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星座雙碟硬盤和單碟硬盤怎么區分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雙碟硬盤和單碟硬盤怎么區分展開說明,什么是雙碟硬盤和單盤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什么是雙碟硬盤和單碟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單碟容量就是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雙碟容量就是2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雙碟與單碟相比勝在容量大。
由于機械結構的不同,單碟要比雙碟更輕更快更穩定,但雙碟容量遠大于單碟。如果更注重使用時的讀取速度就選單碟,更注重存儲文件的量就選擇雙碟。”
于機械硬盤的精密屬性,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僅僅幾納米,雙碟片尺寸會使得其在高速運轉狀態下穩定性大幅降低,甚至發生物理損害,
尺寸加大會導致硬盤的尋道時間過長,由此加大能耗使得硬盤溫度急劇升高,影響平臺穩定性,所以這個想法是不可實現的。而單碟則很少發生這種情況。
擴展資料:
硬盤的選擇:
1、硬盤的轉速,以RPM為單位,主流的轉速目前是7200RPM,還有部分5400RPM,轉速越大傳輸速度越快,訪問時間短、尋道時間短、傳輸效率高,性能也相對好,但前提是得忍受噪音;
2、其次是硬盤緩存,大緩存可以減小傳輸文件是對系統的負荷,提高傳輸速度。但是在目前的硬盤環境下,不是緩存越大越好(因為有疊瓦盤);
3、單碟容量越大磁道密度越大,磁頭轉動一周能夠讀取的數據越多,相同轉速下內部傳輸的速度更快,所以在選購時盡量選擇單碟容量大的硬盤。
盤的容量是指整個硬盤的容量,單碟容量是指一張硬盤碟片的容量;二者是有區別的:許多硬盤中往往含有幾張碟片,如果是一張碟片,他們的容量就相同;比如一塊標稱160G的硬盤目前就有兩種碟片組合方式:單碟*160G和雙碟*80G;單碟硬盤的內部傳輸速率比雙碟要快。
單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是劃分硬盤檔次的一個指標,由于硬盤都是由一個或幾個盤片組成的,所以單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兩面在內的每個盤片的總容量。單碟容量的提高意味著生產廠商研發技術的提高,這所帶來的好處不僅是使硬盤容量得以增加,而且還會帶來硬盤性能的相應提升。因為單碟容量的提高就是盤片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數)的提高,磁道密度的提高不但意味著提高了盤片的磁道數量,而且在磁道上的扇區數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盤片轉動一周,就會有更多的扇區經過磁頭而被讀出來,這也是相同轉速的硬盤單碟容量越大內部數據傳輸率就越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單碟容量的提高使線性密度(每英寸磁道上的位數)也得以提高,有利于硬盤尋道時間的縮短。
單碟的好,雙碟的便宜,看序列號能知道是不是單碟的。
☆編
號
說
明:
此外,我們可以通過編號來認識這款硬盤,此款硬盤的編號為ST3120026AS。前兩位字母“ST”表示希捷。“ST”后面的每一位數字“3”表示硬盤的外現,希捷硬盤的外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用數字“1、3、4、5、9”來表示:。
-代表3.5英寸全高硬盤,厚度:41mm。
-代表3.5英寸半高硬盤,厚度:25mm。
-代表現在已被淘汰的5.25英寸硬盤。厚度:82mm。
-代表3.5英寸硬盤,厚度:19mm。
-代表2.5英寸半高硬盤。
這款產品的第一位數字為“3”,也就代表是采用了3.5英寸半高硬盤,厚度:25mm的盤體。
從第2位數字開始,至第5位結束,也就是2-3-4-5位,代表硬盤容量,單位為100M。當然百GB以下的硬盤就是2-3-4位。
1200表示:1200
×
100M=120G
800表示:
800
×
100M=80G
第6位和第7位數字,也就是6-7位,代表硬盤標志,由主標志和副標志組成。
第一位表示在普通IDE硬盤中的盤片數,如這里為“2”
,表示此盤由兩張盤片組成;
第二位只在在主標志相同或無效時才有用,表示硬盤的代數,數字越大,代數越高,即此硬盤越新。
而在Seagate的SCSI硬盤中,其主標識則是指硬盤的轉速了。
8位:由1到3個字母組成,代表硬盤接口類型。
-代表:Ultra
ATA,即普通IDE/EIDE接口,這是大多數桌面硬盤所采用的接口類型;。
AS
-代表:Serial
ATA,即
SATA
硬盤接口。
AG
-代表:筆記本電腦專用的ATA的接口。
(以下都是不常用的:)
-代表:50針Ultra
SCSI的接口,其數據傳輸率為20MB/s。
-代表:68針Ultra
SCSI接口,其數據傳輸率為40MB/s。
WC
-代表:80針Ultra
SCSI的接口
FC
-代表:光纖,可提供高達100MB/s的數據傳輸率,并且支持熱拔插。
WD
-代表:68針Ultra
Wide
SCSI的接口
LW
-代表:68針Ultra-2
SCSI(LVD)的接口
LC
-代表:80針Ultra-2
SCSI(LVD)的接口
碟,就是指在硬盤內部的盤片,形狀和光盤一樣,比小盤小一點,資料就是存在這盤片上的,單碟或雙碟就是指這個硬盤只有一個盤片或二個盤片。在容量相同的情況下,單碟的硬盤比雙碟的要好。在訪問速度和耐用方面,單碟損壞率要小。明白了吧。
肯定是有區別的,同容量時,單牒與兩牒相比,存儲密度提高一倍,相應的,磁頭與盤片運動相同距離時,讀取(或寫入)的數據量也提高一倍,雖然差別實際上沒有這么大,但還比較明顯的,而且單牒和雙牒的價格一樣,所以推薦用單牒的。
擴展閱讀
單碟容量
