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女性中國國名的由來是什么時候去的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中國國名的由來是什么時候去的,中國國名的由來是什么時候取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原本的意思是“中央之國”。周代的時候人們會將首都稱為“國”,而別的地方稱為“野”,所以最早的時候中國指的是周朝的王畿地區,并且諸侯國的首都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所以就有古話傳下來,比如孟子中記載了齊王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莊子中也記載過“中國之君子,明乎禮儀而陋干知人心”。
?
到了春秋,“中國”的范圍就變,而是指的是整個黃河中下游的地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原”、“華夏”。那個時候“中國”和“九州”、“華夏”、“諸夏”等詞成為了同義詞。
在這之后華夏文化一直不斷的在傳播當中,到了戰國時代,楚、燕、齊等國家融入了華夏群體之中,然后又不斷的擴張,周邊的民族不斷地被吞并,一直到秦漢大一統以后,“中國”的范圍就成為了除了百越之地和西南夷以外的長江黃河流域了。
到了漢代以后,“中國”成為了正統王朝的代稱,就比如在北魏、南朝都是自稱中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將“中國”和“中原”相比同。
?
一直到隋唐統一以后,“中國”這個詞的含義才從“中原”轉換成為整個中央王朝的內地,也就是現在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地區。不過在唐朝雖然也被有稱之為“中國”,但是外交方面,唐朝還是自稱為大唐,并沒有用“中國”為國號。
?
直到清朝,“中國”才第一次出現在外交領域,當時是1689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在當時使用的國名就是“中國”。而在之后所簽訂的條約都是用“中國”為國號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成為了整個東亞大陸的統稱了。
?
到后來我們新中國成立,也是第一以“中國”為正式國名的開始。
中國這兩個字不是近代人發明的,根據目前已有的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中國二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發明的,1963年,在陜西省寶雞市出土一個西周古銅器,被命為“何尊”,這是西周初年一個叫何的西周貴族所造,在尊底刻有122個字,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將居住在這天下之中,從此治理人民。這是出土文物中最早關于中國二字的記載了,這里的中國指的是天下之中的意思,這個何尊上的銘文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周成王初次親政,來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居住,并在此祭祀周武王,表示要繼承周武王的遺志。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西周的第三位天子,他親政的時間是公元前1039年,距離今天是3060年,也就是說三千多年前,就有中國這個詞了,當時的意思指的是整個天下的最中間,這里明確提到了成周,當時叫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但是周天子大多數時候是居住在宗周的,當時叫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
西周實行的是兩京制,洛邑負責接見諸侯和祭祀,鎬京負責軍事攻伐與征戰,所以,何尊上提到的中國指的是從洛邑(洛陽)到鎬京(西安)這一片土地,古人認為這一片土地就是天下的中心,也就是俗稱的河洛地區,或者叫中原,古人在當時沒有完整的地理概念,認為自己就是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天下的中間,所以稱自己生活的地方叫中國,中國在西周只是個大概的地理范圍,還不是指國家的意思。
中國二字不僅在出土文物中有記載,在史書上的記載更多,比如:
《尚書 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后為迷民,用懌先王受命。
翻譯過來就是:上天既然把天下之中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給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來和悅、教導殷商那些迷惑的人民,用來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尚書 梓材》同樣創作于周成王時期,相傳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所作,與何尊中關于中國的意思是一樣的,出土文物與史書的記載就證明了西周已經有中國二字,并且表示中原。
出現中國二字最多的應該就是《詩經》了,《詩經 大雅》中的民勞、桑柔、蕩三篇中共出現中國二字一共有七次,比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哀恫中國,具贅卒荒。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
《詩經》中的中國意思與何尊和《尚書》中的意思一樣,都指的天下之中的中原,也就是周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到了東周之后,周天子遷都洛邑,鎬京這一帶起初被戎人占領,后來被秦國占領,直到秦國統一天下,仍然稱自己統治的地區為中國。
那么古人為什么會有中國是天下之中這樣的說法?
