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女性越南最有名的河是哪一條河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越南最有名的河是哪一條河,越南主要河流有哪些地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越南最大的河流是湄公河和紅河,
越南擁有縱橫交錯的無數河流(10公里長以上的江河有2360條),河流流向為西北—東南的兩個主要方向。越南最大的湄公河和紅河形成了廣闊及肥沃的兩大。
平原。越南河流每年提供3100億立方米水。河流系統的水流每年分成汛期和枯期,汛期占整年水量的70~80%并經常導致水災。
湄公河的主要支流都比較短小,長度均只有數百公里。其中最大支流是泰國境內的蒙河,該河發源于呵叻府,河流先向東北流,然后轉向東流,最后在空堅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長550km,流域面積15.4萬km2,多年平均流量720m3/s,其最大支流是錫河。湄公河另一條較大支流是洞里薩河,該河發源于柬泰邊境,河流向東南流,最后在金邊注入湄公河。該河全長400km,流域面積8.4萬km2,年平均流量960m3/s,其上游有洞里薩湖。金邊附近分成前江與后江,三角洲上再分六支,經九個河口入海,故入海河段又名“九龍江”。大部分河槽深切,多峽谷,適宜建壩。于流有1,000余萬千瓦水力,金邊以下通3,000噸海輪。湄公河漲水時,水注入洞里薩湖,湖面積由2590km2增加到7700km2,而在冬季,湄公河水消退后,水從洞里薩河流人湄公河。洞里薩湖和洞里薩河可以通航。
越南首都:河內
主要河流:湄公河
紅河 Red River
越南語作Song Hong。
越南北部主要河流,源出中國云南省中部(稱元江〔Yuan Chiang〕)。東南流穿過狹窄的深谷,進入越南北方地區(東京)后,穿過河內注入東京灣,全長1,200公里(750哩)。兩大支流瀘江和黑河分別從左、右岸匯入后,水量劇增,全年徑流不穩定,雨季時高達每秒9,500立方公尺(335,500立方呎)。該河因流經紅土地帶時挾帶大量泥沙,水呈紅色,由此得名。紅河三角洲長150公里(93哩),寬80公里(50哩),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2,700平方哩),為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地區。三角洲北側的海防為河內的外港。
也稱“滔江”。越南北部最大河流。發源于中國云南省西部,在中國境內稱元江。呈西北—東南流向,在中國河口瑤族自治縣以南進入越南,稱紅河。東南流經首都河內,分支注入北部灣。越南境內長508公里 (全長1,280公里),流域面積75,700平方公里。因河流大部分流經熱帶紅土區,水中混有紅土顆粒,略呈紅色,故名。老街至安沛段,河谷狹窄,水流湍急,有26個急灘;越池附近接納黑水河和瀘江兩大支流,水量猛增3倍,以下河段彎曲多支岔,河面寬500—1,000米,水流緩慢。冬夏水位變化很大,七、八月下游水位高出兩岸平原約10米,沿河筑有大堤。富灌溉、通航之利。平水位時汽輪自河口上溯至河內,7—10月可達老街。河內年平均流量2,970米2/秒。年輸沙量1.3億噸。
國名: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國慶日(獨立日): 9月2日(1945年) 越南南方解放日: 4月30日(1975年) 越南共產黨成立日: 2月3日(1930年) 胡志明誕辰日: 5月19日(1890年) 國旗: 越南憲法規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為長方形,其寬度為長度的三分之二,紅底中間有五角金星。”即通常說的金星紅旗。國旗旗地為紅色,旗中心為一枚五角金星。紅色象征革命和勝利,五角金星象征越南勞動黨對國家的領導,五星的五個角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和青年。 國徽: 呈圓形。紅色的圓面上方鑲嵌著一顆金黃色的五角星;下端有一個金黃色的齒輪,象征工業;圓面周圍對稱地環繞著兩捆由紅色飾帶束扎的稻穗,象征農業;金色齒輪下方的飾帶上用越文寫著“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圖案是1956年選定的。 國歌: 越南的國歌是《進軍歌》。《進軍歌》1945年8月革命前產生于越北解放區。1946年召開的越南第一屆國會第二次會議正式確定《進軍歌》為國歌。1955年第一屆國會第五次會議根據政府建議對《進軍歌》的歌詞作了一些小修改。1976年7月2日,統一的越南國會通過決議,確定《進軍歌》為全國統一后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 自然地理: 32.95萬平方公里。位于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西與老撾、柬埔寨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越南地形狹長,南北長1600公里,東西最窄處為50公里。越南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四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為高山和高原。中部長山山脈縱貫南北。主要河流有北部的紅河,南部的湄公河。紅河和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為平原。1989年全國森林覆蓋面積9.8萬平方公里。越南全國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兩季分明,大部分地區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河內時間:GMT+7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個小時)。 人口: 7973萬人(2002年)。越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越族(京族)占89%以上,其余有岱依、芒、儂、傣、赫蒙(苗)、瑤、占、高棉等60多個民族。通用越南語。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和好教和高臺教。有華人100多萬。 首都: 河內 (Ha Noi) ,人口:2,931,400人(2002年)。夏季平均氣溫28.9℃,冬季平均氣溫16.5℃。首都河內歷史悠久,曾為越南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1945年八月革命勝利后,越南民主共和國定都于此。河內具有亞熱帶城市的特色,樹木終年常青,鮮花四季盛開。胡志明主席陵墓坐落在市中心的巴亭廣場。 國家政要:越共中央總書記 農德孟 ,2001年4月當選;國家主席 陳德良 ,1997年9月24日就職;國會主席 阮文安 ,2001年6月當選;總理 潘文凱 ,1997年9月當選。 歷史: 越南于公元968年成為封建國家。1884年越南淪為法國的保護國,二次世界大戰中又被日本侵占。越南人民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于1945年8月革命取得勝利。