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育兒孔子的學生誰是個非常注重反思的人物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孔子的學生誰是個非常注重反思的人物,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的意思:看見別人有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錯,就應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典故:
曾子自省: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叫曾參。他是個非常注重道德修養的人。他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總是對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我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事做得有意義?做錯事情了嗎?給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要學習的東西都掌握了嗎?正是他的這種勤于反思,時時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的精神,使得曾參成了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成了一個愛人尊敬的人。
說的是顏回.
典故是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意思大致是:先師說:“我向顏回講授,一整天下來他從不提出異議和疑問,象是蠢笨的樣子.我在他回去后考察他日常生活的言行,他在現實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作為能夠發揮所我所講授的知識與經驗,顏回啊----他并不蠢笨.”
附:
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今屬山東)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帝王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山東省泗水縣泉林鎮卞橋人)."孔門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衛出公姬輒,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人物生平
編輯
出身貧微
仲由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甚至據不可考之傳言,常吃野菜充饑[2] 。
。拜入孔門之前,《史記》記載,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后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3] 。
。
師從孔子
仲由為人伉直魯莽,敢于對孔子提出批評,勇于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同時這一評價所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干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請禱”。但對待同一事物的對錯,如果有他不同的觀點,他也會提出來,與宰予,顏回不同,從不隱瞞。如孔子見南子時,子路不高興[4] 。
,因為南子“美而好淫”;當孔子談“正名”時,他就說孔子太迂闊,他甚至認為讀書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徑,“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如此坦誠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沒有的。孔子說過: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5] 。
一般聽到這個訴訟案件,都要聽兩面之詞,原告、被告都講完畢后才能判斷。
但是子路不一樣,他聽到一面之詞就知道誰對誰錯,因為他腦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來判斷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剛毅、公正的謀斷下,涉案眾人都非常信服。[6] 。
孔子常與弟子談志向,每次仲由都搶先發言,而且多數是談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別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對子路說:“你喜歡什么?”子路(對孔子)說:“喜歡長劍。”[7] 。
孔子周游列國時,仲由和顏回等人始終跟隨孔子,由于他極勇武,實際上起了保衛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評價子路這個朋友的忠誠時說:“自從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沒有再聽到的惡意的言辭。”[8] 。
子路侵官
