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教育什么叫教學質量工程項目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什么叫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教學質量可以籠統地講即是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所達到的水平。而教學質量管理就是通過有效的管理、協調和控制促使教學效果達到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規定的要求。很顯然學校如果只有教學計劃管理、教學組織管理而無教學質量管理那么教學過程管理將是不完整的,因為檢驗教學過程管理有效與否的標志之一就是教學質量問題。
教學質量的讀音是jiāo xué zhì liàng 。
教學質量是指對老師的學術業務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進行評價。教育測量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如何評價教學質量,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與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如前期各課程的教學質量、本門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互相配合、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素質及學習態度等。
教學質量評價(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教育測量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如何評價教學質量,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與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如前期各課程的教學質量、本門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互相配合、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素質及學習態度等.。
教師的教學效果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而教學效果又應該從各個教學環節(如課堂講授、習題課、實驗課、課堂討論、輔導答疑、教書育人等)作全面衡量.。
教師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三個方面選擇合理的考核指標:。
1.教師的學術業務水平.如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對重點、難點掌握的準確程度,組織課堂討論、選用編寫教材、選習題及試題的水平等方面.。
2.教師的教學方法.如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的講授方法是否恰當,是否結合學生實際,是否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及能否妥善組織各個教學環節,承前啟后及啟發式教學方式運用得如何,表達與板書是否清楚與有條理等.。
3.教師的教學態度.如是否認真備課,是否執行教學計劃,能否不斷改進教學、更新教學內容,能否既教書又育人等.。
對于評價教學效果的各項考核指標,可采用加權記分法.學術業務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三方面,如對基礎課可用權重4:3,3;對專業課可用權重5:3:2.對于各項具體指標,也可用加權記分,由教師及學生組成評審組,得出一門課程教學的總得分。
2003年。教學質量的提出,是中央教育部于2003年提出的,旨在督促和監管教學過程當中的問題。教學質量是指教學水平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優劣,或者說是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的條件下,學生發展變化達到某一標準的程度。
?我認為:教學質量體現在學生的行為上(即德與能,也就是說品德如何,做人如何,會不會自己學習等),體現在學生的發展上(有沒有比原先進步,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只有學生自由、自主、全面、健康的發展,才是我們講的高教學質量。離開了學生自由、自主、全面、健康的發展而談什么教學質量,都是偽教學質量,都是不人道的,都是在對孩子的犯罪!
所以我無法同意“無論素質教育搞得轟轟烈烈,我們老師的責任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說法。我們的古人都知道“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責任,而“傳道”是放在首位的。老師的責任,首先是“傳道”,其次才是“授業、解惑”,才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可以這樣說,“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只是老師責任的一小部分,而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傳道”,而不是其他。那么,在今天,傳什么道?作為教師,在今天傳的道是:(1)做公民的道理(學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公民);(2)學習的方法(學如何學好);(3)好習慣的養成;(4)學習興趣的培養(為終生學習打底)。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質量?就字解詞,教育,教書育人,其實就是教育教學即教和學,質,就是我們要教學什么東西;量,就是我們能教學多少。如果,我們老師,我們學校勞心費力教了好多年,我們學生吃苦受累地學了好多年,結果好多學生走上社會卻發現:有一大半(據說有人在上海給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后學生做調查,竟然有很多學生不無氣憤地說他們學過的知識有80%基本用不上。)都用不著,那我們絞盡腦汁地去提高這樣的教育教學質量還有何意義?所以,教育質量,關鍵就是我們應該教學什么東西?學生學會掌握多少、有了哪些具體的長進?然而,要弄明白,我們到底應該教學些什么,那我們首先必須弄清楚:教育教學的目的,學生為什么學?老師為什么教?政府和社會為什么做教育?