這來自華夏祖先對世界和宇宙的認知。從兩本古書中的記載就能看出:
《周髀算經》: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晉書·天文志》:周髀家云: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周髀算經》約成書于商末周初,是中國最古老的關于天文學和數學的記載,表達了古人對于天文地理的認知,這些記載都表達了在古人心中,天是圓的,像一張圓蓋一樣飄在天上,地是方的,像方方正正的棋局一樣沉在地,像盤古開天地這種神話故事就是起源于這種理論。
根據這些古書的記載,描述出在古人眼中大概的宇宙形狀:天是一個圓穹形,地是一大塊方方正正的形狀,天與地相距有一萬八千里,北極是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圍繞著天地轉個不停。在這種宇宙觀之下,華夏先祖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天下的正中間,稱之為中國,也叫華夏,只不過中國的地理屬性多一些,華夏的文化屬性多一些。
與中國相對應的,就是蠻、夷、狄、戎,他們居住在中國的四方,北方的叫狄,南方的叫蠻,東方的叫夷,西方的叫戎,也就是北狄、南蠻、東夷、西戎的由來,因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學過數學的都知道,圓是蓋不住方的,會有四個角露出來,這四個角就是留給北狄、南蠻、東夷、西戎居住的,在古人眼中,這就是全世界。
根據這種地理認知,還衍生一系列的說法,比如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南方炎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同時又衍生出木、火、金、水、土五行學說,這也是華夏五帝,我們不是炎黃子孫嗎,黃帝就是在正中間位置生存的,也就是中國、華夏。
中國這個說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演化為國家的代名詞,比如:
《史記 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楚王熊渠說道:我就是蠻夷,不必跟中原各國的名稱謚號一樣。這里的中國指的就是中原的諸侯國,也就是古人眼中位于天下之中的諸侯國,熊渠是西周中后期楚國國君,他把中原的諸侯國就稱為中國,可見中國在當時已經逐漸有了國家的意思。
史記中記載了劉邦派一個叫陸賈的使者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趙佗臣服漢朝,陸賈見到南越王趙佗,他是這么說的: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
陸賈對趙佗說:你本是中國人,親戚、兄弟、祖宗的墳墓都在真定(河北正定)。這個時候劉邦剛剛統一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劉邦的國號是漢,但是中國這個詞在當時基本上成了國家的代名詞,陸賈說趙佗你本來就是中國人,可見漢人在當時也可以稱為中國人,或者說家鄉在中國的人,都能稱為中國人。
1995年10月,中國和日本聯合考古隊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了一塊漢代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是一種綁在手臂的飾物,織錦上有用篆體織成的8個漢字,內容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八個字是一種漢代的占卜說明,說五星(歲星、熒惑星、填星、太白星、辰星)如果出現在東方,就對中國(漢朝)有利,尤其是對外作戰有利。
之后,在中國的所有封建朝代中,中國都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史書上有數不清的關于“中國”二字的記載,雖然有朝代名,但是很多時候自稱時,都稱中國,就連大多數國家也稱呼中國,就連中國最后一個封建朝代清朝,很多時候對外也是自稱中國的。
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署的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清朝的國號是大清,正式對外的國名一般是大清國或者大清帝國,但在說到領土歸屬時,就說屬于中國,以下摘自該條約中的內容:
大清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于中國,嶺北屬于俄羅斯。
盡管清朝是滿族人建立,但仍然是認同中國的,他們自稱這片土地就是中國,在《南京條約》中也是如此,大清國與中國同時出現在文中,盡管清朝自稱為大清國,但是外國在翻譯清朝的國名時,大多數時候翻譯為中國(CHINA),而不是大清國,可見中國作為這片土地的俗稱和國家的稱呼已經深入人心了,已經成為所有在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國家的代名詞,無論他的國號是什么,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我們仍然是以中國的名字對外。
“中國”作為我國國名出現的時間是在中華民國建立之時,不過這一詞早在西周建立初期便已出現。先秦時期,原為商朝方國的周在公亶父、季歷以及姬昌這三任國君的治理之下日漸強盛,待姬發即位之后他正式率軍攻滅商朝,西周隨之建立并定都于鎬京。姬發在建立西周之后本來想要重新營建一座新都,但是這個計劃還未實施他便因病逝世。而在他之后即位的周成王因為年紀尚且年幼的緣故而未能親政,營建新都一事也因此擱置。
周成王后來于即位的第七年開始親政,親政之后的他也繼承了其父親營建新都的遺志。在差人查看過地形之后,周成王決定將這座新都修建于河南洛邑。周成王之所以決定在洛邑修建新都,其原因在于洛邑地處“土中”(即四方領土的中心位置),建都于此便于管理廣大領土。有了這一決定之后,新都的營建工作就此展開。八個多月之后這座新都順利建造完畢,周成王將其命名為“成周”,西周都城也隨之遷移至此。
關于西周營建新都的這段歷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陜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其器體上的銘文也對此進行了佐證。在何尊的銘文之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宅茲中國”這四字。該銘文所提到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自然是存有很大差異的,當時的“中國”其實單純指代身為土中的成周。何尊上面的中國二字是目前已知年代最為久遠的,也就是說這一詞已經誕生三千多年。在誕生之后的三千多年時間里,“中國”這一詞的指代范圍逐漸從成周擴大至中原地區,然后又在漢朝時期進一步擴大為中原政權的整個統治區域。
在進入明朝統治之后,“中國”這一詞開始出現在外交文書之中。等到了清朝統治后期,清政府在與外國簽訂條約時也開始直接以“中國”這一詞來代表清政府。而待中華民國建立之后,“中國”這一詞正式作為國號存在。有關于“中華民國”這一國號,它在1901年時便已被提出,后來因辛亥革命的成功而正式投入使用。因中華民國簡稱為中國,所以中華民國的建立意味著中國正式成為象征著國家概念的一個名詞。而待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這一詞仍舊作為國號簡稱存在。
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后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并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中國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擴展資料: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后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后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
