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美食洛陽龍門石窟的由來和建成過程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洛陽龍門石窟的由來和建成過程,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龍門石窟LongmenGrottos位于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龍門由來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13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昔日歷史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
蓮花洞
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洛陽,作為九朝古都,這里的歷史文化遺跡數不勝數,而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了。來到這里往往會被精美絕倫的佛像所吸引,卻很少人知道這發起修建龍門石窟的竟然是群少數民族。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原來待在北方的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相繼進入中原建立割據政權。385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定都盛樂。幾十年后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進一步南遷,而到了孝文帝這一代出現變革,這些游牧民族看到了漢文化的先進,認為快馬彎刀雖能打敗漢政權卻在后期統治中問題頻出,孝文帝認為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全面漢化,不僅要求皇族從鮮卑的拓拔氏改姓為漢族的元氏,還把都城遷至黃河流域的洛陽。
自漢朝佛教傳入中原以后,一直被作為神仙、方術一類的東西,到了魏晉時期在上流士大夫階層盛行。北魏統一北方后,佛教一直承擔著“巡民教化”、“敷導民俗”、安撫民眾的任務。孝文帝認為大力推行佛教能進一步與篤信佛教的漢民族融合。佛經上說,造佛像可以廣積功德,進入極樂世界,老百姓不認識字無法誦讀佛經,但通過石窟造像可以把慈善安詳的佛像以及經文的內容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更能起到弘揚佛法的教化作用。
公元500年至523年,在洛陽南13公里的的地方,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耗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從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營造前后時間長達400年,這座恢宏龐大的人類文化寶窟才建成。
因為這里龍門山、香山兩岸對峙,伊水從中穿流,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天然的門闕,因此被稱為“伊闕”,后因隋煬帝都城洛陽的宮城城門正對伊闕,而古代帝王以真龍天子自稱,因此又被稱為龍門。
龍門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后,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巖體石質優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云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云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兩只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溫柔敦厚。洞中還雕刻著眾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余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間那尊巨大的盧舍那雕像,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盧舍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誠,再看邊上的天王、力士像,則是面目猙獰、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此石窟位于洛陽城南約12公里,這里南北兩山對峙,伊水穿流其間,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又稱“伊闕”,龍門石窟就在此地,現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石窟最早開鑿于北魏,大約是魏孝文帝定都洛陽時期,此石窟開鑿時間十分長久,后來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據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達十萬余尊。其中最大的造像高17.17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另外還有佛塔四十余座,造像題記3680品。龍門石窟有好多洞窟,比較有名的有賓陽洞、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古陽洞等,在此只說賓陽洞和奉先寺。
賓陽洞由中、北、南三洞組成,它是龍門石窟群中著名的洞窟。賓陽中洞即主洞,位于龍門西山北部,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營建的二窟之一。自北魏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歷時達24年,是龍門造像中雕鑿時間最長、用工最多而又最富麗堂皇的一個洞窟。本尊釋迦牟尼位于中央,像高8.4米,面部清秀,鼻高且大,口含笑容,為北魏時期的我國石刻藝術中之上品。主佛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兩側壁上雕一佛二菩薩。窟的頂部雕有十個伎樂天人飛翔在蓮花寶蓋周圍。賓陽北洞是北魏時期始鑿的,到唐代初年才完成。正中阿彌陀佛高7.55米。佛的背光如熊熊燃燒的火焰,但細看又似葫蘆之紋。雕刻工細生動,是唐代佛像背光火焰紋的佳作。佛兩側刻羅漢和脅侍菩薩;門口兩側浮雕二天王,形態威猛有力。賓陽南洞是從北魏至隋代所鑿的,中刻阿彌陀佛,面部豐潤,衣紋流暢。洞內大小佛龕不計其數。洞頂在蓮花寶蓋周圍有兩個捧供品的供養人和六個伎樂天人,衣帶飄動,典雅秀麗。
