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特產米國是什么意思?時代少年團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米國是什么意思?時代少年團展開說明,網絡用語米國是什么意思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米國什么意思是什么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米國是日本人對美國的稱謂。在日本以前的時代,世界各國的國名并不是用片假名而是用漢字來表示的,即取國名發音相似的漢字。因此America曾被寫作“亞米利加”。其中,“米”字就被保留下來,稱之為“米國”。
還有些類似的情況,如法國被稱為“仏(fo,二聲)蘭西”、德國被稱為“獨逸”,然后取其字頭稱之為“仏國、獨國”。不過這應該是漢字文化圈共通的特性吧。必須要注意,在中國的話,America稱為美國,France稱為法國,Deutsch稱為德國。
美國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3萬平方公里,人口3.32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米國”的其他含義:
是西域古國名,為“昭武九姓”之一。
秦漢時期,月氏人在祁連山北邵武城(中國甘肅省臨澤縣)建立康國(在西漢時期叫康居國),后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阿姆河、錫爾河兩河流域,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
指的是美國,這是日本的翻譯。因為美國很多事情做得并不美所以,有人就套用日本對美國的稱謂把它叫成米國,或霉國。
米國是指美國的諧音,網絡用語,網友在某些網站或論壇中發貼或灌水時為了避嫌而用米國。
日本人對美國的稱謂,日本用“米”來代表American的me,所以稱“米國”。
米國就是日語中的美國的意思
多少刀就是英語中Dollar的意思 Dollar 泛指美元 但加上國家名也可以指其他國家的貨幣如加拿大、 澳大利亞 新加坡等國。如Singapore dollar 為新加坡元。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牽線去美國。米國指的是美國,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USA),是北美洲的一個國家,包括50個州,一個聯邦區,五大自治領土,和各種財產。走線去米國是牽線去美國,走線,漢語詞語,意思是牽線,形容縫制敏捷,脫線,走門路,指暗中通風報信者,煙火的一種。
米國是美國,不是英國。
這是日本的說法.
日本用“米”來代表american的me,而中國用“美”表示這個音,所以造成差異。
并不是現在帖子中才出現的,你們看《金陵春夢》中,蔣介石跟日本人對話時,使用的就是“米國”這個說法。
米國生活的名字里,
米國是指美國,因為
美國是米字國旗,所
以,大家習慣這么稱呼。
米國,日本人對美國的稱謂。
日本用“米”來代表American的me,所以稱“米國”。日語假名:べいこく,羅馬讀音:beikoku 為什么把美國稱為“米國”也是很多普通日本人常常感到困惑的問題。我在網上就看到日本網民提出這樣的問題:America為何是“米國”——米的國家?不是米作為主食的國家怎么會是米的國家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回答為什么中國人把USA稱為“美國”,從“發現”美洲大陸開始。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懷揣著給中國皇帝和印度君王的國書橫越大西洋,經過70多天的航行終于發現了陸地,還以為這就是亞洲大陸的東部。此后1499年至1502年間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Amerigo Vespucci來到這里探險,經過考察確認這里并非人們已知的亞洲大陸,而是一塊對歐洲人而言未知的“新大陸”。航行歸來之后,Amerigo Vespucci通過兩封信將他的發現和結論公之于眾。1507年,德國地理學家馬丁·瓦爾德塞彌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在新出版的世界地圖上首次將這塊大陸標為America,正是航海家名字Amerigo的變形。 60多年之后的1583年,意大利傳教士Matteo Ricci(中文名利瑪竇)抵達中國的澳門。在那里利瑪竇首次接觸到了與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方塊字,很是興奮,開始下功夫苦學漢語。