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養生羊姓現代名人有哪些人物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羊姓現代名人有哪些人物,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當然有啊
羊氏 起源及介紹
羊氏起源 「羊」源出:
一、以官職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羊氏出自《周官》羊人之后。
二、據《姓譜》及《通志·氏族略》所載,為周代晉國人羊舌人之后,春秋末年改為單子姓羊氏。秦漢徙居泰山。。
羊氏名人 羊曇
晉代泰山人。謝安之舅,安死,曇輟樂整年,行路不經安所居西州路。一日,醉過州門,從者告知,曇悲吟曹植詩:"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
羊角哀
戰國時人,與左伯桃為友,聞楚王招賢,同赴楚,道中遇雨雪,糧少衣薄,勢難俱生。伯桃留衣食于哀,自入空樹中死。哀至楚為上卿,乃啟樹禮葬伯桃。此處把復姓羊角并入羊氏。
羊祜
字叔子,晉代南城人,都督荊州軍事長達十年,開屯田,楚軍備,輕裘綬,身不披甲,綏懷遠近,以收江漢及吳人之心。
羊續
東漢泰山平陽人。歷廬江、南陽郡太守,常敝衣薄,車馬羸敗,以清介自持。
羊陟
字嗣祖,東漢梁父人。少清直,歷官冀州刺史、尚書令、河南尹。與郭林宗、巴肅等同稱八顧。
羊璇之
南朝宋國泰山人,與荀雍、何長瑜、謝惠連為謝靈運四友,常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名噪一時。
張籍(767——830年)唐朝詩人,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境貧苦,官職低微,較多接觸下層社會生活,故其所作樂府能揭發統治階級罪惡性,同情人民疾苦,被白居易等人所推崇。又與白居易、孟效等 。
人所作詩詞統稱作“之和體”。有《張司業集》。
元稹(779——831年)唐朝詩人。今河南洛陽人。常與白居易相唱和,世稱“元白”,號“之和體”。為新樂府運動倡者之一。所作傳奇《鶯之傳》,為《西廂記》故事所取材,作品有《之氏長慶集》。
賈島(779——843年)唐朝詩人,今河北涿州人。家境貧寒。一度為僧,法名無本。受韓影響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后做過一些低職小官吏。其詩多為寫景、送別、懷舊之作,荒涼凄苦。語言清淡樸素。以五言律詩見長。注意字句錘煉,刻意求工,為“推敲”二字由來。作品有《長江集》。
杜牧(803——852年)唐朝文學家。名相杜佑之孫。所作《罪言》,主張削平藩鎮,增強兵力,鞏固邊防,嚴禁佛教。又注《孫子兵法》。詩歌以近體詩長。七言絕句尤為后人推崇。與李商隱齊名。有《樊川文集》傳世。
韋慶(863——910年)唐末詞人,詩人。五代時,入蜀為官,在詞的方面與溫庭筠齊名,合稱“溫韋”,是花間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詞多反映上層社會之游玩享樂生活與離情別緒,語言濃艷軟媚。著作有《浣花集》。
柳開(947——1000年)北宋文學家。字仲涂,自號東郊野夫,又號補亡先生。他反對北宋初的浮靡文風,提倡古文,主張作文的目的是宣揚孔孟之道以教民。有《河東先生集》。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今江西永豐縣人。四歲喪父,家貧。天圣進士,入朝為館閣校勘。仁宗慶歷初,范仲淹被宰相呂夷簡貶官,他與尹洙等不服,貶為夷陵令。因被指為朋黨,便創作了一篇《朋黨論》加以駁斥。慶歷三年(1043年)任知諫院,上書要求起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后為人所忌,出知地方十一年。后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新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后任樞密副使。次年,任參加政事。神宗時出知毫州青州,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熙寧四年(1071年)退職。次年去世。初,從學尹洙,與梅堯臣、蘇舜欽等提倡古文,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并以創作實踐批評“西昆體”,成為評詩文改新運動領袖。其詩文雄健清新,其詞和婉深摯。史學成就卓著,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
劉敞(1019——1068年)北宋學者。他學問淵博,佛教、卜筮、天文、方藥、地理、歷史皆究知大略。對金文亦有研究。
曾鞏(1019——1079年)北宋文學家。今江西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豐類移》。
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杰出的史學家。主編《資治通鑒》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盛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種,全書年經事緯,史實系統而完備,確可為歷代封建統治者以得借式戒。詩文有《司馬文公集》。
沈括(1031——1095年)北宋科學家。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夢溪筆談》三十卷,是千年前的百科全書,成就極其卓越。
李燾(1115——1184年)南宋史學家,以四十年的功夫,完成《續資治通鑒長編》九百八十卷,記北宋一代史實甚詳,并保存了大量史料。
楊萬里(1127——1206年)南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家”,有《誠齋集》。
