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文化眼睛各個部位名稱圖解及作用視頻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眼睛各個部位名稱圖解及作用視頻展開說明,眼睛各個部位名稱圖解及作用圖片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眼睛各個部位名稱圖解簡筆畫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眼球各部分的名稱如圖所示:
眼球是視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眶內,后端由視神經連于間腦。
眼球為一多層的膜性囊結構,按照解剖位置可以分為外層(包括角膜、鞏膜),中層(包括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內層(包括視網膜、脈絡膜毯)。
眼球的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玻璃體、虹膜角膜角。
擴展資料
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由眼球、視路和眼附屬器三部分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眼睛的三大功能分別是視覺功能、傳遞功能、感知功能。眼球和視路完成視覺功能,眼附屬器能使眼球運動并對眼球起保護作用。
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和亮度的光線,并將這些信息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
人眼是望遠鏡放大倍數的基準,就是說放大倍數是1,口徑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間波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眼球。
眼為視覺器官,由眼球、視路和眼附屬器三部分組成。眼球和視路完成視覺功能,眼附屬器能使眼球運動并對眼球起保護作用。
眼球,位于眼眶內。前有眼瞼保護,后有視神經相連,周圍有眶脂肪墊襯。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徑平均為24毫米,垂直徑平均23毫米。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毫米,由眼瞼蓋住。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一、眼球壁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
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跟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并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鞏膜為致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
中層又稱葡萄膜,色素膜,具有豐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
虹膜:呈環圓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體前,不同種族人的虹膜顏色不同。虹膜的中央有-2.5~4毫米的圓孔,稱瞳孔。為外界物像和光線進入眼內的門戶。虹膜內有兩種平滑肌,一種叫瞳孔括約肌,一種叫瞳孔開大肌。二者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進入眼內的光量。當外界光線過強時,瞳孔就縮小;外界光線弱時,瞳孔就開大。
睫狀體:它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脈絡膜,外側為鞏膜,內側則通過懸韌帶與晶體赤道部相連。睫狀體包括睫狀肌、豐富的血管及三叉神經末梢,受副交感神經支配。它分泌房水,與眼壓及組織營養代謝有關;睫狀體也經懸韌帶調節晶體的屈光度,以看清遠近物。
脈絡膜位于鞏膜和視網膜之間。脈絡膜觸循環營養視網膜外層,其含有的豐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只允許光線自瞳孔進入。
內層為視網膜,是一層透明的膜,是眼睛的感光系統,起著感受強光、辨別物體形態及顏色的作用。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細的網絡結構及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
二、眼內腔和內容物
