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1生活愚公移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最佳答案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愚公移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最佳答案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干涸車溝里的魚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它告訴我們的是一種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需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后再堅定不移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奮斗。
愚公移山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
《列子》的原著在西漢以后便已散失。近代以來,多數學者認為,魏晉間人聚斂綴合秦漢典籍,又附益緯書、佛典之說,成此《列子》八篇。
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
作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釋者,張湛認為,《列子》一書不是先秦古籍。在張湛看來,《列子》一書頗多佛學思想,而語言和故事是思想的載體,這意味著《列子》的文本有一些與佛經有關。
“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護的譯經《佛說力士移山經》,移山神話是中古時期佛典的常見物語,《列子》的始創者曾經比較系統地閱讀了法護譯經。
1、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著這個目標努力,無論途中遇見什么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恒心,小小的積累也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2、告訴我們認定一個目標,是完成一個事業的起點。有決心和信心,向著目標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達到目標。
3、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觀念卻很值得我們學習。只要我們有他那種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那么無論多么困難的事情都能做到。
4、告訴我們要敢于面對和正視困難,堅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難,爭取勝利。
擴展資料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題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這篇寓言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系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于山與人的關系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這里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道兒。全句是說苦于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
從積極方面說,對于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指通豫南,直達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里的“指通”“直達”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系,早已考慮再三了。
其次,對于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里,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最后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智叟
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這話說得尖刻、夸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
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
《愚公移山》揭示了一條深刻的哲學道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的。矛盾的雙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這個寓言中,愚公及家人與兩座大山是一對矛盾,很顯然在開始挖山時,兩座大山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想移山似乎不可能。這也引起了智叟的嘲笑。可是愚公的一席話確實是真理。山不會再長,挖一點少一點。而挖山的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堅持挖下去。終有挖完的一天。《愚公移山》告訴人們,做任何事只要我們下定決心,遵循客觀規律,鍥而不舍堅持干下去,終有成功的一天。當愚公的精神感動了上帝,兩座大山也就變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毅力”。這座山只是象征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某一種困難,我們完全可以憑借我們的智力、毅力或者體力去征服它、解決它。
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需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后再堅定不移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奮斗。期間,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夠執著,堅持一個方向,堅守一個信念,堅信自己的堅強和堅韌,我相信沒有什么困難是征服不了的。
擴展資料:
《愚公移山》一文,就應該像愚公一樣,求真務實,堅持不懈。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愚公的做法也有一些局限性。愚公只是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卻大張旗鼓,施行“移山”計劃。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上。
再者,挖山工程浩大,人力物力成本高,而且挖山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使得環境惡化。愚公可以變通一下,比如說搬家,這樣既能使子孫后代免于受苦,也能使千萬動植物免受災禍。生活中,我們要學習的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行為。因此,愚公移山也告訴了我們,要學會靈活變通。
一則小小的寓言故事,折射出我們生活中的道理,我們做事,既要有勇氣,堅持不懈,更要靈活變通。
告訴人們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
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此文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題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系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
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于山與人的關系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
主要講述了:
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修路,最終感動上天把山移走的故事。
雖然被聰明的智叟笑太傻,但愚公用子子孫孫無窮盡來表達自己移山的決心,堅定的心讓我們敬佩不已!
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
作品鑒賞: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
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
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其主題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系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于山與人的關系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
《列子》的原著在西漢以后便已散失。近代以來,多數學者認為,魏晉間人聚斂綴合秦漢典籍,又附益緯書、佛典之說,成此《列子》八篇。
足智多謀的智叟,這回也無話可答了。
山神聽到愚公的話,害怕他這樣無休止的挖下去,就連忙報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決心和毅力所感動,就命令山神把太形、王屋兩座大山分別搬到朔東和雍南去了。這篇故事告訴我們:
認定一個目標,是完成一個事業的起點。有決心和信心,向著目標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達到目標。
愚公率領他的子子孫孫們,堅定不移地干下去,結果感動了上帝,搬掉了兩座大山。我們做事只要心誠,對事業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努力工作,也會感動上帝而創造出人間奇跡,使夢想成真。還是那句話:有決心和信心,向著目標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達到目標。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原文:太行(háng)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rǔ)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hè dàn)者三夫,叩(kòu)石墾壤,箕畚(jī běn)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qū,彎彎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于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殘年余力,曾(céng)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chè),曾(céng)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內容賞析:《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這則寓言一開始簡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當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繞山而行,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愚公已是“年且九十”的老翁了,要去移“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是有很大困難的,但他堅決要化移山的強烈愿望為移山的實際行動,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畢力”,顯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堅;“指通”,說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在這里初步表現了愚公有迎難而上的精神。愚公的倡議,得到大家的熱烈響應,“雜然相許”,可以想見到全家人的歡騰情緒。而“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這里的“疑”,不能說沒有道理。小山尚且不能移掉,又何況乎大山?
──此一“疑”,實際上擺出了主觀方面的困難,從由彼及此的推想上讓人們感知移山的確不易;即使能把兩座大山移掉,哪有地方來安置大量的土石呢?
──此二“疑”,實際上是提出了困難的客觀原因,從退一步的考慮上讓人們覺得移山的十分艱巨。承認這些困難,并非是被困難嚇倒了,而是為了克服困難,使移山的理想成為現實。也就是說,要解決人和山的矛盾,必須要有切實的移山措施。
針對愚公妻子的所“疑”,大家獻計獻策,“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這表明愚公移山有著群眾基礎,正因為如此,所以才出現了“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的場面,連鄰居孀婦的七八歲的孤兒也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來。
緊接著上面的敘述,文章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于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于古代生產力和自然科學不發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愿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于神話,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