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文化戒臺寺與潭柘寺區別是什么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戒臺寺與潭柘寺區別是什么,戒臺寺與潭柘寺區別大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戒臺寺與潭柘寺區別:
1、戒臺寺有一千四百年歷史,潭柘寺有一千七百年歷史,兩者相差三百多年。2、戒臺寺周圍是高高的院墻,而潭柘寺的兩側是可以走進去的。3、戒臺寺擁有全國最大的戒壇,而潭柘寺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戒臺寺位于地處北京市郊的門頭溝區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原名“慧聚寺”,這里有有全國最大的佛寺戒壇,有1400多年的歷史,與泉州開元寺、杭州昭慶寺戒壇并稱中國三大戒壇。戒臺寺歷史上有眾多高僧,主要有:智周大師,法均大師,知幻大師等。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的潭柘山麓,坐向坐北朝南,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原名“嘉福寺”,“岫云寺”,潭柘寺有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北京諸多寺廟中存在時間最長久,一直被人們譽為先有潭柘寺后來才有北京城。潭柘寺十景:平原紅葉,九龍戲珠,千峰拱翠,萬壑堆云,殿閣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層巒架月,錦屏雪浪,飛泉夜雨。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戒臺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戒臺寺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是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別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經幢、戒壇等遼代佛教中十分罕見的珍品;但潭柘寺沒有這些,只是名氣大,因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戒臺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別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經幢、戒壇等遼代佛教中十分罕見的珍品。寺院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遺址)、觀音殿和戒臺殿。其中戒臺是中心建筑。殿宇依山而筑。
在北京,寺廟建筑是非常多的,但提到潭柘寺和戒臺寺則很少有人不知道。潭柘寺以其年代久遠,建筑規模宏大而居北京現存寺廟之冠,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說。戒臺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規制高,規模宏大居全國之冠。由此,潭柘寺和戒臺寺久負盛名。
?潭柘寺位于京西門頭溝區風景優雅的潭柘山腰,為九峰環抱,距北京城有45千米。該寺始建于晉代,原名嘉福寺,自始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在唐代更名龍泉寺;金代稱大萬壽寺;明代則又復改名為嘉福寺;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則改名為岫云寺。潭柘寺乃該寺之俗稱,因寺后有龍泉,山間有柘樹而得名,并流傳最廣。潭柘寺歷經諸多朝代,歷代對其都有重修和擴建,現有建筑則多為明清兩代的遺存。該寺占地6.8公頃,殿宇雄偉,環境幽雅,景色秀麗,使游者流連忘返。
潭柘寺的建筑可分為中路、東路、西路三部分。其中路由南向北為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流杯廳、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萬歲宮、太后宮。這一部分由庭院式建筑組成,萬歲宮和太后宮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西路為楞嚴壇、戒壇、觀音殿、龍王殿、祖師殿、大悲壇和寫經室,均為寺院式建筑。在潭柘寺的后山上則有龍潭,在寺外還有安樂延壽堂、明王殿、歇心殿、西觀音洞和上下塔院分布。