在這期間正好有來自日本的遣歐使節團路過澳門,好學的利瑪竇還趁此機會還學了一點日語。1583年利瑪竇獲準進入廣東肇慶,并在次年制作并印行了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這是中國人首次接觸到了歐洲人眼中的世界地理,唯一的區別是利瑪竇為了討好中國人把中國畫在了地圖中央。此后利瑪竇多次重復繪制中文世界地圖,1602年在北京刊行了《坤輿萬國全圖》。在《坤輿萬國全圖》我們可以看到利瑪竇給世界各大洲所起的中文名字:亞細亞(即亞洲)、歐邏巴(即歐洲)、利未亞(即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即南、北美洲)。盡管中國人很可能先于歐洲人知道美洲的存在,但是在當時中國最權威的世界地圖標出“亞墨利加”屬于與世界接軌,成為America在明朝時的中文標準譯名。所以,當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1776年獨立之后,便名正言順地被稱為“亞墨利加合眾國”。也許是因為“亞墨利加”說著繞口,老百姓便借著“星條旗”說事,把“亞墨利加合眾國”稱為“花旗國”。“花旗”作為國家的名稱在中國沒有成氣候,只是留下了一個“花旗銀行”(想來當年Citibank在門口一定是打出了星條旗)的洋老字號。只有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越南人不知深淺,至今還把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稱為Hp Chúng Quc Hoa K螅寫成漢字就是“合眾國花旗”。 然而,明朝人曾經認可的利瑪竇譯文到了大清朝卻招致了猛烈批判。同治元年(1862)有一個進士名叫平步青,一生著述宏富,在他的著作《霞外攟屑》中有一段“漢語胡言”的妙論:“璱耽幼侍其父,遠歷西洋,周知夷詭,謂:利瑪竇《萬國全圖》,中國為亞細亞洲,而西洋為歐羅巴洲;‘歐羅巴’不知何解,以‘太西’推之,亦必夸大之詞,若‘亞’者,《爾雅·釋詁》云:‘次也。’《說文解字》云:‘丑也。’《增韻》云:‘小也。’華語‘次小次洲’也,其侮中國極矣!元昊改名‘兀卒’,華言‘吾祖’,歐陽文忠上札子為朝廷乃呼蕃賊為‘我翁’;而明人甘受利瑪竇之侮慢,無人悟其奸者!” 也許是America的翻譯也使用有貶義的“亞”字,平步青“文革”式的大批判只涉及了“歐羅巴”和“亞細亞”,并沒有直接沒有評論“亞墨利加”的翻譯。但是,我們卻注意到在清朝在咸豐八年(1858年)與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簽訂的《天津條約》并沒有使用“亞墨利加合眾國”國名,而是“大亞美理駕合眾國”。《天津條約》的序言中第一句就是:“茲中華大清國與大亞美理駕合眾國因欲固存堅久真誠友誼,明定公正確實規法,修訂友睦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章程,以為兩國日后遵守成規,為此美舉。”也就是說“亞墨利加”正式變成了“大亞美理駕”,其中的“為此美舉”的“美”意,耐人尋味。40多年以后,到了光緒27年(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的時候,“亞美理駕”的“亞” 字在人間蒸發, “大亞美理駕”悄然簡化為了“大美國”,與“大清朝”工整對仗。此后,當“大清朝”壽終正寢的之后,“大美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國”,與“中國”相得益彰。 就在1858年大清朝與“大亞美理駕合眾國”簽訂《天津條約》的前4年,也就是1854年(嘉永7年),日本也與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簽訂了一個《神奈川條約》,條約中使用的正式國名為“亞墨利加合眾國”,與明朝利瑪竇的正式翻譯文本無異,只是在“亞墨利加”后加了一個括號,用片假名注明了アメリカ(America)。顯然,在大清朝已經改“亞墨利加”為“大亞美理駕”的時候,日本官方依然堅持使用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亞墨利加”。至此,中日兩國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稱呼已經開始分道揚鑣。 那么,“亞墨利加”又如何在日本成為了“米國”的呢?說來說去還是與中國人有關。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文人志士痛定思痛,認為中國人對世界的無知是失敗的重要原因。