眼內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體腔。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體和玻璃體。三者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房水無色透明,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協助屈折光線,維持眼壓的作用。晶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體之前。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眼球后4/5的空腔內。主要成分為水。玻璃體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撐視網膜的作用。
三、視神經、視路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所得到的視覺信息,經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路是指從視網膜接受視信息到大腦視皮層形成視覺的整個神經沖動傳遞的路徑。
四、眼附屬器
眼附屬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和眼眶。眼瞼分上瞼和下瞼,居眼眶前口,覆蓋眼球前面。上下瞼間的裂隙稱瞼裂。兩瞼相連接處,分別稱為內眥及外眥。內眥處有肉狀隆起稱為淚阜。上下瞼緣的內側各有一有孔的乳頭狀突起,稱淚點,為淚小管的開口。生理功能主要是保護眼球,由于經常瞬目,故可使淚液潤濕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澤,并可清潔結膜囊內灰塵及細菌。
眼睛看東西時的過程就好像照相機拍照片的過程,光線從眼睛前面進入眼球通過角膜、房水、瞳孔、晶體、玻璃體,到達視網膜經過復雜的生物光化學反應產生生物電流,由視神經(像電纜)傳送到大腦,被感覺認識這就形成了視覺。
我們了解了眼睛的構造和功能,知道了眼睛是人類感觀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和記憶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光線,再將這些視覺、形象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由于視覺對人如此重要,所以每個人每隔一兩年都應檢查一次視力。保護好我們的眼睛。
健康指南
什么是色盲
先天性色覺障礙通常稱色盲,它不能分辯自然光譜中的各種顏色或某種顏色。而對顏色的辨別能力差的則稱色弱,它與色盲的界限一般不易嚴格區分,只不過輕重程度不同罷了。色盲又分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紅色盲、綠色盲、藍黃色盲等)。色弱包括全色弱和部分色弱(紅色弱、綠色弱、藍黃色弱等)。
色盲(弱)患者生來就沒有正確的辨色能力,并且以為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故不能自覺有病,許多色盲患者眼部檢查也無異常發現。當紅、綠色彩特別明顯或單一出現時,患者往往憑借獨特的經驗加以區分,因此色盲(弱)只有通過專門的色覺檢查才能判定。有色盲的人在工作時會受到很多專業的限制,所以在報考大學時候要注意,那些專業是限制專業,好提前回避。
色盲限制專業:
1.輕度色覺異常(俗稱色弱)不能錄取的專業:以顏色波長作為嚴格技術標準的化學類、化工與制藥類、藥學類、生物科學類、公安技術類、地質學類各專業,醫學類各專業;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動物醫學、動物科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生態學、偵察學、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考古學、海洋科學、海洋技術、輪機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化工程、林產化工、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茶學、林學、園林、蠶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材料化學、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各專業。
2.色覺異常Ⅱ度(俗稱色盲)不能錄取的專業,除同輕度色覺異常外,還包括美術學、繪畫、藝術設計、攝影、動畫、博物館學、應用物理學、天文學、地理科學、應用氣象學、材料物理、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交通運輸、油氣儲運工程等專業。專科專業與以上專業相同或相近專業。
眼睛重要結構有:玻璃體、視網膜、鞏膜、脈絡膜、黃斑、視乳頭、角膜、睫狀體和虹膜等。
