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數碼在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為什么不直接見劉備而要多番為難他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在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為什么不直接見劉備而要多番為難他,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我個人的理解是,首先世外高人總是看清世事的,一般情況不愿過問凡塵俗世;其次,也是最主要的,通過《三國演義》的閱讀你會發現孔明先生是想出山的,只是一直在等待,在等待明君,“良臣擇主而事”嗎。通過三顧茅廬,孔明先生才知道玄德公是個值得自己施展抱負的載體。
因為諸葛亮雖心懷天下但是一直不出世是因為想要“擇明主”,而胸中一腔抱負,如果主上并不重用,則無用武之地,所以,讓劉備三顧茅廬是想看劉備是否重視人才,并且驗證他的心性是否值得輔佐。
第一次是不相信漢朝還有未來,第二次是不知道劉備是否值得自己信任。其實在諸葛亮之前,劉備的軍師是徐庶。可惜在他幫助劉備打贏了曹操的軍隊之后,曹操就把他騙到了自己的手下。假裝說綁架了徐庶的母親。讓徐庶必須過來見他,不然他母親有什么問題就說不清楚了,所以徐庶只能去見曹操。可是當時大戰在即,徐庶離開的時候給劉備推薦另一個人才,這個人就是我們熟悉的諸葛亮。
而且徐庶還對劉備說這個人才比我還厲害,如果你能夠聘請到他的話,他肯定能幫你贏得天下。其實徐庶也非常擔心諸葛亮不肯幫助劉備。所以他就先去見了諸葛亮,對他說希望他幫助劉備。可是諸葛亮也看出來了,漢朝的將來并沒有多大的希望,他覺得漢朝注定是會滅亡的。如果他去幫助劉備的話,就是跟上天作斗爭。所以他一開始其實是不愿意幫助劉備的,并且在他第一次來的時候諸葛亮躲了起來,先去到了別的地方。
只是讓自己的朋友轉告來請他的劉備和其兄弟們,說就算諸葛亮是天才也不一定能夠幫你違背天道而奪得天下。就連不如諸葛亮聰明的人也能夠看出來,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諸葛亮肯定也是明白的。所以這也是他第一次不愿意見劉備的原因,他當時并不相信自己能夠幫助他成功。不過就算他明白天道難為,可是他還是想要學以致用,參與到當時的爭霸之中去。
所以他第二次是在考察劉備是不是真的值得自己去幫助,他到底能不能當一個合格的領導人。于是劉備第二次來的時候他也沒有出現,特意避開劉備準備考察他。還讓自己的朋友朗誦暗示的詩詞給劉備聽。告訴他雖然自己準備出去做一番事業,可是不確定劉備是不是真的值得自己選擇。這樣做就是希望劉備能夠做出一點讓他值得相信的事情。所以劉備在第三次前來請求他幫助的時候,他就出現了。因為劉備不嫌棄他住的茅草屋,還愿意三番兩次的來請求他。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家喻戶曉,求賢若渴的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為自己效力,曾親自到諸葛亮隱居的住所拜訪。
在前兩次拜訪時,諸葛亮都不在家,已經撲空兩次的劉備并沒有放棄,硬是放下身段誓要讓諸葛亮感受到自己的誠意,終于在第三次造訪茅廬時終于見到了這位大名鼎鼎的諸葛先生。
而諸葛亮也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最后與劉備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
三次外出確為巧合,并非考驗主公。
對于劉備前去茅廬拜訪的前兩次諸葛亮均不在家的原因,人們一直是眾說紛紜。
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是故意出門,或者是根本就在家謊稱自己不在,為的就是考驗這位主公的誠意和耐心。在劉備親自拜訪自己三次以后,諸葛亮終于被打動,認為這是位可靠的君主,值得自己追隨,于是才決定見劉備。
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并不怎么可信。首先諸葛亮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曠世奇才,眼界和格局不可能這么小,再者諸葛亮如果只是想要考驗劉備的耐心,大可以直接與其交流或是打聽了解其過往作風,沒有必要用這種冒著惹怒主公的風險的方式來試探。
亂世中圖一片安寧,心懷抱負充實自己。
很多人其實對諸葛亮都有一定的誤解,認為其隱居就是為了避世。但實際上,諸葛亮雖然隱在茅廬,卻從未真正想過要避世。
