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文化齊桓公死后最后一位繼位的是誰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齊桓公死后最后一位繼位的是誰,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齊桓公夫人無子,如夫人諸子各如犬牙,長子長衛姬所生公子無虧,其他又有公子商人,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雍等等。而葵丘會上,齊桓公見周室諸子爭位,周乃大亂,于是謀立齊嗣,于是齊桓公立公子昭為世子。齊國的禍亂由此而使。齊桓公死后,豎刁、易牙發兵攻世子昭,昭出奔宋國。豎刁、易牙立公子無虧即位。其他諸公子以公子商人為首,以為無虧無權即位,于是發兵群攻。衛公子開方獨善公子潘,也率家丁助戰,齊國大亂。公子雍族微無勢,出奔秦國,秦用為大夫。
這時世子昭請得宋襄公聯合各路諸侯相助,伐齊無虧,國人殺無虧、豎刁,易牙出奔楚國。世子昭入臨淄即位,是為齊孝公。宋國退兵。公子商人以為齊孝公勢弱,糾合公子潘、公子元等再攻齊孝公。孝公再出奔宋國。宋襄公出大軍伐齊,群公子兵敗,公子元出奔衛國。公子商人委罪于公子元,定孝公之位。齊孝公在位10年而崩。
齊孝公世子昭 齊桓公見周室諸子爭位,周乃大亂,于是謀立齊嗣,謀于管仲:群公子論長則為無虧,而論賢則為公子昭。管仲知道公子無虧與豎刁、易牙相善,而管仲素忌此二人:將來為患齊國必此二人。于是管仲回答:君欲繼承霸業,則必立賢。于是齊桓公立公子昭為世子。齊桓公死后,大亂,世子昭請得宋襄公聯合各路諸侯相助,伐齊無虧,國人殺無虧、豎刁,易牙出奔楚國。世子昭入臨淄即位,是為齊孝公。
齊桓公去世之后,繼承齊國王位的人是公子無虧,即齊孝公。齊桓公的一生是非常跌宕起伏的,早年他曾因齊國政局混亂而一度外逃,待重返齊國之后他又順利實現稱霸。但是晚年時期,齊桓公又因昏庸而致使齊國再次內亂,而這場內亂的發生則導致他死后無人收尸。
混亂政局
身為齊桓公兄長的齊襄公行事荒淫,在少時便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存有私情。而在齊襄公即位之后,嫁至魯國的文姜曾隨其丈夫魯桓公回到齊國。久未見面的齊襄公與文姜復又私下偷情,結果被魯桓公察覺。之后,齊襄公便讓公子彭生將被他灌醉的魯桓公殺害。魯桓公殞命齊國的消息引發了魯國的強烈不滿,為平息魯國人的怒火,齊襄公復又只能將彭生殺死。此外,齊襄公在這一年還殺害了鄭國國君鄭子亹。
礙于齊襄公的昏庸統治,其統治下的齊國朝局混亂。在這般朝局下,公子小白為了保全自身而外逃至莒國。
回國即位
基于齊襄公的這般作為,齊國大臣對他這位國君并不是十分信服。為此,在前686年的時候公孫無知、連稱等人聯合起來將齊襄公殺害。隨后,公孫無知成為齊國新君。但是此人沒過多久便又被雍廩殺害,于是齊國又需重立國君。身為齊國世族的高、國兩家于此時向避禍于莒國的小白投遞這一消息,于是小白開始啟程回齊國。而當時除了小白之外,去到魯國避難的公子糾也得知了這一消息,不過時間要晚于小白。
在二人相繼趕回齊國途中,公子糾因晚啟程而行程落后于小白。為此,公子糾派出管仲先行趕至小白前頭對他進行截殺。因此此次截殺,小白雖有所受傷卻未傷及性命。但是不知這其中真相的公子糾卻誤以為小白已死,從而錯失即位機會。而假死之后的小白則日夜兼程地趕回齊國,最后成功即位。
昏庸晚年
齊桓公在進入晚年之后,開始變得不似早年時那般勤奮、賢明。像通過殺子、自我閹割等方式來討好國君的易牙、豎刁等奸佞小人開始受到齊桓公的寵信,甚至還導致了專權局面。等到了643年,齊桓公的兒子又趁其重病之際展開王位爭奪戰。這場爭奪戰持續了數月時間,期間就連齊桓公病逝都無人關心。待這一爭奪戰以公子無虧的即位告一段落之后,已去世兩個月有余的齊桓公早已腐爛生蟲。
他的兒子,公子昭,也就是齊孝公。。。齊桓公死后,五子爭位,公子昭逃出后借的外援之力,繼承了位子。
你說的小人是說的易牙、開方、豎刁吧??這三人后來死了。也不得善終。
你好!
