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砭怎么讀針砭時弊,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砭只有一個讀音,拼音是 biān,意思是古代一種治病的石針。
基本釋義:
一、同本義。
1、砭,以石刺病也。——《說文》
2、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素問·異法方宜論》
二、[地質]∶曲流凹岸由于水流擁擠而發生侵蝕的地點。
三、山坡。
他們這時正走在一道砭上,上頭是山崖,下邊是石巖,光禿禿的沒一點遮攔。——柳青《銅墻鐵壁》
四、古代用石針扎皮肉治病。后用金屬針以治病,也稱“砭”。
風上逆,砭頭血可愈。——《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
五、救治。
士病吾能砭。——王安石《舟中望九華山》
六、刺。
其氣栗冽,砭人肌骨。——歐陽修《秋聲賦》
擴展資料
相關組詞?針砭?砭骨?砭熨?砭灸。
一、針砭
[zhēn biān]
砭是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使用方法已失傳。“針砭”比喻發現或指出錯誤,以求改正:痛下~。~時弊。
二、砭骨
[biān gǔ]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朔風~。奇痛~。
三、砭熨
[biān yùn]
用石針刺穴,用藥物熨貼患處。謂救治病痛。
四、砭灸
[biān jiǔ]
古代的治病方法。用石針刺叫砭,用艾火炙叫灸。
砭的讀音是biān,聲母是b,韻母是ian。
一、砭的釋義
1、古代一種治病的石針。
2、用石針扎穴位治病。
3、刺。
二、字源解說
形聲字,從石,乏聲。本義為治病刺穴的石針,引申指刺。
三、組詞
針砭、砭石、砭骨、攻砭、規砭等。
擴展資料:
一、針砭 [ zhēn biān ]。
砭是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使用方法已失傳。“針砭”比喻發現或指出錯誤,以求改正。
二、砭石 [ biān shí ]。
古代治病用的石針或石片。
三、砭骨 [ biān gǔ ]。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四、攻砭 [ gōng biān ]。
謂以石針扎刺治病。
五、規砭 [ guī biān ]。
規勸針砭。
砭的讀音是什么?——答案:biān 。
砭
【解釋】
1.?中國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石。~針。
2.?用石針扎皮肉治病,引申為刺或規勸?:~灸。針~(喻指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組詞】
針砭
[ zhēn biān ]1.古代的一種針刺療法,現已失傳。砭是古代治病的石頭針。 2.比喻指出錯誤,勸人改正。
砭庸針俗
[ biān yōng zhēn sú ]指 救 治 凡 庸 鄙 陋。砭:刺。古代用石針扎皮肉治病。
痛下針砭
[ tòng xià zhēn biān ]針砭:古代以砭石為針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徹尖銳地批評錯誤,以便改正。
砭磨
[ biān mó ]用石針刺磨患處,引申為救時除弊。
砭割
[ biān gē ]喻忍痛除惡。
砭剝
[ biān bāo ]刺傷。
砭灸
[ biān jiǔ ]古代的治病方法。用石針刺叫砭,用艾火炙叫灸。
訶砭
[ hē biān ]呵責。砭,通“ 貶 ”。
箴砭
[ zhēn biān ]古代用石針治病。
規砭
[ guī biān ]規勸針砭。
砭頑
[ biān wán ]謂救治固執守舊者。
砭藥
[ biān yào ]治病的針和藥。
砭熨
[ biān yùn ]用石針刺穴,用藥物熨貼患處。謂救治病痛。
砭灼
[ biān zhuó ]砭灸。
砭骨
[ biān gǔ ]刺骨。
砭石
[ biān shí ]古代治病中的石針、石片。
砭焫
[ biān ruò ]猶砭灸。
砭治
[ biān zhì ]針砭治病。
砭削
[ biān xuē ]降低;減弱;萎縮。
砭劑
[ biān jì ]砭藥。引申為救世的良方。
砭俗
[ biān sú ]救治庸俗。
痛砭
[ tòng biān ]狠狠地用石針扎皮肉治病。砭,古代治病用的石針。
攻砭
[ gōng biān ]謂以石針扎刺治病。
砭庸針俗
[ biān yōng zhēn sú ]謂救治凡庸鄙陋。
針砭時弊
[ zhēn biān shí bì ]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針,后泛指金針治療和砭石出血。像醫病一樣,指出時代和社會問題,又針又砭,求得改正向善。