據后人說: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首長,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個月以內開通一條運河。古代生產力低下,季家這個命令,對老百姓來說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區內正管到這件事,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費又不夠,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貼上,乃至從家里弄糧食來,供給大家吃。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鍋砸破。子路是個急脾氣,跑去跟老師吵架,對孔子說,你天天教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對我了,還教子貢來搗亂。孔子就說,子路!你不要糊涂,當了君王的人,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以內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普通一般人,愛自己的家人,超過了范圍的仁義,雖然仁義之舉,但是侵犯了別人的權威,所以你錯了。
原文:
議曰:昔仲由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長溝,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以餉溝者,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曰: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是曰侵官。《反經》[9] 。
君子死,冠不免
享年是六十三歲。
仲由初仕魯,后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10] 。
,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仲由在外聞訊后,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系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1] 。
經釋:重視個人榮譽,軍旗在則人在,軍旗亡則人亡,很正常。
或,孔子希望仲由能夠注意衣裝打扮,這樣才能符合士族地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雖然知道巧言令色,鮮矣仁,但還是”席不正,不食“,讓自己舉止得體。
他用一命換取退出政治紛爭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結果,是最無奈的辦法。
主要成就
無宿諾
仲由一生追隨孔子,保護孔子,積極。
捍衛或努力實踐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儒家的貢獻、對后代的影響也是很大,為子至孝,善政為民,誠實守信,忠義仁勇,聞過則喜,聞善則行,見義必為,見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間潤澤華夏,位列十哲,世稱先賢。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事親極孝,剛猛勇敢,性格爽朗,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很尊敬師長,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子路后在衛國的蒯聵之亂殉難,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12] 。
。
唐玄宗尊之為“衛侯”,宋真宗加封為“河內公”,宋度宗又尊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為親負米
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政治才干
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
孔子曾多次談到他擅長“政事”,并向人介紹說:對于子路,可以任命他來治理千乘之國的軍事后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不知道 。
。他開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魯國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時候。最初,他在季孫氏那里干點小事,后來得到信任,升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總管。其后,還做過“費宰”。
在孔子周游列國客居衛國時,他做了衛國實際掌權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績,深得孔子稱贊。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過,入境而善之說:‘好啊!由嚴肅而相信了!’進入城邑說:‘好啊!由忠信以寬容了!’到庭院說:‘好啊!通過觀察來判斷了!’”。
小邾國一名叫射的人,帶領句繹的人來投奔魯國,專門指名叫仲由代表魯國出來定盟約,而其他人一概不信。用冉求的話說就是,“千乘之國不相信盟誓,而相信你說的話。
”。可是仲由堅辭不干,原因是不能鼓勵小邾射干背叛國家這種不義之事。在衛國當蒲大夫時,仲由組織興修水利,他體恤民工勞動艱苦,下令“給人一筐飯,一壺水”
。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他主張“仁義的人,與天下人共同擁有,共同利益的原因”
。
孔子認為,正是因為仲由做到了這些,才使得“民盡力”、“民不偷”、“民不擾”,而國家富強,這顯然是對仲由政績的極高評價。
