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女性七絕圣手指的是哪位詩人?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七絕圣手指的是哪位詩人?,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七絕圣手”王昌齡,又自稱“詩家天子”。
初唐的詩以五言為主,畢竟從魏晉南北朝下來,這是詩歌主流。而七言雖然出現很早,卻一直不被重視,被認為“體小而俗”。直到初唐胡樂大規模進入中原,作為演唱的歌詞大發展,七言詩開始被重視起來。
而王昌齡、王之渙、李白就是七言絕句格律化的重要開創性人物。
王昌齡自負“七絕圣手”,送別詩大概占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絕四百多首,王昌齡一個人就貢獻了七十多首,將近六分之一。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絕一角。
王昌齡把七絕的題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他對七絕的體式、寫法、結構、表現手法做了很多嘗試,被后人延用,并且基本沒有超越。
正是他和李白等詩人的努力,讓七絕成為唐詩中最流行、最有味道的一種詩歌形式。
而大唐第一七絕,又被稱為“七絕壓卷之作”,就是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
擴展資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翻譯
北風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飄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爭相開放。
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狐裘不保暖蓋上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的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上。
無邊沙漠結著厚厚的冰,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王昌齡的出塞古詩如下:
《出塞·其一》
【作者】王昌齡【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核空。
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猛塌(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改知瞎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1、有“七絕圣手”之稱的詩人是:唐代詩人王昌齡。
2、王昌齡被稱為“七絕圣手”的原因:
唐代杰出的邊塞詩人,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樂的七言絕句。內容基本上選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詩歌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于王昌齡的詩歌最專于七絕,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稱其為“七絕圣手”。
3、王昌齡的生平簡介: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陜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一生只做過中下級官吏,安史之亂時,于還江寧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詩以寫宮怨、邊塞、送別為佳,尤長于七絕,有“七絕圣手”之稱,時人推為“詩家天子”。
唐代詩人中,被稱為“七絕圣手”的是王昌齡。王昌齡,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王昌齡的邊塞詩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
王昌齡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龍標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授汜水縣尉,坐事流放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的詩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抒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
王昌齡的詩歌從語象選擇、句式運用到語句組合三方面都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勁健的語言藝術風格的追求。在語象選擇方面,王昌齡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了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
被稱為七絕圣手的是王昌齡。王昌齡字少伯。京兆萬年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后改授汜水尉,遷江寧丞,再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爆發后,被刺史閭五曉所殺。
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與當世的著名詩人幾乎都有交游,李白、岑參、孟浩然等都有贈他的詩篇。時人目之為“詩家天子”,其在詩壇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成就
他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邊塞詩、閨情宮怨詩和送別詩。邊塞詩以《出塞》、《從軍行》最有名;閨情宮怨詩則以《閨怨》、《長信秋詞》為代表作;送別詩中聲名最著者為《芙蓉樓送辛漸》,以“一片冰心在玉壺”來比擬自身的高潔,很為世人所稱道。
擅寫五言古詩和五七言絕句。七絕成就最高,數量也多至七十余首,約為存詩的少半。《出塞》一詩被前人評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他在七絕上的成就,只有李白能與之抗衡。明王世貞論盛唐七絕,列二人之作為“神品”。語言精煉,形象鮮明,委婉多風,含蓄不盡是他詩歌的主要特色。存詩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詩》編為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