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嬴蕩之后的秦王是誰,嬴蕩死了誰繼承王位,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嬴蕩下一代皇帝是秦昭襄王嬴則。秦武王去世,秦武王沒有兒子,于是群臣迎接秦武王異母弟、在燕國作人質的公子稷回國繼位,是為秦昭襄王。
2、人物簡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3、影響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是秦莊襄王嬴稷。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
武王突然死去,又無子,為了繼任者的問題發生爭執。宣太后想立公子芾,與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壯爭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
但是趙武靈王非要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屈從于趙國的壓力,最后立公子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
擴展資料:
嬴稷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他統治時期,秦國國力日盛,對東方各國展開了積極的攻勢,不斷蠶食韓、魏兩國的土地,占領了楚國的都城,在秦趙長平之戰中取得了震懾六國的重大勝利,擁有了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國土面積。
他善于重用各種人才,采取行之有效的外交策略,被后人稱為遠交近攻之祖。
秦昭襄王時期,秦楚之間數次交戰,楚國總是占不到上風。秦昭襄王八年(前299年),秦王向楚懷王發出邀請,請他到武關(在今陜西省丹鳳縣)會盟,表示愿意歸還以前占領的楚國土地,永結盟好。
楚國內部以屈原、昭雎為代表的大臣們憑借著屢次被秦國欺負的教訓,勸懷王不要前往,他們明確告訴楚懷王,去了肯定是中圈套,而大臣靳尚、懷王的兒子公子蘭等卻勸懷王去赴約。
楚懷王不辨忠奸,聽從了靳尚他們的話,到了武關果然中計。他見到的不是秦昭襄王,而是昭襄王的弟弟涇陽君。涇陽君連哄帶騙再加上威脅,不用費太大力氣就把楚懷王挾持到了咸陽。
原來秦昭襄王哪是真心實意地要與楚國結盟啊!他只是略施小計就把楚國之君騙到了自己的國都,等楚懷王醒悟之后,一切都晚了。
這一來秦都,楚懷王不僅自己再也沒有回到祖國,落了個客死咸陽的結局,而且他的兒子楚頃襄王即位之后,朝政更加混亂不堪。秦國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推進著吞并六國的事業,楚國越來越面臨著亡國的危險。
到了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國加速了進攻楚國的步伐。這一年,秦國大將司馬錯攻占了楚國的黔中(今湖南吉首市),楚國被迫割讓上庸、漢北的大片土地給秦國。
第二年,秦將白起率軍占領了楚國的鄢城(在今湖北襄樊)、鄧縣(也在今襄樊)、西陵(在今湖北宜昌)等地。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終于占領了楚國的國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楚王被迫遷都到陳地,楚國至此一蹶不振。
秦昭襄王當年從燕國回秦國的途中曾得到過趙武靈王的幫助,在他當政的前二十年中,趙國對秦國表現得也相當低姿態,所以秦國盡管不斷地攻韓打魏,但基本沒有對趙國動過手。
到了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前283年),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昭襄王開始想辦法對付趙國了。他給趙惠文王送信,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塊玉璧。
趙惠文王既不敢拒絕,又害怕上當,幸虧有膽大剛毅的藺相如挺身而出擔當護送玉璧的任務。
在與藺相如的較量中秦昭襄王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但從此也對趙國沒有了好感,接下來的幾年中,年年都斷不了進攻趙國。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相會,在會上秦王請趙王鼓瑟,秦國史官記錄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趙王鼓瑟。”
秦國是想借此來羞辱趙王,沒想到陪同趙王來赴會的藺相如針鋒相對,以死要挾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竟也不敢不擊。趙國史官同樣記錄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兩國在面子之爭上打成了平局,秦昭襄王沒占太大的便宜。從這兩件事上可以看出,趙國之所以能夠對秦國稍有抵擋,全憑了藺相如這樣的人才。
在后來幾年的軍事對峙中,秦國知道了趙國不僅有藺相如,還有廉頗。于是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便派范雎去趙國實施反間計,使得趙孝成王不聽藺相如的勸說,解除了廉頗的兵權,導致長平之戰的慘敗,趙國再也沒有能夠與秦國相爭的實力了。
由于秦昭襄王自身擁有宏大的志向,性格果敢,足智多謀,又能夠恰當地重用魏冉、白起、范雎等難得的人才,所以在他統治時期,對外能巧妙地周旋于六國之間,離散了六國的合縱之策,采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極大地削弱了六國的力量。
對內則能有效地實行統治,穩步發展經濟,使秦國的國力在連年征戰中也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
據說與秦昭襄王生活于同一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曾經考察過秦國的社會狀況,盡管荀子的理論學說與秦國的施政綱領是有分歧的,但他仍然對秦國的吏治民風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秦昭襄王在外交、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業績,預示著秦國統一大業的完成已經為時不遠了。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時年七十五歲。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嬴稷: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昭襄王。
秦武王死后,國君之位空缺,本該將國君之位傳給下一代的,然而早夭的秦武王卻膝下還無子,于是群臣便迎接秦武王的異母弟弟嬴稷來繼承王位。就這樣嬴稷登上了秦國的國君之位,成為繼秦武王之后的又以為秦國國君。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么嬴稷會繼承王位,難道是秦武王嬴蕩自己選的嗎?其實不是的,秦武王死的突然,并沒有來的及立遺詔,然而國不可一日無君啊,所以朝中大臣都紛紛商議,秦武王的同胞兄弟嬴稷是最佳人選,因此群臣迎接嬴稷回國,并登基為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贏蕩就是秦武王,因為舉重而被壓死的二貨。
贏蕩是秦穆公的孫子,秦惠文王的兒子,因為舉重,享國時間并不長。
贏蕩死后,即位的是他的弟弟,秦昭襄王,這個哥們活的長,而且很有作為,基本上你知道的所有知名的關于秦國的故事都跟他有關,如完璧歸趙、長平之戰等等。
秦昭襄王活得很長,他的兒子即位的晚,三個月就掛了,因此大臣們商議立秦莊襄王,這個就是秦始皇他爹。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莊襄王也就在位沒幾年,就死了,秦始皇小小年紀登基,最后鏟除外戚宦官以及權臣的勢力,把持了秦朝的國政最終一統天下。
據傳,嬴蕩在去世前曾經囑咐他的臣子,要讓他的長子繼承他的王位。另外,嬴稷還得到了大臣張儀等人的支持,他們認為嬴稷才是嬴氏家族的合法繼承者,因此在嬴蕩去世后,嬴稷便順利地繼承了他的父親的王位。
嬴蕩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開國君主,他死后由他的長子嬴稷繼位成為秦王。值得注意的是,嬴蕩的其他兒子中,也有一些在歷史上有著不俗的成就。例如嬴政(秦始皇)就是嬴蕩的孫子,他在繼承秦王位后,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的霸業。
