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1生活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一個有趣的事情展開說明,一個有趣的事情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一個有趣的事情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歷史上對于李煜是何人的后裔?可以說是眾說紛壇,沒有一種確切的說法。有的學者認為他剛好跟唐朝的皇帝一個姓,其實上根本沒有什么聯系。
但要說有關系也可以解釋的通,畢竟有很多史書對此有過記載,但是有一個沒有說服力的地方就是,每一本史書所給的記載都不一樣。比如舊五代史這本書說他是唐玄宗的后代,但是新五代史又說他是唐憲宗的后人,并且記載他是建王恪后代,但在資治通鑒上又是另一種說法,所以說誰也說不準他到底是誰的后代,這種事情只能留給后人去考證了。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他這一生是風流的一生,真真切切的做到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像其他的古代帝王那樣,一輩子都在為發揚老祖宗留下來的基業而努力著。反觀李煜為了美女和詩詞,毅然決然地放棄了朝中的政事。最重要的是他的這種和美女相處的日子,還過了那么十幾年。
并且他先后娶了一對姐妹作為自己的皇后,而且就在南唐被北宋覆滅之后,他的前半段囚禁生涯,可以說過得也不是很差,趙匡胤還是給予了他最起碼的尊重,畢竟他是南唐后主,像我們之前學的一些他寫的詩詞就是這個時候創作的,可以說是很浪漫的一個人,在這種情況還有心思作詩。但是當宋太宗繼位以后,他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受盡凌辱后被一杯毒酒結束了生命。
你好,李璟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第二代皇帝,也是著名的“李后主”李煜的父親,其實南唐只是自稱是唐代李氏家族的后裔,以作為建立政權的其中一個依據而已,李璟和李隆基并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所以也談不上是李隆基的第幾代。李隆基生于685年,死于762年;李璟生于916年,死于961年;兩者相差近150年,李璟應該和李隆基的第九或第十代孫同輩。
唐朝最后一個皇帝不是李煜,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國軍,南唐和唐朝不是同一個朝代。唐朝最后一個皇帝是唐哀帝李柷,乾寧四年(897年),封輝王。天復三年(903年),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間,并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全忠決策。
李柷在位三年后被廢,次年被鴆殺,葬于溫陵,終年十七歲。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謚其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廟號“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稱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擴展資料
南唐(937——976),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江蘇南京),后遷都南昌。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人口約500萬,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后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煜
在中國歷史上,既承襲帝王權位又具有文人資質的,有兩個著名的人物:一個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一個是北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
南唐立國在唐朝滅亡30年后,有人說南唐皇室的李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后裔,但已難找到確切的證據來證實了。李煜是南唐第二代皇帝李璘的小兒子,原無緣于皇位的繼承,終日以詩酒自娛。不承想他的幾個哥哥因爭皇位先后死去,皇冠最終還是落到了他的頭上。趙佶與李煜不同,是純粹的皇家血統,哲宗去世,太后命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
李煜與趙佶,做為帝王,他們在身世、經歷、性格、氣質和才華方面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在中國的帝王群體中,是少見的一對難兄難弟。他們不僅具有高雅的文人氣質,且極具文學藝術才華,在這些領域中,堪稱大師級人物。李煜,天資聰穎,好讀書,“精究六藝,旁綜百氏”,對音樂、書法、繪畫均有較高的造詣,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詞。有人說他的詞“終當以神品目之”。趙佶的詩詞也有很高的水平,但他的成就則主要在書法和繪畫上。他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創出了一種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李、趙二人,夸張些說,可稱為詞中之帝,書畫之王。但做為政治舞臺上的帝王,他們卻扮演了毫不入流的角色。二人均是在大敵當前之時榮登寶典的,李煜的大敵,就是趙佶的老祖宗趙匡胤,而趙佶的大敵,則是北方的遼金政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這是趙匡胤討伐李煜時說的話。而李煜面對強敵,不思反抗抵御,自登基之時便打定主意當兒皇帝,不時給宋太祖進貢,還說:“割地以通好,玉帛以事人,亦古今之事也。”對內李煜則不理政事,雖好聲色,卻不荒淫,對小姨子感情真摯,寫出了不少男歡女愛之詞,流為千古名篇。對比李煜,趙佶雖為風流才子,卻是個昏庸荒淫的皇帝。他寵信蔡京、童貫,在外敵當國亡之際,大興土木建萬壽山,還以帝王之尊宿妓嫖娼。把歷史給予他的收復故土,統一河山的大好機會一再延誤,最終斷送了北宋王朝。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是對帝王能否有作為的一個考驗,可惜歷史選錯了人,沒找治國能君,卻選了風流才子。這種人生定位的舛錯,不僅是李、趙二人的不幸,亦是國家和民族的不幸。
