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養生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故事簡短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故事簡短,以及馬克思燕妮的愛情啟示,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2周年)。
? ? 1836年夏天,在德國的特利爾城,卡爾.馬克思向他心儀很久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求婚,燕妮答應了他,他們是童年的玩伴,家離得很近,馬克思的姐姐又是燕妮的好朋友,他們稱得上是真正的青梅竹馬。
? ? ? 但在世俗的標準來看,他們卻是不般配的一對,燕妮是才貌雙全的貴族小姐,特利爾城最美的姑娘,公認的舞會皇后,身邊簇擁著眾多家世優越的追求者,馬克思的家庭背景不如燕妮優越,只是波恩大學的一個前途未定的學生,他也不打算追求世俗認可的成功,去當官或經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一年,按當時的標準,22歲的燕妮已經算是大齡女青年了,馬克思只有18歲,同階層的其他貴族小姐,大都會服從家族安排的政治聯姻,盡可能嫁給地位比自己高的男人,燕妮卻與眾不同,選擇和一個名不經傳、沒有經濟基礎的大學生談姐弟戀,何時成婚,婚后生活會如何,一切風險都是未知的,可見她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女子。
? ? ? 這一年10月,馬克思轉學到離家較遠的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他和燕妮又成了異地戀,長期只以書信聯系,隔很久才見幾次面,為此,馬克思一度無心學習,為他和燕妮的分離而憂傷。兩人苦苦等待了5年,1841年,馬克思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他本想立即與燕妮結婚,可是沒有經濟基礎,只好繼續等待,直到1843年6月19日,燕妮29歲,在當時已經相當于齊天大剩的年齡,與家中的反對派親戚進行一番艱難的斗爭,才與馬克思在克羅茨納赫正式結婚。
? ? 那時,馬克思和燕妮來到巴黎,在法國,他通過研究歷史,成為共產主義者,他和燕妮在1845年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他們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8年被驅逐出境,來到普魯士科隆,1849年5月16日被驅逐出境,再度來到法國,8月被驅逐出境,前往倫敦,長期被普魯士政府監視。
? ? 在倫敦,馬克思夫婦過著極度困苦的生活,沒錢繳房租,家具常常被查封,出門的衣服都拿到當鋪去了,買不起肉菜蛋,三餐不繼,營養不良加上英國潮濕的天氣,一家人多次臥病在床,幾個孩子先后夭折,更是帶給馬克思夫婦無盡的傷痛。
? ? 生活的痛苦沒有讓馬克思夫婦意志消沉,他們依然頑強地奮斗,從小過著優越生活的燕妮表現出驚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在忠實女仆海倫.德穆特.琳衡的幫助下,她除了照顧全家人生活,還為馬克思抄寫手稿,與出版社和編輯交涉,在馬克思的事業上,她不僅是助手,也起自己的作用,在德文報紙上發表政治評論文章。
? ? ? 馬克思的生活離不開燕妮,以至于她不得不為母親葬禮回家鄉幾個月期間,他也牽掛思念不已,在信中寫下深情的文字:“深摯的熱情由于它的對象的親近會表現為日常的習慣,……時間之于我的愛情正如陽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長……”
? ? ? 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常常給予他們援助,1867年,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家里的經濟條件才好轉。1880年,燕妮罹患肝癌,馬克思悉心地照料妻子,勞累過度,也患上肺炎,病魔沒有影響他們對彼此深摯的愛,在他們的小女兒艾琳娜眼中,父母看起來像是熱戀的青年男女,而不是即將被死亡分離的垂死老婦和生病老頭。
? ? ? 1881年12月2日,與馬克思肩并肩奮斗一生的燕妮離開了人世,十分悲痛的馬克思,在恩格斯看來,像是一同死去了。馬克思在醫生建議下到外地療養,但悲痛無法緩解,一年多后,傳來他的長女去世的不幸消息,馬克思病情更加嚴重,1883年3月14日去世,3月17日,馬克思在燕妮的墓旁被安葬,這一對摯愛一生的夫婦,終于在天國相聚。
馬克思,一個極其響亮的名字,是迄今以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正因為他如此之偉大,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多數年輕人而言,馬克思似乎成了一個莊嚴、神圣的符號,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實,馬克思是充滿活力、感情奔放的大男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漢子。
在又一個情人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他和他的夫人燕妮之間那充滿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
馬克思的夫人燕妮·馮·威斯特華倫出生于一個德國貴族家庭,她被公認為特里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的貴族青年為之傾倒,追求者不乏其人。但這樣一位美麗的姑娘在1836年,也就是她22歲那年的夏天接受了18歲的大學一年級學生馬克思的求婚,私定了終身。
