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教育中國的彩陶出現在什么時代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中國的彩陶出現在什么時代,中國彩陶最初是什么功能,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彩陶發源于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臺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彩帶,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并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甕、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甕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甕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向往。
擴展資料: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占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彩陶圖案有大量的幾何形紋飾,這既是早期陶器中編織物紋印以及魚網、水渦、樹葉等圖案的延續和變化,同時也是原始人內心音樂涌動和視覺表現。
人能把自身體驗到的運動、均衡、重復、強弱等節奏感用畫筆表現出來,這無疑是神奇的創造。彩陶中的動植物形一般都用幾何形把它概話出來形神兼備,顯示了彩陶藝術寫心寫意的高超水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彩陶
彩陶最早是在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彩陶發源于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臺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彩帶,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并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記載著人類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從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臺、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屈家嶺、大溪、紅山、齊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
擴展資料
彩陶制作技藝是不傳外姓的,制作彩陶時,不準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學習的話,只讓他們自己觀看制作過程,然后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還要挨打。當制作出來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證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輩才開始給予指點。據說,學成這項技藝,最少也需要三年,有的還可能學不會。
1958年,界首在潁河北岸順河路組建技藝陶瓷廠,現該廠已成為彩陶的主要制作地,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在這里得到傳延。但是,受現代工業產品的沖擊,陶瓷廠不景氣,面臨資金困境,以傳統技藝生產的彩陶制品出現滯銷,市場蕭條,而年輕人多不愿從師學藝,因而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有后繼無人之憂,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界首市的王京勝、盧群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彩陶
彩陶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中國最早的彩陶出現于距今7000-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大地灣陶器有的涂一圈紅彩,這是我國最早的彩陶。
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了
在 70 年代以前,一方面因為還沒有發現過比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含有早期彩陶的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仰韶文化中距今五六千年的某些彩陶花紋看起來似乎與中亞、西亞的一些彩陶花紋相似,于是在國內外曾廣泛流行著“仰韶文化西來說”的主張。老官臺文化彩陶的發現,以雄辯的事實證明了這種西來說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因為,早在以彩陶著稱的仰韶文化之前一千年左右,渭水流域的老官臺文化就已經創造出并使用著彩陶了。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彩陶不是來自遙遠的西方,它確確實實是在黃土高原上土生土長出來的。這是我們中華遠古兒女的驕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彩陶是在半坡文化時期,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也是這個時期從具體圖案到抽象裝飾紋樣的演變。
彩陶的意義:
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體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廣泛流行的一種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多為手工制作,常見的器形有碗、盆、缽、罐、瓶等飲食器、盛貯器和汲水搜索器等。主要特征是在陶坯上用赫、紅黑等色進行繪飾的,再經壓磨后燒制而成,其彩繪不易脫落。彩陶彩繪及裝飾圖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紋飾大體有圖案紋飾與動植物紋飾以及少數的人面紋,這些紋飾絢麗多彩,構圖優美,一些幾何線條組成的圖案,規整而富有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性。某些人與動物的奇妙構圖,則具有一種原始巫術的神秘色彩。仰韶文化的彩陶,通過早期的半坡類型慢慢發展,歷經廟底溝類型,形成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這一地方性分支,彩陶也由鼎盛走向衰落。彩陶是遠古人類文化與智慧的結晶,遠古先民對于色彩、用線和圖形組合原理的深刻認識及嫻熟運用以及它那繽紛多彩。