子路墳
編輯
子路墳,亦稱仲由墓,位于濮陽縣城北5公里,今京開大道西側,其西南半華里是戚城遺址。相傳戚城曾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稱孔悝城。墳的東北1華里有蒯聵臺遺跡。
仲由墓直徑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磚砌成的圍墻。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再往南有石象生、衛國公石坊、石闕和望柱,有四通明清兩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兩旁。其路東側有一巨碑,上書“仲夫子落纓處”。墓園原來翠柏蔥郁,大者可二人合抱,惜全毀于1958年。再往前南為墓祠,其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酸覆頂,宏偉壯觀。還有東西兩廡享堂,內有明、清兩代碑刻題詠二十來方,多刻文人官紳贊頌仲夫子的詩詞歌賦。
子路墓祠是濮陽市區一處重要名勝古跡,其始建年代不詳,據《水經注·河水》所載戚城東有“子路冢”,說明在1400年前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已確認這里就是子路的葬所。
仲由墓曾被盜掘,墓室內有殘鐵劍一把,陶壺、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為夯打,
子路墳
墓室為繩紋小磚券砌。專家認為此墓始建于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之西漢中葉。以后歷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側。
1991年至1992年,濮陽市人民政府對子路墓祠進行了全面整修復原。整修后的享殿、兩廂房、山門、石碑坊皆為明清風格。大殿為綠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式仿明建筑,面闊。
五間,進深三間,三交六木宛 。
雪花窗欞。四周有石欄桿環繞。兩廂房,面闊十一間,為硬山前抱廈式仿明建筑。山門亦為綠琉璃瓦、面闊三間的仿明式建筑,子路墓祠,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為典型的陵墓式建筑。
后裔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長孫仲基隨康王趙構從濟州南渡,以軍功授臺州知府,后定居吳江膳字圩,即今盛澤鎮。宋高宗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詔在盛澤鎮劃地百畝,修建御賜河內公廟,宋高宗親撰匾額與廟記。
建炎戊申年,仲子世家四十九世嫡長孫大宗主仲基攜胞仲琪、仲祺南渡之后。其后裔被后世家譜家志稱為江南大宗。
江南大宗逐漸發展壯大,并播遷各地,截止到清朝末年,后裔已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東、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地。至今更是散居全國,甚至遠居海外。近千年來,江南大宗后裔繼承先賢仲子的傳統品格,不斷進取,聞達不斷。不論是在政界還是在文化界,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孔子評價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死后,孔子還是非常傷心,有覆醢之舉(吃飯時,見到肉醬將其蓋上,不忍食用)。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間。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閔損幼年時母親去世,父親為了照顧閔...很恰當地證明了只要用真誠的心去孝順、去愛人,什么樣的父母、什么樣的人都會變好...孔子總結其門生的特長時, 【情節梗概】閔損幼年時母親去世,父親為了照顧閔損,便續娶一妻。后來繼母生了兩個弟弟,漸漸對他不好起來。父親常年在外做官,繼母便常常虐待閔損。平常什么苦活臟活都讓閔損一個人干。冬天做棉衣,繼母給其親生兒子絮絲棉,而給閔損絮蘆花。即使這樣,閔損都任勞任怨毫無怨言。父親回家省親,閔損給父親駕車同去置辦年貨,由于天冷衣薄,閔損凍得不小心掉了韁繩驚了馬,父親不解其中情由,便因此而鞭打他。不料棉衣破了從里面飛出蘆花來,父親這才恍然大悟,得知繼母虐待閔損,一怒之下,回家就要休掉繼母。而這時閔損卻急忙替繼母求情,勸父親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后母在時只有我一個人吃不飽穿不暖,若后母走了,受苦的就不只是我了,還有兩個弟弟。閔損的孝言孝行感動了父母,一家人終于冰釋前嫌,從此和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人物解讀】 閔損 整部動漫的主題是孝,是對弟子規中的六個字“親憎我,孝方賢”的具體演繹,閔損給我們表演出了孝順的方法、態度、心境以及影響力(所得的結果),他的表現很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 我們看閔損,首先最吸引人最讓人佩服的就是他的孝順與恭敬。母親去世時,閔損跪了整整一天,足見他對母親的深厚感情。閔損口頭禪是“是的,母親。”不管后母對他如何地苛刻無理他都不會起對抗或怨憤的念頭,只是順從。對應到《弟子規》里,我們可以發現閔損已經很好地做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也是生母對他的教誨,而閔損也一直恪守生母的教誨,并把教誨化為了生活習慣。也就是說閔損力行功夫是非常好的,這給予了我們修身以很深的警戒和啟示。