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生活海洋氣候是指海洋上多年天氣和大氣活動的綜合狀況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海洋氣候是指海洋上多年天氣和大氣活動的綜合狀況,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波浪調節著大氣和海洋之間的熱、能量、水蒸氣和氣體的不斷交換。波浪的高度、頻率和方向在風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不斷變化,而這些因素又會受到氣候模式的影響。
研究人員用5個獨立的海浪氣候模型預測了下個世紀的海浪特征。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在南極氣候變化及南大洋西風增強的共同合力下,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南大洋以及澳大利亞東海岸等海域的浪高將增加。研究人員還預測,全球海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海域浪高將有所下降,尤其是北半球海洋,這可能是由于太平洋高壓北移造成的。
沿海地區的海岸也將受到波浪的影響。普林斯頓大學大氣科學家范亞林(音譯)說:“當北太平洋的海浪變小時,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少的波能量去改變海灘,因此海岸更少受到侵蝕。”但較小的海浪也意味著海波能產業可資利用的能源將減少。研究論文的合著者、日本京都大學波動力學研究員森信人(音譯)表示,北大西洋更加平靜的洋面將保證一些主要航線的安全,對于深海漁民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這項研究還提出了如何量化氣候變化對海岸的影響等重要問題。英國利物浦國家海洋學中心沿海海洋學家朱迪斯·沃爾夫說:“對于許多沿海地區來講,氣候變化作用于浪高的重要性絕不亞于海平面的上升。”
12點太陽輻射最強,13 點地面溫度最高,大氣溫度在14點達到最值,海洋因為升溫慢,所以應該是15點。
簡介:
海洋氣候指海洋上多年天氣和大氣活動的綜合狀況。海洋氣候研究為航海、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港口建設以及氣候預測服務。海洋鄰近區域的氣候。如海島或盛行風來自海洋的大陸部分地區的氣候。由于海洋巨大水體作用所形成的氣候 。包括海 洋面或島嶼以及盛行氣流來自海洋的大陸近海部分的氣候。受海洋影響顯著的大陸邊緣區的氣候稱海洋性氣候。
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所以如果我們地球變成三分海洋氣氛陸地我們的海水會少,那我們海里的動物肯定會少!陸地有高有低,有大盆地有大高原,總的來說低陷的陸地面積比高地的面積相對大。而液態水就總往低處流,于是在低洼的陸地就慢慢積聚海水而形成海洋。地球上的海洋有多大呢?人們習慣上把環繞在陸地周圍的廣大水面叫做海洋。其實“海”和“洋”是既不能截然分開,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洋”是世界海洋的主體。而“海”是“洋”的一部分,它分布在大洋的邊緣,和陸地緊緊相連,面積和深度比大洋要小得多。地球上的大洋是相互通連的,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個大洋。我們的生態環境都是有規則的變化而成!所以如果真的變成了上邊所說,我們的生態環境改變了我們人類或許也會變化!
海洋性氣候是指由于海洋巨大水體作用所形成的氣候,包括海洋面或島嶼以及盛行氣流來自海洋的大陸近海部分的氣候。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氣候終年潮濕,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陸性氣候多,而且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降水量比較穩定,年與年之間變化不大。四季濕度都很大,多云霧,天氣陰沉,難得晴天,少見陽光。
與大陸性氣候相比,不僅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小,而且極值溫度出現的時間也比大陸性氣候地區遲,最暖月出現在8月,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為2月,在高緯度地區推遲到3月。人們通常把西北歐沿海地區作為大陸上海洋性氣候的典型。
非地帶性又稱隱域性。是由非地帶性因素引起的無規律分布。海陸分布、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使地帶性分布規律變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鮮明,使自然環境更加復雜。
溫帶大陸性氣候是全球最常見的氣候類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南部。由于遠離海洋,或者地形阻擋,濕潤氣團難以到達,因而干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
溫帶大陸性氣候呈現非地帶性的原因,按照地域分布是:
1. 北美大陸東岸該類型氣候一直延伸到沿海的成因:
一是因為北美大陸西部高山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二是東岸拉布拉多寒流對沿岸起到降溫減濕作用。
2. 北美洲、歐洲西部高緯度地區本應屬于極地氣候的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成因:由于暖流對沿岸的增溫作用,
3. 巴塔哥尼亞沙漠的形成,是因為:
一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西風難以入內,形成了干燥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二是東岸西風(離岸風)和西風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類型圖:
1.根據溫度和降水劃分的!!
