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影視一石等于多少斤怎么讀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一石等于多少斤怎么讀,1石等于多少公斤漢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百二十斤。
“石”是古代重量單位,今讀dàn。在古書中讀shí,因古時1石約等于1擔(即10斗),因此在民間“石”又可俗讀為dàn。在正式場合、詩詞、古文之中應作本音shí。
10斗等于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市斤。一市斤等于一斤,所以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擴展資料:
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到建國初期一直采用一斤十六兩制。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中藥計量仍襲舊制不變。
1市斤=0.5公斤
1市斤=10兩
市斤以上有市擔,以百進位;市斤以下有市兩、市錢、市分、市厘、市毫、市絲等,以十進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市斤
百度百科——石
一石約等于29.95kg,也就是59.9斤,而在現代,一石等于100斤,因為部分地區依然把50千克的糧食,稱為一石糧食。
在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法》,對度量衡制度進行了改革,在容積單位中,取消了斛,同時將石的兩個單位分開,容積單位繼續使用石,而重量單位改成擔。
在漢代時,一石=2市斗,1市斗=13.5斤,所以一石等于27斤;但應該是在現代,“石”應該是沒辦法和“斤”進行直接換算的,因為"石"應該是容量單位,斤應該是質量單位,兩者的單位不同,所以無法直接換算。
一石單位的換算
在漢代,一石等于20000毫升。“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鐘,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制。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一石約等于29.95kg,也就是59.9斤。
石或作儋、擔,是中國和日本古代容積單位,一石=十斗,通常用來量米。中國古代官員是以米、麥等糧食當作薪俸的,故有郡守兩千石之說。《漢書·律歷志》記載,漢時“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各朝代對石的定義不同,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又史量才《稱謂雜記》:“俗民或直以百斤為石,或作擔。”
石在古代的用處
日本室町到江戶時代一石是52.5公斤稻谷與明清兩代不同,脫谷折算糙米約廿多公斤或不到廿公斤白米,日本歷史上,則以稻谷石高數,分判諸侯的經濟實力,石高制是生產毛額并非租稅凈值,為一領地生產毛額,抽稅后由眾多人領取,非領主一人所得,不容易與中國官員作比較。日本的1石米大約相當于現在150公斤米,一個成年人一年消耗的米量最少需120公斤白米。
石高(生產量)有時是以錢換算(豐收時1石約0.4貫錢,饑荒時1石有時會高達5~10貫),有時又以其他的出產(如礦物、特產、漁獲、商業收益等)來估計,但不論如何,它都是衡量當時經濟生產的單位。日本明治19年改一石為180.39升。
各個朝代不一樣。 在戰國時期,一石=是現在的五分之一市石,即10公斤。在漢代,一石=60KG (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三十斤即15千克為鈞,四鈞為石,因此一石就是60千克) 在宋代,一石=97KG 在唐朝,一石=53KG 在明代,一石=50KG 在清代,一石=28KG 在秦代,一石=109KG。
1石=4鈞=120斤。
1斤=16兩,1兩=4錙=24銖。
秦代的衡制是以戰國時期秦國的衡制為標準制定的。
秦時的一石120斤,大約只相當于現代的60斤左右,就像秦時的一寸只有今天的2.2厘米一樣,當年的度量衡與現在我們使用的度量衡還有一些差別。因此,這枚秦權將對研究秦時的衡制有重要作用。
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見到一件鐵質秦權,上面的銘文顯示這枚鐵權的重量是秦時的一石重。根據權身上的詔書銘文顯示,這件秦權應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專門鑄造的標準秦石權。
擴展資料
一石秦權的影響
始皇帝大力推行度量衡統一大計,其著名的40字詔書,便鑄刻于各類國家標準器上頒行各地,《秦律》《效律》等配套律例,亦以勒石、竹簡、羊皮書等形式昭告天下、廣為人知。
目前已知的權量實物數以百計、遍及各地,足見其新政推行之深徹有力,以及對其強化統治、穩固江山的重大意義。
權,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強勁恒久的特定引力。權傾朝野、權衡天下,便是群雄逐鹿中原、志士建功立業的原始動力。然而,最初以物質形態出現的權,卻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秤砣、秤錘。
作為一統天下的國家標準器,權在華夏文明進程中,已經走過了漫漫4000年。
在權的王國里,秦權——秦代所造或先秦所造且加刻秦詔的秤砣,因其神具皇威、功納法典,坐擁著王侯將相一樣的光榮席位。一權兼銘兩道詔書唯秦獨有,系始皇帝父子推行新政的偉大創舉,其在世界計量史上也是空前絕后、唯我獨尊。
據青銅器權威專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考證,目前所知的秦兩詔權僅存9例,鳳毛麟角之稀缺自不待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石秦權。
一百二十斤。
“石”是古代重量單位,今讀dàn。在古書中讀shí,因古時1石約等于1擔(即10斗),因此在民間“石”又可俗讀為dàn。在正式場合、詩詞、古文之中應作本音shí。
10斗等于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市斤。一市斤等于一斤,所以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擴展資料:
古代重量單位換算標準: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豆:容量單位。
石斛:一個石斛對應五個石斛。
小君:單位重量,30斤為一個小君。
奎:長度單位,奎半步
長度單位:長度單位。在古代,七八英尺被認為是高度。
舍:長度單位。在古代,行軍時用30里作為房子。
尋:長度單位,8英尺搜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市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石
1石=120斤,1斗=12斤,1升=1.2斤。石為10斗,一斗為10升,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中國古代計量方法極為精確,且為十進位制。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每升約重1.5公斤;一升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為十厘,僅重0.015克(約一粒米)。
計量單位介紹:
“石、斗、升、合”,四種計量單位中,“升”和“斗”最常見,“石”和“合”這兩種,可能因為過大或太小,都不常用,與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什么關系。所以“升”和“斗”的成語與熟語,非常普及,如:升斗小民、日進斗金、車載斗量、不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
以“石、斗、升、合”等容積單位用以計量米或者麥等固體顆粒的體積。因為當時農村秤比較少,磅秤或地中衡更是少有,糧食又是大宗商品,大量過秤比較麻煩,用容積計量則比較方便。所以,到1950年代初期,“石、斗、升、合”這種古典計量方法在中國農村還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