學生上學,老師教書,國家辦教育;多少年來,好像早以成了天經地義的事,很少有人去深究:學生上學為了什么?學生為什么要上學?家長送孩子上學是為了什么?家長為什么要送孩子上學?老師教書為了什么?老師為什么要教書?國家辦教育是為了什么?國家為什么要辦教育?社會支持教育是為了什么?社會為什么要支持教育?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好多人好像都明白,又好多都說不清楚。
其實,學生上學是為了學知識、品德、本領,讓自己現在能更好地生活、將來能一輩子幸福。家長送孩子上學是不應該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為自己增光添彩,為讓自己老來能有所依靠,更應該為孩子的一輩子快樂;老師教書,把自己可以教人的學識、本領、品行、思想傳給學生,是為多數學生的一生幸福,更是為老師自己的一生幸福。國家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出一批各個行業的精英領袖來引領社會各方面的健康而快速地發展,是為了培養出一大批品行端正的社會公民來支撐社會的健康而快速地發展,讓社會多數人受益!這也正是社會支持教育、想把教育辦好的原因。因為了教育辦好了,將對全社會的大多數人都有好處;教育辦不好,全社會的大多數人都受到拖累。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多數學生的現在和將來都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為多數學生的一輩子快樂;為社會的現在和將來都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為多數人現在將來一輩子快樂。
所以,我個人認為:教育質量,其實很簡單!主要看我們通過教育教學,學生的知識、品德、本領,讓自己將來能更好地生活將來能一輩子幸福的知識、品行、本領、思想有多少長進。對社會多數人的一輩子幸福有用有益有趣的知識、本事、方法、思想、品行有多少長進。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質量!這才是對多數學生的一輩子幸福、對社會多數人的一輩子幸福切實有益的教育教學質量!
能引領多數學生身體強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興趣高雅,就是有教育教學質量!就是對多數學生的一輩子幸福、對社會多數人的一輩子幸福切實有益的教育教學質量!
所以,衡量教育是非好壞、教育教學質量高低的最根本標準就是看:你的教育、你學校的教育,你主管的教育,對多數學生的一輩子幸福、對社會多數人的一輩子幸福有好處,還是有壞處,是多還是少!
學生成績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準繩。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老師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教學成績卻每年落在別人之后;有的教師課上得好,教學水平高,而教學成績卻總是差強人意。有人說,教學成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生源、基礎、班風、學風、管理以及家長不重視、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走教現象嚴重等等,這些因素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從縱向比較的角度看,一個教師如果在一段時間內不能提高教學成績的話,就是教學的失敗。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呢?
1、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入迷,才能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引發學習動機,調動其積極性。
2、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能力。
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學知識”,“會學知識”。我在英語教學中一般采取這種方法:“預習——聽講——質疑——練習——拓展”。也就是:“讀——聽——說——再讀——寫”。第一步讀,初讀,將自己不會的記錄下來,做好下一步聽課的準備。第二步聽,聽明白。第三步,課上發言,說自己的見解,體會看法,質疑交流。第三步再讀課文,回顧歸納所學。最后寫,動手將能力落實到手上。這樣,巧設計、善挖掘、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學生不斷的積累了知識,形成能力,切實提高了成績。
3、注意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中心環節。教學質量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課堂管理。我在講授新課時,針對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等特點,盡量不讓學生邊看課本邊聽課,做什么事情動作統一。例如:在聽講時,不讓學生看課本,通過老師的講解,提高練習等手段來達到教學效果。新授講完后,再讓學生統一打開課本的哪一頁,第幾信息窗,這就是老師今天講的新知識。在做練習時也要動作統一,老師巡視全班學生做題情況,通過回收的反饋信息,來證實這節課是否達到了教學目的。如果發現多數學生某一道題錯的比較多,這時,叫學生放下手中的筆,(這個時候要留給學生一點時間)再次聽老師講解。一節課哪怕是少講幾道題,少做幾個練習,也要讓學生精力集中,動作統一。
因此,要抓好課堂教學管理,必須采取一些正確的管理方法。譬如:對注意力分散,搞小動作的學生,我是走下講臺,到他的座位旁邊停一會兒,以引起注意,或用眼光看著這些學生10秒左右,并且此舉對其他學生也是一次警告。上課時,教師的目光應落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不集中精力聽講的學生,要及時提醒,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予以糾正。
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尊重、理解、信任、愛護每一名學生,注重與學生情感交流和勾通。當學生的行為出現偏差時,要多做換位思考,多講道理,講究教育的藝術。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和學識水平,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從”,教師要通過苦練內功博得學生佩服和信任,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有關研究表明,凡是師德師能水平高,與學生關系親密的教師,其教學成績一般也較高。