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遙遠的柏林大學讀書,自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異地戀。這7年的時間里,他們只有少數的幾次相聚,只能通過書信傳遞思念之情。
雖然距離遙遠,但是馬克思與燕妮的心息息相通,學習之余他幾乎每天都給燕妮寫詩、寫信,他把自己的熾熱感情傾注在一篇篇詩稿中,表達了對燕妮的傾慕和思念之情, 歌頌了堅貞不渝的愛情,表露了對兩人的結合遭到阻難的焦慮和自己的崇高志向,這些詩稿結集形成了三本詩集:《愛之書》第一部、第二部,《歌之書》。
以下是摘錄的馬克思的詩句,我們可從中體會他那熾熱的感情。
雖然馬克思和燕妮兩個人心有所屬,私定終身,但是正像一切老套的故事一樣,他們的愛情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
馬克思和燕妮雖然是鄰居,從小青梅竹馬,但是按照世俗的眼光,他們門不當戶不對。
馬克思是一個平民大學生,燕妮則出身于“高大上”的大貴族之家。
燕妮的奶奶和爺爺,分別是英國和布倫瑞克公國的大貴族。她的奶奶燕妮·威沙特是阿爾蓋郡伯爵小姐(現在英國的威廉王妃就是這個家族的成員),她有一枚鑲嵌有家族徽章的戒指——后來傳給了馬克思的夫人燕妮。
燕妮的父親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在拿破侖時代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當過地方官,又在普魯士治下的特里爾擔任政府的樞密顧問。
燕妮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斐迪南·馮·威斯特華倫后來成為普魯士的內務大臣。
馬克思和燕妮的戀情,一位平民大學生和一位貴族小姐的戀情,遭到了嚴重的非議。尤其是燕妮的哥哥斐迪南·馮·威斯特華倫更是激烈反對,他具有嚴重的貴族等級觀念,把這對年輕人的愛情視為門不當戶不對的荒唐事,極盡詆毀和阻撓。另外,在當時,姐弟戀不僅不被看好,甚至被認為是不倫行為。家里的其他親屬也跟著做燕妮的思想工作,勸她不要再和那個叫馬克思的小子來往。
燕妮不為世俗偏見所動,不屈服于親屬重重壓力,而是用沉默來對抗,沉重的心理壓力導致燕妮病倒了。為了馬克思,這位特里爾上層沙龍里、舞會上的皇后義無反顧地退出了社交圈,馬克思的信就成了慰籍她心靈的靈丹妙藥,成了她力量的源泉,成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她在給馬克思的回信中寫到:
兩個抱定堅定信念要在一起的年輕人,沖破重重阻礙,終于感動了燕妮的父親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這位心胸開闊、通情達理的貴族終于答應的了馬克思的求婚。
馬克思能夠求婚成功也和他自身的才華分不開,老威斯特華倫非常欣賞馬克思的才華,經常給馬克思講解古希臘的經典、莎士比亞的名篇、啟蒙思想家的理論,馬克思也非常敬重老威斯特華倫,稱其為“慈父般的朋友”,并在博士論文里表達了對這位未來岳父的敬意。
然而好事多磨,答應了兩位年輕人的婚事沒多久,老威斯特華倫就因病去世,燕妮的親屬又開始極力拆散這對戀人,要求燕妮解除同馬克思的婚約。但是真正的愛情是任何力量都拆不散的,1843年6月19日,經過7年戀愛長跑的馬克思和燕妮終于結婚了。這時,燕妮已經29歲了,他們是到Bad Kreuznach看望燕妮那生病的母親時借機在當地結了婚。婚后,他們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旅行,但不久后,他們就踏上了流亡的征途,開始了一生的自我犧牲和顛沛流離。
因為政治立場,馬克思一家四次被驅逐出境,第一次被法國政府從巴黎驅逐出境,第二次遭到比利時當局驅逐,離開布魯賽爾,第三次被普魯士當局從自己的國家驅逐出境,第四次再次被從法國驅逐。第四次驅逐之后,他們夫婦來到倫敦避難,之后一直居住在倫敦直至去世。馬克思夫婦在流亡期間被剝奪了普魯士的公民權,而且沒有一個國家接受他們的入籍申請,所以他們一直是無國籍人士。
長達40年的時間里,燕妮帶著孩子跟著馬克思過著到處流亡的生活。這種生活的艱難程度,從燕妮在1850年5月20日寫給魏德邁的一封信中可見一斑:
盡管過著這樣艱難困苦的生活,燕妮始終沒有動搖,始終對馬克思不離不棄,始終與馬克思心心相印、緊緊相伴。
她在給魏德邁的同一封信中接著寫到:
不僅一生始終與馬克思相伴,高貴、優雅、聰明的燕妮還是馬克思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者,事業上的堅定支持者和幫助者。
特里爾的第一美人燕妮在顛沛流亡的中照顧家庭,帶大孩子,為了生活,懷著身孕四處借錢,反復典當祖母傳給她的婚戒等珠寶,只為馬克思能專心干他的事業。
在事業上,燕妮更是馬克思的堅定支持者,這種支持是無條件的,燕妮因為對丈夫的愛,已經習慣了流浪的生活,在苦難中始終從容;同時,燕妮也是馬克思的得力助手,馬克思的大量著作,字跡潦草難認,每次付印前都是燕妮親筆謄抄一遍,所以,如果沒有燕妮,馬克思的偉大著作可能就不會那么順利的問世。對于這些工作,燕妮曾說,那些幫馬克思謄寫“潦草的文稿”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這些生動詮釋了這個道理:最好的愛情不是物質上的門當戶對,而是精神上的志同道合。
馬克思傳記作家弗蘭茨·梅林曾說過,馬克思追到燕妮,是這位天才所獲得的第一個輝煌勝利。
1.程建寧 丁宏遠 劉常仁 袁德金 編著,活著的馬克思(升級版),中央編譯出版社。
2.韓毓海 著,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馬克思,光明日報出版社。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卷,人民出版社。
