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0影視學校開展教科研工作的方法與策略培訓總結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學校開展教科研工作的方法與策略培訓總結,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如何搞好學校教科研工作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縣首屆教科研成果鑒定大會在舊縣中學勝利召開了。會上鑒定專家和主持人就鑒定的課題進行了答辯,徐局長對如何搞好學校教科研工作做了重要講話。通過聆聽學習,結合我校教科室所做的工作,我認為,做好學校教科研工作,就要以學習為先導,以課題為引領,以活動來推進,以制度做保證,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科研的熱情,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以學習為先導,促進教學觀念的轉變 。
加強理論學習,促進廣大教師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理論素養,強化研究能力。我校教科室成立以來,我們首先制定了《佛山中學教師讀書活動方案》、《佛山中學教師讀書活動推薦書目》,同時每兩周下發一期校本培訓材料。我們將舉辦佛山中學首屆教師論壇大會、佛山中學教科研成果經驗交流會等形式轉變教師的觀念,進行問題研討,強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根據校情,編印校本培訓教材《教科研通訊》(負責人:張輝)(第一期)一書,幫助教師全面、及時的了解教改信息、動態,提高認識,指導實踐。 二、以課題為引領,促進教科研的開展 。
課題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環節,它對教師反思教育教學行為,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好課題,如提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就具有指導和推廣價值。我校共有省市縣課題13個,并建立了各級課題群、中青年骨干群、普通教師群等三個教科研群體,把課題研究內化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我們圍繞全縣“有效達標課堂改革”要求,結合我校“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制定了《佛山中學校本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同時又有15個校級課題立項,形成了若干個子課題。讓課題研究確實使我校達到在實踐中凸顯校本特色,在實踐中發展教師,在實踐中發展學生,在實踐中發展學校的目的。同時,我校將在近幾年內,以省、市重點課題為依托,帶動教科研工作走上新臺階。
三、以活動來推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
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具體的活動加以推進展示學校教科研的成果。我校將以省級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為突破口,開展好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佛山中學首屆個性作文大賽將在五月份舉行,校本教材《詩苑的星空》也將在下學期編印完成,我們將利用每天新聞聯播前十分鐘背熟一首詩,每學期舉辦一次詩歌朗誦會。我們將注重第二課堂活動,開展各種興趣小組,讓人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生優良的綜合素質。
四、以制度做保證,促進學校教育科研管理 。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理,學校教科研如果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規章制度,也很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科研規章制度,如《教育科研管理條例》、《教科室職責》、《科研優秀教師獎勵制度》等,此外,學校還制定課題分級管理、課題申報、科研經費撥發、研究資料和科研檔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辦法。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教科研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從而促進了學校教育科研工作井然有序地開展。
對照先進學校的做法,我們還將在短時間內縮小差距,加強老師們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意識,把理論學習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動。進一步完善省、市、縣、校四級課題網絡。我們將以這次參觀學習東平縣首屆教科研成果鑒定大會為契機,吸人之長,補己之短,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為使我校教科研工作邁上新的臺階而不懈努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沒有高的教學質量就沒有好的生源,沒有好的生源學校就無法生存,在學校之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教學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學校的未來。所以各個學校的領導無不把教學質量的提高當作學校工作的核心,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真實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呢?我有幾點小建議:
1、校本教研不應是宏大科研。
近些年來,由于課程改革的需要,教研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革。小學教師的任務不是科研,而是行動研究,已成為普遍認同的研究方式。于是,全國上下,很多小學把學校的科研定位在“校本教研”上。建議教師在具體的聽課、評課中,變寫論文、寫某個空泛的課題,為寫教學案例、寫教育敘事——這真是明智之舉。因此,聽課,評課,寫課,就從“美聲唱法”回歸到“通俗唱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水平降低了,相反,唯有如此我們的科研,才是扎根沃土,腳踏實地的實踐研究,不是好高騖遠不倫不類的嫁接課題。