砭的讀音為[biān],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本義為治病刺穴的石針。砭是石器時代工具之一,起初是利用砭石的鋒利來排除膿腫治療瘡瘍或作刺血治病,后來結合按摩術而發展成了一種按摩工具。現代人根據砭石的特性,制作出刮痧板、手鏈、梳子、帽子等各類理療器具,用于日常養生與臨床病癥的調理當中。
砭字讀音是:biān。
砭字筆畫數:9畫。
砭字筆畫:一、丿、丨、??、一、丿、丶、?、乀。
砭字筆順:橫、撇、豎、橫折、橫、撇、點、橫撇/橫鉤、捺。
五行屬性:土。
砭字基本字義:
1、名詞,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
2、動詞,古人用石針扎刺肌膚治病。《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帝頭眩不能視,侍醫張文仲、秦鳴鶴曰:風上逆,砭頭血可愈。
3、動詞,救治。唐、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又如心中疾,針石非所砭。宋、蘇軾(擇勝亭銘):我銘斯亭,以砭世盲。
4、動詞,刺、刺痛。宋、歐陽修(秋聲賦):其氣栗冽,砭人肌骨。
相關詞語解釋:
1、箴砭zhēn?biān:古代用石針治病。后借喻為糾謬,規諫。
2、砭庸針俗biān?yōng?zhēn?sú:謂救治凡庸鄙陋。
3、痛下針砭tòng?xià?zhēn?biān:針砭:古代以砭石為針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徹尖銳地批評錯誤,以便改正。
4、砭庸針俗biān?yōng?zhēn?sú:謂救治凡庸鄙陋。
biān。從石,乏聲。本義為治病刺穴的石針,引申指刺。王冰次注:“古者以砭石為針,故不舉九針,但言砭石爾。當制其大小者,隨病所宜而用之。”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蓋砭石為針可以治疾。”張介賓《類經十九卷·針刺類九》注:“古者以砭石為針,用為外治之法,自黃帝始造九針以代石,古不曰九針而曰砭石。然制有大小,必隨病所宜,各適其用也。”林億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針石,二砭石,其實一也。古來未能鑄鐵,古用石為針,故名之針石。’言工必砥礪鋒利,制其大小之形,與病相當。黃帝造九針以代鑱(chán)石。上古之治者,各隨方所宜,東方之人多癰腫聚結,故砭石生于東方。”張志聰《素問集注》:“上古之時,未有冶鑄,以砭石為針,制有大小,隨病所宜,黃帝始造九針,以代鑱石。經曰:‘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蓋治外者,制小其針;治內者,制其大也。”高士宗《素問直解》:“上古之時,冶鑄未興,砭石為針,則大小之制宜審也。”森立之《素問考注》:“案:砭石大小者,九針中除毫針、員針、鍉(chí)針外,鑱針、鋒針、鈹(pí)針、員利針、長針、大針,六針各有大小,是外治之所用。如內治微針,則針工專業,前文所云治神養身,并用微針之要訣也。”
含砭的地名
石砭峪,在今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鄉境內,古時以谷口有巨石如鱉得名石鱉谷,又叫石壁谷、石鱉峪,后諧音今名。青化砭,延安市寶塔區轄鎮。位于延安東北30余公里處,在一條約15公里長南北走向的蟠龍川中,一條公路沿川北上,公路兩側為連綿起伏的山地。以農為主,牧業為輔。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地進行了著名的青化砭伏擊戰。石家砭,是陜西省一個火車站的名字。下砭村,在陜西商州城南40多公里外的上官坊鄉。燕子砭,在陜西省漢中地區寧強縣。燕子砭,毗鄰蜀、隴交界處,千百年來不過是秦嶺余脈皺褶中的一個小鎮,有一條興起于唐初、盛于明清的老街。燕子砭老街位于嘉陵江與燕子河(又名康寧河)交匯處,是一個三角形的小山丘。當地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兩江洗鏵”。若從遠處、高處來看,燕子砭真的象一個展翅欲飛的燕子。石砭峪水庫,石砭峪水庫位于秦嶺北麓,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鄉境內,距西安市35公里,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32平方公里。
砭字的讀音為biān,本義為治病刺穴的石針。砭為石字旁,“石”表示石制的工具,如“石刀”、“石針”等。“乏”為“減 損”的意思。“石”與“乏”連在一起表示“以石刀切割癰腫以減損其體積”、“以石針穿刺膿包以減損其體積”、“以石制醫具排膿”。
砭的拼音是 biān。
砭
【讀音】
biān
【造字法】
形聲,從石、乏聲。
【基本字義】
1. 中國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砭石。砭針。
2. 用石針扎皮肉治病,引申為刺或規勸:砭灸。針砭(喻指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