4.戴維·麥克萊倫 著,王珍 譯,馬克思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婚姻沖破了世俗,在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中,支持了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
(一)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沖破了世俗。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摩塞爾河畔特利爾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而燕妮·馮·威斯特倫出生于貴族家庭。貴族出身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景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且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這種平民與貴族的結合,被重重世俗阻礙,但二人堅貞不渝棄,最終結合在一起,他們的愛情也可以說是和世俗斗爭的結晶。
(二)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在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中始終如一。 由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資產階級無情批判,使得反動勢力驅逐他,他不得不攜家小四處轉移。1844年1月,與燕妮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燕妮曾寫信給好朋友說,有一次,因為房租沒及時交,她只好同凍得發抖的孩子們睡光板了。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于上述原因,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在這種境況下,燕妮還是深深地愛著馬克思。她除了母親和主婦的責任,還擔負起了許多其他工作,對馬克思執著于共產主義事業給予了很大支持。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1880年,燕妮患肝癌后,馬克思精心照料妻子,不離左右。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馬克思患了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
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的確是一個貴族與偉大的革命者之間的偉大的愛情傳奇故事。
1、馬克思和燕妮的關系:
馬克思和燕妮不僅是朋友,戀人,更是同志,戰友,是靈魂伴侶,是偉大的革命愛情!
2、馬克思和燕妮的愛情故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景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馬克思。
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很遠的柏林大學讀書,這意味著他們之間要忠誠等待一段漫長的時間。18歲的馬克思就執筆寫詩,用詩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聲。馬克思的詩大多是歌頌燕妮和傾吐自己對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年輕的哲學博士剛剛口到特利爾,就趕忙去他最心愛人的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的手里。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后,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并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給婚的念頭,繼續互相等待。
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婚禮舉行后,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比他們早兩個月來到這里的盧格籌辦并出版。
《德法年鑒》雜志。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
由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動勢力詛咒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
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毫無痛苦地與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
馬克思只有一個妻子,即燕妮·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燕妮·馬克思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華倫,她家世顯赫,是一位社會學家。相貌美麗的燕妮身邊不乏追求者,但是她卻把一眾貴族青年都拒之門外,一心只喜歡馬克思。
