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熱點唐太宗執行的是什么民族政策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唐太宗執行的是什么民族政策,唐太宗的執政措施體現了什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從公元六二七年(貞觀元年)到六四九年(貞觀二十三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統治的時期。在位期間,李世民勵精圖治,在當時歷史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統一了國家,并審慎地調整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當時的中國出現了一個“中國既安,四方自服”的相當穩定的“治世”。史書記載說:“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斗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資治通鑒·卷193》)。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貞觀之治”是相當和諧的一個社會。具體而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和諧的政治。李世民即位后,以“亡隋為鑒戒”,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于是實行“寬刑簡政”,反對酷刑暴政,任人唯賢,注意納諫。同時,加強法制,澄清吏治,積極協調各種人際關系與各階級階層的關系,形成了一個較為寬松、寬容的社會政治環境。
二和諧的經濟。經濟方面,李世民強調“以農為本”,“不奪農時”,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措施。同時積極興修水利,采取了較開明的土地與人口政策,使社會秩序穩定,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結果,連年豐收,米價下跌,流散到塞外地區的各族人民紛紛返回內地,農業人口迅速增長,墾荒面積不斷擴大,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
三和諧的思想文化。隨著國家強盛,經濟繁榮,李世民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信心十足,主張廣開言路,提出“偃武修文”,提倡并蓄兼收,百花齊放。對于國內少數民族和國外的學術文化,只要不影響統治階級的利益,也不排斥,而采取開放的政策。于是,儒道釋和諧并立共生,祅教景教等相繼傳入。最終,盛唐文化學術絢麗多彩,蔚成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四和諧的民族關系。李世民從儒家的“仁政”出發,主張“漢夷一家”,睦鄰友好,積極調整民族關系:設置羈縻州府,承認少數民族在一定條件下的自治與合法地位;重用少數民族上層分子;采取和親、聯姻等形式與少數民族建立起血緣關系,逐漸緩和了民族矛盾,開創了民族關系相對和睦的新局面。
五和諧的對外關系。由于國力強盛,社會安定,民族和睦,李世民推行積極的、友好的對外開放政策,專設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專設商館以招待外商,同時設立“互市監”以掌管中外貿易。當時與中國有往來關系的國家多達70多個,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活躍。京都長安成了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太宗以民本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即以荀子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思想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吸取隋亡的教訓,不可過分壓榨農民,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著名的水能覆舟之說也是出自他的感嘆。二是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善聽正確意見。他登上皇位后,名相名將輩出,著名名相諫臣魏征去世后的銅鏡之說成為以后朝代王者的統治座右銘。三是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合縣并州,以減輕人民負擔。四..他還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完善科舉制,推動唐朝文學藝術發展,在維護唐朝統治地位上都起到一定作用。五..初登位時,他還注意個人“戒奢從簡”,節制自巳享受欲望的同時,要求大臣廉潔奉公,只有這樣統治才能鞏固。這都是初中歷史教材中有的,我僅僅歸納一下,你自已再綜合一下才能記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表現唐太宗對人民力量的重視,體現了他重視君民關系的治國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民為邦本”的傳統指導思想。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其對為本。”意味著以民本與農本合一為特色的“民為邦本”思想已經成為指導當時執政的主導思想,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導致了在百廢待舉、民生凋敝幾近廢墟的基礎上創造了初唐貞觀之治的奇跡,打開了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通渠。
唐太宗經常組織群臣討論隋亡的原因,他善于納諫,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亡隋的教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水能覆舟。”本是荀子的名言,由于太宗經歷了隋朝覆舟之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了唐太宗口頭禪,不少人誤以為這就是唐太宗的名言而忘記了荀子的“版權所有”。(其實荀子也引自“傳”,也不是最初的版權所有者)不過也正是這種畏民之心,才使他不得不去重視“民為邦本”。