2.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等地區,其特點為常年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小,各月平均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這里年平均氣溫高,但氣溫年較差略大于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間,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離赤道越遠,干季越長,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于此數。
4.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或大陸西岸,其特點為年平均溫高,年溫差較大,日溫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許多地區只有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降水變率很大,常常連續數年不下雨。
5.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地區,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于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6.地中海式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地區最為典型,故名。這類氣候的特點是冬季溫和,夏季炎熱或暖熱,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稱為亞熱帶夏干氣候。
7.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溫帶地區,其特點為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在0℃以上),夏季不熱(7月平均溫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達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東部地區,朝鮮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其特點為夏季溫暖,冬季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溫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減少。
9.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部,由于全年在大陸氣團控制下,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陸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氣候;而大陸北部,則由于緯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涼、短促,蒸發不旺,降水雖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10.極地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區、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在大陸邊緣地區,冬季長而寒,但夏季最熱月平均溫可達10℃,苔蘚、地衣是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稱為苔原氣候;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等地的絕大部分地區,終年在冰雪覆蓋下,最熱月平均溫也不超過0℃,因此被稱為冰原氣候。
11.高山氣候可能出現在任何緯度,其特點是氣溫和降水都有垂直變化,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圍內隨高度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高度則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海洋與我們的天氣、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量和動量、物質交換等海氣相互作用可導致不斷變化的天氣氣候現象或極端事件,如臺風,造成全球或區域氣候異常和氣象災害的。海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氣的運動和氣候變化。洋流內部的運動和海陸之間的熱差,塑造了地球上不同風格的自然景觀和復雜多樣的氣候天氣現象。
海洋在調節全球天氣和氣候系統、調節地球天氣和氣候條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海洋的熱慣性,同樣體積的水可以儲存超過大氣熱量的2000倍。海洋、地球晝夜溫差、冬夏溫差和溫度波動對人類居住來說太大了。根據一些數據,海洋提供了地球上90%的降雨,吸收了90%的多余熱量,通過洋流將其重新分布到世界各地,這樣地球就不會一直變熱或變冷。
近幾十年來,海洋一直在變暖,從海平面一直延伸到海底2000多米。近年來,海洋熱浪的頻率明顯增加,海洋溫度甚至上升了4℃左右,并持續了數月以上。海水的溫度很小,但一到兩度就能產生很大的差別。高溫上升將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魚類和藻類的生存。特別是,海洋在2000多米的深處儲存了大量的多余熱量。最終,在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之后,熱量會回到地表。考慮到地球表面溫度到那時已經高得多,而海洋上升的熱量將導致全球氣溫二次升高,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更為嚴重,因此,應該考慮到海洋熱的延遲效應。
專家表示,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以更高的精度觀察海洋和了解其氣候代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同時,公眾應該主動意識到海洋在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作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海洋與我們的氣候,緊密聯系,海洋與空氣中間存有熱量、拋體運動、化學物質等互換,海-氣相互影響可導致千變萬化的氣候氣候狀況或極端化事情,如厄爾尼諾事情、拉尼娜事件、臺風等,引起全世界或地區氣候出現異常和氣象災害。
海洋對大氣運動和氣候轉變 起著十分關鍵的功效。海洋內部的海流健身運動及其季風水田農業中間的供熱差,營造了地球上各有特色的自然風光和繁雜多種多樣的氣候氣候狀況,如北大西洋曖流給北歐風一些我國產生唯美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優異的生活習慣,亞太季風性氣候和東亞季風性氣候為東南亞國家農業產生順順當當的天旱。
在中國氣象科學院研究者蘇京志來看,海洋在全球天氣和氣候管理體系中起著很重要的緩沖作用,它可以管控地球的氣候氣候情況,如溫度、環境濕度等。由于海洋的熱慣性力較為大,同樣容積的海面儲存熱量的工作能力是空氣的2000幾倍。要是沒有海洋,地球上白天黑夜、冬天和夏天的溫度差會非常大,溫度的左右波動也十分強烈,很有可能不適合人們定居。
有數據信息表明,海洋為地球奉獻了90%的降水,也消化吸收了地球九成的不必要熱量,根據海流將熱量分配到世界各國,促使地球不會一直變暖或轉冷。“海洋還為空氣給予很多的水蒸氣,這種充裕的水蒸氣使我們吸氣的氣體較為潮濕,不然都不適合人們定居。”
海洋仍在提溫
“觀察客觀事實說明,現階段地球氣候系統軟件處在一個十分敏感的均衡當中。”