由于每一所學校的歷史文化不同,聽課評課的校本教研方式也不同。有的學校教師普遍自覺備課,幾乎每堂課都能高質量完成,那么領導者的聽課任務一定和一所這方面比較薄弱的學校有所不同;再有,每一所學校教師的專業認識和職業認同感不同,對此教學引領者采取的教研策略也不同。在我們學校,采取的“共教、共評、共寫”的校本教研,作為對教師專業尊嚴的一種喚醒,期待著喚起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專業興趣、專業認同與專業向往。這也是基于郝穴小學背景下采取的校本教研辦法。
??? 2、教研必須要有學科領袖。
??? 這里的領袖不是指“特級教師”,更不是行政領導。需要的是真正有執行力、有影響力、有專業水平的教學干部。有質量的“聽課、評課、寫課”,需要有專業水平又有現代教研文化意識的“核心人物”,換句話說,缺少這樣的“核心人物”,“聽課”或評課只能流于中庸,甚至平庸。更為重要的是,“核心人物”最好是局內人,扎根與學校教學工作一線,立足于學校精神文化的長遠發展,而不應是一個“外來者”,或說“局外人”。今天請一個專家,下一月聘一個人指導課,終究遠水解不了近渴。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要培養學科領袖。校長要給這些教學引領者更大的平臺,更多的呵護,要出于發自內心的“心疼”。不要只“擠奶”,而不給更好的“草料”,核心人物的誕生一定是“重用”,而不是“使用”中培養出來的。當然,另一個命題是——更需要教師們自覺追求課堂教學藝術的動力,把心思全部用在備課與上課上。
? ? ?這些年,大家共同的努力,在創造教師專業主體意識覺醒的文化。當然,這種覺醒實現起來并不容易。如果說在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專業引領者”有很大的期望,那么學校教研文化的“積習”則是永遠的敵人。常常耗費心血,動了許多腦筋,但即使建立起了合作共同體,這個號稱具有實現“共同發展”的平臺,但星星之火最終并不一定能夠形成燎原之勢。
? ? ? ?學校教研,常常由于學校管理諸多因素的影響,束縛了教研引領者的“手”、“腦”,織就了一種沒有陽光的缺氧的桎梏的感覺。有些時候,那種心氣喪失殆盡的落寞,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苦悶。但是,作為教學管理者,無論如何你不能想的太多,顧及太多,你必須心無旁騖,挺身而出。只要從學術出發,而不是從“心術”出發,哪怕遇到槍林彈雨,你也坦然前行。
??? ? ?3、有質量的聽課與評課,必須體現深入的思考。
? ? ? ?沒有反思的評課,最多也只能成長為狹隘的經驗。通過聽課、評課,將出現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解決,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 ? ? ?這么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堅定一個信念,一個一心研究教學的教師,哪怕不會和教師們打成一片,哪怕不會和家長溝通關系,也較之于那些只停留在“好人緣”和“人際關系”上的教師不知道要強多少倍。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要否定前面提到的那幾個問題,我要說的前提是,一個課教得好的老師,一定是最好的德育教師,其道德影響不在于開展多少活動,更不是特意的匯報表演,而是立足于所教學科的專業影響的釋放,這影響永遠影響其學生的學業學習,甚至影響學生一生的人格操守,也就是說,其道德對學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 ? ? ? 教研文化的變革的確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學校已經形成了比較良好的教研氛圍。但陽光再高也有照不到的陰影處。我們還是任重而道遠。當你面對“法不責眾”的普遍的對課堂教學尊嚴的漠視,將其作為謀生工具的時候,在你沒有任何能力改變的前提下,也只能姑且找一種辦法——“共同教研”,算作一種喚醒。從而期望牽動、帶動,變成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
? ? ? ?即使這樣,困惑也依然存在。“共同體”已經初見成效,但也很難讓教師們在教研中盡情綻放出來。教師在專業研討中的“失語”現象還是存在。由于各種活動,各種壓力的影響,授課教師上完了課,沒有機會在大家的議論中做解釋,更深層次地陳述自己的想法,于是,許多靈感的火花就此沉寂。為了有更充分的研討時間,許多教研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利用下班的時間,試想,有多少老師甘心情愿不下班也跟著評課?有多少真正的把教學當作“命業”,哪怕事業來做的? 這是一種可怕的沉淪。教師是深耕于教育這片土壤中的農夫,是對這片土地最有發言權的主角。一旦失卻其專業主體意識,將會是一個多么貧于思考的盲目群體。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讀到了一些教師一貫持有的“激情”與“熱情”,讀到了一種對于專業見解的強烈的表達愿望,讀到了一種可貴的“堅持”,讀到了有的教師把教學當作享受的那份喜悅。作為教學引領者的我們,此刻也找到了些許安慰。
? ? ? ?路還要走下去,而且還要堅定不移地立足課堂,做好聽評課這看起來平常,卻能為學校的發展提供能量的工作。接下去怎么做?我以為,無論聽課,評課,還是寫課,應當一如既往地和教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接。”什么是教師眼里“真正意義上的對接”?那就是一如從前,徹底而真誠地交換意見,具有實質意義地,平等深入地討論課堂問題。讓教師在理解你的同時,自己也變得深刻。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業見解,獨立的思考能力,進而獲得真正的專業成長。?。
? ? ? ?擺在我們教學干部眼前的路是,在利用課堂,在和老師們一起成長的過程中,讓老師感覺到,自己的專業主體意識的喚醒,是可以通過聽課評課獲得的。因此,教學干部要做的,不僅僅是張羅主持,上傳下達,而應當是基于學校的情況,努力探索新的教研思路。一旦見效,這一思路里就富有了文化意義。它使得教研活動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傳統模式的束縛,獲得符合教師專業成長內在需要的現實道路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