在齊桓公死后繼承齊王王位的是世子公子昭,是為齊孝公,在位10年。之后即位的是齊桓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潘,是為齊昭公,在位10年。再之后即位的還是齊桓公的兒子(殺侄篡位)公子商人,是為齊懿公,在位四年,被殺。最后,齊桓公的兒子公子元即位,是為齊惠公,在位五年。史書記載齊桓公有六子,除了一個出奔秦國做了大夫,一個在最初的王位爭奪中敗亡(曾掌管齊國三個月,但并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齊王),其余四子都做過齊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殺兒子且燉成肉的人,就是齊桓公的手下叫易牙,吃易牙兒子的人當然就是齊桓公了。
易牙是齊桓公身邊的一個小人,但是,齊桓公不這么認為,因為在他最為艱難的時候,是易牙一直跟隨他,并且為了讓他有肉吃,不惜殺害自己的兒子。
易牙做的這件事讓齊桓公大為感動。
易牙因為飯做的好,還被尊為廚師的祖師爺。
大家都知道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諸侯,是因為他有名相管仲的輔佐。
管仲在臨死前,讓他遠離三個小人,其中的一個就是易牙。
齊桓公對管仲的話,基本上都是百分之百聽的,因為管仲的才能早就被他給認可了。
當管仲告訴他,自己死后要遠離易牙時,齊桓公覺得很不解?
管仲只好告訴他,易牙這個人,不能用。你想想他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殺,那外人在他眼里,也是人盡可屠。
他之所以對您好,是因為您手里有權,能給帶來富貴。一旦您失事,他第一個殺掉的人很可能就會是您。
齊桓公覺得管仲說的很有道理,就把那三個小人給趕回了家。
但是,也就是僅僅過了幾個月的時間,齊桓公覺得沒有這三個人生活太沒意思了。這生活過的簡直一點樂趣都沒有。
索性,齊桓公又把他們三個給招了回來。
管仲嘴里說的三個人,除了易牙之外還有豎刁和開方。
豎刁是管仲身邊的一個太監,管仲讓齊桓公遠離豎刁,是因為豎刁為了伺候齊桓公把自己給閹割了,所以,他對自己太狠的人,也是不可用之人。
至于開方,他為了伺候齊桓公,幾年都不去見家人。
這種人太無情了,所以管仲也不讓齊桓公接近他。
雖然這三個人都被齊桓公給趕了回去。但是,也僅僅是幾個月的時間。
齊桓公再次把他們請到了身邊,沒想到這三個人,看到齊桓公馬上就要步入老年了。快要指望不上了。
所以,他們開始有了輔佐齊桓公兒子的想法。齊桓公死后,肯定是太子繼承王位。但是人家太子看不上他們。
所以他們不得不培植齊桓公其他的兒子,和太子爭奪皇位。
他們抓住了時機,把事情謀劃好了。為了發動政變,他們三個人把齊桓公給鎖在了一個小屋子里。齊桓公就是活活被餓死在這里的。
因為齊桓公的兒子們在爭奪王位,根本沒有人去管他。以至于他死后幾個月沒人管,身上都長滿了蛆蟲。
齊桓公臨死之前,才懺悔地說道,當初要是聽了管仲的話,何至于落得如此的下場。
齊桓公繼位任用管仲執掌國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上位之后,他選賢舉能,任用管夷吾為相,積極改革,推行軍民合一的制度,改變經濟政策,使得齊國國富民強,而且根據當時中原地區受困于四方蠻夷騷擾的局面。
齊桓公角色設定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了平定宋國的動亂。
后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諸侯與齊桓公在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后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
(一)宋襄公和庶兄目夷。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而周王室維持的禮,早已無法維持統治,只能在名義上享有“天子”的稱號,到了齊桓公稱霸之后,周天子連面子上的老大,都無法維持,在這個大背景下,諸侯并起,各自為政,而諸侯國內部,兄弟間相互爭權,更是屢見不鮮。
不過,春秋時期宋桓公統治下的宋國,似乎是個例外,因為有資格繼承他君位的2個兒子,可以說是春秋時最“恩愛”,他們一個主動讓位,一個卻固辭不受。
主動讓位的是茲甫,而固辭不受的是目夷,茲甫也就是后來的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長子,也是宋國君位的合法繼承人,但他并不是宋桓公的真正長子,因為他還有一個庶兄,也就是目夷。
