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游戲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哪些方面?,以及中國現在的教育制度是什么時候,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國當前教育階段劃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七條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中國已經形成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體系:
1、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又稱幼兒教育,是指實施幼兒教育的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小學前的幼兒進行有計劃的教育。實施學前教育的機構主要有托兒所、幼兒園、附設在小學的學前班等,其年限從1年至3年不等。
2、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識基礎,具備基本的寫算能力,為接受更高一階段的教育做好準備的教育。初等教育是國家學制中的第一階段,又稱小學教育。
我國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對6至12歲左右的兒童實施教育的普通小學;另一類是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開辦的成人初等學校,主要是進行掃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識教育。
3、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等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分為初級中等教育和高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
實施中等教育的機構也分為兩類,一類主要為普通初級中學和普通高級中學,還有一類就是初等和高等的職業學校。中等教育的數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勞動者的素質,對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4、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上的各種專業教育,一般分為高等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專門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從事社會服務的多重任務。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主要有專科學校、獨立設置的學院、大學等。
擴展資料
2013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單獨二胎”政策,2014年我國出生人口總數為1687萬人,人口出生率也結束連續14年的下滑后首次迎來向上的拐點。2014年我國共有19萬所幼兒園和4051萬名在園兒童,毛入園率約67.5%,距國家“2016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75%”的目標仍有較大空間。
近年來,我國對發展職業教育日益重視,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扶持政策,將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從國家層面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的投資力度,使職業教育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目前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分別為2250和1390萬人,教育規模全球第一。
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背景下,我國人才需求愈加旺盛,教育投入規模也持續擴大,加上龐大的人口福利和支付意愿,造就了教育產業萬億級別的市場規模。
“單獨二胎”政策助力學前教育迎來戰略拐點,互聯網與K12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深入融合有望顛覆原有商業模式,在學前教育、K12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驅動下我國教育業有望維持快速增長趨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校教育制度。
中國現行教育制度,從層次上來看:
1、幼兒教育:幼兒園
2、初等教育:小學
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中專、技校、職業技術學校。
4、高等教育:大學及以上
從類別結構上:
1、基礎教育: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
2、職業技術教育
3、高等教育
4、成人教育
5、特殊教育
從學制類型上: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
中國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且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
擴展資料
學前教育指3—5歲的兒童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過程。
初等教育指6—11歲的兒童在小學接受的教育過程。小學一般由地方政府興辦,也有個人和民間團體創辦的。
中等教育指在12—17歲期間在中等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中專均屬于中等學校。普通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學制各為3年,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職業高中和中專。
高等教育繼中等教育之后進行的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為大學、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高等學校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
繼續教育包括成人技術培訓、成人非學歷高等教育以及掃盲教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教育制度。
法律分析:1、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
2、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
3、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國家實行國家教育考試制度;
5、國家實行學業證書制度;
6、國家實行學位制度;
7、各級人民政府、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采取各種措施,開展掃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8、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評估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十七條 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國家建立科學的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年限、招生對象、培養目標等,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我國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是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
1、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
2、這種教育制度在中世紀和近代的東亞和歐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可以透過師傅帶領和嚴格培訓,大量培育技術性人才,但歐美國家在資本主義改革下,開創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后逐漸改行“素質教育”,而東亞國家則仍然堅持應試體制。
3、中國應試教育制度的起源:
中國的高考制度恢復后,許多人認為高考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應試教育的風氣。
擴展資料:
1、應試教育的積極影響:
(1)開啟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
(2)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3)可以全面接受基礎知識的學習。
2、素質教育的特點:
(1)全體性
所謂“全體性”,廣義地說,是指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人民,任何一名社會成員,均必須通過正規或非正規的途徑接受一定時限、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
(2)基礎性:
所謂“基礎性”是相對于專業(職業)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質教育向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質”而不是職業素質或專業素質,是讓學生擁有“一般學識”(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為某一專門領域的“小專家”或某一勞動職業的“小行家”。
(3)發展性:
所謂“發展性”是指要著眼于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真正把學生的重心轉移到啟迪心智、孕育潛力、增強后勁上來。
(4)全面性:
所謂“全面性”,是指素質教育要通過實現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因為,素質教育應該是完善意義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質的。
(5)未來性:
所謂“未來性”是指立足于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學目標或就業需求。一般說來,教育具有較強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總是在努力使年輕一代學會老一代的思維、生活和工作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 應試教育。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非水火不容。
中國現行的教育是以高考為代表的應試教育。這種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資源相對緊缺,學生家長學校以及整個和教育相關的產業鏈都圍繞著教育機會進行競爭的教育體制。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堅持把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各級政府在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民間多渠道、多形式辦學。
拓展資料: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范體系所組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
我國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從學制類型上和層次上不同。
從學制類型上看,我國現行的學制主要是分支型學制,是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
從層次上來看,我國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包括幼兒教育、初等義務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部分。
幼兒教育招收3~6歲兒童入學,實施機關為幼兒園,任務是使幼兒接受啟蒙教育,為接受小學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初等義務教育任務是使兒童打好讀寫算的基礎,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他們接受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學、農業中學、職業學校或職業高中、技工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學校。一方面為國家培養勞動后備力量,另一方面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
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和專門學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學院、研究生院等,主要是為國家培養各級各類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