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時,終于清末,是歷史上開鑿累計時間最長的石窟,與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在龍門石窟數以千計的像龕中唐代營造的約占60%。奉先寺,是龍門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崖壁上的九尊雕像,不僅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精湛的石雕技藝,更彰顯了盛唐強大的國力。當我們立于佛前,靜靜凝望,似乎可以想見大唐盛世繁華。
龍門石窟不僅有精美的石窟造像,豐富的碑刻書法,更通過文學、音樂、人文、宗教建筑、醫學等眾多形態展現藝術之美,成為“中國最大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歷代的營造,在這里形成了南北長1公里,具有2345個窟龕、10萬余尊造像和2800余品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過兩次最嚴重的人為毀壞:首先是唐武宗時期的“會昌法難”,系官方公開毀滅,如今龍門多處被毀遺跡,均系此時形成。
第二次被毀在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做準備,在修建龍門西山臨伊河道路時,亦炸毀大量山麓佛龕。
這一時期還有大量的民間盜竊,以日本、美國文物商人公開收購為主導,民間掀起了瘋狂的盜賣運動,著名的龍門石窟《帝后禮佛圖》便是在此時被盜往美國。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清代武億稱其為:“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
全石窟共記2860多塊碑刻題,其中頗負盛名的有《龍門二十品》、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與宋真宗《龍門銘碑》,充分彰顯了魏碑體、唐楷書體等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
《龍門二十品》精選自石窟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于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其風格融合了南北書體的優點,字形端正大氣,剛勁有力,形成了獨特風韻的藝術美。
如今,當我們來到這里時,現存的塑像依舊能帶來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與心靈上的洗禮,但那些泯滅在過去的珍品,則被后人用文字永存于歷史中。
推薦看下面這些關于石窟的書籍資料,里面有非常詳細的記載,比回答中的幾百個字要詳細且全面。
且下面這些龍門石窟的資料均出自 古籍閣? 且都是電子版的龍門石窟資料,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10卷:南方八省》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1卷 敦煌》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2卷 甘粛》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3卷 云岡》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4卷 龍門》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5卷 陜西、寧夏》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6卷 北方六省》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7卷:大足》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8卷:四川、重慶》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9卷 云南 貴州 廣西 西藏》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1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2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3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4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5卷》
《中國石窟·庫木吐喇石窟》
《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1卷》
《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2卷》
《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
《中國石窟·云岡石窟第1卷》
《中國石窟·云岡石窟第2卷》
《敦煌石窟全集 1 再現敦煌》
《敦煌石窟全集 10 密教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1 楞伽經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3 圖案卷 (上)》
《敦煌石窟全集 14 圖案卷 (下)》
《敦煌石窟全集 16 音樂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7 舞蹈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8 山水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 尊像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0 藏經洞珍品卷》
《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2 石窟建筑卷》