公元978年的七夕,是李煜42歲生日,在軟禁之所,眾妾侍女為這個已被囚禁2年的俘虜皇帝舉行了小小的家宴,想到自己心愛的皇后被宋太宗趙光義無恥霸占,國破家亡。這對既有過皇帝之尊,又具有詩人氣質的李煜來說,刺激之大,可想而知。想到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他悲從中來,寫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徹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這首感慨之詞,刺激了氣量狹小的趙光義,派人送來一壺毒酒,強令飲下,當夜,李煜手足痙攣而死。這首流傳千古的詞,真真成了他生命的絕唱。
時間過了150年后,歹毒的趙光義沒有想到,他的殘忍最后在他的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靖康二年,趙佶與兒子同時被俘,被押送至大漠深處和白山黑水之間長達八年之久,后宮妃嬪全被擄掠,趙佶的妃子和女兒均被金王室賽里一人占去。
中國文人在政治上多缺鈣,對強權的屈服、迎合、諂媚是骨子里的毛病,即便做到了皇帝,也是想當兒皇帝。李、趙二人前后相繼,兩個亡國之君,都是超一流的文人,他們的命運足以說明一切。所以古人說,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
唐朝曾經是我國最強盛的一個朝代,其中貞觀、開元之際的繁華,歷來為史家所稱頌。然而這個當年不可一世的帝國最后仍然是滅亡了,其滅亡的導火索不在藏龍臥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處于嶺南一隅之地的桂林。 事情要從唐代后期的懿宗的咸通年間說起。當時云南有一個稱為南詔的地方割據勢力,趁李唐王朝對嶺南的統治鞭長莫及之機大搞武力侵吞,使得與南詔相鄰的嶺南地區深受其害。為了平息南方的兵戈,徐州節度使孟球奉命在徐州一帶招募兩千人到南方充當駐軍,其中有八百人就駐扎在桂林,擔負守御城池的任務。 按照唐代軍制的慣例,地方駐軍一般是三年一換,這樣,戍邊的軍卒們才不至于因為長戍邊關而荒蕪了家中的田園。但當時主管駐軍換防事務的尹癸戈卻嚴重失職,他由于沒有籌集到有關的款項,最后因為沒有錢而不能讓部隊進行換防。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尹癸戈居然下令駐守嶺南的戍兵再延期一年。 徐州一帶自西漢以來就一直是戰亂之區,那里的人武風極盛,性格剛烈,駐扎在桂林城區的徐州戍卒們早就掰著指頭計算回鄉的日期。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憤怒,他們在低級軍官許佶、趙可立、王幼誠、劉景、傅寂、張實、王弘立、孟敬文、姚周九人的率領下,來找統軍將領王仲甫理論,要求按期回轉家鄉。不想這個王仲甫卻是個不近情理的人,擺出一副臭架子不理睬士兵們的合理要求。許佶等人一時按捺不住,與王仲甫及其親兵沖突起來,雙方大打出手,最后竟失手將王仲甫打死。 這一下禍可闖得大了,許佶等人商議,干脆找來了他們素所信服的糧料判官龐勛,并公推龐勛為首揭竿起事,準備以武力打回徐州老家去,就這樣,一場始料未及的兵變在桂林發生了。龐勛帶領他的徐州健兒,手執武器,反出桂州,一路北上,由于沒有軍餉供應,免不了要攻州奪縣以取得糧草軍需。與此同時,一些沿途的貧苦百姓也趁機加入,隊伍居然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發展壯大,等到他們打到老家徐州一帶的時候,已經有了一支數萬人的隊伍。 唐朝廷接到桂林兵變的消息,派遣大兵對龐勛等人進行圍剿。唐徐州觀察使崔彥曾首先受命統兵迎戰,卻被龐勛打得大敗,連崔彥曾本人也死于戰場。 龐勛的部隊連戰連勝,很快控制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流域廣大地區。唐朝廷派遣名將康承訓為主將,并以悍將王晏權、戴可師為南北兩翼,三方并進,企圖全殲龐勛于徐州城下。而龐勛則采用避實就虛的戰術,暫不與康承訓、王晏權的主力相碰,只集中局部優勢兵力與戴可師決戰。雙方在淮河之畔的都梁山大戰,結果是戴可師的羽林軍不敵剽悍的徐州銳卒,最后連曾經不可一世的戴可師也命喪沙場。 唐軍主將康承訓接到敗報,不敢以兵力與龐勛硬接,轉而使用其它手段。他利用龐勛等人起兵的本意原先只不過回鄉心切,因此內心深處總是存在著適當的時候讓朝廷招撫而解甲歸農心理,展開一系列的誘降活動。龐勛等人由于對朝廷存在幻想,往往坐失戰機,漸漸的變主動為被動,形勢日趨不利。龐勛在城池連失的情況下,率殘兵南逃蘄州,途中被康承訓追上,不幸戰敗陣亡。 龐勛的起義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唐朝的統治也因此而受了極大的創傷,各地人民起義像野火一樣到處燃燒起來,其中以王仙芝、黃巢等人的兵勢最為浩大。經過好幾年的戰斗,終于將唐朝廷拖到了滅亡的邊緣。也就是由于這樣的史實,宋代著名史學家宋祁在總結唐亡的原因時有一句話說得非常中肯:“唐亡于黃巢而禍始于桂林!” 唐懿宗李漼(cuǐ),是唐朝最后一個以長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
中國古代姓李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有李世民,貞觀之治,還有名將李靖,還有著名詩人李白,李商隱等。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于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于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擴展資料
1、李隆基的作品:《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國宮廷樂舞。唐玄宗登洛陽三鄉驛,望女幾山所作。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于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
安史之亂后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毀了。到了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2、李隆基的故事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里自詡為”阿瞞“, 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
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 ”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后,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隆基。
唐朝總共有二十八個皇帝,李后主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
按登基順序如下:
1.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淵,唐武德元年(高句麗嬰陽王二十九年,隋天壽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義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至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顯,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則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顯復辟,唐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龍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煬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李旦復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譙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復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寶十五載(蒙贊普鐘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載(蒙贊普鐘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鐘十一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孫,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贊普鐘十年,渤海大興二十五年,燕顯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肅宗長子,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鐘十一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圣二年,762年)至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一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在位;
13.廣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孫,唐□□元年(唐寶應二年,蒙贊普鐘十二年,渤海大興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適,代宗長子,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一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至唐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順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誦,德宗長子,唐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6.憲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純,順宗長子,唐永貞元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憲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至唐長慶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長子,唐長慶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至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19.絳王李悟,憲宗第六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至唐開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開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獻文孝皇帝李忱,憲宗第十三子,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長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肅宗五世孫,唐建貞元年(唐光啟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寬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曄,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長子,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曄復辟,唐光化四年(長和安國三年,渤海慶成九年,901年)至唐天祐元年(長和安國六年,渤海慶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皇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唐天祐元年(長和安國六年,渤海慶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祐四年(長和安國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復七年,晉天復七年,西漢金山天復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