要扎實做好本職工作,提高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常規教學水平。
備、教、批、輔、考是教學常規的基本環節,少了哪一個環節或者哪一個環節工作不細致,提高教學成績就成為一句空話。備不好課就上不好課,課堂效率就低,教學成績的提高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作業批改不細致、輔導不到位、考試作弊,則難以準確反饋學生學習的信息,教學則會變得盲目、無目的、無重點。尤其是課堂教學,必須牢固樹立目標意識、效率意識、學法指導意識、學生參與意識和全員達標意識,不讓學生留下知識和能力的夾生飯,保證讓學生每一節課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事實證明,凡是工作態度扎實、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高、課下通過作業、輔導、考試及時反饋、及時補求學生知識缺陷的教師,即使教學水平一般,其教學成績也較高。尤其是認真輔導學生。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輔導方法,對那些接受能力強、課本作業不夠做的學生,給他們補一些難度較大的習題,適當再留一些綜合性的作業,讓他們“吃得飽”,同時給他們有計劃地開辟新的領域。對于中等生,使他們“吃得好”,掌握必要的教材知識。對于接受能力差,底子弱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個別輔導、講解,給他們吃偏飯,使他們“吃得了”。就是讓他們“吃得少點,而次數多點”,以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或給后進生找對子,叫好生一幫一,抓兩頭帶中間,達到全面開花。
還要做到“教”與“研”結合。
有人說“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教師只知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復自己的工作,埋頭苦教,而不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一番理性的思考和經驗的提升,即使花費了很大的力氣,也只能成為一個“教書匠”,其教學成績也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教師的研究不同教育理論家的研究,是一種通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實踐、反思,不斷尋求提高教學實踐能力的行動研究,不需要通過哪一級的專家鑒定,也不一定非要發表文章、寫出論著,只要解決了教學的現實問題,提高了自身業務水平和教學成績即可。并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夠成為教育家,但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成為一名反思者、改進者,“茍日新,日日新”,教師每天的每一堂課、每一次輔導,都要給學生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二者的區別是意思不同和展現方式不同。
1、方式不同:教學質量標準是為衡量教學應達到的目標而制定的具體明確的標準;教學效果指的是學校尤其是老師在對學生實施教學過程后取得的成效。
2、展現方式不同:教學質量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是教學結果。
中小學階段的課堂中,學生注意力無法一直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導致課堂質量不高,學習效果不好,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好老師們的主觀能動性,來盡量的提高學生們的課堂注意力。而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前提,一篇特別有吸引力的高質量的教學設計,不僅僅會吸引老師們的眼球,運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更為深得學生們的喜愛。那么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該如何設計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呢?。
首先是導入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本節課之前就需要了解本節課的內容可以與什么相聯系,這些相聯系的內容中,哪些是學生比較感興趣并且適合于本階段的學生的。并且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好本部分的內容,可以設置懸念或者是科技前沿,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其次是評價語。學生的課堂發言之后,老師不可避免地要進行評價。如果我們能預測到學生的回答是針對教學內容的前沿知識、之前學過的舊知識、還是有創新性的思維等方面并能做出具體的針對性的評價,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并且樂于繼續進行本堂課的學習。
再次是“問題情境”。大量的課堂實錄發現,設計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情景,有利于引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心理意向,那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就需要我們充分創設好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問題情景。
最后是教學方法。最后說教學方法,并不是因為教學方法不重要,而是因為教學方法的選擇需要我們有一定的課堂經驗。正確、新穎、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的吸引學生并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我們對于教學設計的內容的邏輯性、啟發性、系統性以及語言的表達等方面要最大程度的選擇適合學生的,而不僅僅是適合老師的。
希望通過上述建議,能夠幫助大家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的質量!。
教育質量就是學校的生命。沒有了生命,“生物體”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同樣,沒有了質量、沒有了對高質量的追求,學校也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失去了辦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