唐太宗“民為邦本”的指導思想直接產生出撫民以靜的治國方略。當時的撫民主要是撫農民,靜民主要是安靜農民和農業生產。
他們通過推行均田,獎勵墾荒,改革賦稅、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違農時,增殖人口、興修水利等措施使農民得到修養生息,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恢復發展,從而保護和發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擴展資料:
唐太宗
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后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
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并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從諫如流
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后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太宗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并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并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后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我在網上查了下資料,只找到了李世民的政治思想。下面的網頁是參考的資料。如果說貞觀集團的政治思想,我想有一條很重要吧,就是促進了儒學的復興,認真的探討了治國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開明,功績卓著的君主.他的為君之道,治國之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體現在他的民本,納諫的思想上. 。
(1),民本思想.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為首的統治集團的共同思想主張.'民本思想認為:"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國為君之本,民為國之本,在君,國,民三者中,民是最基礎性的要素.所以在政治上要以民為本,圍繞民本來制定和執行政策.李世民關于民本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
第一,,立君為民.即認為設置君主職位是為了治理民眾,為民之父母. 。
第二,民養君.統治者是依靠被統治者的供養而存在的,"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 。
第三,民擇君.君的地位是以民的服從和支持為前提的,如果民不再服從君主統治,君也就不成其為君了. 。
民本理論的基本結論就是"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作為一種治民安君的基本策略,這個認識包括這樣幾項內容,即統治者無為節欲,因民心,從民欲,以農為本.李世民將其治民思路概括為"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 李世民的民本思想是對以往民本思想和實踐的全面整理和總結.在實踐 上,它鞏固了唐王朝的統治,推動了社會發展,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礎.然而民本是以專制統治為前提和歸宿的,與民主思想無涉,是君主政治自我調節的理論依據.其實現程度主要取決于統治者,效果也十分有限.李世民晚年民本觀念轉弱也證明了這一點. 。
(2)積極納諫的整治調節思想.進諫與納諫是君主政治時代的一項重要政治活動內容,主要表現為君臣互動,它是君主政治的一種調節機制.李世民在位期間大體能做到從諫如流,是歷史上最善于求諫,納諫的帝王.他還對納諫進行了理論思考, 《帝范》中就有《納諫》, 《去讒》等文章,談論納諫問題. 其思想主要包括: 。
第一,認識到納諫的必要性及其在政治中的作用.納諫對君主決策具有集思廣益,及時發現和糾正決策失誤的作用;納諫在官員管理中具有通下情,防壅蔽,辨別忠邪,調動臣子積極性等功能. 。
第二,虛心納諫,積極求諫.李世民認為,"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認為對進諫的不同態度是明君與暗主的一項重要區別.他鼓勵臣下盡忠直言并在相當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能夠"聞過即改,從諫如流".李世民不僅勇于納諫,還采取一些措施來鼓勵,倡導進諫.例如,獎賞諫臣,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如宰相分權合議制,創立諫官入閣議事制等. 。
李世民的納諫,求諫思想和實踐在歷代帝王中是非常突出的.在他有意識的倡導下,貞觀期間涌現了以魏征為代表的一批敢諫之臣,形成了"直士盈朝,從諫如流"的局面,納諫的政治調節功能也得到較好發揮.但納諫是以肯定君主專制為前提的,因此只是專制制度的一種補充,其實際效果主要取決于 君主的態度和能力.晚年時,李世民逐漸驕傲起來,多拒諫,或納而不行.。
唐太宗在位期間,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為此唐太宗采取了統治措施:舒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同時唐太宗既重視加強國防,平息邊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關系,與邊地少數民族來往交流,和平相處。
唐太宗深知“為政之要,唯在得人”,欲使治國方略順利地進行,關鍵在于廣招賢才,知人善任,因而用人不論資歷出身,不計親疏恩怨,凡有治國安邦之術,都委以重任。
唐太宗還能居安思危,時時以長治久安為念。他經常鼓勵臣下敢言直諫,指出皇帝的過錯,自己也能虛心納諫,勇于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