潭柘寺以潭和柘樹聞名,但現在在山上的柘樹數量并不多,在寺門前的牌樓西側有幾株柘樹,是保留下來供游人觀賞的。柘樹屬桑樹科,樹葉可養蠶,夏季開花,雌雄異株,果實可食,亦可釀酒,皮及根可入藥,其木質堅硬,為珍貴的木材。過去潭柘山上柘樹很多,現已基本絕跡。主要景點介紹如下:
山門:門額刻有康熙皇帝御筆“敕建岫云禪寺”六字。
天王殿:為入山門后第一殿。殿正中為彌勒佛,兩側為四大金剛,身后為韋馱菩薩。彌勒是古梵文的譯音,意為慈氏,彌勒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弟子。
大雄寶殿:為寺內最大的殿堂,連兩側的建筑也上覆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前掛兩塊匾額,上匾額為趙樸初手書“大雄寶殿”,下匾額則為乾隆皇帝手跡“福海珠輪”。大雄寶殿大脊兩端各有一大型琉璃鴟吻,鴟吻上各系黃色鎏金鴟帶,據傳乃康熙皇帝所賜。
毗盧閣:是中軸線上最高的建筑,兩層,兩側有扶梯通往樓上。高15米,登上可俯瞰全寺遠眺群山,毗盧閣下層供五方神:右手第一尊為西方阿彌陀佛,為智慧之神;第二尊為北方不空成就佛,為主宰事業之神;正中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是大日如來之意;第四尊為東方阿閦(chǔ)佛,為覺性之神;第五尊為南生佛,主福德。現殿內展有關于潭柘寺歷史的有關史料、碑帖及出土的一些文物。
流杯亭:位于寺內東路行宮院中,為一組別致的古建筑。又名猗玕亭。其亭之橫匾“猗玕亭”乃乾隆手書。亭的臺基中是漢白玉雕刻的水道,北看似虎頭,南看似龍首。水道寬約10厘米,引泉水入槽后,水從曲折的水槽流出,若將酒杯放于槽內,酒杯隨水漂流使人不管坐在哪個位置都可取杯飲酒。這種飲酒的方法沿襲漢魏“曲水流觴”的習俗演變而來。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處,除潭柘寺外,中南海的中海岸,名叫流水音,恭王府的萃錦園、故宮寧壽宮花園內碧螺亭還各有一處。
戒壇:是出家的佛教徒受戒之地,又稱戒臺。該寺內戒壇為漢白玉制成的品字形壇,其上置一尊木刻釋迦牟尼塑像,該塑像為寺內唯一的一尊木質塑像。該寺戒壇主要是比丘(又稱和尚)受戒的地方。
觀音殿:是西路建筑之一,為全寺建筑的最高點。殿內供奉一尊觀音菩薩像(觀音原為觀世音,因避唐朝皇帝李世民諱,故稱觀音)。殿前有清乾隆皇帝手書“蓮界慈航”橫匾,殿內有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的拜磚。妙嚴公主篤信佛教在此出家,每日進殿頂禮膜拜,時日既久,所站之處一塊磚被站出了深30厘米的腳印。1592年,明萬歷孝定太后曾將此磚帶回宮中玩賞,后送回寺中。因原磚已毀,現展出的為復制品。
帝王樹:毗盧閣前有兩株高大的銀杏樹,東為帝王樹,西為配王樹,高約30米,需6人合抱,傳為遼代所栽,至今已逾千年。相傳帝王樹之名是乾隆皇帝命名的。后來在西面與帝王樹相對又植了一棵配王樹,傳說清代每有一位皇帝即位,此樹就從根部長出一新干,故名配王樹。
文殊殿:位于觀音殿東,殿內供一尊千手千眼佛。佛像有4頭10臉(正面4個,左右各3個)40條胳膊,正面6條大臂,兩肋各16條小臂,每只手都持有法器,并在手心中都刻有眼,十分精美。
玉竹林:潭柘寺玉竹林非常奇特,其竹由下而上每隔一節即有一道黃和綠色垂直線條,人們稱綠桿黃線為“碧玉鑲金”;黃桿綠線為“金鑲玉”,也有人稱為“金絲掛綠”。
龍王殿:該殿位于觀音殿西,在殿的廊檐下懸掛一條石魚,長1.5米,重約75千克,制于清康熙年間。原品在“文革”中被稱為“四舊”毀掉,現存為復制品。
塔院:在寺前分為上下兩處,有自金至清各代所建和尚塔共72座,時代不同,風格各異,既具觀賞價值更具研究價值。
龍潭:龍潭位于寺后集云峰下,距寺約1千米。舊時潭里泉水清澈透底,流水不止,現已干涸。由潭柘寺至龍潭,沿途還有觀音閣、歇心亭、海蟾石、煙霞庵等景點。
萬歲宮:位于流杯亭東部,亭南為太后宮。乾隆皇帝每到該寺都住在這里。現還保存有乾隆寶座。
?戒臺寺戒臺寺坐落于京西門頭溝區馬鞍山麓,占地面積4.3 公頃,距北京市區35千米,是京西又一座聞名全國的寺廟建筑。
名為戒臺,這肯定與受戒有關。不錯,戒臺寺中有我國規模最大的戒臺。和該戒臺齊名的還有杭州昭慶寺和福建泉州開元寺中的戒臺,被稱為中國三大戒臺。所謂戒臺是指佛教寺院向佛教徒傳授戒律的地方,戒律是佛教徒的生活準則,一旦受戒其戒律是不容許違犯的。佛教徒受戒稱為“三壇大戒”,有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之分,表示三種規格和等級,沙彌戒律共有10條;比丘(又稱和尚)戒律有250條;菩薩戒律則分為10重48輕。戒臺寺有我國最大的戒臺,是我國佛教界受最高等級戒律——菩薩戒的地方。
