小孩叫到屋廳供桌前。小孩面對列祖列宗后,老人便要對小孩進行新年的勵志教育。老人還要特別交待:今天出門,見到村人要會道吉祥的話,千萬不能講不吉利的話等等……
大年初一這天,在武鳴許多壯族山村里,到處可見各家各戶門口都有貼了春聯,可看到人們盛妝打扮,人人喜氣洋洋,相逢互道吉祥詞。上午9時左右,村民會請舞獅隊來舞獅。這時,這些壯族村莊都沉浸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上午10許,村民們鄰里之間就會相互串門,給前輩拜道賀,大人要給前來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錢。每年逢此時,平時那些相存矛盾的村民互相拜年后,矛盾就會煙消云散,大家就會和好如初,并一起痛飲。據老年村民說:舊時,大年初一夜晚,許多村寨會請南寧戲班來唱大戲;村與村之間的青年男女,常會以對歌傳情,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景象。
舊時,南寧周邊的壯族人,還有這樣的習俗:大年初一午時前,村民一般不殺生,不動刀不動火;初二以后,才會出村到外去訪親訪友。大年初二后,在壯族鄉村的村道上,到處可見到手提肩挑著禮品的壯族村民,他們正喜洋洋地尋親訪友。
近20多年來,壯族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壯族人過年時,除保持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外,過年更加文明和進步。
春節期間,在壯鄉見到族人正舉行山歌會、球類比賽、文藝匯演等來歡度春節,過年內容更加的豐富多彩。在壯族的鄉村道路上,到處可見到開著汽車和摩托車去尋親訪友的壯族村民,村民們把尋親訪友當成了如何致富的“交流會”。
黑衣壯的生活
石頭縫中的黑衣壯人認為,老祖宗的墳不能遷走,要讓他們和子孫后代永遠在一起。走近黑衣壯村口,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園里有一座座用瓦片覆蓋的墳墓。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僅僅露出屋頂部分,十分顯眼。在弄文屯的一座長方形蓋瓦墳墓,系李姓第一代祖墳,相傳已有200余年。距離房子僅有5米左右,墳的周圍種有鮮嫩的蔬菜。黑衣壯的墓地選擇是請巫師來占卜,占卜時用一個雞蛋立起,雞蛋倒向哪一方,哪個方向就作為墓地,不管是誰家的用地,家主都熱心地讓給,這叫“活人不同死人爭”。
在大山里,山一座連著一座,到處是黑黝黝的.石頭,“九分石頭一分土”是他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黑衣壯居住的都是干欄式的木樓,一般分為三層。第一層用作養豬、養牛,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做倉庫。干欄建筑以石木結構為主,工藝簡單粗糙。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
村屯里沒有招待外人的客棧,但熱情的黑衣壯人歡迎你去任何一個家庭居住。晚間睡覺很涼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裝了“天然空調”。雨后清晨起床,便可以看到云霧如潮水般彌漫整個村落,木樓上的瓦片及翹角在涌動的云霧中時隱時現,迤邐迷人。
黑衣壯心地善良,他們善待客人、善待孩子,更善待老人。為老人著想不僅僅體現在飲食起居上,在所有節慶活動中,老人都受到特別尊重。年齡最小的孩子要給年齡最長的老人獻上象征著吉祥、幸福的“紅利帶”。
每逢有外來游客,黑衣壯人就穿著黑色的服裝,踏著召喚的鼓點,從各自的干欄木樓里走出來,奔向村頭簡易的操場。這情景,就像一群群黑色的蝴蝶從樹林里飛出,撲向燦爛綻開的花叢,整個村寨都變得美麗而又神奇。他們給游客表演獻紅舞、祝壽舞、黑槍舞、捶布舞和團結舞等舞蹈。這些舞蹈都源于他們的生活,有的反映他們抗擊異族入侵的戰爭;有的反映他們接人待物的禮儀;有的反映他們對老人的尊敬;有的反映他們捶布做新衣、準備去見情人的喜悅。演員們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他們用嫻熟的舞步表達著一種古樸的情懷,大山的神韻通過他們靈動的舞姿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黑衣壯傳統文化中最直觀的就是他們的服裝和佩飾。據那坡縣長期研究黑衣壯的學者介紹:黑衣壯以“黑”作為穿著的標記和民族的標記,首先與歷史上土司制度的規定有關,在明清土司統治壯族時期,規定凡土民只準穿黑、藍兩色;其次,黑衣壯由來的傳說也決定了黑衣壯服飾的形成和延續;黑衣壯至今仍然保留著穿黑色的傳統,主要的原因是“以黑為美”的審美觀深入人心。同時,穿戴上的實用性與款式大方樸素美觀有機地結合完善了黑衣壯服飾文化的內涵。
黑衣壯男人穿的是前蓋大襟上衣,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這種裝束便于他們進行勞動和在山里行走。傳統的男裝頭上還纏著圈成數圈的黑布頭巾,腰間系一條紅布或紅綢的帶子,以示驅鬼趕邪,兼有顯示男人威武神勇氣概之意。
婦女的服裝更具特色,無論老少,都喜歡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圍裙,頭戴黑布大頭巾。其圍裙既寬且長,戴時,能系周身一圈有余,裙底垂到小腿;圍裙不僅能用來裝飾,如將裙角往上打個三角形系在前腰間,以示瀟灑美麗;還可以把裙底翻上來當包袱用。這在走親友、趕歌圩、去娘家時特別有用。在勞動時,更可以作斗形的袋子,裝些菜豆、雜糧等。婦女所戴的頭巾都是她們自己織染的長條黑布,戴時,先圍繞在頭上一圈,然后翻折擺布成大菱角形的樣子,罩在頭上,再把頭巾兩頭分別垂掛在雙肩上,不僅看上去樸素美觀,還可以當做帽子遮陽用。黑衣壯婦女聚在一起的時候,一片黑中顯出莊嚴的美,穩重的美和協調的美。她們的衣邊、袖口、裙邊和頭巾的四邊都用紅布或黃布剪成小條捆鑲上去,有的則用紅、黃、藍色絲線繡成波浪形的線條,使黑中托透出紅、黃、藍色的細線段,清雅明亮,色彩協調中更凸顯層次的美和玲瓏的美。婦女們的穿戴全靠自己巧手一針一線縫制而成。
