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1育兒又溫順又可愛的恐龍是什么恐龍圖片及名字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又溫順又可愛的恐龍是什么恐龍圖片及名字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又溫順又可愛的恐龍是什么恐龍圖片大全,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巨椎龍(又名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于早侏羅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身長4到6米,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腕龍-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于晚侏羅紀,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
一頭25米長的成年腕龍,能把腦袋抬到距離地面13米的位置,相當于4層樓的高度。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雷龍(又名迷惑龍)重量達30噸,據阿根廷新發現的恐龍大腿骨頭,身高為4-5.5米高,身長為35米左右。這只恐龍比此前發現的最大生物還要重1.55萬磅(約7噸)。不過迷惑龍是較溫和的食草動物。
而它身體后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后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可謂高聳入云。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結隊而行。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三角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6—8米、高2.4-2.8米、重5—10噸。他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
雖然沒有發現過三角龍的完整骨骸,他們仍因大量從1887年起發現的部份骨骸標本而著名。這也是十大最強食植恐龍排名中最強的一個,可以吊打霸王龍。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橡樹龍-橡樹龍長3.5米 100公斤。橡樹龍是一種食草性恐龍,有可能是群居的。像現在的鹿一樣,它也是快跑能手,當遭受到任何一種殘暴的食肉恐龍的威脅時,它都能用長長的后腿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它擁有長而有力的后腿,其前肢較短,有五根長指,角質的嘴巴類似鳥喙,沒有牙齒,但有鋒利的頰牙。橡樹龍能用后肢迅速地奔跑,并用堅硬的尾巴保持平衡。它的眼睛很大,前面有一根特殊的骨頭以托起眼球和眼睛周圍的皮膚。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棱齒龍是一種敏捷,小型鳥腳類恐龍,具有敏銳的視力。棱齒龍全長2米左右,臀高約1米,有些長達9米,有禽龍那么大,后肢修長,嘴喙狹窄銳利,便于咬食樹木枝葉,前肢末端有5根粗短的手指,并有銳利的爪子,據推斷,奔跑速度很快。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阿根廷龍屬于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 命名十分簡單, 意思是在阿根廷發現的恐龍。生存年代: 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阿爾布階-9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陸地恐龍之一。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圓頂龍-圓頂龍(學名Camarasaurus)是已經滅絕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下目恐龍,成年體型約20米長,體重50噸。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御掠食者的攻擊,大約12公尺長和7公尺高,重達4 噸。
研究認為它們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龍)食草動物一同生活。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梁龍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梁龍生活于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左右。鼻孔位于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抬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面積的。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溫順可愛的恐龍有如下:
首先來看看巨無霸福特拉法爾龍--幾乎絕跡于地球上,福特拉法爾龍由 160多種獸骨組成,它有張無畏的獸面,卻又天生溫順可愛,將它叫做 世界上最溫順的最大動物也不為過。
另外還有一種非洲的溫順恐龍-- 小非洲劍龍,它是一種屬于小型劍龍類的恐龍,它擁有強健的前肢,而且還有一張可愛的獸臉,它性格溫順,而且受到許多孩子的喜愛。
此外,發掘于澳大利亞的海蛤龍也是一種溫順可愛的恐龍。海蛤龍又稱聒噪龍,擁有身軀體型巨大的本質,它的頜部充滿著溫順的美感,不僅受到了小孩的喜愛,也為科學家們帶來了新的洞見。
此外,一種可愛而古老的恐龍--腔腸龍,它的外形有些類似于魚類,但是擁有無數特殊的角落和鰾突起,同時只是一種溫順可愛的恐龍,它擁有一種沒有威脅性的外表,而且體型極為小巧,使它受到了許多動物愛好者的喜愛。
這些溫順可愛的恐龍既有利于孩子們了解科學知識,也為動物愛好者們帶來了星星般的啟迪。隨著科學發展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溫順可愛的恐龍都被發現,
今后會有更多驚奇的發現,尤其是不可思議的恐龍。
慈母龍
慈母龍英文名(maiasaura)的含義是“好媽媽蜥蜴”。1979年在美國蒙大拿,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恐龍窩,其中有小恐龍的骨架。于是他們把這種恐龍命名為慈母龍。
慈母龍是植食性恐龍,也叫食草恐龍,主要以植物為食,包括各種蕨類和樹葉。慈母龍的體形:巨型恐龍,體長9米在目前已知的 768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187位。與慈母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側空龍,文雅龍,氣腔龍,非洲獵龍,獨龍,博妮塔龍等。
擴展資料
慈母龍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其骨架被發掘近于碗狀土丘窩巢附近。巢內十五只幼體,幼體大約一個月大,它們的牙齒已磨損,驗證母親照料幼體,或者將食物帶到巢內,或者帶它們到巢外覓食再回到窩巢。許多的巢分布在附近推測是幼體照料的地方。
在這個證據發現之前,大多數的古生物學者多認為恐龍留下其幼體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一樣。在一次大災難中,一群慈母龍被一次火山爆發的灰燼所埋藏。骨骼分布在大約二點六平方公里范圍之內,據估算這一群可達十三萬五千只恐龍!現在的爬蟲類在產卵之后大多數一走了之,不會像哺乳類或鳥類一樣照顧剛出生的小孩,但是在1978年科學家發現有一種恐龍竟會在下蛋之后照顧并喂養小恐龍,于是便將之取名為慈母龍。
以前受電影影響,在刻板印象中很多恐龍都是兇猛無比,就像霸王龍,真是童年噩夢。但是,在陪孩子看他喜歡的恐龍科普書的過程中才知道,在中生代很多恐龍都是非常溫順的。
其中,在天星教育的《恐龍有話說》中有提到,這些性格溫順的恐龍一般都是吃植物的,比如大名鼎鼎的腕龍、梁龍、馬門溪龍、圓頂龍等等。并且,這些大塊頭雖然體形巨大,看著非常魁梧壯觀,但它們作為真正的素食主義者,沒有特別的防御武器,都是性格溫順的“大可愛”,沒什么攻擊性。
最兇猛最溫順的恐龍:
一、最兇猛的恐龍:霸王龍
霸王龍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霸王龍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
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所有的恐龍在霸王龍面前都無法逃脫,因為它那鋒利的牙齒和驚人的咬合力能瞬間撕裂所有獵物。
二、最溫順的恐龍:慈母龍
1979年在美國蒙大拿,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恐龍窩,其中有小恐龍的骨架。于是他們把這種恐龍命名為慈母龍。它們的臉和鴨子很像,跑起來的速度很快,有著長長的尾巴。它們是群居恐龍,通產會很慈愛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小慈母龍長30厘米。
慈母龍的前腿比后腿短。它們有條長尾巴。慈母龍用四條腿走路,跑步時用兩條腿,它們跑得很快。
最小的恐龍:美頜龍
美頜龍是一種體型很小的獸腳類恐龍,其化石發現于歐洲地區,生存年代為晚侏羅世。直到1990年之前,美頜龍一直都是體型最小的獸腳類恐龍。
以現在的知識體系來看,美頜龍所屬的美頜龍類在虛骨龍類里算是比較原始的一支,它們的親緣關系遠不如伶盜龍,恐爪龍與鳥類的親緣關系近。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美頜龍都被認為是始祖鳥的近親,并引出了鳥類恐龍起源學說。
在今天,得益于更多獸腳類恐龍的發現以及基于大矩陣的系統發育框架的建立,鳥類恐龍起源學說已經由一個假說轉變為具有堅實證據支撐的理論。而作為這一理論的開端,美頜龍的發現和研究也算是有里程碑式意義的。
1、昆卡獵龍
駱駝具有駝峰,看起來就像是駝背一樣,其實有些恐龍的背上也長有看起來像是駝峰一樣結構,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西班牙的肉食恐龍昆卡獵龍就像是白堊紀的駝背獵人。