但從力行這點來說,閔損就是我們的榜樣,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家長的榜樣。閔損善于體察父母需要,有責任心,能為整個家的和諧擔責任,為父親的幸福擔責任,甚至為虐待他的后母擔責任。后母曾經那樣的虐待他,等到父親要給閔損做主休掉后母時,閔損卻放下這所有的酸楚,真心地替后母求情。我們看他那一千古流傳的名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說得非常得體、恰當、到位、合時。這句話里,他首有先承認了后母的角色是母親,表明了他對后母真誠的恭敬心;他把后母對他的虐待只是概括為一個“寒”字,并沒太多的言辭和嚴重的講法,說話有分寸,知禮,有節制;他又很有智慧地把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放在孩子身上、放在整個家庭的前景上,從而觸碰到了父親的息怒點,讓父親沒法不考慮他所考慮的這一切。閔損真誠的一句話就把此刻父親、母親、兩個弟弟內心深處共同的律動點交接在了一起,滿足了他們無法言語的柔軟的渴望。閔損一言動三心,若沒有孝順與恭敬的品質,是很難這么圓滿的把握好這么一件比較難解決的事情的。 閔損對弟弟充滿兄長式的友愛,并不會因為母親的關系而憎惡弟弟。母親給他吃又小又澀的生蘋果,給弟弟們卻是豐潤紅甜的熟透了的蘋果,閔損挑著水從窗前經過,聽到弟弟們吃著蘋果歡快的笑聲,臉上露出了自然的欣慰的笑容,沒有缺乏關愛的失落。他以兄弟的快樂為樂,并不以自己的痛苦為苦,這就是真實的無我之境。讓自己成為別人世界里的人而不是老局限于自我境界中的人,也就是能舍棄私我、奉獻于人的好人善人。 閔損的心量也是非常大的,能忍能包容。事情呀苦難呀在他那都是瞬間的事,事到心不到,心無掛礙,不生煩惱,他提起的總是好的。他的年齡比兩個弟弟也大不了多少,也是小孩子,兩個弟弟在開心玩耍時,閔損只能砍柴劈柴擔水倒水,他把這種童心的普遍需要忍住了。他劈柴劈得累了,禁不住乏困昏倒在地上,后母卻認為他是在偷奸耍滑而打他,他不去辯白解釋,只是輕輕地把這種偏心的誤解受了埋藏在心底,忍了不論。成天干著大人干的活計,挨饑受餓勞死累活,卻能一再地堅持,忍受著生活的艱難苦痛。閔損包容、隨順了所有的不自在不如意,他把忍讓、包容、隨順這種品德已經化為習慣了,這說明閔損有顆非常清靜的心。若真修道人,不見世人過。一個人的心只有是靜定的,遇事才不會起波瀾,并能從容地化解掉而不會變成前行道路上的障礙。 真誠心也是閔損的一個很好的品德。閔損處處為人著想,發自內心地對人好,實實在在,不弄假招子。他劈柴劈得已經很饑餓了,后母給他個生蘋果,弟弟磨著要吃,他想都沒想就把蘋果轉給了弟弟,他對弟弟們的愛毫無所求,不涉及人欲,只是遵循了自然的人倫真愛。在后母這一方面,他也并沒有感化后母的想法,也就是說她對后母的順承都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在演戲,不是專門給后母看。他只是按照一個兒子應該盡力為母親做事的理念去真誠行動,然后不動聲響地讓后母悔悟。閔損最終用自己的行動感化了后母,很恰當地證明了只要用真誠的心去孝順、去愛人,什么樣的父母、什么樣的人都會變好。其實世間沒有過錯,只有迷誤。若能真誠地幫助后母這樣的迷誤的人去破開他們心頭的迷執,他們也會像出水的水晶一樣光明美麗的。 閔損的脾氣好,性格溫和,表情一貫安詳,遇困難與不平不會怨天尤人、消極氣餒,不怕受苦,很有耐力。我們看他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還能如此平和,真是難得。現在已經很缺乏這樣的孩子了,許多父母們反映他們的子女本事不大但脾氣可不小,心里稍有不快便遷怒于人,頂撞父母老師是常有的事,這種狀況很讓他們擔心。而閔損小小年紀便一派穩重,這樣的人才有魅力,才有好的發展前途,才是父母喜歡的好孩子,老師喜歡的好學生,領導喜歡的好員工。 閔損的這些良好的品德從哪來?我們大概都知道,從 “孝”品中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門一開,百善皆來。有了真誠的孝心孝行,其它的善美的品德都會自然生出。做不到孝,所有的善良都會顯得輕浮和虛偽。閔損在德行方面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與他的家教是分不開的。我們看他的家庭,首先他父親是很有情義的。父親處罰后母,亦是在教育孩子,教其為人要正當,不可歪斜,亦是承傳良善家風。閔損錯就罰閔損,后母錯就罰后母,父親總站在正義一方。父親對兒子也是慈愛的,又善于管教,這從閔損服從他父親對他的責備中可以看出來。再看閔損的母親,片中說過 “閔損的無怨無悔,完全是秉承了生母的教誨”,從閔損爬樹掉下來母親趁機教育他這事,便可見母親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這樣的嚴父慈母組合,是和諧家庭的樣本。家教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是在所有教育中處于第一位的,尤其是母教,非常關鍵,因為父親是經常不在家的。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世界上的孩子大部分能像閔損這樣,天下必定會河清海晏,和諧昌盛。 閔損孝行超群,一生物欲寡少而德行過人。蘆衣事件解決后,夫子曾稱贊他說:“孝哉閔子蹇!人不間于父母昆弟之言” (《論語·先進》) 。他視官場的豪華氣派如壇土,魯國季氏大夫派人來請他做“費宰”,賜他厚祿,被他斷然謝絕。孔子總結其門生的特長時,把他列入德行科中,是為孔門四科十哲德之一。閔損所有這些為人仰慕、被人稱道的品行,可以說都是從孝這個原點輻射出來的。《孝經?6?1廣揚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閔損不論在家內或在家外,都能一如既往地持孝持悌持忠持順,把孝道用真心和仁德擴展開來,播德于當時,垂范于后世,實為幾千年來難得的圣賢。 把他列入德行科中,是為孔門四科十哲德之一。...。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對于當時政治,尤其是對于孔子思想的傳播,對于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顏 回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學生,在孔門弟子中德行第一。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小孔子30歲。他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名無繇(由),字季路,亦稱顏路,小孔子6歲。顏回應該是在16、7歲時,在孔子退而修五經的時候成為孔子弟子的,從此一直跟隨孔子學習生活,終身未做官,二十九歲頭發全白,四十一歲去。