擴展資料
馬克思與妻子感情經歷
1836年,22歲的燕妮和18歲的馬克思毅然私定終身。同年10月,馬克思遠赴柏林大學讀書,他和燕妮無奈分隔兩地,于是,馬克思開始寫詩,以抒發自己對燕妮的相思與愛慕。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他迫不及待地趕回特利爾,見到了朝思暮想的燕妮。兩年后的6月19日,馬克思和燕妮在相愛7之后終于走進婚姻的殿堂。這七年里,他們鮮少見面,只能用書信寄托相思。
從1842年到1849年,馬克思曾先后4次被驅逐,燕妮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他們婚后曾生育六個孩子,但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燕妮不僅要做好母親和妻子的角色,還要擔任馬克思的秘書,替他謄寫手稿,跟出版社交涉等。
1880年,燕妮得了肝癌,馬克思一直悉心照顧她。不料一年后的秋天,馬克思也病倒了,他得的是肺炎。1881年12月2日,燕妮因病去世,馬克思悲痛萬分,雖然醫生曾勸告他多注意休養,但他卻始終對燕妮念念不忘。
1883年1月11日,大女兒突然離世讓馬克思的病情雪上加霜,三個月后,馬克思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燕妮的墳墓旁,此后他們永遠相守在一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是地球人上學繞不過去的一個人,但是我們對他的私人故事知道的并不多。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在對經濟做出很大的研究基礎上寫出來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和老婆經常為了錢而爭吵。“這是每樁婚姻的蟲子”馬克思老婆燕妮說。
事實上,回顧馬克思年少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卡爾·馬克思出生于德國特里爾城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家中排行老三,老大在4歲時夭折了,便成為家中長子,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培養。父親叫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猶太律師,精通多種語言,學識淵博。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出身荷蘭猶太裔貴族。罕麗達的妹妹索菲亞在荷蘭嫁給了商人杰拉德·飛利浦(沒錯,就是那個后來眾所周知飛利浦電器的菲利普)。
馬克思雖然在我們心目中是光大的形象,但是馬克思小的時候居然是個“暴君”。他的姐妹們告訴外甥女愛琳娜,馬克思是“令姐妹們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著把她們當作他的馬從特利爾的馬庫斯山坡上‘驅趕'下來。更壞的是,他堅持讓姐妹們吃他用骯臟的生面團做成的而用更臟的手拿著的‘蛋糕'。她們毫無怨言地忍受著‘驅趕'、吃‘蛋糕',因為卡爾將會講故事來酬勞她們的順從”。
馬克思小時候沒上學,完全是由父親教學,1830年進入了特里爾中學(Trier High School),當時的中學校長Hugo Wyttenbach是馬克思老爸的朋友。
雖然馬克思沒有正經地在小學上學,但是他的老爸教會他德語、算術和圖畫,還經常帶他游覽名勝古跡,講解歷史故事和人文風情,加上馬克思本身智力過人,在進入中學以后居然比別的孩子成績還出色很多。在這里他的大部分同學出身于中下階層,是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子弟。據說卡爾的“同學伙伴對他既愛又怕,愛他是因為他可以隨時開始男孩子式的玩鬧,怕他是因為他能夠毫不費力地寫諷刺詩文嘲笑他的對手”。
所以說馬克思年少時候,還真是個驕傲的家伙。但是他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表現出來的志向相當高遠: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1835年,17歲的馬克思進入了伯恩大學,本來想讀哲學和文學,但是由于父親要求,認為法律更為實用,所以就讀了法學。馬克思在學校里既參加了詩人俱樂部,也參加的酒館俱樂部,加入“特里爾同鄉會”并成為會長,經常聚會喝酒喝到醉醺醺,可謂社交骨干。
他還參加決斗。在一次與貴族學生的沖突中,普魯士貴族學生強迫特里爾的學生下跪,發誓效忠普魯士王朝,或者接受決斗。馬克思挺身而出參與決斗,結果他的左眼角被對方的軍刀劃出了一道傷疤,圍觀的眾人嚇出一身冷汗,幸好并無大礙。馬克思認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枚榮譽勛章。
他在金錢方面的大手大腳,在伯恩大學一年花掉了700塔勒(相當于現在14萬元的購買力)。雖然進入波恩大學時候,馬克思成績是第一梯隊的,但是很快就下滑了,他老爸不得不安排他轉學到管理和環境更好的柏林大學。
18歲的他在這里學習法律、學習哲學、學習歷史,成為一名妥妥的“學霸”。當時馬克思的愛戀對象燕妮出身于貴族,比他大四歲。馬克思雖然家境殷實,但是離貴族家庭還是有些距離。兩人家住得不遠,從小就認識。于是馬克思施展渾身才華,短短數月為燕妮寫了三本詩集,終于兩人相互約定了終身。
1841年,馬克思以《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后來為了掙錢到萊茵報工作,用文字和思想開啟他叱咤風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