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汽車如何理解技術的本質與特征的關系論文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如何理解技術的本質與特征的關系論文,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技術是客觀的物質因素和主觀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
(2)技術是直接生產力。
(3)技術是人們改造、控制、利用和保護自然的一種動態過程。
技術的本質:技術一詞源于希臘文,意為經驗、技能、技藝和能力。在古代,技術主要指勞動者的技能,是勞動者通過自己雙手表現出來的對物體進行加工、制作的能力。
技術的特征:
1.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技術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屬性,它體現了人類實踐活動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技術的自然屬性,首先指的是技術的設計和應用應該遵守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的技術是不可能實現的;其次指的是任何技術都會造成一定的自然后果,技術的應用會對自然的狀態產生復雜的影響。技術的社會屬性,是指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必然要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經濟、政治、軍事、科學、教育、文化、民族傳統、公民素質等各方面因素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技術發展的方向、規模、速度和模式。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發展水平決定了不同的技術發展狀況。技術的開發應用必須考慮社會需求及社會后果。
2.主觀性與客觀性
技術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技術是人對自然的能動過程,人們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這些主觀精神要素在技術系統中有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現代技術活動中,經驗性的技能、訣竅和規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僅僅有主體的能力和知識還不能實現技術的功能,技術不能停留在主觀領域,技術還是精神向物質轉化、主觀向客觀轉化、知識轉化為物質手段和實體的過程。所以,在技術系統中客觀物質因素和主觀的精神因素是統一的,缺一不可。既不能把技術只理解為物質手段而忽視人的活動,也不能把技術看成是純粹的人的精神因素而忽視物質因素。技術是在客觀的物質因素和人的主觀精神因素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是二者相結合的產物。
3.動態性
技術的動態性表現在,技術是一個不斷由潛在到現實的實現過程。一方面技術是一個由潛在形態(技術思想、發明、方案設計)到現實形態(體現于實際應用中的生產技術、工程技術)轉化的過程。科學技術論文、發明專利可以是技術活動中的一個環節或開端,但未必就是現實應用中起作用的技術。某種技術要成為現實技術并得到推廣應用,需要得到各種社會條件的保障,會經歷一個動態的過程。技術從潛在向現實的動態發展過程,也就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技術作為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通過提供新的生產方法和新的生產工藝,深刻地影響著生產力的全部要素,并由此實現現實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
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
特征,
是一個客體或一組客體特性的抽象結果。特征是用來描述概念的。
本質是通過特征表現出來的,區分不同事物的特征,就要分析事物的本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職和特征是相互關聯的,特征是本質的外部體現。特征是事物的外部屬性或聯系,比本質更多樣化,可變化。
正確理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董川 張三香。
根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眾不知道什么是科學,更不知道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如:一提到“科技”,除學術界外幾乎所有公眾都誤認為是技術。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的科學與技術越來越需要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進一步弄清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技術,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科學與技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然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十分密切 我們知道,科學與技術同樣以自然界為對象,但嚴格的說,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自然,包括認識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質,揭示主宰自然現象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組成一切物質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學認識的對象。而技術側重將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適應人類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高標準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比科學的歷史久遠得多,某些技術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脫離科學自主發展。但是時至今日,技術上的進步,總體來說基于科學的發展,科學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不僅都將在一定時間內導致影響人類生活的新技術的出現,還必定極大地豐富我們進一步認識自然的技術手段;新技術的發展又促使我們認識自然的實驗手段不斷增加、不斷提高,從而推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自然科學與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是預見性方面的區別。科學以認識自然、探索未知為目的。雖然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但是卻有它的不可預見性,具體的發展途徑,哪一項突破在什么時間在哪個實驗室出現,一般來說是不可預見的。科學發展史上的許多重大突破,以百年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例,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獲獎者從本人的興趣出發而進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發現,是原先完全沒有預料的事情。而按照預定的計劃,組織安排而最終獲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極少數。好像還沒有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通過有目的的預先組織,精心安排、刻意培養而產生的。而技術是以對自然界的認識為根據,利用得到的認識來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由于它有了科學的根據,就可以樹立目標,因此總體來說是可預見的。