1、玻璃體:是富含大量水分的無色透明的組織,像蛋清一樣,呈果凍狀。穿過晶狀體的光經過這里進入視網膜。玻璃體使晶狀體和視網膜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可在視網膜上形成相應大小的圖像。另外,玻璃體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緩沖作用,防止損壞視網膜,經常說的飛蚊癥,其實就是玻璃體濁。
2、視網膜:視網膜是厚度約為0.2mm的非常薄的薄膜,總共由10層膜組成。它在眼睛視物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把眼睛比作照相機的話,那么視網膜就相當于膠片。穿過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的光,在視網膜上成像,形成電信號并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
3、鞏膜:鞏膜是覆蓋眼白部分的厚度約為1mm的不透明的白色膜,可維持眼結構。
4、脈絡膜:脈絡膜在鞏膜的內側,是含有豐富血管的膜。為了防止進入眼睛的光的反射,脈絡膜中含有大量的黑色素,呈黑色。另外,脈絡膜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向視網膜輸送氧氣和營養。
5、黃斑:黃斑在眼底視神經盤的顳側0.35cm處并稍下方,處于人眼的光學中心區,是視力軸線的投影點,黃斑區富含葉黃素,比周圍視網膜顏色暗些。黃斑中央的凹陷稱為中央凹,是視力最敏銳的地方。一般情況下,人眼的視力檢查,就是查黃斑區的視覺能力。黃斑區以外的視網膜視力是極其低下的。
6、視乳頭: 視乳頭位于黃斑區鼻側約3mm處,直徑約1.5mm,境界清楚,呈圓盤狀,因此也稱為視盤。視乳頭中央有一小凹陷區,稱為視杯或生理凹陷。視乳頭是視神經纖維聚合組成視神經的起始端,它沒有視細胞,因而沒有視覺,在視野中是生理盲點。視網膜中央血管由視神經乳頭進入眼底。因為視神經與腦神經直接相連,當腦組織有疾病時,就會導致視神經發生改變。
7、角膜:角膜是眼睛最前面的透明部分,覆蓋虹膜、瞳孔及前房,并為眼睛提供大部分屈光力。加上晶狀體的屈光力,光線便可準確地聚焦在視網膜上構成影像。在人眼的折光系統中,角膜的折光能力是最強的,因為它直接和空氣接觸。角膜有十分敏感的神經末梢,如有外物接觸角膜,眼瞼便會不由自主地合上以保護眼睛。為了保持透明,角膜并沒有血管,透過淚液及房水獲取養份及氧氣。
8、睫狀體:是眼球壁中膜的增厚部分,內表面有許多突出并呈放射狀排列的皺褶,外表面有睫狀肌(平滑肌)。睫狀體是續連于虹膜后方的環形增厚部分,通過晶狀體懸韌帶與晶狀體相連,睫狀體內含平滑肌,有調節晶狀體曲度的作用。
9、虹膜:虹膜中心有一圓形開口,稱為瞳孔,猶如相機當中可調整大小的光圈,內含色素決定眼睛的顏色。日間光線較為強烈時,虹膜會收蹜,只使一小束光線穿透瞳孔,進入眼睛;當進入黑暗環境中,虹膜就會往后退縮,使瞳孔變大,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眼睛,多數的脊椎動物的眼睛都有虹膜。因為每個人的虹膜都是不同的,所以也用于身份標識。
擴展資料:
眼睛是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由眼球和眼的附屬器官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和亮度的光線,并將這些信息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人眼是望遠鏡放大倍數的基準,就是說放大倍數是1,口徑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間波動。
成像原理:
眼睛通過調節晶狀體的彎曲程度(屈光)來改變晶狀體焦距獲得倒立的、縮小的實像。眼睛所能看到的最遠的點叫調節遠點,正視眼所能看到的遠點在極遠處;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點叫調節近點,兩點之間稱為調節范圍。正常眼睛的近點在距離眼睛約10厘米處。
明視距離:
近視眼的明視距離一般為10厘米左右,(明視距離指人眼看書時間長而不疲勞的距離),正視眼的明視距離為25厘米左右,人眼在這一距離看書不易疲勞。
可見光波長:
據科學研究表明,眼睛的性能與太陽的關系最為密切。事實上,人眼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復雜靈巧、維妙傳神的光學系統,是人類在自然選擇過程中,漫長進化的一個結果。宇宙天體發出的電磁波,包括了從無線電波到γ射線波長的很寬范圍。但地球大氣層僅留下兩個“天窗”,一個是波長在0.39~0.76μm 的光學窗口(或稱可見光窗口),另一個是波長在1mm~10m左右的射電窗口。
而太陽,除了發出可見光之外,其它波段的電磁輻射則基本上被地球大氣全部吸收。既然它們不能“參與”照明,那么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眼也就沒有必要再為它們“設置”感光細胞了。這就說明了,為什么人眼能夠感受的所謂的“可見光”是在這樣的一個波段(390nm~760nm),而不是其它波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眼睛