陸九淵(1139——1193年)南宋哲學家。學者稱象山先生。在哲學思想上,他把禪宗和儒家的思孟學派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結成“心學”思想體系,完全否認客觀實踐。在道德修養上,提出“存心”、“去欲”的說法。他和朱熹一樣,認為宇宙本源是太極,是“理”,但他反對“無極而太極”的提法,認為“太極”之理為實有,加上“無極”,即成“老氏之學”。兩人長期爭論不休。其學說九齡、九韶并稱“三陸子之門”。至明代,陳獻章、王守仁加以發揮,成為“陸王學派”。其著作后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王應麟(1223——1296年)南宋學者。今浙江寧波人。精于經史、地理、善長考證、著作極多,有《深寧集》、《玉堂類稿》、《掖垣類稿》、《漢書·藝文志考證》、《通鑒地理考》、《困學紀聞》等。
沈周(1427——1509年)明初書畫家。今江蘇蘇州人。博覽群書,善詩文書畫,以畫聞名,評者謂明朝第一。善畫山水花鳥,融匯各家之長,自成一格,為“吳門畫派”之始祖。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學者。字清主,今山西忻州市人。明亡,隱居不出,自稱居士、道人。清廷開博學鴻詞科,他以死拒入京。博通經史、諸子、佛道、醫藥之學,亦工詩、書畫、金石,尤以音韻見長。對后學影響頗深。有《霜紅龕集》、《荀子評注》等 。
。
王夫之(1619——1692年)清初思想家、學者。學者稱其船山先生。對天文、地理、歷法、數學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學、經史。著作有《讀通鑒論》、《宋論》等。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噩夢》告等。另有《船山遺書》。亦善詩文,工詞曲。是與顧炎武、黃宗羲并列為“清初三大家”之一。
顧祖禹(1631——1692年)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以數十年之功著成《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詳記全國各地山川險要和攻守形勢,并借以論述古戰爭的成改得失,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和軍事地理著作,極富史料價值。
趙翼(1727——1814年)清朝史學家、詩人。今江蘇常州人。治學精于考史,所著《二史札記》著重討論歷代重大史事,總結政事得失,精辟中肯,與錢大昕《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稱清代三大考史名著。詩與袁枚、將士銓齊名,稱"江右三大家"。有《甌北全集》、《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等。
李汝珍(1763——1828年)清朝文學家。晚年寫成長篇古典小說《鏡花緣》。
俞正燮(1775——1840年)清朝學者。主要著作有《癸已類稿》、《癸已存稿》、《兩湖通志》等。
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學者。工詞章古文,精于書法,推為書家正守。有《中衢一勺》、《藝舟雙楫》、《策河回略》等。
何紹基(1799--1879年)清朝文人、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縣人,長于書法,自成一家,為晚清最大的書法名家。
張裕釗(1823——1894年)清末古文家、書法家。今湖北武漢市人。勤治文史,擅長書法,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吳汝倫、薛福成共稱“曾門四弟子”。
吳大(1835——1902年)清末大臣,書法家、學者。擅長文學、金石學、古文學、頗有創見。1892年出任湖南巡撫。
吳虞(1871——1949年)近代學者、教育家。五四運動后,撰文積極參加對封建舊文化和禮教的嚴厲批判,先后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教授。有《吳虞之錄》。
仁人志士 。
鄧廷楨(1775——1846年)清朝大臣,今江蘇南京人。嘉慶進士。道光六年(1826年)擢升安徽巡撫,興利除弊,折平冤獄,政績卓著。十五年,升兩廣總督。十九年協助林則徐查禁鴉片,整飭海防。1841年初調任閩浙總督,加強守備。七月,英艦進犯廈門,他親率水軍擊退侵略軍。嗣后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革職,充軍新疆伊犁。后起用為陜西巡撫、甘陜總督,在西北大力組織墾荒。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1859年封忠王。
劉光第(1859——1898年)清末維新派人物。今四川富順人。戊戌變法時被殺,為“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詩文集》、《衷圣齋文集》。
王金發(1883——1915年)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加入光復會。1907年與秋瑾共謀起義,被鎮壓,逃亡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參與光復上海、杭州等戰役。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5年在杭州被捕殺害。
富豪巨商 。
胡光墉(1823——1885年)清朝大買辦資本家。字雪巖,安徽績溪人。初在錢莊當學徒,后入浙江巡撫王有齡幕,為清軍運糧餉和軍械,協助鎮壓太平天國軍。1862年協助左宗棠開辦福建船政局。1867年左宗棠調任甘陜總督,他在上海為其大借外倆,購運軍需品以鎮壓起義。又依仗湘軍權勢,于各省設金銀號,經營絲茶業,設典庫于江浙兩湖等處二十三處。在杭州設有得慶馀堂中藥鋪并經營出口絲業,操縱江浙商貿,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1884年,受洋商排擠破產。
宗教大家 。
法顯(335——420年)東晉時期的名僧。今山西襄桓人。幼年出家,看到經律多有誤缺,便下決心去印度求經。399年,自長安西行,經西域,逾蔥嶺,歷經艱險,抵達目的地,得若干經書,學會梵語梵文。又到斯里蘭卡搜求佛經,經海道歸國。412年在山東嶗山登陸,次年,抵江蘇南京。譯出佛經百余萬言,又將親歷三十余國見聞寫成《佛國記》(又名《法傳》)。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亞、南亞諸國及南海地區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資料。