黑衣壯婦女佩戴的銀項圈,兩端都制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黑衣壯婦女婚嫁時必備之物,說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歷史上,在壯族傳統的稻作區,人們相信人死后變成魚,然后再投胎變成人。我們在對黑衣壯采訪拍攝的過程中,看到許多小女孩也佩戴雙魚對吻銀項圈,說明黑衣壯魚崇拜文化的遺風已經演變成他們族群自身的傳統了。
黑衣壯女子的佩飾中最漂亮的是頭花。婦女在成年后要綰髻,插上班簪、頭籠、頭叉、頭花后用玉環珠纏繞頭花;頭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婦女只戴頭叉。
黑衣壯婦女的佩飾較多,耳環、耳墜、玉珠、項鏈、項圈、手鐲、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來自家傳或是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浮財”。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數婦女喜歡將自己的門牙鑲成金色,以表示她們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現在,黑衣壯許多年輕人平時穿戴得比較隨便,從原來的“全黑”過渡到“上藍下黑白頭巾”的所謂第二代服飾了。但每逢傳統節日慶典或有外人來做客時,他們的穿戴仍舊非常認真,服裝和佩飾一絲不茍。特別是女孩子們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時至今日,那坡黑衣壯仍保存著傳統的藍靛染織工藝,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黑衣壯自種、自織、自染、自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在弄文屯,有一塊埋藏得很深的天然石塊,古代村民將石塊鑿成一個染井,這是弄文屯最古老的藍靛染井,每到藍靛收割季節,全村人輪流將收獲的藍靛枝葉漚泡在這口染井里,現在這口石井已干涸,但井壁上仍遺留有一層厚厚的藍靛色。
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黑衣壯總結了一整套藍靛染色的經驗。在弄文屯家家都有紡織機和用石頭鑿成的染缸,織出的布要用藍靛浸染、漂洗數十次,再用牛膠、豬血煮染、漂洗后晾干成黑布,最后還要經過漿衣、用棒槌捶打多次,才能制出質地結實、平整、黑亮的成品布。這一過程充滿了黑衣壯特有的生活氣息和傳統習俗的詩情畫意。欄桿上晾曬著一條條藍靛布,藍靛的清香散發在空間,藍靛染織文化的氛圍很濃。黑衣壯的藍靛染織工藝,不但是黑衣壯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黑衣壯族 情定“風流節”
每年農歷正月初十,是黑衣壯“風流節”,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來到百年老樹下或大草坪上相會,紅美帶是黑衣壯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寫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紅美帶拋入大簸箕中,經攪和后各人自己抽出一個,得出的紅美帶上寫有的名字就是你的夢中情人。青年男女通過“紅線傳情”對唱情歌、互贈信物而情定終身。歌聲里寄寓了黑衣壯的生活理想,也流淌著他們優秀燦爛、色彩斑斕的歷史文化,體現著他們堅忍、樂觀、簡樸、勤勉的優秀品質。
黑衣壯至今嚴格執行族內婚制,但絕對禁止近親結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傳統遺制,為了保持族群的純正傳統。千百年來,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也是其族內婚長期存在的原因。迄今為止,黑衣壯青年男女多喜歡在本屯本村找戀愛對象。
青年男女雖然可以通過歌圩等場合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征得父母的同意,要經過媒聘、定命、納幣等一系列禮儀。婚禮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禮在夜間進行,新娘出家門時,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門。新娘出門后,不得回頭看娘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則,被視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過門入洞房后,對送入洞房的飯菜,只能象征性地吃一點點。至午夜雞叫頭遍時,新娘必須悄悄地和伴娘返回娘家(無論路途多遠)。
此后,每個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幫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后,新娘又返回娘家與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是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懷孕將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來,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