眼睛的組成
角膜是一凸形的高度透明物質,其直徑大約12毫米,在垂直方向要略小于水平方向,其中央部的厚度通常在0.5毫米和0.6毫米之間。在角膜的前表面覆蓋有一層薄薄的淚膜,但其對屈光度幾乎沒有影響。角膜的前后表面可以近似認為球面,其曲率半徑值分別為+7.7毫米(前表面)和+6.8毫米(后表面)。所以角膜在切面上如同一個凹半月形透鏡。
視網膜就像一架照相機里的感光底片,專門負責感光成像。當我們看東西時,物體的影像通過屈光系統,落在視網膜上。
視網膜上的感覺層是由三個神經元組成。第一神經元是視細胞層,專司感光,它包括錐細胞和柱細胞。人的視網膜上共約有1.1~1.3 億個柱細胞,有600~700萬個錐細胞。柱細胞主要在離中心凹較遠的視網膜上,而錐細胞則在中心凹處最多。第二層叫雙節細胞,約有10到數百個視細胞通過雙節細胞與一個神經節細胞相聯系,負責聯絡作用。第三層叫節細胞層,專管傳導。
視信息在視網膜上形成視覺神經沖動,沿視路將視信息傳遞到視中樞形成視覺,這樣在我們的頭腦中建立起圖像。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所得到的視覺信息,經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神經是指從視盤起,至視交叉前角止的這段神經,全長約42~47mm。分為四部分:眼內段,長1mm;眶內段,長25~30mm;管內段,長4~10mm;顱內段,長10mm。
晶狀體是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間質之一。它呈雙凸透鏡狀,前面的曲率半徑約10mm,后面的約6mm,富有彈性。晶狀體的直徑約9mm,厚約4~5mm,前后兩面交界處稱為赤道部,兩面的頂點分別稱為晶狀體前極、后極。晶狀體就像照相機里的鏡頭一樣,對光線有屈光作用,同時也能濾去一部分紫外線,保護視網膜,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過睫狀肌的收縮或松弛改變屈光度,使看遠或看近時眼球聚光的焦點都能準確地落在視網膜上。晶狀體由晶狀體囊和晶狀體纖維組成。晶狀體囊為一透明薄膜,完整地包圍在晶狀體外面。前囊下有一層上皮細胞,當上皮細胞到達赤道部后,不斷伸長、彎曲,移向晶狀體內,成為晶狀體纖維。晶狀體纖維在人一生中不斷生長,并將舊的纖維擠向晶狀體的中心,并逐漸硬化而成為晶狀體核,晶狀體核外較新的纖維稱為晶狀體皮質。
不同人種的虹膜是有差別的,黃種人含色素較多,呈棕褐色,遠看如黑色,而白種人色素少,呈淺灰色或淡藍色。在虹膜的表層有凹凸不平的皺褶,據科學家研究,這些皺褶像指紋一樣每個人都不相同,而且不會改變。根據虹膜的這一特點,制成了電子密碼門鎖,當開門者把眼睛湊近掃描孔,掃描裝置就會將虹膜的圖像掃描下來,并與預先設置好的圖形進行對比,如果吻合,門鎖自動打開。最里面是視網膜,它緊貼著脈絡膜內面,為高度分化的神經組織薄膜,具有感光作用。
虹膜中間有一直徑2.5~4mm的圓孔,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瞳孔。
瞳孔是虹膜中間的一個小圓孔,由虹膜圍成。眼睛中的虹膜呈圓盤狀,中間有一個小圓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瞳孔,也叫“瞳仁”。
瞳孔雖然不是眼球光學系統當中的一個屈光元件,但是,在眼球光學系統當中卻起著重要的作用。瞳孔不僅可以對明暗作出反應,調節進入眼睛的光線,也影響眼球光學系統的焦深和球差。
在虹膜中有兩種細小的肌肉,一種叫瞳孔括約肌,它圍繞在瞳孔的周圍,寬不足1mm,它主管瞳孔的縮小,受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支配;另一種叫瞳孔開大肌,它在虹膜中呈放射狀排列,主管瞳孔的開大,受交感神經支配。這兩條肌肉相互協調,彼此制約,一張一縮,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瞳孔括約肌和瞳孔開大肌,是人體中極少數由神經外胚層分化而來的肌肉。
瞳孔的變化范圍可以非常大,當極度收縮時,人眼瞳孔的直徑可小于1mm,而極度擴大時,可大于9mm,虹膜的括約肌能縮到其長度的87%,這是人體其它的平滑肌或橫紋肌幾乎不可能達到。
眼的附屬器雖然與視覺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它們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是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等。
眼瞼分為上下兩部分,俗稱為上下眼皮,其游離緣稱為瞼緣。上下瞼緣間的裂隙稱瞼裂,其內外連結處分別稱為內眥和外眥。正常平視時瞼裂高度約8mm,上瞼遮蓋角膜上部1~2mm。內眥處有一小的肉樣隆起,稱淚阜,為變態的皮膚組織。眼瞼起保護眼睛的作用。當遇到危險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地把眼睛閉上。