義凈(635——713年)唐朝名僧。673年冬自海路赴天竺(印度),歷三十余國。685年歸國,滯留外國十余年,寫成《南洋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695年返洛陽,武則天親迎于上江門外。以后在長安、洛陽主持佛經翻譯工作,共譯成經、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一行(683——727年)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名張遂,今河南南樂人。唐代名臣張公瑾之孫。他為逃避官場斗爭,二十一歲出家為僧,后成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譯《大日經》,并為這作注疏。他博覽經典,精通天文歷法,727年,奉詔修訂歷法,制成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150余顆恒星的位置,有世界上第一次發現恒星位置變動的現象。他又發起在全國十二個地點觀測,歸算出相當于子午線緯度的長度,在科學史上有重大意義。此外,又與人合作制作渾天銅儀,是現代時鐘的雛型。在他主持下,用六年的時間制成《大衍歷》,中唐代最精確和完善的歷法,它的體例格式,為歷代編歷者所沿用。
年羹堯
字亮工,號雙峰,漢軍鑲黃旗人,生于1679年。其父年遐齡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撫,其兄年希堯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側福晉,雍正即位后封為貴妃。年羹堯的妻子是宗室輔國公蘇燕之女。年羹堯自幼讀書,頗有才識。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進士,授職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羹堯遷內閣學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撫,成為封疆大吏。據清人蕭奭(shì)所著的《永憲錄》記載,這時的年羹堯還不到30歲。對于康熙的格外賞識和破格提拔,康熙六十年(1721),年羹堯升為川陜總督。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堯和隆科多并稱雍正的左膀右臂。“年大將軍”的威名震懾西陲,享譽朝野。
曹雪芹
中國清代小說家,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生于1715年6月4日,卒于1763年。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漢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滿洲旗籍,成了愛新覺羅氏的皇家“包衣”(奴隸)。隨清人入關后,逐漸晉升為皇家親信的官吏。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因為曹家的先世與清王朝的政治經濟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又有著文學方面很深的家學淵源,這些都給曹雪芹以深刻的影響和熏陶,為他創作《紅樓夢》提供了條件。
曹雪芹生于曹氏家族衰落的前夕。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著「綿衣紈袴」、「飫甘饜肥」的富貴生活。在他十三歲時,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遷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繼承康熙皇位的雍正皇帝就把曹家的第四任織造曹兆從江寧革職抄家,遣回北京。到了乾隆時期,曹家可能又遭天災人禍,徹底結束了曹雪芹無憂無慮的貴公子生活。而曹雪芹的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對他創作《紅樓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于是,他把榮、寧貴族生活的描寫,熔鑄在《紅樓夢》深刻的藝術形象創造里。青年時代的曹雪芹才華出眾,能詩能文,繪畫也很有名氣。創作的鴻篇巨著《紅樓夢》,為他矗立了歷史的豐碑。曹雪芹四十幾歲就死去了,身后留下一個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幾束殘稿,連埋葬的費用都是他幾個好友資助的,而他創作的《紅樓夢》,卻在他死后三十年,排印問世,風靡全國。
巴爾扎克
1799年5月20日出生,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法國圖爾。在法國十九世紀的文學星空中,巴爾扎克無疑是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其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人間喜劇》在小說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普希金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普希金的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喜愛文學,精通法語。父母也教孩子們學法語和閱讀法國文學作品,家里還有法語家庭教師。幼年時的普希金起初并不會說俄語。 1828年在莫斯科上流社會的一次舞會上,被成為俄羅斯第一美人、16歲的納塔利婭初次相遇,她的美貌強烈震撼了普希金,同樣,詩人的才華和氣質也深深打動她的心。1831年他們在莫斯科結婚。丹杰斯的出現卻打破了普希金的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悲劇發生在1837年2月8日,一個晴朗而寒冷的冬日,在彼得堡涅瓦大街的一角,丹杰斯開搶擊中了普希金的腹部,詩人倒在血泊中。第三天,1837年2月10日,俄羅斯詩壇上的這顆巨星隕落了。普希金去世7年后,納塔利婭嫁給了一名將軍,而丹杰斯跟納塔利婭的妹妹結婚。如同普希金美妙的詩歌一樣,他的情感、他的浪漫、他的生活及他的一切至今令人心動。