昆卡獵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臀部前端的兩節脊椎特別高而脊椎上方具有高而狹窄的突出部,就好像駝背一樣的凸起。駝背結構就成為昆卡獵龍的辨識標志。但是古生物學家目前無法確定這一結構的作用。
2、羽暴龍
暴龍,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是恐龍時代里經典的代表角色。不過大部分對暴龍的印象一向都是光滑的皮膚吧。其實暴龍里有個特殊的飄發哥存在。
羽暴龍就是這種很特別的暴龍。羽暴龍意思為帶羽暴君,又名羽王龍,聽名字就知道是全身覆蓋羽毛的暴龍,生存于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同時也是目前發現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龍,而演化成有羽毛的原因,可能是白堊紀的中國東北平均氣溫相當寒冷。
3、巨盜龍
巨盜龍屬名的意思為巨大的盜賊,是偷蛋龍科下的一屬恐龍。成年體的巨盜龍長度大約8公尺,體重1.4公噸,是偷蛋龍類恐龍里面目前已知最大的一種,長相怪異,奔跑速度很快,而且是一種很聰明的恐龍。巨盜龍的食性雖然仍然是個謎,但他的大指爪在草食動物是十分罕見的。
4、蜥結龍
蜥結龍學名的意思位有甲盾蜥蜴,聽名字就知道身上覆蓋著裝甲,蜥結龍是結節龍科中最早出現的,也是最原始的成員,生存于早白堊紀的北美洲,它具有肩部骨板,在肩膀,背部尾巴上覆蓋著角質外層的骨錐。
5、青島龍
鴨嘴龍科的恐龍,顧名思義,就是嘴巴像現代的鴨子一樣,有特殊扁平的構造,是當時一些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其中有個在中國發現了青島龍外形非常的有趣。青島龍是種生存于白堊紀晚期的中國鴨嘴龍科恐龍,它們體積和重量在鴨嘴龍科里面都算是非常大的一種。
6、華麗角龍
角龍科恐龍特色就是頭上有著大大的頭盾,還有許多不同的角龍是草食性恐龍經典的代表就是之一。其中華麗角龍不止名字特別,長相也是很有趣。
華麗角龍的頭顱骨有很多隆起部,是已知的恐龍中最多的。眼睛上的額角很修長及尖銳,向頭部兩側伸出后向下彎,額角的方向與其他角龍不同。
恐龍名稱大全及圖片:
1.巨齒龍科是一群中型到大型(身長60公分到3公尺長)、矮胖、早期的草食性爬蟲類,生存于二迭紀。
這些長相不太討好的爬蟲類有非常大的身體(重達600公斤)、強壯的腳臂、寬大的腳掌,與短尾巴。它們由皮膚上骨質的鱗甲所保護,形成對掠食者的防護。但它們最奇特的是由奇特的突起物與隆起物所裝飾的笨重頭骨。
2.建設氣龍是一種小型的侏羅紀食肉性恐龍,體長4米,重約130-140公斤。其主要特點是頭大而輕穎,側扁尖銳的牙齒呈匕首狀,頸子短,尾巴長,前肢短小靈活,后肢強壯有力,趾端長有尖銳的利爪,善于兩足快速奔跑,捕食其他動物,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可怖的捕獵者。
3.異特龍科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雙孔亞綱,蜥臀目,獸腳亞目中的一科,是晚侏羅世最可怕的掠食者,主要成員包括異特龍、食蜥龍、依潘龍等。是異特龍超科的一員,與鯊齒龍科和中華盜龍科有親緣關系。
4.迅足龍(學名Velocipes)是三疊紀晚期可能屬于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它的化石在德國發現。由于它的化石保存得很差,使得鑒定的工作很困難,故對它的認識很少。
5.虛骨龍科(Coeluridae)是群小型、肉食性恐龍,生存于晚侏羅紀。該分類在過去是個復系群分類。許多年來,任何沒有分類的小型侏?紀與白堊紀獸腳亞目恐龍,都被分類于虛骨龍科,使得虛骨龍科有許多彼此沒有關系的屬。
6.鄯善龍這是一種小型獸腳類肉食性恐龍。它身長約2米,軀體輕巧,活動靈活。它的頭骨大小、高度適中,有兩個眼孔。
7.暴龍科(Tyrannosaurus)是一個廣泛稱謂,是指那些頭部巨大,前肢短小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最后的食肉性恐龍之一。暴龍科所有成員除了分布的地域、年代、個頭大小等些許不同外,都具有相同特征。
8.似鳥龍是白堊紀晚期的一種獸腳類恐龍,它們主要生活在美國、加拿大等北美洲地區。因為長得和大型鳥類非常像,所以才有了“似鳥龍”這個名字。
似鳥龍的外形和大型的鳥類,如鴕鳥、鵜鶘等很接近,只是它們還保留著長長的尾巴。似鳥龍的頭部比較小,眼睛很大,所以視野開闊,有良好的視力。高大輕巧的體形和強有力的三趾能夠讓它們飛快地奔跑。
9.馳龍科(Dromaeosauridae)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又譯奔龍科。它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于白堊紀。
馳龍科的化石被發現于北美洲、歐洲、北非、日本、中國、蒙古、馬達加斯加、阿根廷、以及南極洲等地。
它們首次出現于中侏羅紀巴通階,約1億6400萬年前,并且存活到白堊紀末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6550萬年前,記存活時間超過1億年。
10.傷齒龍科(Troodontidae)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在20世紀,傷齒龍科的化石很少發現而且零碎,因此它們曾多次被分類于虛骨龍類的幾乎每個主要支系里。
恐龍是怎樣繁殖的?