顏回家境清寒,但能安貧樂道,越顯得他品德高尚,還有聞一知十的才能。追隨孔子周游列國,出生入忠貞不渝,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最佳人選。《論語》中有六處孔子贊揚顏回的句子。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時,孔子悲慟欲絕,說“天亡我”。
顏回的故事較多,較著名的有“顏回偷食”。孔子在周游列國時,一次被圍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七天沒有食物了。子貢就找機會突圍,用私房錢買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計量單位,約相當現在130-150斤)。顏回就去煮飯。誰料子貢在井邊遠遠看去,見到顏回在吃煮熟的飯,于是很不高興就去問孔子:“對于仁人廉士,貧窮能夠改變他們的品德嗎?”孔子回答:“品德改變了怎么能夠稱為仁呢?”子貢再問:“就算是顏回也一樣嗎?”孔子說:“是的。”子貢就把顏回偷吃飯的事情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個仁義的人已經很久了,雖然聽你說了,我還是不懷疑顏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你就不要追究了,我來問他”。于是召見顏回問:“我夢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啟示?你煮飯好了吧,讓我來祭祀先人。”顏回說:“剛才有些灰塵落在飯中,置之不潔,棄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卻不可用來祭祀了。”孔子說:“好啊,如果是我也會吃掉沾上灰塵的飯的。”顏回出,孔子對身邊的弟子說:“我相信顏回是個君子,并不是今日啊。”弟子們由此服之。
子 張
子張是孔子門下最著名學生之一。姓顓(chuan)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小孔子48歲。子張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學說,后來形成以其為代表的“子張之儒”。
據《論語》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張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性格較孤僻,為人寬容大度,勤學好問,關心政治。經常同孔子討論問題,向孔子"問干祿"、"問行"、"問仁"、"問政"、"問明"、"問十世可知"、"問善人之道"、"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問何如斯可以從政"等等。
子張流傳下來的故事是“葉公好龍”。講的是子張要拜見魯哀公,但等了七天,哀公還沒有見到。于是就讓隨從去告訴哀公,說:“我聽說國君愛好賢明人士,因此我不遠千里,一路風塵,不敢休息來拜見。但是沒想到等了七天沒有結果。哀公所謂的好士,就象葉公(子高)之好龍。有一人叫葉公很喜歡龍,經常畫龍、雕龍。天上的龍聽到這事,就來看他,把頭藏在門后,尾巴到了廳堂。葉公見之,失魂落魄,六神無主,落荒而逃。所以說,葉公不是真的喜歡龍,而是喜歡象龍但不是龍的東西。”
有 子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是現在穿虎扁臼壯鉸憋歇鉑忙山東肥城市人。為孔子得意門生之一,小孔子43歲。孔門弟子中被尊稱為“子”的為數不多,可見有子的地位不一般,傳說是有子和曾子編纂了《論語》一書。有子提出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禮之用,和為貴”、“信近于義,言可復也”等觀點。
孔子后,因有子的氣質樣貌很象孔子,因此一些弟子(子夏、子張、子游)考慮推選有子登上孔子的師座,可是曾子卻堅決反對,最后維持了孔子的師道尊嚴。
關于有子比較有意思的話題是“有”這個姓氏十分少見,可謂天下少“有”。據統計目前全國只有3000多人。中國傳說遠古時期,有個部落首領善于在樹上建房子。房屋建在大樹上就象鳥巢一樣,既可避開野獸攻擊,還可防潮。因此這位首領就被稱為“有巢氏”,為有姓的始祖。
傳說歷代皇帝過年過節祭奉孔子的時候,同時祭奉有子,但是就沒聽說哪兒有姓“有”的人,于是就下圣旨在全國各地尋找,從明朝的永樂年間一直找到清朝的嘉慶年間才找到,然后就給有氏家族免去一切雜役差稅,并發放俸祿。
曾 子
曾參(前505——前435)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父親叫曾點,字皙(XI),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曾皙在孔子的學生中屬于狂者(敢說敢為、不拘小節的人)。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問起各人的志向,曾皙說:“晚春的時候,穿上春天的服裝,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兒走回來。”孔子對他表述的和平世界表示贊同,就說“吾與點同歟!”