宋襄公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維持統治的宗法制,茲甫是合法的繼承人,但是他卻拒絕了宋桓公交給他的君位,因為他認為庶兄目夷,在各個方面都比較優秀。
宋桓公就把茲甫的想法說給了目夷聽,按理來說,君主之位砸到了自己頭上,這等好事直接接下就是,但是目夷卻也給拒絕了,認為弟弟茲甫更有仁義之心,更適合做國君,就這樣兩兄弟之間你來我往,都不肯宋國的君主之位。
最后,目夷實在受不了了弟弟的退讓,干脆,一溜煙跑出了宋國,躲到衛國去了,就這樣茲甫沒有把國君的位置讓出去,在宋桓公死后,繼位為君,是為宋襄公。
(二)宋襄公積極履行諾言。
宋襄公繼位之后,立即就把自己的哥哥目夷召了回來,并且把他任命為相,輔助自己,宋國在此二人的治理下,綜合國力還有了不小的提升。
在宋桓公還未下葬之際,這時候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就向天下諸侯發起了會盟的要求,宋襄公積極響應,前去參加會盟,在這次會盟上,宋襄公還接下了齊桓公的一項委托,那就是好生照顧自己的太子昭。
宋襄公
宋襄公自然是滿口答應,后來齊桓公病重,齊國的五位公子為爭奪君位大打出手,并且其中的公子無虧,最終取得了爭奪戰的勝利,而公子昭倉皇逃到了宋國,請求援助。
宋襄公見到公子昭,想起了齊桓公的委托,于是積極支持公子昭回國繼位,但是公子無虧已經自立為君,讓其拱手交出君位已經成為了無稽之談,于是宋襄公決定武力支持公子昭,回國奪位。
(三)宋襄公的爭霸之路。
齊桓公死后,宋襄公就以霸主自居,可是作為一個小國,得不到其余諸侯的認可,當他召集天下諸侯支持公子昭的時候,也僅僅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給予了響應。
盡管如此,宋襄公還是護送著公子昭回國奪位去了,按理來說,此時齊國的實力依然要碾壓宋國,不過好在宋襄公支持公子昭繼位,還得到了齊國貴族的支持,于是公子無虧就被齊國的貴族給殺了,而公子昭順利地回到了齊國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公。
影視中的宋襄公
齊孝公繼位之后,對于宋襄公很是感激,而正是因為此舉,讓宋襄公在諸侯之中,有了名氣,接下來,宋襄公面對諸侯無主,就主動接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可是此舉招來了楚國的強烈不滿。
不過宋襄公一點也不在意,為了讓自己有霸主之實,就再次向天下諸侯發出會盟的要求,等到了會盟日期到來,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說固執地孤身一人前往會盟地點,他認為是自己提出的會盟,帶著兵去,那是不講究仁義的,結果卻被楚國給囚禁了。
(四)宋襄公的仁義之戰。
楚國囚禁了宋襄公之后,就想攻取宋國,可是天下諸侯,自然不會放任楚國吃掉宋國,于是在魯僖公的調解下,宋襄公被放回了宋國。
宋襄公回國之后,自然還是以霸主自居,當他聽聞鄭國支持楚國當霸主,于是起兵攻打鄭國,鄭國不敵,向楚國求救,楚國看著自己的忠實小弟被欺負,自然不會放任不管,就派兵救鄭。
宋襄公的仁義之戰
宋襄公聽聞楚國來救鄭國,怕國內有閃失,就撤出鄭國,與前來救援鄭國的楚軍在泓水相遇,按理來說,宋楚兩軍相見,直接開打就是,而此時楚軍還未渡過泓水,此時趁著楚軍渡河,宋軍給予進攻,是占盡優勢的。
但是宋襄公拒絕了目夷提出的這一建議,等到楚軍剛渡河,目夷又勸說宋襄公趁著楚軍未穩趕緊進攻,但是宋襄公還是拒絕了,因為他認為自己帶領下的宋軍是仁義之師,自然不能趁其不備。
直到楚軍渡完河,并且列好了陣勢,宋襄公才下令進軍,可是弱小的宋國又怎會是楚國的對手,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在這場戰役中受傷,于次年郁郁離世。
齊桓公死后庶子公子無虧上位,但在位近三個月就被絞死,之后齊桓公的太子公子昭上位,是為齊孝公。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是第一個稱霸的君王,早于秦國的秦穆公。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五個被推為盟主的國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另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