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游戲商朝四大諸侯封地在什么地方啊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商朝四大諸侯封地在什么地方啊,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大約在公元前1579年,夏所屬部落首領成湯滅夏,定都河南商丘,建國號商。商君武丁擴土四方,占領湖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區,面積擴大到一百萬平方公里。商朝的末代君王是紂王。紂王擾民太甚,天下人反。 大約在公元前1066年,商所屬部落首領姬發滅商,定都陜西西安,建國號周,史稱西周。姬發大封諸侯。周朝初期的面積與商朝差不多,大約有一百萬平方公里,擁有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等地區。后來又擴充,東北邊到達黑龍江地區,東邊臨海,東南方最遠到達江蘇無錫地區,南邊到了安徽巢湖地區,西邊到了甘肅東部,北部占有內蒙古的部分地區,面積大約有二百五十萬平方公里。 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陜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陜西的一部分,還包括陜西江蘇的剩余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據《尚書相關信息畫家對事物一般的觀察力為什么會相應的增強...書畫家方勝的書法作品的特點是什么?宋代文學藝術有什么特點?兒童畫鉛筆稿一般都是怎么畫的呢?有什么比...趨勢線是如何運用的?方勝先生花鳥畫作品發展是什么?裝修用什么顏色最好_?他們是如何創作出不同風格面貌的梅花作品的...嶺南畫派是派別是什么?宣紙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手繪時光寶石初學書法毛筆矮牽牛的顏色盤子色彩鮮艷壓縮圖片格式·商書》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八遷的地點,歷來說法不一。大體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圍。近年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于殷。商朝可以分為先商、早商、晚商三個階段。成湯滅夏至盤庚遷殷之間為早商,滅夏之前為先商,遷殷之后為晚商。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達陜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始都亳,曾多次遷移,后盤庚遷都殷,因而商也被稱為殷。《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先商時期,商族為夏后氏的諸侯,商族首領稱作“商侯”。有封地七十至一百里。遠古時代,中原的華夏民族與外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晚商的北界在易水流域,西達太行山麓,西南界在沁水流域,南界在商丘之南,東界在曲阜之西。都城稱作“邑”或“商邑”,其外七十至一百里內屬于商王直接控制的區域,稱作“蒿”(郊)、“鄙”、“奠”(甸)。邑、郊、鄙、甸此四地相當于商王朝的王畿地區,在《尚書·酒誥》中稱為“內服”。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陜西的一部分,還包括陜西江蘇的剩余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廣西、廣東、珠江三角州等地區。 秦朝的面積為:354.69萬平方公里 西漢的面積為:666.37萬平方公里 東漢的面積為:654.62萬平方公里 西晉的面積為: 615.5萬平方公里 唐朝(高祖)面積為:1251.19萬平方公里 唐朝(玄宗)面積為:889.59萬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積為:450.56萬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積為:2122.74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積為:1233.38萬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積為:1284.65萬平方公里 民國的面積為:1141.8174萬平方公里 共和國的面積為:964.821 萬平方公里親,
陜西岐山縣。
西伯侯的祖父公亶父遷周于岐
公亶父是使周部落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周太王,遷周部落于岐山之陽是公亶父最大的功績。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建立諸侯國,得到了商王朝認可。古公亶父是公劉的第九世孫,殷商后期,率部遷到渭河流域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這里土地肥沃,水草豐茂,適宜農作物生長,于是這支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滅商建立了周朝。
姬昌,岐周(今陜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于政事,重視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和芮國,攻滅黎國(今山西長治市)、邘國(今河南沁陽市)等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今陜西西安市),為武王伐紂滅商奠定基礎。
擴展資料:
公亶父一方面強化著統治階級的政治地位,同時也有效地調整著周圍各社會階層的關系。”公亶父的功業在于使先周部落內部實力得到了充實與發展,而至其兒子王季,孫子文王時,先周部落便開始向外擴展。最后到武王時,終于推翻了其東方強國商朝。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陜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公元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 ] ,追謚姬昌為文王。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制,自稱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周太公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西伯侯
主要是河南河北一帶。商的勢力范圍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陜西,東到海濱,包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陜西的一部分。還可能包括陜西江蘇的剩余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西周是共有71個諸侯國,絕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諸侯國,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分封列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并作為周王室的屏藩。異姓諸侯國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國(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黃帝的后人封于薊,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 秦:陜西中部和甘肅東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帶,后來擴展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和山東一帶 齊:山東北部一帶 燕: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 晉:山西、河北南部和陜西中部,前403年分為韓趙魏三國 陳:河南淮陰縣 鄭:河南新鄭 魯:山東南部 宋:河南商丘 衛: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靈壽、唐縣 曹:山東定陶縣 吳:長江下游一帶 越:浙江一帶 蔡:河南上蔡縣和新蔡縣一帶 邾(皺):山東皺縣一帶 郜:山東成武縣東南 萊:山東黃縣東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潛山縣北 郇:山西臨綺縣一帶 藤:山東藤縣西南 許:河南許昌縣東 杞:河南杞縣 邶(bèi):河南湯陰南 庸:河南新鄉市南 還有虢、滑、豳、莒、鞏、邠、褒、申、繒、焦、霍、薊、祝、管、虞、芮、成、徐、荊、巴、蜀 等等很多 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諸侯國,到了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經常不斷爆發兼并戰爭,一些國家消失了,還有的一些國家分裂了,如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河南東部和山西東南部 趙: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一說為: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四大諸侯分別統領二百路小諸侯。
商朝有東南西北四大諸侯,分別是東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
在商紂時期,四大諸侯對于商朝的態度是稱臣納貢。
商朝對于四大諸侯的控制力很弱,每一個諸侯國都是單獨的一個小王國。
盤庚把都城遷至殷以后,商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
有很大的進步,武丁臨政時達到商王朝最強盛時期。
有大彭、豕韋、周、刑、囂、相、庇、奄、毫、崇國、孤竹國、鄧、燕、紀、許...。
據說商朝有1500個諸侯國。
殷
盤庚遷殷是發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歷史事件,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說應當父死子繼,有的人說應當兄終弟及,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1] 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下來不再遷徙。[2] 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商朝諸侯國至少有800多個。商朝時期諸侯國眾多,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可知當時的諸侯國至少有800多個。其中最大的四個諸侯是東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商朝中央政權對商族地區的管理相當嚴密,對各附屬國的控制力度相對薄弱。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余年。
商朝的王位繼承制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后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商朝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確立,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7]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商朝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后的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