曾國藩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他6歲上學,讀四書五經。與洪秀全科場挫意相反,曾國藩15歲便中了秀才,隨后入湘鄉漣濱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學習。他在23歲中舉人;27歲中進士,入翰林院。36歲那年,曾國藩由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破格提拔為正二品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連升四級。他比其他人更注意學問修養,與京城中的名儒交往甚密。他精通理學,能作一手桐城派的好文章,大字小楷也都寫得不錯。在儒家精神的感召下,他不僅要立德,而且還想立功、立言。這種至高無上的境界,他后來似乎都做到了。
對曾國藩來說,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轉折點出現在他41歲時,那一年(1852)他的母親去世,依例要在家丁憂守制三年。他回到湘鄉老家,在湘南一隅,從清朝的軍政體制之外,完全依照自己的設計,不受干擾地編練出一支迥異于清朝各類武裝力量的新軍——湘軍。
李鴻章
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847年中進士,此后在中央翰林院任庶吉士,授編修史書等職務。1853年,在與洪秀全反動集團的內戰中,為了大清國的存亡與全國各族人民的危難,李鴻章投筆從戎,從此先后輾轉安徽、湖南、江西、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山東、河北、廣東等數省市,傾力輔佐曾國藩平定了南平北捻的內亂,并在內戰中成功組建和領導了淮軍。他拋頭顱、灑熱血,攘外安內,穩邦固國。在戎馬倥傯之中,李鴻章提出了吸取西方各國的先進經驗,進行經濟、軍事、國防、外交和交通等改革的建議。冒著來自各方面的重重阻力,他備嘗艱苦,創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支以西方先進武器為核心、以儒家先進思想為指導的北洋海軍,并建立了大連、威海衛等2個世界級的攻防綜合實力突出的海軍港口。
慈禧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死后清朝上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總共25字,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榮之最。1861年至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無名。乳名那拉氏,故稱葉赫那拉,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
馬克·吐溫
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斗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并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劉詢 漢宣帝(前90--前49)西漢皇帝,前74--前49年要位。字次卿,武帝曾孫。幼年在祖母史氏家里長大,信在民間,少時出入于京城一帶,對社會的種種黑暗不法現象有較深的了解和體會。精通黃老弄名之學。昭帝死,霍光迎他入軍團為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賢用能,產生了大批賢相和循史。親政十八年,平獄緩弄,輕緩薄賦,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廣開言路,合史稱其職,民安其業。又置西域都護,加強邊防。甘露二年(前52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稱臣降服,威震域外。
道武帝 (371--409年),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代王什翼健之孫。前秦滅代,他被迫流亡于獨孤,賀蘭等到部,淝水之戰后,集合舊部,恢復代王稱號,旋即改稱魏王,攻滅獨孤,賀蘭及鄰近部族,國勢漸盛。曾在參合陂(今內蒙古豐鎮、涼城之間)大敗后燕慕容寶軍,攻滅后燕,盡有并州、河北之地。皇始三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小大同市東北),即帝位。在位時,開始“分土定居”,發展農桑,引用漢族土人,推動拓跋族向封建制轉化,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晚年,精神失常,被兒子拓跋紹所殺。初謚宣開帝,改謚道武帝。
劉義隆 宋文帝(407--453)南朝宋皇帝,小字車兒生于京口(今江蘇鎮江),劉裕的第三子。424--453年在位。初封宜都王。少帝遇害后,被大臣搖籃立為帝。即位后,清除專權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堅持武帝集權政策,壓抑豪強兼并,清理戶籍,減免同步稅,勸課農桑,獎掖儒學,使用權封建經濟文化得到較好發展,史家譽為“元嘉之治”。后因全面防御北魏進攻,耗竟民力,國勢漸衰。為子劭所殺,謚文帝。