《敦煌石窟全集 23 科學技術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5 民俗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6 交通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3 本生因緣故事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6 彌勒經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8 塑像卷》
《敦煌石窟全集 9 報恩經畫卷》
龍門石窟,一個佛教洞窟復雜位于城南13公里處洛陽在中國的河南省,形成了一些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最顯著和精致的表示。這些石窟始建于公元 493 年,歷時大約五個世紀,連同里面雕刻的雕像和銘文,為了解北魏晚期和唐朝的政治、文化和藝術環境提供了一個窗口期間。溶洞被雕刻在龍門山和象山陡峭的石灰巖峭壁上,相望一公里,形成了伊河流經的山谷。該遺址外觀為天然門,歷史上稱為伊闕或“伊河門”。在皇帝楊的的隋朝建立一個帝國的宮殿在洛陽在其南大門7世紀CE對準現場的懸崖開始,名龍門或“龍門”投入使用(龍擔任的皇帝權力的象征)。
布局
現場的崖壁上共刻有石窟、壁龕2300余座,佛像10萬尊,大小從幾厘米到17米多不等,碑刻2800多處,是中國最大的此類建筑群。大多數洞穴雕刻在伊河西側的龍門山上。那里的石窟和壁龕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在遠處觀看時,它們使懸崖表面呈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蜂窩狀外觀。西側的石窟用于祭祀死者,而東側的象山石窟則是各派僧人的聚集地。
現場的懸崖峭壁上雕刻了2300個石窟和壁龕,10萬尊佛像和2800多個銘文。
社會的反思
在偏遠的山坡上雕刻石窟作為佛教寺廟是一種起源于印度的做法c。公元前 3 世紀。佛教隨著石窟雕刻的實踐,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影響了公元5世紀中葉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附近云岡佛教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云岡石窟的雕刻功臣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轉而在龍門開鑿石窟。
古陽洞最古老的石窟中,許多塑像都是跟隨孝文帝到洛陽的皇室成員發誓要建造的。洞內有1000多個壁龕和800多塊銘文,是龍門最豐富的洞窟之一,反映了北魏晚期的雕刻和文字風格。中央釋迦牟尼佛像兩尊菩薩(修道者),面色陰沉,身形纖細,與早年云岡的寬肩造型形成鮮明對比。固陽洞內附在雕像上的銘文包括被指定為北魏書法典型形式的 20 個銘文中的 19 個,對于確定每件作品的起源至關重要。
北魏滅亡后(公元 535 年),石窟雕刻放緩,直到唐朝(公元 618 年)的形成——這是一個以重要文化成就為標志的穩定繁榮時期的開始。在此期間,北魏的苦行風格讓位于寫實、戲劇和錯綜復雜的風格,龍門60%左右的石窟都是這種風格形成的。其中最大最壯觀的當屬奉賢寺洞。雕刻在后壁的中央洞內一尊巨大的毗盧遮那佛像,因其靜逸優雅,微微笑,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毗盧遮那像的兩側是一組弟子和菩薩,還有一組雕刻在側壁上的天王和守護者,形成一個半圓形。鑒于每座雕像都有明顯不同但同樣富有表現力的個性,站在群體的中心,面對佛陀,是一種真正令人敬畏的體驗。該石窟于公元 675 年完工,是由高宗皇帝和武則天皇后(中國第一個在位的皇后)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而捐贈的。
通過為那些有足夠財力的人提供供奉佛像的能力,以將功德傳給指定的受益人,通常是皇帝或父母,龍門的雕像藝術最終達到了精神目的。這些人物的贊助人代表了廣泛的社會階層——皇室、宮廷官員、軍事將領、僧侶、修女、工匠、外行——其中許多人在捐贈時附有銘文,描述了他們制作委托的動機和方法。通過選擇圖像的主題和風格,并通過銘文傳達他們的故事,古代捐贈者留下了一個千年前該地區社會的生動寫照。
著名的洞穴
除了固陽洞和奉賢寺洞外,還有幾處特別值得一提。北魏遷都洛陽后不久雕刻的賓陽三窟(北、中、南),是玄武帝為紀念其父孝文帝、母文昭皇后而贈的。與固陽洞中的人物不同,賓陽洞中的人物是早期的北魏風格,與云岡石窟中的人物風格更接近。藥房洞的工作始于北魏和唐朝之間的時期,包括雕刻 140 份唐代醫方——從霍亂到癔病的實用療法。這些療法在公元 10 世紀傳播到日本,揭示了醫學科學 到了唐朝才有所進步。
萬佛洞是在奉賢寺建成后不久完成的,是為紀念高宗皇帝和武則天皇后而建造的,據稱有 15,000 尊小型坐佛像,雕刻在覆蓋數壁的小壁龕的巨大網格中。洞穴的主要贊助人包括一位女性宮廷官員和一位宮廷小教堂修女。東側最大的石窟——觀景寺洞,與許多其他大型石窟不同,沒有成群的大型佛像雕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真人大小的羅漢(那些在通往覺悟的道路上走得很遠的人)圍繞著洞穴的周邊延伸,每個羅漢都有獨特的表情,以其他唐朝發現的令人回味和高度詳細的風格雕刻時代石窟。
保存
人們只能想象唐代龍門石窟的輝煌,成千上萬的新近完成的雕刻被涂上了五彩繽紛的色彩。不幸的是,一些自然和人類的力量已經削弱了,盡管在許多情況下并沒有被摧毀,原始藝術家的意圖。造成損壞的自然原因包括酸雨腐蝕、風暴露造成的磨損以及石灰石的自然裂縫,植物生長和滲水加劇了這種裂縫。
盡管有證據表明雕像的破壞在公元 13 世紀已經開始發生,但在公元 20 世紀初發生了大規模的搶劫。搶劫者將較大人物或整個較小人物的頭和手交給北京和西安的藝術品經銷商,后者又將它們賣給外國藝術品收藏家和博物館。該遺址的修復工作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開始,這一事件最終導致了公元 1971 年奉賢寺洞的整修工作。為了防止倒塌和水災,雕像被加固,恢復了原有的排水渠道,在石窟上方建造了屋頂,并為雕像添加了防水材料。2000 年,該遺址被列 *** 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如同歷代朝圣者到龍門拜佛或供奉佛像一樣,這些石窟讓現代游客有機會更接近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并站在驚嘆于人類的能力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