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朕的來源是什么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朕的來歷及含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中,周潤發飾演五代十國中的后唐君主,對著周杰倫飾演的元杰皇子曾說過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天下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
其中這個“朕”字說的霸氣外露。但是“朕”這個字極為生僻,又不像“孤”、“寡人”等字淺顯易懂,那么它為什么會成為歷朝歷代皇帝的自稱之一呢?
“朕”字的由來
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朕”作為自稱的稱謂在秦皇之前就有了,比如周公曾自稱朕,《詩經·爾雅》里面有過注解:“朕,我也”。
屈原在離騷中也自稱朕:“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在商、周天子時代的君主多自稱予一人。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谷”、“寡人”,稱“王”者亦可自稱“本王”。
隨著秦朝建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這是皇帝使用朕這個字的正史記載。從此這個“朕”稱謂自秦始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前,都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稱。
古者尊卑共稱朕。——漢·蔡邕
例如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封魏王,只自稱“孤”或“本王”;漢獻帝才可自稱為“朕”。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漢文化及其附屬衍生文化中的日本、朝鮮、越南的君主也使用“朕”這個稱呼。
1945年昭和天皇的投降詔書中所書:“朕深鑒于世界之大勢于帝國之現狀……朕已命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
這說明自秦伊始至清結束。“朕”這個字一直是皇帝的專屬稱謂。
“朕”字并不常用
但有趣的是另外一個現象。或是受眾多古裝劇影響,我們總認為皇帝張口閉口必然稱朕。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在宋之前,“朕”雖然是皇帝專屬稱謂,但實際皇帝也很少使用。
反而是“寡人”、“予”、“吾”甚至“我”的使用頻率也遠高于“朕”。我們可以從歷代皇帝的作詩中看出這點:
天地并況,唯予有慕。——漢·漢武帝劉徹。
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南朝·梁武帝蕭衍。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唐·唐太宗李世民。
而且在極為正式的詔書中也不一定用“朕”這個稱謂:
漢高祖劉邦求賢詔中所書:“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這是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帝國之后,整個國家百廢待興,國家極度缺乏治國人才之時所寫詔書。可以看出詔書中既有“朕”也有“我”。
如果說漢代太過遙遠,那宋孝宗追封蘇軾的詔書中:“……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唯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太師。余如故。”也是用“我”來自稱。到了宋以后,“朕”之一字才頻繁出現。
朕瘠天下肥,至樂無易此。——宋·宋孝宗趙昚。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明·明世宗朱厚熜。
朕率輕騎渡河北,平沙淺水湔甲裳。——清·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由于皇權的不斷集中,皇帝的權力不斷加大,到明清之際達到頂峰,皇帝認為“寡人”“孤”等含有自謙的詞匯已經不適合自己,認為只有最為霸氣的“朕”字才能夠配得上自己手中的權力。
總評:
“朕”之一字雖然富有深意且尊貴,但天下卻僅一人可用。中華之文字能夠源遠流長,是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創新、總結而來,并非某一人之功,每一個字都應該為普羅大眾所共享。
所以當“朕”字只能為天下之一人所用時,最終的命運也如同皇帝制度一樣,成為只存在于影視劇中,而無法組詞的孤家寡人了。
參考資料:司馬遷.漢《史記·李斯列傳》
司馬遷.漢《史記·高祖本紀》
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
不得不說,秦始皇在選用“朕”這個稱謂前經過了周密詳盡的考察與研究的,甚至可以說,這個稱謂在其開始對全中國的正式統治前已經開始了盤根錯雜的分析。因為嚴密使得“朕”的稱謂被歷代王朝沿襲。
1. 德高三皇,功過五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自詡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因此給自己封了一個開山鼻祖的稱謂“皇帝”。
除此以外,他還規定,此后皇帝自稱為“朕”,其他任何人不得用“朕”這一稱謂。
那么秦始皇為什么用“朕”自稱呢?