戒臺寺現存戒臺高3.5米,呈正方形,由漢白玉雕刻而成。臺座共分三層。戒臺上為蓮花座,釋迦牟尼坐像和10把沉香木椅。戒臺四周原有數百戒神,現存戒臺為明代遺物,四周雕有蓮花花瓣、祥云等圖案,臺上10把沉香木椅為當時受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
北京京西戒臺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時稱聚慧寺,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遼咸雍五年(1069年)高僧法鈞來此開壇講授戒律,在寺內建了一座大戒臺,故有戒臺寺或戒壇寺之名。在五代時該寺曾被毀,明正統年間重修,改名為萬壽禪寺。明英宗時曾敕令如幻大師在此說戒,所以寺之原名被人所淡忘,戒壇或戒臺寺之名得以流傳下來。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間曾多次對該寺進行修繕擴建,現存建筑大多是那時修建的。
戒臺寺整體建筑布局為坐西朝東,其南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三仙殿和九仙殿,大雄寶殿為正殿。北軸線上有明王殿、戒臺殿、五百羅漢及財神殿等。其主要景點有:
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羅漢塑像。
千佛閣:原有上下兩層大小像千余座,故稱千佛閣。現僅存殿基。“文革”期間,戒臺寺內神像作為“四舊”均遭破壞,20世紀80年代戒臺寺重新修繕時又重塑了神像。千佛閣經北京市領導批準,因其危險決定將其拆除,那是1964年的事了。所以重塑神像時千佛閣不在其內。
觀音殿:殿前白玉石欄桿上有十分生動的石獅。
墓塔:戒臺寺大雄寶殿北有兩座遼代磚塔,為法鈞和尚的衣缽塔和墓塔;寺內還有月泉和尚墓塔,此塔原在寺外,因月泉和尚曾在寺內任過方丈,清末時,寺內方丈將塔移至寺內。出寺門向西,在極樂峰下有明代馬鞍山護國寶塔;另有建于明代的鵝頭禪師塔。
和尚墓地:位于寺之東面,碑冢行列,松林幽靜。
牡丹院:位于千佛閣與戒臺之間,為江南風格的庭院式建筑,乾隆曾帶后妃避暑于此。
極樂峰:位于戒臺寺后方,有太古洞、化陽洞、龐涓洞等,為巖溶(喀斯特)洞穴,古人稱此為“一峰聳奇秀,樹里誘人行。”
戒臺五松:對潭柘寺和戒臺寺的評論,古人曾有:“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的說法。戒臺寺以松名,有什么特點呢?這就是:“一樹是一態,巧與造物爭”。寺內之松有活動松、自在松、臥龍松、九龍松和抱塔松,被稱為戒臺五松。各松各具特色,以活動松為例,此松高9米,“牽一枝而動全冠”,如受風襲,天籟有聲,故名活動松。此處如你游歷,不妨親臨目睹戒臺五松的風姿。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寫過一首《馬上望戒壇》的七言詩:“白云滿山誰打鐘,馬首西來路不逢。即此相看如一夢,固緣還欠戒臺松。”由此可知戒臺五松已聞名久遠了(見照片8)。
1、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門頭溝,這里離市區不算遠,開車過去比較方便,同時這里有著千年古剎的稱號,是京城附近的拜佛圣地,這里歷史非常悠久。曾經規模極大,傳說明故宮便是仿造這里建造,北京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諺語。
2、戒臺寺
戒臺寺離潭柘寺很近,這里依山而建,是春天踏青的好去處,同時這里得牡丹花也格外出名,寺內最著名的便是建于明代并至今保存完好的戒壇,戒壇的規模和地位均屬全國第一。來此拜佛祈福、欣賞古松、觀花攝影都非常不錯。
3、廣濟寺
廣濟寺位于北京西城區內,這里是供游客們免費參觀,但來這里的人其實并不多,所以這里也顯得比較幽靜,它現在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寺內文物古跡眾多,尤以清代巨幅指畫為名。清代時期廣濟寺受到皇家重視,幾代帝王都曾臨幸拈香,有的還為之題詩立碑,或賞賜匾額,所以地位很高。
4、雍和宮
位于北京東城區的雍和宮是目前北京眾多寺廟中香火最旺之一,曾經這里是雍正的官邸,也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后來改為黃教寺院,香火極旺,寺內還有很多珍貴的古建和文物,值得參觀。 每年的大年初一,前來燒頭香的游客非常多,此時的雍和宮擁擠不堪,建議盡量避免此時前去游玩。
5、紅螺寺