曾子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六藝,并積極參加勞動,十分孝順。流傳下來有“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跟隨父親在在瓜地里勞動除草,但是失手鋤斷了瓜根。父親曾皙很生氣,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彈琴歌唱,作出快樂的樣子。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認為曾子做的太過分了,認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應該逃走”,就嚴厲地批評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養,做到“吾日三省”。還處處以顏回為榜樣向他學習。因此孔子特地向曾子講授孝道的知識,就是后來的《孝經》。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奉養父母,雖然生活十分儉樸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養父親。還有就是“父母在不遠游”,放棄了多次去異地做官的機會。二是尊敬父母,與父母在一起時不敢大聲說話,曾子做什么事都請示父母。三是取悅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悅父母的典型事件。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歲時,父親去世,曾子七天沒喝一點湯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魚,感覺味道很鮮美,但卻把它吐了出來,別人問起原因,他說:“我母親活著的時候不知道生魚的味道,現在我卻吃了生魚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來了。”從此以后,終生不再吃生魚。雙親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觀看喪禮,都會想起去的父母,經常淚水浸濕衣襟。
曾子一生從事的主要事業是講學,原原本本地將孔子的教導傳授給下一代學生。一次曾子向學生解釋什么是勇敢時,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聽孔子說過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對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一方,既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曾子上承孔子,下傳子思,孟子又學于“子思之門人”。孟子把儒學發揚廣大,到西漢武帝時“罷黑出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國學。時至今日儒家文化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以致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響。曾子有兒子曾元、曾申、曾華,孫子曾西,都以賢達聞名。
子 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魯國(今山東泗水縣)人,因在當時季氏家做過家臣,也叫季路,小孔子9歲。
子路在孔門弟子中個性鮮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稱,具有俠客風范,其言行在《論語》中出現過38次。子路出身貧賤,但為人豪爽,曾說“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孔子稱贊他說“由也好勇過我”。子路是一個聞過則喜的人,跟隨孔子期間,時時注意保護和維護師道尊嚴。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開提出不同意見。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認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個內有災荒、外有敵人侵犯、夾在大國中間的中小國家治理好,能使國人個個有勇氣、懂道理。子路做過衛國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子路隨孔子歸魯后,先在季氏門下做官,后來又擔任衛國執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子路聞訊后,本來可一走了之,但他不聽同學高柴的勸告,只身趕來救孔悝。結果被亂軍剁為肉醬,前仍牢記孔子教導的“君子而冠不免”,系好冠纓(帽子的帶子)才就義。這就是有名的“結纓而”的故事。孔子聽聞衛國內亂,斷言“子路必,而高柴則返”。但得知子路被剁為肉醬后,大慟,吩咐下人倒掉所愛吃的肉醬。
從子路的經歷我們可見孔子教育的成功之處。據《史記》記載,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頭戴插有野雞尾毛的帽子,腰間系著豬皮,要來欺負孔子。結果被孔子以“仁、義、禮、智、信”進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為孔門弟子。
流傳下來36孝的故事中的有“仲由負米”的故事,說的是子路早年由于家中貧窮,沒有米吃,父母常以野菜充饑。因此子路經常翻山涉水到外地工作,換得白米背回家,來孝敬父母。后來當官后生活好了,每逢吃飯的時候總是望著當年背米的袋子感傷。他的兒子就問為什么,他說:“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如果能有現在豐盛的飯菜供養,該多好啊!”孔子聽說后稱贊子路的孝行,說:“子路生時竭力奉養雙親,后念念不忘,真是孝子!”