我們比較熟知的原因可能是: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其實除此之后還有另外幾點原因。
2.“朕”的出處
在中國最為早期的歷史文獻《尚書》中就出現過人稱代詞“朕”,共出現了五十多處。在這本上古的文化傳說中,“朕”是堯和舜所使用的第一人稱。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
格爾眾庶,悉聽朕言
《左傳》、《論語》、《孟子》、《莊子》中亦有出現“朕”。
隨之出現的主人公要么是九五至尊的帝王將相、要么是威震四方的部落首領。
由此可以推斷,在先秦的第一人稱代詞朕、余吾、(予)、我、印中“朕”的“身份”最為高貴,被選為皇帝的自稱也是理所當然。
3.“朕”的內涵
“朕”字在甲骨文中便有出現,其中包含了“父”和“舟”。
雖然歷史學家對“父”部分的解讀不太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了某種權力與權威。
“舟”在以前依水而生的部落社會,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的使用豐富了人民的物資生活。
舟的多少關系到捕魚量的多少,因此,漸漸的舟便成為財富剝削者的象征。
由此,“朕”字具備了權力、財富與剝削的歷史文化內涵。
“朕”字所具備的政治地位、歷史文化內涵符合歷代王朝的文化訴求,因此得到了歷代皇帝的沿用與效仿。
自秦始皇以后,歷代皇帝都自稱“朕”,即“朕”為皇帝專用,但是,秦漢以前,一般人是都可以用“朕”作為自稱的,如蔡邕在《獨斷》一書中說:“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但到了秦朝,秦始皇不僅奪取了天下,而且還奪取了“朕”字的專屬權,以前大家都可以自稱“朕”,以后就只他和那些皇帝專用了,可見其霸道之風。
朕字的本義,則是舟縫的意思,泛指縫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朕在舟部,其解當曰舟縫。戴先生曰:舟之縫理曰朕,故札續之縫亦謂之朕。本訓舟縫,引申為凡縫之偁。”可見,朕的本意就是船縫,就是指制造木船時,兩塊木板之間的縫隙。后也引申為征兆、跡象的意思。
辛亥革命的風暴摧垮了封建帝制。隨著封建帝制的滅亡,“朕”這個詞早已進入歷史博物館。近年來,熒屏上播放了不少以清朝帝王為題材的電視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形象頻頻出現,張口一個“朕”,閉口一個“朕”。因此,經常有學生問我,“朕”是什么意思?皇帝為什么自稱“朕”?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后,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里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后人攙假。秦火以后,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后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于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
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擴展資料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后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谷”、“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朕
其實,古代皇帝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都自稱為“朕”。公元前2070年,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開始出現,而夏朝的皇帝自稱為“后”,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后啟”、“后羿”、“后少康”等偉人的名字。而到了商朝建立后,又出現了“帝”的稱呼,在古人的思想當中,“帝”指的是天神,所以敢自稱“帝”的也只有帝乙和帝辛(商紂王)。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衍生出了很多種稱呼,比如孤、寡人、余等等。因此,皇帝在歷朝歷代的稱呼都不太一樣。那么,“朕”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自稱的呢?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朕”這個字最早出現于商代的甲骨文,《說文》中說道:“朕,我也,闕。”“朕,從舟”可見這個字最原始的本意是指舟的裂縫。而在秦統一六國之前,每個人都可以用“朕”自稱,比如屈原就曾寫下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里的“朕”就是屈原的一種自稱,不過在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后,為了彰顯自己是“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將皇和帝合并稱皇帝,并自稱始皇帝。并且還下令以后“朕”為皇帝專用,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再用,就這樣一個原本誰都可以使用的自稱卻成了秦始皇以后帝王的專用了。
一位老教授經過分析,認為“朕”的本義就是舟的裂縫,而“朕”字的甲骨文字形結構與現今的簡體中文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左邊為“舟”,相當于是一條船,右邊則像是兩手捧著一個豎立的工具。這也與當時人類從事的社會活動有關。另外這位老教授還說到:“在殷商時期,工匠所使用的工具都是有標準的,‘朕’字拆分后,兩手豎立的工具應該是造船用的標準件,而皇帝,則是一個國家中最大的標準件,所以秦始皇才會選擇用‘朕’來自稱。”不得不說,沒點文化還真是成不了大器。果然只要把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雖然很多人都說秦始皇是個暴君,自然還是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的。另外有意思的是居然還有人認為,秦始皇之所以用“朕”這個字來自稱,還可能跟他的名字有關,因為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名叫嬴政,恰好跟“朕”是同音,不過這樣的“小心機”卻本秦始皇本人的性格并不相符,而且這種說法也沒有什么史實依據,因此并不太可信。