統計分析表明,以往100年以來,因為冰川融化、氣候變溫暖極端化氣候事情的綜合性危害,近50%的沿海地區濕地公園早已缺失。自1980年代至今,海洋消化吸收了20-30%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洋不斷堿化。因為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的冰量損害速度提升,冰河品質不斷損害和海洋熱變形,近幾十年來水平面加快升高。
“尤其是2020年,雖然受全世界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危害,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小幅度降低,但數據信息表明,2020年全世界空氣污染物消耗量提升,全世界海洋依然不斷提溫,海洋熱量再創佳績。”
更加焦慮的是,將來大量地域水平面出現異常升高可能更為經常,日益經常的高水位線會對很多地域造成比較嚴重危害。海洋轉暖、海冰降低,海洋動物群落的全世界土壤含水量以及生產量和水產業打撈發展潛力均會降低,種群構成也會產生變化;海灣和低洼地區遭到吞沒、海灣水災和海灣腐蝕等不好危害的風險性將提升。
說到這種,蘇京志十分認可。他表明,海洋近幾十年一直在不斷提溫,并且從海洋表層一直拓寬到深海兩千多米。最近幾年,海洋酷熱產生次數顯著增加,海水溫度乃至上升4℃上下,而且不斷好多個月之上。“海水溫度原本變化幅度不大,波動一兩次就非常大了。這般高的提溫,對海洋綠色生態、魚種、藻類植物的存活危害巨大。”
“必須強調的是,因為海洋如今早已儲存了很多產能過剩熱量,且深層做到2000米左右。歷經幾十年、數百年后,這種熱量終歸還會繼續再次上翻出海表。充分考慮那時候地球外表溫度早已上升許多,海洋上翻的熱量會造成全球氣溫二次升高,并給全世界氣候產生更為比較嚴重的危害,海洋熱量的這類延遲時間實際效果更應予以高度重視。”
權威專家號召,在氣候轉變 危害日益比較嚴重的今日,更高精密地觀察海洋、深入了解海洋的氣候登陸密碼,比過去任何時刻都看起來更為關鍵。與此同時,群眾應積極意識到海洋在地球氣候系統軟件中的關鍵功效,降低空氣污染物排出,走翠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趨勢路面。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海洋的氣候調節功能
地球上的氣候變化莫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氣受熱的狀況和大氣中所含水汽的多與少。地球上的熱量來自太陽,這種說法并沒有錯。但前提條件是,它必須要經過海洋這個“調節器”才能影響地球氣溫,使地球溫度發生變化。
太陽光以短波輻射的方式照到地球,當它通過大氣時,只能一小部分被大氣直接吸收,大部分則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溫度增高。地球表面增溫后,會不斷向外發出輻射,這種輻射和太陽的短波輻射不同,不發光,只發熱,屬于長波輻射,也叫熱輻射。這種長波輻射正是大氣層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氣溫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面積的2/3,它是大氣熱量的主要供應者;同時,海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大得多,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體,太陽可以照射到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層海水降溫1℃,釋放的熱量就能夠使全球大氣增溫60℃。所以,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就像是一個“鍋爐”,通過能量的傳遞,對天氣與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
大氣中的水蒸氣主要來自于海洋。海水在蒸發時,會將大量水汽散發到大氣,海洋的蒸發量占地表總蒸發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萬億立方米的水化為水蒸氣。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多了,就會使空氣變得輕薄、新鮮些。
同時,海洋能夠吸收大氣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能夠有效抑制全球變暖。
根據以上所述不難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氣熱量和水汽的主要供應者。海洋的熱狀況和蒸發情況,直接影響著大氣的熱量和水汽的含量與分布。因此,說海洋是地球氣候的“調節器”一點都不夸張。
1(紅),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分布:赤道附近;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氣候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2(淺棕),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分布:南北緯10度~南北回歸線附近;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氣候成因:干季受信風帶,濕季受赤道低壓控制。
3(粉),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東南亞、中南半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季交替; 氣候成因:冬(旱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雨季):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3(淺紫),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 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4(黃),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分布:回歸線~30度附近;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氣候成因:終年受副高或信風控制(信風是從大陸吹來的干風,且是由高緯吹向低緯,是一個升溫的過程,不易形成降水)。
5(淺紫),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 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6(深紫),地中海氣候:
氣候分布:30~40度,大陸西岸;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氣候成因:副高(干)和盛行西風(濕)交替控制。
7(暗綠),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分布:40度~60度,大陸西岸; 氣候特點:終年濕潤,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冬天高于0度,夏天低于20度); 氣候成因: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暖濕風)。
8(亮綠),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35~50度,大陸東岸; 氣候特點:冬寒冷干燥,夏高溫多雨; 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9(綠),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分布:溫帶大陸內部; 氣候特點:干,冬冷夏熱溫差大; 氣候成因:身居大陸內部。
10(灰),極地氣候:
氣候分布:極圈內;氣候特點:終年寒冷干旱; 氣候成因: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