子 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約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四十四歲,他出身貧寒,以精通文獻典籍著稱。
子夏曾有從政經歷,中年擔任過魯國莒城父宰(縣令)。孔子后,子夏到了魏國,被魏文侯請為國師。晚年子夏聚徒講學于魏國的西河地方(今河南安陽),從學者有三百多人,人才輩出。戰國時一批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如李悝、吳起及商鞅,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李斯、韓非也是其再傳弟子。子夏在繼承孔子儒家學說的基礎上,發揚孔子經世致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先驅。孔子曾稱贊子夏是好學深思有志務實的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傳說:皮影戲的創造者。皮影是用牛皮雕鏤成人物,用燈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伴以說唱的中國傳統文藝。相傳戰國時期,子夏在魏國講學時,利用皮影戲招攬眾人來聽講,至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
◎成語:三豕渡河。《呂氏春秋》記載,子夏在衛國聽到有人在讀歷史書:“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就糾正道:“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年。”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的錯誤。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個“三獸渡河”的成語。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后泛指修行。
◎故事:子夏喪子。
曾參在60歲時,與子夏、段干木設教于西河。子夏的兒子不幸病了,子夏非常悲傷,眼睛都哭瞎了。曾參聽說后,趕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參也哭。子夏哭著說:“天哪,我有什么罪過,這樣來懲罰我呢”曾參聽后有些生氣,并直率地說:“子夏,你為何無罪呢?過去我與你共同跟著孔夫子學于洙、泗那個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這是你 的一個罪過吧!當你的父母親去世時,西河人都不知道,這是你的第二個罪過吧!現在你的兒子了,你卻哭瞎了眼,沒有不知道的,這是你的第三個罪過了。”子夏聽了,甚為信服,隨之丟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謝說:“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閔子騫
(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衛國人(今濮陽縣渠村鄉大閔城人),孔子高徒,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顏淵并稱。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騫少時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后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覺得有理,遂罷。后母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諸子如一。孔子對子騫著一行為贊賞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據這一歷史故事,改編一出戲劇叫“鞭打蘆花”,觀者無不戚然淚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詳)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人。出身"賤人"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稱者之一。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任中都宰。孔子在總結其學生特長時,把他列為德行優秀者之列。孟子在評論孔門弟子時則把他列為德行的首位,可見其在仁德修養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禮節,受到稱贊,《尸子》中記載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經常請他來侍奉和幫助。他為人端莊正派,孟子認為他的行為大體與孔子相似;王充則認為他的德才達到了稱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則認為他是行善而遭惡疾的典型,可見他的德行對后世影響之深遠。歷代官府對他都很尊崇。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東巡,祀孔子時以他為配。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列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贈"□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東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為"□公",從祀孔子。
不遷怒不貳過說的是孔子弟子顏回。
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原文。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夫子痛哭,曰:「吾有回,門人親。」魯哀公問:「弟子不如好學?」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短命之人死,今也有人死,未聞賢士。”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發全白,早逝。孔子為顏回之死痛哭流涕,說:“自從有了顏回,弟子們就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你的弟子哪一位最愛讀書?”孔子答道:“我有個學生叫顏回,喜歡學習,他從不把自己的怒氣轉嫁給別人,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他不幸早逝,顏回死了,再也沒有如此優秀的學生來繼承、傳播我的理想。
孔子對于弟子顏回的評價:
《論語.雍也》中有好幾個章節是關于顏回的,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另外,文中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文質”的思想,以及如何培養“仁德”的若干主張。
在這里,孔子對自己的成功門生顏回大為贊嘆,認為自己好學好學,自顏回死后,再沒有這么好的人。他在對顏回的評述中,特別談到了不遷怒、不屈于這兩點,并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