我們看古裝劇或者史書的時候,皇帝都喜歡自稱"朕", 不管說什么事情,當要提到自己的時候,都會將自己稱為"朕",朕怎么怎么樣之類的,為什么要自稱"朕"呢?其實在最初,"朕"這個字的意思是船縫,就是指制造船時,兩塊木板之間的縫隙。也有征兆、先兆的意思。
而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朕"這個字的人就是秦始皇,這個將四分五裂的中原統一在一起的人為了體現自己尊貴優越獨一無二的身份特意用"朕"這個字來表示自己。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之后,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王的稱號已經無法滿足他了,于是將"三皇"、"五帝"合二為一,創造出"皇帝"這一特有稱號,自號"始皇帝"。此外,秦始皇還別出心裁的將"朕"這個字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自那以后,我國的封建王朝秉承秦制,皇帝都將"朕"作為自己的專屬代稱,一直到清朝結束。
在屈原的《離騷》中開頭提到了"朕皇"這里的"朕"指的是"我",而屈原使用"朕"這個字是來介紹他的父親和祖先的。還有在《史記》之中也有提到"朕"這個字"朕,身也。",這也就是說,"朕"這個字在先秦的時候一直都是第一人稱代詞。這也就是"朕"這個字的一種意思。
"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最早見于甲骨文上的記錄。在此之后,《爾雅》和《說文》皆記載"朕,我也";《爾雅義疏》則記載:"朕為通稱,上下所同";《馬氏文通讀本》則表示:"朕以法語者自稱也,書經之用"。所以在先秦時期,"朕"不僅僅作為口語,還常常出現在諸子百家的經典中作為書面語使用。
例如,《莊子·在宥》中就連續多次出現這個'朕'字:再拜稽首,愿聞于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朕又何知!"云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只是在秦王嬴政統一天下之后,才將"朕"作為皇帝的身份象征,并且只允許皇帝使用。
綜合來看,"朕"這個字在古代就是一個身份象征,為了向人們說明自己是天選之人的事實,更是皇權和威嚴的象征。
秦始皇規定皇帝叫自己為“朕”,之后除了皇帝以外沒有人可以用“朕”這個名字。從那以后,“朕”一詞的特殊含義就被固定下來,成為歷代帝王的專有名詞。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眾所周知,嬴政統一六國后,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專制集權國家。創建了歷史上第一次統一的嬴政認為他是“賢德三帝,成功五帝”。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記載。
從當時頻繁出現的幾個第一人稱代詞中,“余(予)”作為自己的代稱有自我謙卑的含義,是一種普通的自我稱謂,沒有特殊的含義。而“朕”具有尊稱的形式和尊敬的含義。
擴展資料:
在先秦時期,“朕”這個詞的使用頻率持續下降,這在戰國晚期的口頭語言中并不常見。因此,秦始皇實際上用“朕”這個詞作為他的自我陳述,避免了一些麻煩。同樣,這個古老的詞語也包含著古雅和莊嚴的色彩。
在“朕”成為代稱之前,還有一個更古老的意思。“朕”在之前的本意是“舟縫”的意思,后來又被賦予征兆、跡象的意思,意思就是有很多小的征兆和跡象都是需要非常仔細的觀察才能看清楚的。
現在,這個詞語無論是眾多意義并存還是后來又被賦予其他的意思這個已經無從可考了,但是“朕”這個字表示的皇帝專權的時代卻是持續了幾千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朕
首先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自稱為朕的,主要還是看朝代,在秦朝以前“朕”指的就是我的意思。后來秦始皇出來了將“朕”劃分成帝王專用。
一、秦始皇的自稱
其實將這個字納為帝王的專用起初并不是秦始皇的意思,而是李斯建議的,取其“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但是說是這么說,帝王們卻很少用“朕”這個字來自稱,因為這個字是屬于比較書面化的字辰一般都是出現在官方文書上,才會使用。在日常的生活中這些帝王還是使用“我、吾、孤”等等。而我們所認為的,帝王天天就是一口一個朕的這樣說話的那都是電視劇的誤導。
二、朕字的由來
朕字他的甲骨文,偏旁左邊的月,其實在甲骨文里更加像“舟”字,這是有來歷的。
其原因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由于當時的碼頭修建技術有所限制,導致當時的船根本沒辦法完全停靠在岸邊,這時候就需要有能力的船夫手撐桿跳上船,然后搭起木板。也是由此衍生出來了這個字。所以在起初“朕”這個字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能力超強的船夫,后來直接代表著能力超強的意思。在秦朝以前,無論尊卑皆可以自稱為“朕”。而李斯之所以記憶秦始皇將這個字列為皇帝專有,也是因為這個字代表的是能力超強的意思。
三、其他的自稱
朕其實并不是帝王自稱的常用詞,更多的用的是“寡人、孤”。
“寡人”他的意思指的是寡德之人,意志道德不夠不足得不配位的人。這其實是古代君王的一種謙稱。
例如秦末漢初項羽劉邦所分封的諸王以及后來的漢朝諸侯大都自稱為寡人,還有北魏北周隋朝的帝王以及諸侯王稱王的軍閥首領,他們也多自稱為寡人。“孤”最初指的就是父母亡故或者父母雙亡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離開,所以自己成為了孤兒,便自稱為孤,后來突然這種乘法流行起來,后來的諸侯王本不管父母是否亡故,一律都自成為故,這種稱呼叫法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