其次是規劃方面的區別。由于科學是難以預料的,所以科學也是難以進行規劃的。如20世紀50年代的學科規劃只不過是規劃了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工作。現在我們可以做的也無非是和半個世紀以前一樣,勾劃出各個學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說,科學發展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我們現在看見的主攻方向是根據當前的科學發展態勢所認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個科學發生變化,重要方向也會隨之變化。如果我們硬性規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機會。我們認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須隨時修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試想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還沒有提上日程時,我們如果在當時制定規劃,在生物學領域內我們能夠預見到蛋白質組學,能夠預見到生物信息學嗎?技術上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也完全是可以規劃的。特別是國際上已經實現的技術,我們做一個具體的規劃,安排一定的力量,經過努力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是可以做到的。如建國初期所進行的“科學規劃”,實際上應該說是“技術規劃”,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如原子彈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導體工業建立起來了)。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議下制定的發展高技術規劃,在總體上也同樣順利實現了。但是要實現國際上還從未實現過的技術,特別是那些包含科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的技術,就很難預見何時可以實現了。
其三是積累方面的區別 科學和原創性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積累。自然科學的發展經常是波浪式前進的。在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之后,會出現一件重大突破性貢獻而給有關領域帶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突破性進展常常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大量工作積累的結果。我們都讀過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頓在蘋果樹下的故事,即使這些故事是真實的,現代科學也已經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頓的時代了,不是靠靈機一動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時代了。現代科學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長期工作的積累,有時是個人工作的積累,有時甚至是一個研究集體或幾個研究集體幾代人長期工作的積累。不用說佩魯茲和肯特魯關于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的工作是經過長期努力才開花結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關于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實際上如果沒有劍橋關于X-射線衍射研究幾十年的積累和威爾金森等人長期關于DNA衍射數據的收集,這一突破也不可能從天而降。這就是諾貝爾獎為什么經常出現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一些實驗室的原因。技術不需要長期的積累。由于技術(原創性技術除外)是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和現實的可能,包括人力、資金和技術條件進行規劃的。所以它一般都可以按規劃的時間在短期內順利實現。
如上所述,科學與技術雖然有如此密切的關系,但二者畢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質的差異,所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參考資料: 百度一下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本身只是一個探索未知,揭示真理,構建知識的人類活動。探索未知體現為一種科學過程,過程就是一種發展性;揭示真理體現為一種科學本質,本質就是一種真實性;構建知識體現為一種科學結果,結果就是一種創新性。科學的發展、真實、創新本身之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表現出不斷地重復、延伸和深入,以一種螺旋形的交互式的多元化的發展形態和不斷延續與派生,不斷淘汰與新生的發展方式,被人們所感知和把握。
對于技術,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以及改造自我的過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總和。其可包括物體形態、智能形態、社會形態三個方面。
根據生產行業的不同,技術可分為農業技術、工業技術、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等;
根據生產內容的不同,技術可分為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三藥技術、材料技術、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與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技術、農業技術。
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技術:指人們利用現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變現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術應具備明確的使用范圍和被其它人認知的形式和載體,如原材料(輸入)、產成品(輸出)、工藝、工具、設備、設施、標準、規范、指標、計量方法等。
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規律,在長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技巧和手段,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總和。
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本質特征是一個客體或一組客體特性的抽象結果.特征是用來描述概念的.任一客體或一組客體都具有眾多特性,人們根據客體所共有的特性抽象出某一概念,該概念便成為了特征。
技術是指人們利用現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變現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術應具備明確的使用范圍和被其它人認知的形式和載體,如原材料(輸入)、產成品(輸出)、工藝、工具、設備、設施、標準、規范、指標、計量方法等。
分類:
根據生產行業的不同,技術可分為農業技術、工業技術、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等。
根據生產內容的不同,技術可分為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三藥技術、材料技術、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與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技術、農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