紅螺寺為十方常住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園林,千年來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內歷屆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覺禪師,元代有云山禪師,清代際醒(夢東)大師主持紅螺寺,創建紅螺凈土道場,佛教更為興盛。
潭柘寺戒臺寺景區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包括潭柘寺和戒臺寺。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坐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戒臺寺夙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于世。戒壇建于遼代咸雍五年,與福建泉州的開元寺、浙江杭州的昭慶寺的戒壇共稱為“全國三大戒壇”而北京戒壇寺的戒壇規模又居三坐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壇之稱。
門頭溝值得去的景點有靈山、百花山、黃草梁等。
門頭溝區位于北京城區正西偏南,屬太行山余脈,地勢險要“東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多山,是門頭溝區的一個顯著自然特點。全區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山區占去了98.5%。在眾多的山峰里,有全市了高峰在靈山,有風景秀麗的百花山,還有盛產玫瑰的妙峰山等。
靈山和百花山的高度分別為海拔2303米、1991米,都超過了全國著名的泰山、黃山、廬山。5月份正是北京城內綠樹成蔭、百花盛開的初夏季節,而這兩座山的山頂上卻還是雪花飄舞,寒氣襲人。在這兩座山的山腰上,覆蓋著華北地區少見的森林,茂密的森林里生長著樺樹、楊樹、落葉松等耐寒樹木,山頂上是繁茂的高山草甸。
百花山在盛夏時節,山坡上,樹木蔥蔥,百鳥爭鳴,氣候宜人;山頂上,綠草茸茸、百花盛開。妙峰山以盛產玫瑰而著名,還被稱做“金項妙峰山”,山頂上至今存留著一座碧霞元君送生娘娘塑像,明清時,這里香火極盛,幾十里外都有人來進香。
潭柘寺戒臺寺景區位于北京門頭溝西南部,景區包括潭柘寺和戒臺寺,潭柘寺距今1700多年,戒臺寺距今1400多年,二者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潭、戒兩寺與妙峰山、靈山、龍泉賓館等一起作為旅游資源捆綁上市。
1、潭柘寺
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寺后有龍潭,山上有大量柘樹,故稱作潭柘寺。萬木蕭疏、千紅落盡的冬日里,潭柘寺更加幽靜空靈。一個人,如果有機會站在高山之巔,一覽無余的群山,一覽眾山小的氣勢,就是人胸懷寬廣的基礎。
2、大覺寺
大覺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曾經是乾隆、雍正時期的皇家寺院,乾隆當政之后大規模翻修了大覺寺,并在此駐足多次,讓大覺寺,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建筑風格上也達到了巔峰。
3、戒臺寺
戒臺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寺院里面的景點有戒壇、牡丹院、彌勒佛、大鐘亭、山門殿等。這里的佛塔、經幢、戒壇等都是遼代佛教很罕見的珍品。寺院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和戒臺殿。
4、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區,這里的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除此之外,云居寺里面還保留了很多唐遼時期的石塔、磚塔。來了云居寺,一定要去石經山。石經山景區距云居寺約1公里,又稱“小西天”,高約450米,山腰有九個藏經洞,藏有隋唐石刻經板4000余塊。
5、雍和宮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是歷史悠久的佛教圣地。這里出了兩位皇帝,一位雍正,一位乾隆,所以被譽為“龍潛福地”,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同樣規格。雍和宮內有很多百年老樹,香火很旺,男子來這里求事業和學業最靈驗,進香的游客每天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