首先,諸葛亮在跟隨劉備之后獻計無數,大局觀、謀略一樣不差,可見他對在隱居的時候對外界依舊是非常關注的,并沒有跟其他隱士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否則僅憑封閉自己,死磕書中那些固有知識的話,諸葛亮是不可能成為人們心中那個“料事如神”的軍師的。
由此可見,諸葛亮住在茅廬的時候,應該是經常外出訪友游學的。而諸葛亮的朋友有哪些呢?“水鏡先生”司馬徽是他的老師(也是他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鳳雛”龐統是他的同學,名士劉表是他妻子的姨父......。
有這樣的關系網諸葛亮當然不會白費,一有機會就去找人切磋交流很正常,所以會經常出去走動也不奇怪。此外,諸葛亮之所以會選擇隆中定居,除了因為隆中僻靜,是個可以安心學習的好去處之外,也有隆中臨近襄陽,方便他可以隨時到襄陽求學的原因。
生逢亂世讓諸葛亮渴望安寧,但是內心的抱負也讓諸葛亮不甘于平庸。尋找一個安靜之所容身是為了更好地靜心學習,可他從沒有想過就這樣靜下去。諸葛亮的這種學習方式也可以供我們參考一番,想要跟緊時代的步伐,不被時間拋下,就必須不斷充實自己,并努力跟緊時代,了解時事,而且只單單從書中了解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多與他人交流、理論實踐相結合。
“臣本布衣”的誤導,其實諸葛亮并不是真正的布衣。
看到前面,可能有部分人會疑惑,諸葛亮不是在出師表中自稱“布衣”嗎,怎么會有這樣強大的關系網?實際上“布衣”只是諸葛亮自謙的說法,就家世來說諸葛亮也算是出身士族,與布衣絕對沾不到什么關系。
他的父親名為諸葛圭,曾任泰山都丞,不過諸葛圭早逝,實際上帶大諸葛亮的應該是他的叔父諸葛玄,而諸葛玄也曾為豫章太守,還與劉表是舊友。不過,此時的諸葛家相較從前已經算是敗落了。
但后來,諸葛亮又娶了荊州望族黃家的女兒黃碩,不過據說黃碩相貌有些粗鄙,一直嫁不出去,所以有人認為諸葛亮是看中了人家的家世才娶的黃碩。但婚后二人的確是琴瑟和鳴,黃碩也不失為一個賢妻良母,為諸葛亮提供了不少助力。
另外,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一個嫁到了蒯家,一個嫁到了龐家,這兩家也都是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躋身荊州上流社會的諸葛亮后來還與其他幾個大家族有所聯系,這樣一個朋友圈龐大且強勢的諸葛亮,可不是什么布衣。
所以有說法稱,劉備會那么執著于將諸葛亮招到自己麾下不僅僅是看中了他的才華,更多的是想要借助其在荊州的強大關系網。而劉備再三請諸葛亮的時候,看似是一個主公為招賢納士而選擇了放下身段,但實際上只是為了拉攏一個隱形權貴為自己增添助力而已。
出身不差,上進求學
總結來講,首先,諸葛亮地位并不低,至少相比此時來拜訪他的劉備來說,是不低多少的,所以劉備的態度如此溫和耐心,除了本身的脾性,還有顧及諸葛亮關系網的原因。
其次,諸葛亮雖然生逢亂世并且身世幾經波折,但始終沒有放棄自己,他又天分也肯努力,為自己找了一個僻靜之所后就不斷通過讀書、交友、實踐來充實自己,最終成為了蜀國丞相,留名千古。
就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兩次不在家這件事,其實就揭示了一個重要道理:一個人想要變得有價值就需要不斷充實自己,當自己有了價值以后,不必遷就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
作為隱士高人,都有自己脾氣秉性。諸葛亮前兩次不見他們,其實就是一種考驗,看看對方是否能夠禮賢下士,衡量對方是否值得自己出山效命。也正因為這樣心理存在,才使得劉關張三人,三顧茅廬得以見到本人,為此留下了“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故事。
一、三顧茅廬是諸葛亮對劉備考驗。
諸葛亮作為謀士中的佼佼者,和他并肩的有鳳雛龐統。劉備為了得到良才輔佐,不惜屈尊親自到訪。諸葛亮不怕沒有人賞識,內心害怕不能夠遇到明主。為此前來請自己出山的人,都需要經過自己考核,看看對方到底值不值得自己追隨。
我想在劉備之前,也有人前往諸葛亮的茅廬,想要請他出山。這些人有了成就之后,便擺出一副高高在上姿態。他們要么派人過來禮請,要么親自過來請,在吃了閉門羹后,自覺丟了顏面,便不再欣賞諸葛亮的才能,反而覺得他高傲目中無人。
三顧茅廬在我個人看來,是對劉備的考驗,看下他是否能夠禮賢下士,能否放下自己尊嚴。
二、為了體現自己價值,受到劉備重用。
常言道“得到的越艱難,才越懂得珍惜”,有才能的人,都希望自己受到重視,這一點諸葛亮也不例外。為了讓自己受到劉備重視,我想諸葛亮也不會輕易就被請出山。縱然他想要為劉備效力,也需要擺擺架子,體現自己的價值所在。