元宏 北魏孝文帝(467--499)北魏皇帝,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即位時5歲,政事由其母馮太后主持,相繼頒行班祿制、三長制、 均田制等。太和十四年(490)親政后,繼續整飭史治,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不久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的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后不得歸葬平城;又改鮮卑姓為漢姓(如他自己拓跋氏改為元氏);鼓勵鮮卑貴族到漢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等。在改革中,曾嚴厲鎮壓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并處死太子恂。經改革,加強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和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陳武帝 (503--559年)南朝陳的建立者。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公元557--559年在位。出身于鄉里小史,以鎮壓交州農民起義,官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后在廣州起兵,與王僧辯計平侯景之亂。西魏破江陵,他擁立蕭方智,繼而殺死王僧辯,趕走北方援兵,獨攬朝政。太平二年(557年),進封陳王,不久廢方智自立,建立陳朝,三年后病。
李世民 唐太宗(599--649年)唐朝皇帝。李淵次子。627--649年在位,年號貞觀。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隨父于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關中。唐朝建立后,封秦王,任尚書令。后統兵消滅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成為統一戰爭中的主要統帥。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迫使父親讓位。次年即皇帝位,改元貞觀。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吸取隋王朝的敗亡教訓,竭力把賦役剝削控制在法定范圍內,并耐心聽取和接受意見,從諫如流;發展和完善科舉制度,在統治階級中努力做到不計親疏、門第、種族選拔人才;下令編修《氏族志》,以現行官爵高低定門戶等第;削弱門閥制度影響,抵抗少數民族統治者對內地的侵擾。貞觀四年(603年)擊滅東突厥。在蒙古草原設置了行政機構。九年,擊敗西部的吐浴渾。十四年消滅高昌,打通了西域門戶。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使漢藏兩族人民的關系空前密切。晚年,生活走向奢侈,營建日廣,并發動對高麗的戰爭,階級矛盾日有發展。
錢元 (887--941年)五代十國進吳國國王。932--941年在位。字明寶。祖籍浙江臨字。少年時作為人質住在宣州,為節度使,后加入戰爭,頗建戰功,作清海軍節度使。襲位后,奢侈營造,甚于其父。天福六年(941年),杭州發生大火災,宮室焚毀殆盡,他遭驚悸而死。一生好儒納文士,有詩千首,其中三百首編為《錦樓集》。
宋孝宗 (1127--1194)南宋皇帝,宋太祖七世孫,字元永。紹興三十三年(1160年)為太子曾上書反對和議。1162--1189年在位,即位后,起用張浚等抗戰將領,追復岳飛,并于1163年發動抗金戰爭,旋即戰敗。后來起用秦柃和湯思退等人,簽訂"紹興和議",割讓秦商二州。改稱侄皇帝。以后曾用王淮理財備戰爭。使宋金處于體休戰狀態。1189年退位,當太上皇。
宋恭帝 (1271--?)南宋皇帝。1274--1276年在位。四內歲即位,由謝太后主持國政。當時元兵大舉南攻,勢如破竹,導致南宋滅亡。他被俘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降封瀛國公。
耶律隆緒 遼宣宗(971--1031年)遼朝皇帝。982--1031年在位。喜讀書,能詩文。十二歲即位,數次率軍南下攻宋,又親征高麗。在位期間,曾變更刑法,實行賦稅制,使遼進一步封建化。又通過戰爭,擴大勢力,被稱為遼的全盛時期。
完顏 金宣帝(1163--1223年)金朝皇帝。1213--1223年在位。即位后向蒙古求和。從北京遷都河南開封,以避蒙古兵鋒,導致北京城不守。后來,遼東又陷,1217年,遣軍攻宋。1223年病死。
朱祁鎮 明英宗(1427--1464年)明朝皇帝。1435--1449年和1457--1464年兩度在位。宣宗長子,出生四月,即立為皇太子,九歲即帝位,建元正統。有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薄)等輔政,國家尚安定平穩,社會經濟也有發展。然而他年幼嬉戲,寵信宦官王振,命掌司禮監。王振生性狡黠,至皇太后去世及三楊等相繼去世,即擅權跋扈,大臣下獄者不絕,政治開始衰敗,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導致葉宗留、鄧茂七等浙江、福建等地的起義。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喇也寇邊、王振挾帝親征,"土木之變"中被瓦喇俘虜,逾年乃還,尊為上皇,南閑居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他復位,史稱"南宮復辟"或"寺門之變"。誅殺功臣于謙及大學士王文,為王振立"旌忠詞",賜祭葬,改元天順,重用復辟功臣石亨、曹吉祥等,未久石亨跋扈,曹吉祥謀反。廟號英宗。
努爾哈赤 (1559--1626年)建州女真首領,后金的建立者。愛新覺羅氏。1583--1626年在位。先世出于韓朵里部,幼年家道中衰,流落扶順,萬歷十一年(1583年)被推為首領后,以替父祖報仇為名,起兵攻打建州阿克蘇護河部首領尼堪外蘭。十五年,筑城于費阿拉;二十一年,統一建州各部,并向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發展。其間,接受明朝冊封,任建州衛都督僉事,龍虎將軍。三十一年,遷赫圖阿拉(在今遼燈新賓),又命額洋德尼等借用蒙文創滿文。四十三年,確立八旗制度,次年稱汗,建立后金政權。天命三年(1618年)以"七大恨"誓師,公開反明。薩爾滸之役,大獲全勝,逐步占據遼沈。六年,下令實行"計口援田"。推動女真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發展。十年,定都沈陽。次年,圍攻寧遠,因被炮擊傷,死于沈陽云雞堡。廟號清太祖。