贏蕩繼承皇位,后稱秦武王。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皆得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謚號為烈(悼)。
他死后本來應該由其下一代皇子繼承皇位,不過當時他膝下無子。死后朝中不可一日無主,只能由贏蕩的兄弟繼承皇位。當時惠文王后想讓其次子應贏壯繼承哥哥的皇位,但最終卻是身處異國的贏稷繼承了皇位。
擴展資料:
秦昭襄王,秦惠王之子,母宣太后。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大力士孟說在洛陽周王室的太廟比賽舉龍文赤鼎,不幸脛骨被砸斷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無子,為了繼任者的問題發生爭執。
宣太后想立公子芾,與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壯爭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趙武靈王非要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屈從于趙國的壓力,最后立公子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
秦國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對立他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作為武王同父異母的他,繼承秦王之位,是為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這時昭王年少,母宣太后聽政,以魏冉(宣太后異父長弟)為將軍。
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昭襄王接受右丞相甘茂的提議將武遂之地歸還給韓國,向壽和公孫奭對昭襄王提議反對這件事。由于二人仇恨甘茂,不斷向昭襄王讒言。甘茂對此狀況相當惶恐,害怕有禍上身,假借討伐魏國為由,投奔齊國。
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嬴稷與楚懷王熊槐在黃棘(河南南陽)結盟。同時秦國把上庸(湖北十堰竹山)給了楚國。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齊、魏、韓三國因為楚國的原因與秦國結盟,背叛了合縱的約定,聯合在一起攻打楚國。
楚國派遣太子熊橫到秦國作為人質,秦國發兵救楚國,攻占了蒲阪(山西運城永濟市西)、陽春(山西運城永濟市西南)、封陵(山西運城芮城風陵渡)。秦國再攻打韓國,又攻占了武遂(山西運城垣曲)。
秦昭襄王五年(公元前302年),秦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韓太子韓嬰,在臨晉(陜西渭南大荔)會面。秦國把侵地蒲阪歸還給魏國,抗秦合縱的盟約又瓦解了。楚太子熊橫從秦國逃歸楚國。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韓、魏、齊四國聯合攻打楚國,楚國在重丘(河南駐馬店泌陽)大敗,楚國大將唐昧被殺。秦國的蜀侯嬴輝被誣蔑進獻毒物,秦國派遣大夫司馬錯擊殺了他。秦國繼續攻打韓國,占領了穰城(河南南陽鄧州市)。
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秦國的華陽君羋戎攻打楚國,斬首了3萬人,殺了楚國的大將景缺,攻占了襄城(河南許昌襄城)。秦丞相樗里子病死了,樓緩繼為丞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昭襄王。
百度百科-秦武王
贏駟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之后,秦國國君依次為: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
1、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又稱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嬴姓,名蕩,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橋。
秦武王身高體壯,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2、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秦孝文王之父。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 ,趙氏,名則 ,又名稷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早年在燕國做人質。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公子芾、公子壯爭位,遂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 ,史稱“王少 ,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后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3、秦孝文王,秦始皇祖父,秦昭襄王之子。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亦稱安國君,是戰國時秦國第35位國君,嬴姓,趙氏(一說秦氏),名柱(一作式),秦昭襄王次子,秦莊襄王之父。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繼位之禮,三日后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于壽陵(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4、秦莊襄王,秦始皇父親,秦孝文王之子。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后改名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后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 。秦莊襄王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村 。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5、秦始皇,秦莊襄王之子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 ,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 ,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 ,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你好。根據歷史記載。嬴蕩死后,最終奪權的是贏稷,也就是羋月的兒子。史稱秦昭襄王。
前306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因秦武王無子,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 趙武靈王派代郡郡相趙固將在燕國作為人質的公子稷送回秦國。在宣太后異父弟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繼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隨后平定了王室內部爭奪君位的動亂,誅殺惠文后及公子壯、公子雍,將悼武王后驅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輔政。
也就是說,嬴蕩死后,羋姝也可能在公子們奪位的動亂中死了。
(望采納)
繼承人不是他自己選的,嬴蕩死時沒有兒子,于是群臣迎接秦武王異母弟、在燕國作人質的公子稷回國繼位,是為秦昭襄王。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趙氏,名蕩,亦稱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體壯,勇武好戰,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時與烏獲、孟賁比賽舉鼎,結果兩目出血,折斷脛骨。當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過多,氣絕而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