“中國”一詞雖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但它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開始于1912年。
中國簡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
最早是由張奚若等人提出來的。
在1949年7月9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第四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張奚若等人認為名稱過長而應去除“民主”二字,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司徒美堂等許多民主派代表對“簡稱中華民國”6個字持有異議,認為應確立新國名。
擴展資料:
演變過程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明確宣布:“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并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第三條第五款為“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四小組討論時,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國號提出質疑。他表示國名太長,建議去掉“民主”兩字。最后采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同年9月27日,政協一屆全會通過決議正式定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并且去掉國號后面“中華民國”的簡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 [8]?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后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發明者不詳。
擴展資料
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中國區域位置: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老撾、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
漢語“中國”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釋義:上天把國度、人民、疆土賜與先王)”。范圍所指,僅僅是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而已,至春秋時,“中國”之涵義逐漸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秦漢以降,又將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皆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于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中國”則成為隸屬我國版圖之內全部領土之專用名詞。
從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遞嬗,政權更替,幾不可勝數,卻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于1912年中華民國之建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
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他國之人遂逐漸耳熟能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際上通稱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簡稱為“中國”,“中國”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的由來:
“中華”一詞,始見于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后在唐代法律中正式出現。
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由長孫無忌領銜撰文的《律疏》(后稱《唐律疏議》),其中,對其卷三<名例>的“中華”一詞釋文如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梯,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自屬于中國的,都稱為中華。
“民族”一詞是個外來詞匯,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此前,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指稱人們共同體的詞匯,有“人”、“民”、“族”、“家”等。這些詞都單獨使用。
偶然也有把民族兩個字連起來使用的,但那是指稱中國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和群體的復數概念,“宗社民族”則指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群體,如古代稱士農工商為“四民”(見《谷梁傳?成元年》),今尚存“農民”稱呼。
族是指有共同地緣的社會群體,如“四間為族”(見《周禮?地官》),間是相鄰的二十五家,則相鄰百家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緣的社會群體,如父子孫為三族(見《周禮?春官》),自高祖至玄孫為九族。在《太白陰經》序言中,“民族”二字雖然連用,但與近代以來的“民族”一詞有明顯差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八版 環球文匯>>漢語“中國”一詞由來考。
我國的國名是康有為提出的。
1888年康有為提出:“既審中國之亡,救之不得,坐視不忍,大發浮海居夷之嘆,欲行教于美,又欲經營殖民地于巴西,以為新中國。”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始,就開始了建立“新中國”的構想及實踐。
中國主要特征有:
1、地形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北55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溫呈多種多樣的氣候。
2、人口: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
3、地貌:中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
4、自然資源: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
5、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6、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
7、漢族中國文化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8、是中國天下觀念,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