9月2日,胡志明主席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同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進行了歷時9年的抗法戰爭。1954年5月越南取得“奠邊府大捷”后,法國被迫在日內瓦簽訂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定,越南北方獲得解放,南方仍由法國(后成立由美國扶植的南越政權)統治。1961年起,越南人民展開了抗美救國戰爭。1973年1月,越美簽訂關于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巴黎協定,同年3月美軍從越南南方撤走。1976年7月越南全國統一,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59個省和5個直轄市 政治: 議會稱國會,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每屆任期五年,通常每年舉行兩次例會。國會常務委員會是國會常設機構。1992年4月15日通過的第四部憲法(1992年憲法)規定,設國家主席和國會常務委員會。國家主席為國家元首,由國會代表以無記名投票選出,任期五年;國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即國會主席,國會常務委員會為國會常務機構;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總理和國家副主席由國家主席提名,經國會選舉產生。 經濟: 越南系發展中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主要有煤、鐵、鈦、錳、鉻、鋁、錫、磷等。其中煤、鐵、鋁儲量較大。森林、水利和近海漁業資源豐富。盛產稻米、熱帶經濟作物和熱帶水果。有6845種海洋生物,其中魚類2000種,蟹300種,貝類300種,蝦類75種。森林面積約1000萬公頃。越南是傳統農業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0%,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以上。耕地及林地占總面積的60%。糧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馬鈴薯、番薯和木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咖啡、橡膠、腰果、茶葉、花生、蠶絲等。主要工業部門有煤炭、電力、冶金、紡織等。越南自九十年代初才真正經營旅游業,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旅游景點有位于河內市的還劍湖、胡志明陵墓、文廟、巴亭廣場、位于 胡志明市 的統一宮、芽龍港口、蓮潭公園、古芝地道和位于廣寧省的下龍灣等。越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近年經濟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1996年至2000年五年計劃期間,GDP年均增長6.7%,第一、
二、三產業年均增長分別為5%、12.2%和6.4%,糧食產量年均增長130萬噸,大米、咖啡出口躍居世界第二、三位。2001年越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為:GDP達325億美元左右,全社會投資總額增長16%(約1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30 .8%),外資到位資金約22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400多項。貨幣: 越南盾 。 傳統節日與民俗: 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越南,十世紀后,佛教被尊為國教。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此外,天主教傳 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飲食習慣與我國廣東、廣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不愿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東南亞主要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四大水系。
1、紅河:發源于中國云南省中部,河源海拔2650米.上游禮社河,接納東側支流綠汁江后始稱元江,流至到我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后稱紅河,東南流至河口入越南,到河內分支流入太平洋的北部灣.李仙江是元江西岸的最大支流,上游稱把邊江,東南流和阿墨江匯合后稱李仙江,流入越南后稱黑水河.盤龍江是元江東岸的最長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越南后稱瀘江.流向西北-東南向.流經的東南亞區域氣候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
2、湄公河:主源為扎曲,發源于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流經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內,因由越南流出南海有9個出海口,故越南稱之為九龍江,總程度長2139公里.。
流向大致由北向南.流經的東南亞區域氣候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
3、湄南河:在泰國又叫昭披耶河,發源于泰國北部山地,流到南部平坦地區,形成湄南河三角洲,最后注入曼谷灣,全長1352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泰國首都曼谷市,就坐落在湄南河的入海口處.湄南河是泰國第一大河,自北而南地縱貫泰國全境.上游氣候高寒,冰雪期長;中游山高谷深,垂直帶氣候變化更為復雜;下游流域處在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帶.。
4、薩爾溫江:源于中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稱為那曲.離開源頭后改稱怒江,入緬甸后,始稱薩爾溫江,或丹倫江,入緬后,依次接納了左岸的南定河、南卡江,右岸的南登河、邦河等支流.干流縱穿緬甸東部,深切撣邦高原及南北向縱列山谷,谷深流急,是典型山地河流.下游部分河段為緬、泰界河.在毛淡棉附近,分西、南兩支入安達曼海的莫塔馬灣.流域氣候受地形及大氣環流影響,氣候比較復雜.上游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氣候高寒,冰雪期長;中游山高谷深,垂直氣候,變化更為復雜;下游地勢較低,受西南海洋季風影響,炎熱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