單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是硬盤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硬盤的檔次高低。硬盤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的,而單碟容量就是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而另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單碟容量。
來源于百度百科
雙碟硬盤簡單講就是兩個碟面的硬盤。
我們存儲數據,都是存儲在硬盤所包含的碟面上的,有的硬盤是單碟,也有的硬盤是雙碟,那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知道,硬盤容量的擴大大都是靠單碟容量的擴大來增加的,現在已經有320G容量的單碟了,但是如果想要更大的容量怎么辦呢?于是廠家就采用雙碟裝的硬盤,那么就變成640G了,當然,碟面多了,技術含量也會增大。那么他們之間除了容量區別之外,在主要性能方面還有哪些區別呢?這里我就不得不講一下硬盤的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盤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盤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盤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盤則應小于或等于8ms。
硬盤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于要訪問的磁道,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盤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在單碟的硬盤上,由于只有一張碟面,所以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時間相比雙碟的硬盤短,這也就決定了單碟的硬盤比雙碟的硬盤訪問時間快,當然在個人操作感覺上,是察覺不到的。
在相同的容量下,是單碟好。
1、單碟和雙碟,如果不考慮容量的話,是無所謂哪個好的。
2、硬盤的單碟容量是有局限性的,受制約于技術水平。目前臺式機最大的單碟容量是1.2TB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是3T以上的硬盤,必然不可能是單碟。
3、在相同的容量上,單碟的速度要比雙碟快不少,因為單位的密度大,讀寫數據就快得多。
雙碟:一個硬盤里面有兩張碟片。
單碟:一個硬盤里面有一張碟片。
單碟的會比雙碟的速度更快一些。厚度也薄一些,至于哪個更好要看單碟容量,單碟320G就不如單碟500G。
藍盤是西數硬盤專有的,和你上面2個不是一個類別的概念。西數硬盤有綠盤(低功耗)藍盤(中等)黑盤(高性能)的檔次區別。性能差距不是太大。
緩存大還是有效果,但沒有CPU強力那么明顯。手寫黨,此答案為孤本,絕不是復制黨。
單碟就是硬盤中只有一個碟片。
雙碟就是有兩個每個500G。
單碟更快。
因為單位面積內存儲的多了。
而且只有一個讀寫臂。
相同的容量上,單碟的速度要比雙碟快不少,因為單位的密度大,讀寫數據就快得多。
硬盤單碟
單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是硬盤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硬盤的檔次高低。硬盤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的,而單碟容量就是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硬盤廠商在增加硬盤容量時,可以通過兩種手段:一個是增加存儲碟片的數量,但受到硬盤整體體積和生產成本的限制,碟片數量都受到限制,一般都在5片以內;而另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單碟容量。
雙碟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盤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盤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盤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盤則應小于或等于8ms。
拓展資料
舉個例子來說,單碟容量為60GB的是希捷酷魚五系列和單碟容量為80GB的希捷7200.7系列,如果都用2個盤片那么總容量將有40GB的差異,可見單碟容量對硬盤容量的影響。
同時,硬盤單碟容量的增加不僅僅可以帶來硬盤總容量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生產成本的控制,提高硬盤工作的穩定性。單碟容量的增加意味著廠商要在同樣大小的盤片上建立更多的磁道數(數據存儲在盤片的磁道中),雖然這在技術難度上對廠商要求很高,但盤片磁道密度(單位面積上的磁道數)提高,代表著數據密度的提高,這樣在硬盤工作時盤片每轉動一周,磁頭所能讀出的數據就越多,所以在相同轉速的情況下,硬盤單碟容量越大其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就越快。
另外單碟容量的提高使單位面積上的磁道條數也有所提高,這樣硬盤尋道時間也會有所下降。
單碟容量的提升是隨著硬盤技術的逐漸提高的,在2000年時出現了單碟容量40GB的硬盤產品,但直到2001中旬才全面在市場中普及。到了2002年IBM、西部數據、希捷、三星都相繼推出了單碟容量60GB的硬盤產品,最早單碟60GB容量的硬盤是三星于2002年5月推出的SpinPoint V60系列硬盤,其后的一個月內西部數據、希捷就發布了酷魚V和魚子醬系列7200rpm硬盤。
表面上看是用的碟片數不一樣,但實際上意味著速度、耗電和穩定性等。
1、同樣容量下,單碟的性能最好,耗電最低,穩定性最好。單碟容量越大的硬盤,內部傳輸的速度越快。
2、最大容量的硬盤,肯定是多碟的。3碟,甚至4碟。
3、多碟的硬盤,耗電大,笨重,穩定性差,但容量容易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