竇融 (前16--62年)東漢初大臣。字周公,抉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時,經王邑推薦,任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王莽敗,他率軍歸降劉玄。后由大司馬趙萌薦為鉅鹿太守。又轉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他聯合酒泉、張掖。敦煌等五郡,割據河西,經酒泉太守梁統等推為河西五郡大將軍。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后,乃歸漢,從踴隗器,封安豐侯,累進大司空。竇氏家族自此成為東漢著名外戚,干預政治達幾十年。
曹操 (155--220年)東漢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毫縣人。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都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 。黃巾起義爆發,任騎都尉,參加鎮壓黃巾軍,遷為濟南相。不久占據兗州,誘降青州黃巾軍一部,選其精銳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遷都許昌,興辦屯田,整訓軍隊和部屬。十三年,進位丞相。從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年),先后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桓豪強,統一北方。赤壁之戰爭慘改之后,他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歌,今存詩二十余首,較完整的散文四十余篇,皆為后世傳誦。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
司馬懿 (179--251年),三國時魏國大臣。字仲達,河南溫縣人。出身土族家庭,少時即被名士們贊許,以為"非常之器"。曹操要任用他出來做官,他稱病不仕,后經多方威脅,乃出山。為人多智計劃,善權變。初為文學掾,后任太子中庶子,主辦軍屯,是魏國重臣。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出諸葛亮較量。明帝即位,他受遺詔輔政。249年,控制中央禁軍,發動政變,迫使太尉王凌自殺。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政。其孫司馬為代魏稱帝,建西晉朝。他被追尊為晉宣帝。
侯景 (503--552年)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初為戍兵,跟從米爾榮鎮壓葛榮起義,后又依附高歡。東魏時,職位通顯,位居宰輔。高歡死,他又投靠西魏,旋又附梁,受封河南工。太清二年(548年)被東魏擊敗,奔壽春,聞武帝對己有反復,乃勾結覬覦皇位的蕭正德,起兵叛梁,攻陷臺城。困死梁武帝,立蕭綱,縱兵大掠吳會。后西征江陵失利,反回建康(今南京),自立為帝,改國號漢。生性殘忍酷虐,且軍紀敗壞,大失人心,史稱"侯景之亂"。不久即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在入海北逃途中,被部下誘殺。
斛律光 (515--572年)北齊大臣.字明月,山西朔縣人。少工騎射。初為侯景部屬,后被齊提升為都督。能射飛雕,每射必中,人稱"射雕都督"。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564年,與同將尉遲迥、王雄大戰于芒山,全勝而歸,以功遷長太尉。570年,再次擊敗周將宇文桀,直逼河南。旋又擊敗宇文憲,被任為右丞相,并兼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后主所忌,以謀反罪被殺,滅其族。
牛僧孺 (779--847年)唐朝重要大臣。字思黯,甘肅靈臺人。貞之進士。憲宗之和三年(806年)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提等拮斥時政,語言鯁直,激怒李吉甫,長久不行敘用。唐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時,任武昌節度使。文宗立,李宗閔當國,屢次推薦,還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是晚唐"牛李黨爭"牛派的首領。執政期間,排斥李德裕等黨人,主張姑息藩鎮。開宗時,李德裕為相,他被貶為循州長史。宣宗時,還朝病卒。有傳奇文集《玄怪錄》。
桑維翰 (899--947年)五代十國時期后晉大臣。字國僑。河南洛陽人。初以進士及第,為河南節度掌書記。勸石敬瑭求援于契丹以叛后唐。后晉建立后,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知樞密院士。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生任相州等地節度使,為政主張不屈服于契丹,出帝時封魏國公。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杜威等引契丹軍南下滅晉,他被威部將張彥澤所殺。
范質 (911--964年)五代后周和北宋初的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縣)人。后唐長興進士。歷后唐、后晉、生漢,官至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周廣順初,任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等。后任北宋宰相。任期間,廢宰相見天子時坐論之禮,議事以札子進呈。