眼瞼邊緣的睫毛也有重要的作用,它像房屋的屋檐一樣伸出,起著擋灰、遮光、防水的作用,長長的睫毛總是討人喜歡的,所以有的人要戴假的睫毛。有時候睫毛也不能盡心盡職,它會背叛你,它不向外長,而是倒過來向里長,就像有一把小刷子在刷眼球,這時就要找醫生了。
結膜是一層極薄的粘膜,表面光滑,質地透明,覆蓋于眼球的前面和眼瞼的后面。覆蓋于眼瞼后面的為瞼結膜,覆蓋于眼球前面的為球結膜,二者連接部位稱為穹窿部結膜,此部結膜組織疏松,多皺褶,便于眼球運動。結膜的分泌腺可分泌液體(淚液的組成部分),起濕潤眼球表面的作用。
淚器分為淚腺和淚道兩部分,淚腺就是分泌眼淚的,淚道則是眼淚水排泄的通道,淚道包括淚小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眼淚除了表達感情外,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濕潤眼睛,此外還有殺菌、預防感染的作用。如果缺少眼淚水的話,眼睛就會干澀不舒,嚴重的還會導致角膜潰瘍。
您好:
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內容物所組成。
眼球:分為眼球壁及內容物。
1.眼球壁:分為外膜(纖維膜)、中膜(血管膜)、內膜(視網膜)。
外膜(纖維膜):分為角膜和鞏膜。
中膜(血管膜):分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
內膜(視網膜):分為虹膜部、睫狀體部、視部。
2.內容物:分為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1、眼球壁。眼球壁由三層質地不同的膜組成。
(1)角膜和鞏膜。眼球壁的最外層是角膜和鞏膜。角膜在眼球的正前方,約占整個眼球壁面積的1/6,是一層厚約1mm的透明薄膜,折射率為1.336。角膜的作用是將進入眼內的光線進行聚焦,即折射并集中進入眼球的光線。鞏膜是最外層中、后部色白而堅韌的膜層,約占整個眼球壁面積的5/6,厚度約0.4~1.1mm,也就是我們的“眼白”,它的作用是保護眼球。
(2)虹膜和脈絡膜。虹膜、脈絡膜和睫狀體組成了眼球壁的中層。虹膜是位于角膜之后的環狀膜層,它將角膜和晶狀體之間的空隙分成兩部分,即眼前房和眼后房。虹膜的內緣稱為瞳孔,它的作用如同照相機鏡頭上的光圈,可以自動控制入射光量。虹膜可以收縮和伸展,使瞳孔在光弱時放大,光強時縮小,直徑可在2~8mm范圍內變化。
睫狀體在鞏膜和角膜交界處的后方,由脈絡膜增厚形成,它內含平滑肌,功能就是支持晶狀體的位置,調節晶狀體的凸度(曲率)。脈絡膜的范圍最廣,緊貼鞏膜的內面,厚約0.4mm,含有豐富黑色素細胞。它如同照相機的暗箱,可以吸收眼球內的雜散光線,保證光線只從瞳孔內射入眼睛,以形成清晰的影像。
(3)視網膜。這是眼球壁最里面的一層透明薄膜,貼在脈絡膜的內表面,厚度約0.1~0.5mm。視網膜上面分別著大量的視覺感光細胞,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是眼睛的感光部分,其作用如同照相機中的感光材料。在眼球后面的中央部分,視網膜上有一特別密集的細胞區域,其顏色為黃色,稱之為黃斑區,直徑約2~3mm,黃斑區中央有一小窩,叫作中央窩,該處是視覺最敏銳的地方。黃斑距鼻側約4mm,有一圓盤狀為視神經乳頭,由于它沒有感光細胞,也就沒有感光能力,所以稱為盲點。外界物體的光信號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并由此處的視神經內段向大腦傳遞信息。
2、眼球內容物。眼球的屈光系統除了角膜外還包括,眼球內容物(晶體、房水和玻璃體),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透明,可以使光線暢通無阻。
(1)晶體。推薦又名水晶體或晶狀體,是有彈性的透明體,位于后面和玻璃體之間,通過懸韌帶和睫狀體連接。性質如雙凸透鏡,作用如同照相機的鏡頭。它能夠由周圍肌肉組織調節厚薄,根據觀察景物的遠近自動拉扁減薄或縮圓增厚,對角膜聚焦后的光線進行更精細的調節,保證外界景物的影像恰好聚焦在視網膜上。在未調節的狀態下,它前面的曲率半徑大于后面的曲率半徑,折射率從外層到內層約為1.386~1.437。
(2)房水。角膜與晶體之間充滿了透明的液體――房水,它是水樣透明液體,折射率為1.336。房水由睫狀體產生,充滿于眼球房(角膜和虹膜之間),和眼后房(虹膜和晶體之間)。它的功能是使角膜和晶體無血管組織的新陳代謝,維持眼睛的內壓。
(3)玻璃體。晶體的后面則是透明的膠狀液――玻璃體,內含星形細胞,外面包以致密的纖維層。它的折射率約為1.336。
由角膜、虹膜、房水、晶體和玻璃體等共同組成了一個接收光線的精密的光學系統。
3、視網膜 視網膜是一層菲薄的但又非常復雜的結構,它貼于眼球的后壁部,傳遞來自視網膜感受器沖動的神經纖維跨越視網膜表面,經由視神經到達出口。視網膜的分辨力是不均勻的,在黃斑區,其分辨能力最強。視網膜主要有三層組成。第一層是視細胞層,用于感光,它包括錐細胞和柱細胞。第二層叫雙節細胞層,約有10到數百個視細胞通過雙節細胞與一個神經節細胞相聯系,負責聯絡作用。第三層叫節細胞層,專管傳導。
從光學觀點出發,視網膜是眼光學系統的成像屏幕,它是一凹形的球面。視網膜的凹形彎曲由兩個優點:(1)眼光學系統形成的像有凹形彎曲,所以彎曲的視網膜作為像屏具有適應的效果,(2)彎曲的視網膜具有更廣寬的視野。