“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這句話使得諸葛亮,在劉備第三次光顧茅廬時候,決定出山為其效命。我想他也害怕,因為自己再三拒絕,而傷了劉備的心,使其一去不復返,讓自己所學才能沒有地方施展。
諸葛亮的做法很高明,也引發了關張二人不滿。后來還是諸葛亮,用自己才能,才讓兩人心服口服。
當時的劉備并沒有雄霸天下的潛質,因為他老實吃敗仗,手下勢力也不足,兵不多將也少,和四方諸侯并不能平起平坐,實力平平,諸葛亮自視清高,又年輕,當時他能看清當時的局勢,劉備在爭奪天下的方面,并不是最好的,所以為了不的罪劉備,前面兩次都是思考中,也不著急的進行選擇,順便的考驗一下劉備的耐心。三英戰呂布的事件,諸葛亮肯定知道,更是知道關羽溫酒斬華雄的事跡,當然考驗三兄弟只是其一,如果劉備當時因為諸葛亮兩次不見,并在諸葛亮知道了劉備的來意以后,考驗劉備的耐心也是一方面,徐庶在臨走之前肯定和諸葛亮有交代,所以兩次遠游,剛好時間跨度夠,以來驗證劉備對于自己學識的渴望程度。
其實諸葛亮遷居山中,聽過三兄弟的事跡以后,在加上劉備對兩兄弟的態度,也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以及日后再劉備心中的地位,畢竟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值錢,如果劉備第一次就求得諸葛亮,那么對于諸葛亮以后在軍中得地位,也絕對是不夠的,諸葛亮自命不凡,當然在后面也確實證明諸葛亮的才智,所以故意不見,從而提高自己的身價和地位。劉備前兩次來的情形,書童肯定會告訴諸葛亮,諸葛亮借口遠游,從而看劉備對自己的重視程度,如果居高臨下,那么諸葛亮可能會直接放棄劉備,當時劉備前兩次都態度十分的謙遜和誠懇,并選在惡劣天氣的時候回家,就是為了考察劉備的態度,如果非自己不可,那么不管遇到什么客觀情況,劉備都會第一時間來看自己。
總體來說,諸葛亮在投奔劉備之前,也是下足了功夫,畢竟自己才高八斗,滿腹經綸,再選擇老板的時候,首先看老板對自己的重視程度,然后再看老板的潛力自己能不能飛黃騰達,當然老板的品性也很重要,加上劉備在第三次見了諸葛亮以后,并沒有架子,為了不打擾諸葛亮休息,等候兩個時辰,加上劉備出色的演技,老淚縱橫,滿口仁義,所以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就是這樣來的。
三顧茅廬的故事流傳已久,史料之中對此事也有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寫道“凡三往,乃見”,大概的意思就是,去了三次,才見到。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個三在古代是個約數,并不一定是說就去了三次,但是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明確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種事情諸葛亮應該沒必要夸大其詞,往自己臉上貼金。何況一些當事人也都還活得好好的,諸葛亮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說謊。可見劉備“三顧茅廬”這件事應該是真的。
那么諸葛亮為什么要讓劉備去了三次才同意出山呢?其實在當時那個群雄并起的年代,無論君主還是臣子,都是互相選擇的,通過史書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在諸葛亮剛剛跟隨劉備的時候,并沒有被安排任何官職。可見劉備的三顧茅廬只是拜訪了諸葛亮,像諸葛亮詢問了“當世之事”,兩人并沒有達成什么協議。
也就是說這時的諸葛亮只是以賓客的身份來到劉備的身邊,他應該也是在觀察劉備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輔佐的明君,而在同劉備相處之后,兩人的關系才慢慢的越來越好,在諸葛亮出使東吳的時候,也是以賓客的身份去的,所以當時的張昭才不斷地向孫權推薦諸葛亮。
所以綜合以上所說,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劉備聽說了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非常想將諸葛亮招入麾下,但是當時他要兵無兵,要將無將,連立身之地都是借來的,所以只能是先以拜訪的方式去看諸葛亮,同時先也是考察一下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
而這時的諸葛亮也沒有明確的主公要輔保,他就在劉備的三次拜訪中說出了自己對將來天下大勢的設想,兩人在這三次交談中都對于對方有了一定的認可,于是決定進一步的了解,所以諸葛亮便暫時做了劉備的賓客。所以說諸葛亮的表現并不能說是推諉,只是君臣二人的雙向選擇而已。
劉備去拜見諸葛亮多次,諸葛亮為什么要人家三請四請才出來呢?