呂端 (935--1000年)北宋大臣。995年繼呂蒙正為相,宗稱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讓相位于寇準,自任參知政事。為緩和西夏與宋的關系作出了貢獻。太宗死后,太監王繼恩等陰謀廢太子,被他發覺乃與群臣擁立真宗為帝,貶遂王繼恩。加仆射,后為太子太保。
岳飛 (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出身農家,1122年從軍,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在宗澤部下作戰。趙構即位,他上書指責黃潛善、汪伯彥等,反對南逃,被革職。后從王彥抗金于太行山,復從宗澤、杜充守開封,屢敗金兵。四年,敗金兵于常州、鎮州、收復建康,任通、泰州鎮撫使 ,出兵援楚,不勝,退守通泰。紹興初,討平李成、張用、瑛成等割據勢力。鎮壓江西農民起義。高宗手書"精忠岳軍"制旗賜之。四年,收復襄陽等六郡,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使。五年,從張俊鎮壓鐘相、楊么起義 ,部將牛皋擒楊么。六年,聯絡太行山忠義軍自武漢移居襄陽,進取河南、陜西許多州縣,并出兵淮西,大勝,官拜,又屢奏北伐中原,不許。九年,金人求和,他反對和議,秦檜忌之。十年,金人南下,他進兵中原大破兀術拐子馬,乘勝進軍朱仙鎮,北主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搗黃龍府"相激勵。正待渡黃河之際,高宗、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急令班師,他悲憤地說:"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回京后任樞密副使。未幾,秦檜等羅織罪名,被誣陷入獄。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時年三十九歲。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岳忠武王文集》。
韓胄 (1151-1207年)南宋大臣。韓琦曾孫,寧宗韓皇后的叔祖。寧宗即位,任樞密都承旨,與宰相趙汝愚不和。朱熹、彭龜年因指責過他,均得罪。1196年,興"慶元黨禁",趙汝愚、朱熹等六十人被陷。1205年,伍平章軍國事,請寧宗下詔北伐,由于用人不當,出師后,西線叛變,東線失利,轉而采取妥協求和方針。金人不肯,再次用兵。1207年,史彌遠與楊皇后密謀,乘其入朝之機,殺于宮內玉津園。次年,劈棺取其首極函送金廷,遂成"嘉定和議"。
申時行 (1535--1614年)明朝大臣。字汝默,號瑤泉,晚年號休休居士,江蘇蘇州人。嘉靖進士,授修撰。以文學受知張居正。萬歷六年任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再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在官期間,唯圖自保,無所建樹,萬歷十九年辭職。有《賜閑堂集》。
葉向高 (1559--1627年)明朝大臣。字進卿,號臺山,福清(今福建福清)人。萬歷進士,選庶吉士。1606年,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萬歷皇帝不理朝政,閣臣僅他一人。奏請增閣臣、補缺官、罷礦稅,皇帝不聽。七年后,堅辭去職。及光宗即位,復召為首輔。天啟年間,魏忠賢擅權,欲興大獄,因他在朝,尚不敢放肆。1624年,閹黨攻擊和迫害東林黨人,他知國家前途將盡,難有振作,乃辭職歸鄉里。有《葉臺全集》、《說類》等。
代善 (1583--1872年)清朝大臣,努爾哈赤第二子。為"四大貝勒"之首。皇太極時,封和碩兄禮親王。皇太極死,他召集諸王貝勒協調矛盾,與多爾袞共輔朝政。
曾國藩 (1811--1872年)清朝大臣,湘軍首領。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穆彰阿的門生。原任京官,1852年奉詔在湖南辦團練,創建湘軍,造戰船,建水師。1854年,發表《討粵匪檄》,攻擊太平天國是開天辟地以來"名教之奇變",以后遂專門圍剿鎮壓太平軍。升任兩江總督,節制蘇、皖、浙四省軍務,李鴻章、左宗棠為其助手。1870年任直隸總督,查辦天京教案。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鴻章 (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務派首領。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1853年,在家鄉組織團練抵抗太平軍,屢遭敗績后,投曾國藩為幕僚。1861年受曾國藩委派,按照湘軍編制,組成淮軍。1865年任兩江總督,鎮壓捻軍。1870年任直隸兼北洋大臣,掌握了晚清的軍政大權。為了挽救朝統治,擺脫內外危機,他大辦洋務,陸續開辦了不少企業和實業。又組建北洋艦隊。一貫主張妥協投降,反對抵抗侵略,曾導致中法、中日戰爭失敗,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有《李文忠公全集》。
袁世凱 (1859--1916年)北洋軍閥首領。河南項城人。早年在天津小站培訓新軍,佯裝進步,取得光緒皇帝信任,后來出賣維新派,取得慈禧的寵信。1899年,任山東巡扶,鎮壓義和團運動,1901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時,受命為內閣總理大臣,施展反革命派兩面手法,既誘使革命派妥協議和,又挾制清帝退位,竊取了中化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府。1913年,他派人刺殺宋教仁,并在取得"善后大借款"之后,發動內戰,鎮壓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后又解散國會,篡改約法,實行專制獨裁。同時鼓吹"尊孔讀經",為復辟帝制制造輿論。1915年5月,他接受了日本帝國的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換取日本帝國主義對其復辟帝制的支持,又策劃成立了"籌安會"等,為其復辟效勞。12月,正式宣布恢復帝制,改中華民國五年為洪憲元所,次年元旦即位。同月25日因蔡鍔在云南發難,反對帝制,貴州、廣西、廣東 、浙江、湖南等省先后響應,宣布獨立,乃被迫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他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憂懼而死。