在視網膜上既有錐體細胞,又有桿體細胞。
桿體細胞大約有一億二千萬個,均勻地分布在整個視網膜上,其形狀細長,可以接受微弱光線的刺激,分辨物體的形狀和運動,但是不能夠分辨物體的顏色和形狀。由于桿體細胞對光線極為敏感,使得我們能夠在月光下,甚至星光下也能夠觀察到物體的存在。
錐體細胞分布在視網膜的中央窩,其密度由中間向四周逐漸減少,到達鋸齒緣處完全消失。錐體細胞在解剖學中呈錐形,是人眼顏色視覺的神經末稍,與視神經是一對一的連接,便于在光亮的條件下精細地接受外界的刺激,所以錐體細胞能夠分辨物體的顏色和細節。大約700萬的錐體細胞密集在2°視場內,超出2°視場,則既有錐體細胞也有桿體細胞。所以在要求高清晰度、高分辨力的場合,應該采用2°視場,使物像直對視軸,而其影像恰好聚焦在中央窩內。
4、視網膜上像的形成
人的眼睛就象一個照相機。來自外界的光線,經過角膜以及水晶體的折射后,成像在視網膜上。物體上每一點的光線進入眼球以后會聚到視網膜的不同點上,這些點在視網膜上形成左右換位、上下倒置的影像。但是我們所感覺到的物體由于“心理回倒”,看到的并不是倒像,而是自然狀態的正立的影像。
“心理回到”是一個被證明了的心理自行調節問題。心理學家斯托頓做過一個實驗,他用兩片聚焦很短的凸透鏡裝在一個管子的兩端,做成一個小型的室內望遠鏡,裝在他的右眼上,使旁邊不漏光,并且將左眼遮蔽起來。通過右眼上的望遠鏡來觀察物體,因為望遠鏡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于物體相同,是正立的。但是大腦的感覺則與平常相反,一切物體看起來都是倒立的。在開始實驗的時候,他很不習慣這種情形,視覺與觸覺、動覺之間經常矛盾的,用手觸摸物體,在空間是行動都發生了困難,想拿上面的物體,手卻伸到下面,想取右邊的物體,手卻伸到了左邊;“覺得自己的手不聽指揮”。雖然他對這種混亂現象很不習慣,但是他還是耐心堅持鍛煉下去,三天后,混亂的現象消除了一些,到了第八天,混亂的現象完全消失,視覺與觸覺動作非常協調,行動自如。適應這些新的空間關系了。要取什么地方的東西,就會把手伸到那里,看物體的感覺也和平常一樣。
人們用眼睛去觀察不同距離的物體時,要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圖像,必須靠眼睛的水晶體的調節作用來實現。水晶體是透明的,形狀象兩個凸透鏡,扁圓形,中間厚,邊緣薄,富有彈性的固體。隨著注視物體距離的遠近,水晶體前面的曲率半徑能夠自動精細調節,以達到形成清晰圖像的目的。
對應視覺正常的人,當遠近處于沒有調節的自然狀態時,“無限遠”的物體正好成像在視網膜上。即眼睛的像方焦面正好與視網膜重合;當觀察近距離物體時,水晶體周圍的肌肉向內收縮,使水晶體的表明半徑變小。這是眼睛的焦距縮短,后焦距有視網膜向前移以使形成清晰的影像。一般人的眼睛能夠從“無限遠”到250mm的范圍進行調節。但是眼睛的調節能力會隨著人的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年齡越大,肌肉的調節性能越弱,因而能夠看清的物體的最短距離也就越大,即“老花”。在適當的照度下,正常的也就看到眼前250mm的距離的物體是不費力的,而且很清楚,這個距離就稱為明視距離。就產生了物體大小、現狀及顏色的感覺和知覺,即形成了視覺。
(1)[③]__晶狀體__透明而有彈性,像雙凸透鏡,能_使光線匯聚_而成像;[⑤]__鞏膜_白色堅固,能保護眼球的_眼內容物_;[⑨]__視網膜__含有許多對光線敏感的細胞,能_感光_. (2)不注意用眼衛生,會引起眼球的功能異常,形成近視.請指出兩種不良的用眼習慣._躺著看書、在暗環境下看手機、長時間注視屏幕而不注意休息_.。
眼球各部分的名稱如圖所示:
眼球是視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眶內,后端由視神經連于間腦。
眼球為一多層的膜性囊結構,按照解剖位置可以分為外層(包括角膜、鞏膜),中層(包括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內層(包括視網膜、脈絡膜毯)。
眼球的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玻璃體、虹膜角膜角。
擴展資料
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由眼球、視路和眼附屬器三部分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眼睛的三大功能分別是視覺功能、傳遞功能、感知功能。眼球和視路完成視覺功能,眼附屬器能使眼球運動并對眼球起保護作用。
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和亮度的光線,并將這些信息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
人眼是望遠鏡放大倍數的基準,就是說放大倍數是1,口徑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間波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