原因不出兩種:一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正好撲空;二是諸葛亮婉拒,劉備無功而返。
在第二個原因中,我們要問的是,諸葛亮為何要拒絕劉備的邀請?在各種可能性里,我們最該排除的是他在《出師表》中說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我們別忘了,他常自比為管仲、樂毅,而這兩人都不是隱士,諸葛亮會以這兩人自喻,多少透露了自己的政治企圖心。有政治企圖心的人,是不會只想“茍全性命”和“不求聞達”的。還有,諸葛亮在《隆中對》里講的計劃,那分明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可見,他的目標早已鎖定在劉備身上了。
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講,“三顧茅廬”這件事情,很明顯是諸葛亮“欲擒故縱”的伎倆。他越吊劉備的胃口,只會讓劉備對他越感興趣。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時常虛構各種情節,有些實在不倫不類,然而他寫“三顧茅廬”這段,虛構得最接近真實,最符合歷史原貌,最能說出諸葛亮放長線釣大魚的訣竅。
諸葛亮一生中,至少試過三次“欲擒故縱”術,而誘使劉備“三顧茅廬”,這次可以說是最成功、最關鍵的一次。因為成功了,往后他才有機會對孟獲和劉琦重施故伎,也才有機會施展他的抱負,給他自己帶來留名青史的機會。
諸葛亮是使用“欲擒故縱”的高手,他對孟獲七擒七縱,是為了徹底收服對方;他對劉琦為了說出個點子,大費周章,欲擒故縱,劉琦因此避免了成為申生第二;他對劉備三番兩次拒絕人家,原因無非就是想試探劉備有沒有誠心,或者說想借這種方式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版本說法。
諸葛亮把劉備當成推銷的了官渡一戰曹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于是我們的劉賢叔便小馬一騎,投靠了劉表,但我們的劉賢叔不甘心寄人籬下,于是四處請求尋找名士輔佐自己,請教了司馬徽,就是從那里,劉備知道了還有臥龍和鳳雛這兩位賢人,后來,劉賢叔憑借這自己是漢族宗親的這一頭上光環,倒也招了不少人才,這時,徐庶就說了,我知道諸葛亮在哪里,所以,有著徐庶的舉薦,劉賢叔,顛顛地帶著張飛關羽去隆中拜訪諸葛。
言歸正傳,諸葛可能是是先聽到消息,所以故意在劉備之前躲開了,讓他們撲了個空,想想也是,諸葛喜歡過隱士的生活,誰懶得搭理這個自稱漢朝宗親的人。第三次,恰巧下大雪,諸葛沒出門,在家睡覺,劉備在外面跪了兩個鐘頭,等諸葛醒了,于心不忍,就請進來了。
諸葛故意考驗劉備諸葛亮的身世其實也是很牛逼的,來看一看諸葛亮的“朋友圈”:大姐嫁到蒯家,二姐嫁到龐家,夫人出身于黃家,岳母出身于蔡家,習家的習幀、龐家的龐統、向家的向朗都是同學,馬家的馬良和馬謖、楊家的楊儀是好朋友。
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只想靜下心來學習。襄陽城南有一所學業堂,據考證其遺址在今襄陽南湖賓館一帶,在當時這里北靠城墻,南面是西南諸峰,山、水、城相圍繞,是一個讀書的好去處,諸葛亮初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襄陽時,便在學業堂讀書。諸葛一直在隱讀,說是為了等待一位真正懂他的人,來請他出山,所以劉備前兩次是諸葛故意考驗他,第三次才出山。
不過,這也都是民間流傳的版本,至于到底為什么,或許只有他們倆自己知道。
好多人都有一個明顯的誤會,就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是知道這個事的。換句話說,諸葛亮是在明知劉備幾次三番地來找自己,但他為了顯示自己的身價,雖然也想考驗劉備的誠意,所以便故意拒而不見;直到劉備第三次來,諸葛亮才終于被打動,才見了劉備。但是,實際情況也許并不是這樣,更多的可能性是諸葛亮偶然外出,劉備前兩次來的時候諸葛亮恰好不在,于是便有了三顧茅廬。因此,劉備三顧茅廬只說明了劉備禮賢下士的品德,卻不能說明諸葛亮的任何問題。所以,你所問的諸葛亮為什么非要等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這個問題自然就有了答案:諸葛亮沒有想到劉備要來,沒有在家里等著劉備;劉備事先沒有與諸葛亮約定見面的時間,前兩次來都撲空了,所以才去隆中找了諸葛亮三次,于是才有了“三顧茅廬”。諸葛亮肯定會只能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才能出山,因為前兩次二人根本沒有見面,怎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