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彩陶出現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灣文化中,這些最早的彩陶都是在陶器的口沿外側裝飾一圈紅色寬帶紋。雖然除了紅色彩寬帶紋以外,也能見到一些其他的紋飾或符號,但其數量遠不及紅彩寬帶紋。不僅如此,全世界各個地區各種古代文明最早期的彩陶都有這樣兩個十分顯著的共同特征:一是早期彩陶的彩繪都是紅彩或者以紅彩為主,二是紋樣都以圍繞器物口沿一周的寬帶紋為標志,從而形成了早期彩陶以紅寬帶紋為主的世界性特征。這些早期彩陶雖然彩繪特征相同,年代也大致相同,但它們遍布于西亞、中亞、埃及、印度、歐洲、中國、美洲,“絕不可能是在某一個地方首先產生以后傳播到另一個地方去的。”[47]。從圖騰崇拜的角度看,這種早期彩陶紅寬帶紋顯然既不能與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雕塑相銜接,也不能與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魚紋、鳥紋、蛙紋(包括抽象紋飾)相銜接。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為什么會由寫實的象生的動物紋樣向抽象的幾何形紋樣演化,這從圖騰崇拜的角度找不到答案[48],而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雕塑作為圖騰也不能說有確鑿的依據和理由。與圖騰說并列的是巫術說(即狩獵巫術):“在法國、西班牙、前蘇聯等國相繼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巖畫和雕塑,這些巖畫有的畫在人們難以到達的洞穴深部,有的畫在臨近地面不到一米的巖石底部,畫家和觀眾都要平躺在地面上才能看到巖畫,有的畫在離地面幾十米的懸崖上,有的巖畫上的動物形象全身幾乎被刺穿,血正從一個個傷口中流出,有些洞穴中的動物塑像也有被長矛或標槍刺穿的痕跡。許多研究者認為,創作這些巖畫和塑像,顯然不是為了審美的目的,而是為了巫術的需要”[49]。1940年發現的拉斯科洞穴眾多的壁畫中,有一處動物的圖像被重復畫了三次,這致使圖像有些模糊。“學者們認為這幅畫之所以被反復勾描,就在于這幅畫被看作發生了預期的巫術效果,給狩獵者帶來了好運,反復勾描為的是后來人能有先前的有求必應”,因為“原始人認為,繪畫中的圖像與被描摹的動物都有生命,前者影響著后者的生命,因此,畫動物就有助于畫者獲取畫中所畫的那種動物”。又如歐洲的史前洞穴三兄弟洞中畫有一只口鼻噴血的垂死的熊,馮·特·高姆洞中畫有一只落入陷井的猛犸象,這些史前洞穴壁畫上的動物身上至今還殘留著當年被長矛或棍棒猛戳或敲打后留下的痕跡,它們都是一種祈求獵捕動物成功的巫術行為[50]。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尤玉柱先生認為“歐洲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真實地記載了遠古時代人類狩獵的場面”,并且他也提到:“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畫面有動物被射殺的情形,這些與近代原始部落的巫術十分相似,被認為是迷信產生的時期”[51]。比較而言,“巫術說”比“圖騰說”似更為有理有據(那些動物被射殺的場面當然不能說是圖騰崇拜),雖然二者均生發于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材料。但是“巫術說”之外可能還有更為切合實際的認識。
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經驗,從而掌握了制陶技術,并且在陶器制作和圖案裝飾的過程中,提高和豐富了藝術造型的能力。由于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先在陶坯上彩繪花紋后再燒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的老官臺文化(距今約7000~8000年間)已有繪著簡單紋樣的彩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彩陶。 老官臺文化彩陶的彩繪顏色有以氧化鐵為主要成分的紅色和高嶺土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陜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半坡類型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紫、紅兩種彩色顏料錠。老官臺文化彩陶上的紅色寬帶紋用寬筆繪成,而幾何圖案和符號則用細筆繪成。由于人們進 一步掌握了顏料、筆等繪畫工具,使繪畫的興起具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的一種形式,分布極為廣泛,就藝術成就而言,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分布于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廟底溝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于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著重介紹這兩個時期的彩陶的特征與歷史。
一、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于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仰韶文化是以紅陶、彩陶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歷程很長,大約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續約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發展過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紋樣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裝飾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彩陶的裝飾是最能體現原始裝飾設計成就的。
二、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于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包含了漫長的史前藝術,彩陶是這一歷史長河中的經典階段,奠定了藝術發展的形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