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是林則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蘇布政使和巡撫的幕僚,是個主戰派。魏源在《都中吟》這首詩寫道:“籌善后,籌善后,炮臺防江防海口。造械造船造火攻,未敢議攻且議守。船炮何不師夷技,惟恐工費須倍蓰。江海何不嚴煙禁,惟恐禁煙激邊釁。為問海夷何自航?或云蔥嶺可通大西洋,或云括爾咯印度可窺烏斯藏;或云彌夷佛夷鄂夷輩,思效回紇之助唐;或云諸國狼狽叵測可不防,使我議款議戰議守無一臧。嗚呼!島夷通市二百載,茫茫昧昧竟安在。題本如山譯國書,何不別開海夷譯館籌邊謨。夷情夷技及夷圖,萬里指掌米沙如。知己知彼病家策,何人職司典屬國。”(《魏源集·都中吟十三首》第676——677)。 請注意這首詩中“彌夷佛夷鄂夷輩”,“佛夷”指“佛蘭西”(即法國)人,“鄂夷”指“鄂羅斯”(俄羅斯),而“彌夷”中的“彌”字則指“彌利堅”,就是官方指為“大亞美理駕”的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以魏源對夷人的態度,所以不用“美”字,而用“彌利堅”代替“大亞美理駕”。 1843年魏源編撰的50卷本《海國圖志》正式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巨著。魏源在書中說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是“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在這部書中,魏源將美洲稱為“墨利加州”,但稱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為“彌利堅”。魏源在書中寫道:“以海夷攻海夷之法如何?籌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請先陳其形勢:英夷所憚之仇國三:曰俄羅斯,曰佛蘭西,曰彌利堅。” 然而,《海國圖志》問世后遭到政府非議和學界冷落,卻在同樣遭到夷人欺凌的鄰邦日本大紅大紫,成為日本維新派的啟蒙讀物。梁啟超先生在回顧明治維新的成功歷史時,曾評價說日本維新派前輩,“皆為此書所刺激,間接以演尊攘維新之活劇”。我認為,就在這本書的影響之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日本的翻譯就成為了“彌利堅合眾國”,取代了“亞墨利加合眾國”。因為“彌”稍顯生僻,筆畫又多(“彌”字的繁體為“彌”),所以“彌利堅”又演化為“米利堅”。1783年岡千仭、河野通之翻譯出版的歷史書《翻訳米利堅志》已經把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稱為“米利堅”了,簡稱“米國”。 其實日本人為什么把美國叫“米國”這個問題,蔣介石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經回答過。1934年7月蔣介石在對廬山軍官訓練團發表的題為“抵御外侮與復興民族”的演講中說過這么一番話:“日本為要并吞我們中國,而須先征服俄羅斯,吃下美國,擊破英國,才可這到他的目的,這是他們早已決定的國策。他叫我們中國叫‘支那’,這‘支那’兩字,照日本話是什么意義呢?就是半死人!可知他眼中就沒有我們中國,所以不稱我們中國為中華民國,而始終叫我們為‘支那’。其次,他叫俄國叫什么呢?他叫‘露西亞’,露是雨露的露,這個‘露’字,是表示什么意義呢?他就是自比日本為太陽,將俄國看作是露水,太陽一照到露水,那露水馬上就要乾!由此可見日本的國策,早已決定,他非消滅俄國不可。再看他叫美國叫甚么呢?我們是叫‘美利堅’,而他日本則叫‘米利堅’,亦叫做米國。米原來是人們一種必需的食糧,他拿這個字來叫美國,意思就是決心要把美國吃下去!” 不知道是不是美國人相信了蔣委員長的說法,反正戰后日本與美國簽訂的所有條約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日語正式翻譯是“アメリカ合眾國”,即不美,也無米。 當然,蔣介石說日本吃“米國”還真有些預見性。不說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狠狠地咬了一口,而且戰后饑餓日本人還吃上靠美國運來的救濟面粉。所以在日本,面粉也可以稱作是“メリケン粉”(Merikan 粉)。既然是美國America運來的面粉,可是為什么不稱為アメリカン(American粉)而叫“メリケン粉”(Merikan 粉)呢?很簡單,Merikan就是 “米利堅”,所以“メリケン粉”就是來自“米國”的面。所以,從糧食的角度看,日本把“米國”叫“面國”可能更合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