爬行動物是產卵的,科學家不只找到了恐龍的遺骨,還找到了它們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
長頸龍(Tanystropheus)是種生存于中三疊紀的爬行動物,身長約6公尺(20呎)。主要的特征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公尺(10呎),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盡管頸部如此長,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長頸龍的化石發現于歐洲與中東。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于晚侏羅紀,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名字的原意為“頭部像手腕的蜥蜴”。
暴龍科、似鳥龍、竊蛋龍科、艾里克敏捷龍、巨型祿豐龍等。
1、暴龍科
暴龍科的主要特征在于寬大沉重的顱骨、短而有力的頸部,以及退化的二指手臂。全世界最完整的暴龍科化石為稱為“Jane”,是一支年輕的霸王龍(T. rex)。暴龍科恐龍最重15噸,長度最多15米,生活于白堊紀晚期。化石可見于西歐、北美、中亞以及東亞,各地物種不盡相同。
2、似鳥龍
似鳥龍下目(ornithomimosauria)又稱似鳥龍類,是獸腳類恐龍中的一支,正如其名,似鳥龍類恐龍與大型鳥類,如鴕鳥、鵜鶘,在形態上相當接近,只是它還保留長長的尾巴。它們的頭部較小,其中多數種類上下頜無齒,有一雙大大的眼睛,所以視野開闊,有良好的視力。
似鳥龍類的體型高大,輕巧苗條,強有力的三趾腳使它們能高速奔跑;而細長、頂端有爪的前肢可以捕抓食物。
3、竊蛋龍科
竊蛋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手盜龍類恐龍,具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嘴部沒有牙齒,某些物種具有纖細的頭冠。偷蛋龍科的化石主要被發現于蒙古與中國的戈壁沙漠,但是單足龍亞科、更原始的小獵龍可能屬于偷蛋龍科。
4、艾里克敏捷龍
根據普遍性小型獸腳類的研究,包括它們的行走移動印痕化石分析,推測這些小型肉食類成群結隊掠食大型的獵物,就像今天哺乳類中的狐貍獵食方式。
因此,這群小型獸腳類恐龍在覓食的利益上,或許建構了社會群體的行為方式。艾里克敏捷龍的牙齒較恐爪龍粗短,體形也應比恐爪龍粗壯。
5、巨型祿豐龍
巨型祿豐龍具有細小的頭顱和相當長的頸,前肢短小,后肢粗壯,能以兩腿直立行走,尾巴粗大,可于奔跑時起平衡作用。身體比較笨重。后腿強壯,能直立行走。
1、建設氣龍。是一種小型的原始食肉性恐龍,體長4米,重約130-140公斤。其主要特點是頭大而輕穎,側扁尖銳的牙齒呈匕首狀,頸子短,后肢強壯有力,趾端長有尖銳的利爪,善于兩足快速奔跑,捕食其他動物,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可怖的捕獵者。
2、甘氏四川龍。四川龍(學名Szechuanosaurus)是一屬中華盜龍科恐龍。它生存于侏羅紀晚期的亞洲。它的外表有點像小型的異特龍,體重約100-150公斤,身長約8米。
3、石油克拉瑪依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次亞目、異特龍科、克拉瑪依龍的一個種。肉食性,體長約6米,生活在白堊紀早期,主要分布在中國,化石發現于新疆的鄂爾多斯盆地,材料是一些頜骨的碎片。克拉瑪依龍是白堊紀早期一種大型的食肉類恐龍。
4、暴龍科。是一個廣泛稱謂,是指那些頭部巨大,前肢短小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最后的食肉性恐龍之一。暴龍科所有成員除了分布的地域、年代、個頭大小等些許不同外,都具有相同特征,其中最大的是雷克斯暴龍。
5、馳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它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于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里,它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
擴展資料:
主要區別: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龍都具有往前突出的恥骨,而鳥臀目恐龍的每根恥骨都向后傾斜。除臀部結構不同外,兩類恐龍在生活及行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龍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腳類恐龍,以及幾乎用兩肢行走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
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于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于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陸地動物——易碎雙腔龍。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大多為肉食性,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里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暴龍是著名代表,其余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棘龍等也頗具名氣。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