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特產革命根據地有哪幾個地方組成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革命根據地有哪幾個地方組成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江西革命根據地有哪幾個地方,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廣東東江革命根據地:(1927.5~1935.11)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
2、湘贛根據地:(1927.11~1931.11)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
3、贛南根據地:(1927.12~1931.11)1927年11月,贛西特委在泰和、萬安、吉安等縣領導農民起義,建立革命政權。
4、閩西根據地:(1928.8~1931.11)1928年8月,閩西特委先后在平和、龍巖、上杭、永定等縣領導農民起義,建立以永定縣溪南區為中心的10余個鄉的革命政權。
5、湘鄂贛根據地:(1928.7~1931.11)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平江起義,組建紅五軍。后轉戰湘鄂贛邊開辟根據地。
6、贛東北根據地:(1928.5~1931.11)1928年1月,以方志敏為書記的中代弋、橫工委領導以了江西弋陽、橫峰為中心的信江地區農民起義,開辟贛東北根據地,后成立信江特區蘇維埃政府。
7、鄂豫皖根據地:(1927.11~1931.11)1927年11月,黃麻特委領導黃安、麻城農民起義,開辟以河南光山縣柴山堡為中心的鄂豫邊根據地。
8、湘鄂西根據地:(1928.3~1931.11)1928年3月,賀龍、周逸群在桑植、鶴峰領導湘鄂邊武裝起義,建立紅四軍(后改紅二軍)及部分縣革命政權,開辟湘鄂邊根據地。
中國四大革命根據地分別是沂蒙山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延安根據地,大別山根據地。
1、沂蒙山根據地。是中國四大根據地之一,山東省省委前身,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所在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大眾日報創刊地,
2、井岡山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以及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延安根據地。延安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之一。
4、大別山根據地。1947年劉鄧大軍重建。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擴展資料:
1927年大革命失敗,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八七會議后,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并發動和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機立斷,毅然改變原定部署,決定到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地。
同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的組織。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央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延安革命根據地和沂蒙山革命根據地這3個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你說的四大根據地,除了這3個,另一個不知道應該算是哪里。另外,從百科上來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建立時間的先后以及地區來區分的,如:
一、廣東(海陸豐)根據地:(1927.5~1931.11)
二、湘贛根據地:(1927.11~1931.11)
三、贛南根據地:(1927.12~1931.11)
四、閩西根據地:(1928.8~1931.11)
五、湘鄂贛根據地:(1928.7~1931.11)
六、贛東北根據地:(1928.5~1931.11)
七、鄂豫皖根據地:(1927.11~1931.11)
八、湘鄂西根據地:(1928.3~1931.11)
九、廣東瓊崖根據地:(1927.11~1931.11)
十、廣西左右江根據地:(1929.13~1931.11)
十一、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1930.8~1931.11)
十二、西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成立)是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由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陜北革命根據地合并創建的。
在這里選的話,大概可以選個四大出來,如陜甘寧、湘鄂贛、鄂豫皖、海陸豐這四個,從重要性、代表性以及知名度來說。
我國革命根據地: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3.川陜革命根據地
4.五指山革命根據地
5.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6.寧海革命根據地
7.右江革命根據地
8.湘贛革命根據地
9.廣東革命根據地
10.陜甘寧革命根據地
11.鄂豫陜革命根據地
12.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13.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我們現在講的革命圣地,當然講的是紅色革命根據地。
全國各地,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紅色圣地,只要是紅軍當年重要的將領或者是部隊戰斗生活的遺跡。
從全國影響力來看,排第一的應該是井岡山,排第二的是延安,排第三的是西柏坡。井岡山是紅軍最先的根據地。延安是紅軍知道敵后抗日的根據地。而西柏坡是毛主席,指揮紅軍三大戰役作戰的根據地。
革命根據地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川陜革命根據地,五指山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寧海革命根據地,右江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廣東革命根據地,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鄂豫陜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革命根據地的含義
在革命戰爭中據以長期進行武裝斗爭的地方。特指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所建立的根據地。
在某些地區如北岳區,太行山,山東有了革命的武裝,革命的政權,革命的群眾組織,革命的政黨,共產黨而且前面的三種組織都在共產黨領導之下。
這四種組織在一定地區能夠公開的合法的存在,各自執行自己的職權,如政權執行自己的法令,紀律,各種制度,這樣的地區,就叫做革命根據地。如井岡山、延安、沂蒙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
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川陜革命根據地等。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后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寧岡,先后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2、中央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維埃區域,簡稱中央蘇區,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是以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為基礎創建的。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贛西、贛南特委的領導下,賴經邦、李文林、古柏等領導贛西南地區武裝起義,開創了東固、橋頭等革命根據地。
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鄧子恢、朱積壘、張鼎丞等領導閩西地區武裝起義,創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贛南、閩西的這些小塊紅色割據區域,奠定了中央蘇區的基礎。
3、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位于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割據范圍最大的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鼎盛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曾覆蓋58個縣市,擁有2萬正規紅軍和近5萬地方武裝。2016年12月,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4、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
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位于長江入海口的北岸,鄰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心贓地區,包括當時的南通、海門、如皋、泰縣、啟東、靖江、東臺8縣(含今海安、如東)和崇明等地,根據地中心區面積達125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
通海如泰一帶地區臨江靠海,水陸交通便利,一向有“南北咽喉”之稱。境內河網縱橫,湖蕩棋市,蘆葦叢生,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棉花油料和魚鹽等特。19世紀中葉以后,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給這一地區帶來很大變化。
5、川陜革命根據地
川陜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2年12月戰略轉移到四川、陜西交界的大巴山區? ,在川陜邊區黨組織和廣大勞動群眾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塊蘇維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
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是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王維舟。1935年3-4月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向川西轉移,放棄了川陜革命根據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央革命根據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川陜革命根據地。
中國五大革命根據地——嘉興、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
人民網西安2014年10月17日報道,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主辦的 “群眾路線革命圣地行”活動走進第四站—陜西延安。期間,革命圣地黨史研究·黨建實踐聯盟第二次常務理事會隆重召開,嘉興、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五大革命圣地聯合發表了主題為“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踐行群眾路線”的宣言。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副局長薛慶超出席,延安市委副書記薛占海、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致辭,延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程引弟主持,革命圣地黨史研究,黨建實踐聯盟成員嘉興、井岡山、遵義、石家莊各地市領導同志分別發言。
1927--1937土地革命時期:最早的井岡山根據地;贛閩邊境的中央蘇區(朱毛、紅一方面均);湘贛蘇區(賀龍紅二方面軍);鄂豫皖蘇區(張國燾、徐向前、紅四方面軍);湘鄂贛蘇區;湘鄂川黔蘇區;閩浙贛蘇區;鄂豫陜蘇區;川陜蘇區;
1937--1945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聶榮臻115師一部)晉冀豫、冀魯豫根據地(劉伯承、鄧小平129師)晉綏根據地(賀龍120師)山東根據地(羅榮桓115師一部)蘇南、皖東根據地(陳毅、新四軍)陜甘寧蘇區(毛澤東、黨中央所在地)
1945--1949解放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紛紛擴大,變為各解放區。
擴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國民革命(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四個歷史階段。
1927年北伐戰爭失敗后,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中國革命進入低潮,進入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的部隊沒有自己的實際控制區,只能不停地轉移撤退。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后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先后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
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自己的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的地方,稱為革命根據地,也稱為紅色政權。革命根據地特指我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湘贛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閩西革命根據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川陜革命根據地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湘鄂川革命根據地
西北革命根據地
瓊崖革命根據地
南方三年游擊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