桓譚 (前40--32年)東漢初哲學家。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尤好古學,喜抨擊 俗儒。因反對神學,幾乎被殺。斷言精神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有《新說》二十九篇。
向秀 (227--272年)西晉玄學名士。與嵇康、阮籍等交游,為"竹林七賢"之一。性好老莊之學,發展王弼、休晏的"貴無"思想,主張"生死出入,皆然自生"禮法出于"自行",開郭象玄言之風。
王融 (467--493年)南朝齊文學家。為"意陵八友"之一。他文藻富麗,精通聲律,與沈約共創"永明體"。有《王寧朔集》。
張藝興lay,金俊綿su ho,
羅志祥,周杰倫,章子怡,高圓圓,黃奕,那英,歐弟,吳尊,吳克群,周潤發,趙雅芝。
章子怡 周杰倫 1979年,努曼西亞的米格爾·安吉爾·努涅斯·阿科斯塔出生。
1979年——約瑟夫·凱塞爾,法國作家。
1979年,斯圖加特的蒂默·希爾德布蘭出生姓名:Eric Mun。
生日:1979.2.16
姓名:申賀森(Shin Hye Sung)。
生日:1979.11.27。
金丘 ?8?1?7?9 (原名:金元基 ?8?1?3?9?8?5) 組合中角色:rap 。
生日:1976年3月2日
組合中角色:男主音
生日:1979年6月12日
金丘 ?8?1?7?9 (原名:金元基 ?8?1?3?9?8?5) 組合中角色:rap 。
生日:1976年3月2日 身高:186cm 參與的專輯:1-4 。
車盛民 ?4?7?2?2?0?7 組合中角色:男主音 。
生日:1979年6月12日 身高:177cm 參與的專輯:1-2 。
金鐘民 ?8?1?3?6?0?7 組合中角色:男主音 。
生日:1979年9月24日
李娜英Lee Na-Young。
生日1979年2月22日
姓名:堂本光一
昵稱:光一王子
出生日:1979年1月1日
韓國明星-河利秀 英文名: Harisu 原名:李景葉 。
生日:1979年2月17日
姓名:岳鵬飛(yuepengfei)
生日:1979年4月
姓名 周杰倫
生日 1979年1月18日
高圓圓
生日:1979年10月5日(中秋節)
生肖:羊
姓名:黃奕
英文名稱:Betty
生日:1979年9月13日
金賢貞
生日:1979年3月29日
章子怡
生日:1979年2月9日
姓名:鄭智
英文名:ZhengZhi
生日:1979年6月20日
本名:周俊偉
生日:1979年4月19日
中文名:羅志祥
出生日期:1979-7-30
姓名:陳怡蓉 Tammy Chen。
生日:1979年3月13日(星期二)
姓名:蔡琳(韓語讀音CHAE RIM) 。
原名:樸蔡琳
生日:1979年3月28日
姓 名:竇智孔
英文名:BOBBY DOU
生 日:1979年9月28日 。
蕭亞軒
英文名:Elva
生 日:1979年8月24日 威爾·法瑞爾 Will Ferrell 王祖賢 Wong Joey 陳小春車仁表焦恩俊。
“海南儋州木棠鎮高犁村臭名人 現任海南省儋州市網絡詐騙隊羊漢奸總經理”【五簍 “羊漢學”原名“楊漢奸” 】在網上歷史記載。漢奸永遠是漢奸,儋州話說是“狗底水”
狗底水不打擊將來會產生更多,像母雞下蛋一樣,打擊漢奸癌癥。
村地曾經有過漢奸,不過沒有打擊,
得姓2400多年
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出自周官羊人之后,以官為氏”。周朝時,曾設置一種叫羊人的官職,因此羊人的后代,有的就用“羊”作為自己的姓氏。
又據《中國姓氏尋根》所述:春秋時,晉國的第一個君王靖侯,他的兒子公子伯僑有孫子名突,晉獻公時封為羊舌(今山西省洪洞、沁縣一帶)大夫,其子孫稱為羊舌氏,后代改稱為羊氏。
另據《姓譜》記載:“出自晉羊舌氏,望出泰山”。羊氏出自春秋時的羊舌氏其得姓歷史約有2400多年,在戰國時期,為躲避秦國之亂,這一支羊氏家族遷至山東省的泰山落籍,使源自山西的羊氏子孫自此播遷至全國各地。如地處祖國邊遠地區的海南省儋州市,羊氏家族現在約有十萬人之多。
歷代人物洋洋大觀
羊姓家族源遠流長,歷代人物輩出,如南朝時宋有書法家羊欣(370-442),是泰山南城(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善隸書;西晉大臣羊佑(221-278),是泰山南城人;前趙晉惠帝皇后羊獻容,是泰山南城人;明朝萬歷進士、御史羊可立,是汝陽人;南朝宋散騎常侍羊玄保,是泰山人;南朝宋國廣州刺史羊希;晉朝光祿大夫羊玄之‘晉朝臨海太守羊固;后魏光祿大夫、假平南將軍羊社,是巨平人;北齊左右戶部郎中羊烈;后漢冀州刺史、尚書羊陟,是梁父人;后魏泰山太守、齊州刺史羊深;晉朝散騎常侍羊秀;后魏廣平太守羊敦;梁朝徐州刺史羊鴉仁,是巨平人。徐州刺史,都官尚書羊侃,是梁甫人;東漢廬江太守羊續等。還有漢末都督羊角哀。
現在有中國人民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羊子林;中國農業銀行廣東行前行長羊金榜,是海南省儋州市三都鎮人;海南省高級檢察院副檢察長羊在東,是海南人;海南省國家安全廳處長羊志民;海口市公安局交警大隊隊長羊才良;海口市秀英人武部政委羊宏;海南省中行海府辦事處羊美華等,都是出自羊氏家族的。
海門羊氏來自泰安
潮陽海門的羊姓,是山東泰山的后裔,族號“泰山舊家”。元末明初時,羊良寶為了逃避戰亂,從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橫山鄉沿贛江南下,于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到達海門,定居下來,至今600多年,現有人口約5000人。
清朝道光時,羊良寶第十四代孫羊英科考中武舉人,欽命鎮守閩粵南澳等處地方總兵官,南澳島上筑的防海盜工事,古跡至今尚存,是旅游勝地之一。英科在任之時請旨興建羊氏祠宇,祠名曰“述先堂”,址在潮陽市海門西門樹腳頂。祠宇中有“圣旨”牌一道,至解放后,祠宇未損壞之時,“圣旨”牌仍在。
羊英科為官之時,移居澄海縣,至今澄海有他的后裔。
近代,海門羊姓播遷海外,定居于越南、印尼、美國等地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