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養生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展開說明,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是行己有恥嗎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是什么意思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的意思是:明白己錯就最終到學習禮儀的時候了,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就近乎于勇敢了。
“聞過而終禮”的幾個階段:
在中華文明中,“聞過”是一種修養。修養境界由低到高依次為:聞過則怒、聞過不怒、聞過則喜、改過不憚、閉門思過。
1、聞過則怒:
聽不進任何意見、容不得任何批評,連聽到善意的反映不同觀點的建議都感到刺耳,這是沒有聞過修養的典型表現。
正如《弟子規》所告誡:“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如果聽到批評就生氣,聽到表揚就歡喜,那么狐朋狗友會慢慢接近諂媚巴結,而良朋益友則會逐漸疏離。
2、聞過不怒:
有聞過修養者聽到批評和不同的意見,不慍不怒,而是檢討自己的言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進而“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3、聞過則喜:
聞過修養達到一定境界的人,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時,不僅歡迎而且由衷的高興。《資治通鑒·晉紀》有云:“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就是喜歡聽人指出自己過錯,因為這樣,自身的過錯就會日漸消除而福分就會增加;喜歡聽人夸獎自己,聲譽就會日漸損傷而禍患就會降臨。
4、改過不憚:
這是聞過修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知過非難,改過為難”。既“知過不諱”,知道自己的過失毫不隱諱;更“改過不憚”,改正自己的過錯沒有懼怕之心。正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5、閉門思過:
一旦看到與自己有關聯的問題就自我反省,此乃聞過修養的最高境界。西漢昭帝時,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在巡視中一對兄弟因耕地的分割向他告狀。
哥哥說弟弟占了他的耕地;弟弟則說父母生前就是這么分的。韓延壽聽后十分慚愧:身為太守,不能教化百姓,以致發生骨肉爭訟,是自己的失職啊!
為此,獨自一人待在館舍閉門思過,并提出要退職讓賢。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受的舉動后受到感化,即中止爭訟并重歸于好。
韓延壽從百姓的訴求中看到自己履職存在的問題,進而在反思中認識到因自己履職能力不夠而導致失職,在沒有聽到任何批評聲音的情況下,主動閉門思過,足見聞過之境界。
聞過而終禮的意思是: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過錯,就會開始掌握行為規則,最終到達禮的境界。
出自:《禮記?中庸》,作者:子思,朝代:戰國時期。
全句為: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
意思:明白己錯就最終到學習禮儀的時候了,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就近乎于勇敢了。
《中庸》簡介: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后,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擴展資料:
“聞過而終禮”的幾個階段:
在中華文明中,“聞過”是一種修養。修養境界由低到高依次為:聞過則怒、聞過不怒、聞過則喜、改過不憚、閉門思過。
1、聞過則怒
聽不進任何意見、容不得任何批評,連聽到善意的反映不同觀點的建議都感到刺耳,這是沒有聞過修養的典型表現。正如《弟子規》所告誡:“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如果聽到批評就生氣,聽到表揚就歡喜,那么狐朋狗友會慢慢接近諂媚巴結,而良朋益友則會逐漸疏離。
2、聞過不怒
有聞過修養者聽到批評和不同的意見,不慍不怒,而是檢討自己的言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進而“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3、聞過則喜
聞過修養達到一定境界的人,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時,不僅歡迎而且由衷的高興。《資治通鑒·晉紀》有云:“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就是喜歡聽人指出自己過錯,因為這樣,自身的過錯就會日漸消除而福分就會增加;喜歡聽人夸獎自己,聲譽就會日漸損傷而禍患就會降臨。
4、改過不憚
這是聞過修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知過非難,改過為難”。既“知過不諱”,知道自己的過失毫不隱諱;更“改過不憚”,改正自己的過錯沒有懼怕之心。正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5、閉門思過
一旦看到與自己有關聯的問題就自我反省,此乃聞過修養的最高境界。西漢昭帝時,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在巡視中一對兄弟因耕地的分割向他告狀。哥哥說弟弟占了他的耕地;弟弟則說父母生前就是這么分的。韓延壽聽后十分慚愧:身為太守,不能教化百姓,以致發生骨肉爭訟,是自己的失職啊!
為此,獨自一人待在館舍閉門思過,并提出要退職讓賢。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受的舉動后受到感化,即中止爭訟并重歸于好。韓延壽從百姓的訴求中看到自己履職存在的問題,進而在反思中認識到因自己履職能力不夠而導致失職,在沒有聽到任何批評聲音的情況下,主動閉門思過,足見聞過之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庸 (中國古代儒家經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恥近乎勇。
明白自己的過錯才能最終到達“禮”的境界;知道羞恥以后才能勇于發奮進步。
這只是一種解釋,我倒是有點別的看法。
1、聞過而終禮。
通常情況下,是要“以禮待人”的。
而終結“以禮待人”的辦法,就是告訴你這個人的過錯,肯定這個人不配被以禮待之。
于是,聞過而禮終,挑撥才能離間。
只有圣人,才會不計較“人之過”;只有圣人,才能始終“以禮待人”。
2、知恥而后勇。
通常情況下,人都是沒有攻擊性的。
要使人具有攻擊性,就要無事生非、混淆視聽、造謠中傷,讓這個人感覺受到不公平對待了、受到羞辱了、受到傷害了、沒面子了。OK!這個人怒了、熱血上腦了、好勇斗狠了。
“你還是不是男人?!”“你真小氣!”“你這個窩囊廢!”“南京大屠殺!”“自衛反擊戰!”“新式整軍”“土改”都是這個手法。
知恥而后勇意為知道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贊揚的品質。
【近義詞】:奮起而直追、知恥而后勤。
【反義詞】:恬不知恥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
示例: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成語出處:知恥而后勇的出處“知恥而后勇”源于“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
知恥而后勇例句
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2、孔子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3、沒想到你竟然是這種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是知恥近乎勇,知其不可而為之。
4、我們的干部、黨員都是為群眾辦事的,因此應當知恥近乎勇,聞過則喜。知恥近乎勇,知無恥近乎神勇。
5、猶太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知道知恥而后勇,于是在諾貝爾獎面前,他們經常是勝利者。
6、故事的盡頭不外乎幾近理想的戲碼,但他們認識到差距,知恥而后勇的奮斗。
7、所幸你還能夠知恥而后勇,那之后的遠大前程尚有可期。
8、二百所幸你還能夠知恥而后勇,那之后的遠大前程尚有可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知恥而后勇。
幾中原因,最簡單的就是該網頁的圖片已被移除,第二因網絡緣故造成延遲,導致無法顯示.刷新幾次試試~。
知恥而后勇下一句:?聞過而終禮。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過。這里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夸耀的行為。
相關句子有:
1、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會變得更好。——莎士比亞。
2、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座。——錢學森。
3、有過必悛,有不善必懼。——《國語》
4、永遠不要因承認錯誤而感到羞恥,因為承認錯誤也可以解釋作你今天更聰敏。——馬羅。
5、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短處,能夠改過自新,就是有福的。——莎士比亞。
6、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并不是壞事,更不是什么恥辱,要在實踐中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