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白嫻鳥養殖養殖基地,以及白鷴鳥功效作用,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工養殖白鷴時,根據江蘇省徐州市兩山口水利特禽場的馴養經驗,白鷴適應性較強,可采食人工混合飼料,只要提供玉米、谷子、青菜、清潔飲水即可。一般成年雄鳥體重1.5-2公斤,雌鳥1-1.5公斤。每年2月下旬發情,3月初產蛋,年產蛋量為25-35枚,蛋重45-50克,孵化期為25天。
白鷴養殖技術特點:
1、適應性
白鷴能適應各種惡劣氣候環境,人工馴養培育已使其逐步失去桀驁狂放的野性,對網舍平養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2、雜食性
飼料來源廣,隨季節可以取食植物葉、根、莖、果實和谷類、豆類,以及昆蟲幼蟲、卵,平均每天進食75克,5月可長到1公斤~1.3公斤。
3、繁殖性
白鷴每年產蛋一次,在3月份產蛋,每次產蛋2~16枚。孵化期26天。在1∶5(即1公5母)配比下種蛋受精率可達87%,孵化率達80%以上。
4、抗病力強 只要保持飼養的環境衛生,白鷴一般極少發病。
5、易飼養 經人工養殖培育的白鷴,已失去善飛的能力,不用擔心其飛行逃循,只要在具有通風的網舍平養場即可。
白嫻鳥即白腹錦雞
1、繁殖
繁殖期4一6月,通常1只雄鳥配2一4只雌鳥,人工繁殖錦雞時,種公雞應選擇2歲左右,羽色艷麗、鳴叫頻頻的個體;母雞1歲后可配種繁殖,應選擇發育正常的個體留作種母雞,一般一只公雞配 2~3只母雞。
錦雞在繁殖季節里,每窩產蛋5~9枚后,便自行營巢孵化。每年可產蛋1~2窩,人工飼養條件好則可多產蛋。
2、孵化
錦雞的孵化期為22~24天。孵化可用家雞代孵或用電熱孵化器孵化。每只家雞孵蛋15~20枚,不可太多。將消毒處理的種蛋用干凈布揩凈,便可入孵。入孵后,5~7天檢查照蛋一次,挑出未受精蛋;第2次照蛋在孵化14天時進行,以挑出死胚胎的蛋;孵化至21~22天時,可用40℃的溫水浴蛋一次。
蛋放入水中,左右擺動的是胚胎發育良好的蛋,死胚胎不會擺動。使用電熱孵化器孵化時,溫度應控制在38℃~38.5℃,濕度保持在65%~70 %,溫、濕度過高過低均對孵化不利。
3、雛雞階段
育雛室外面應鋪上細沙或鍘短的稻草、秸稈。雛錦雞移入育雛室前,育雛室外和用白腹錦雞苗具均需消毒。育雛室噴灑0.5%的新潔爾滅溶液,飼具及用具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洗刷。
育雛室同時移入多窩雛錦雞時,可將育雛室用紙板分隔為數間,每間放一窩,機孵的雛錦雞與母雞代孵的不可混放,否則,代孵雞能夠認出不是自己孵化的小雞。用電熱孵化器孵出的錦雞幼雛或野外搜集的雛雞,需用人工育雛箱飼養。箱底鋪細沙或短草,并放置食槽和水槽。
箱壁裝上1~2支溫度計,頂部安裝小塊玻璃作觀察窗。雛雞1~3日齡時,箱溫32℃;4~7日齡為30℃;8~12日齡為28℃;13~20日齡為25℃;20日齡后,可在正常室溫條件下飼養。雛錦雞的飼料,最初幾天采用熟蛋黃和面包蟲,每日喂食5~6次,每次喂量不宜太多。
3日齡后,酌情加喂土霉素5%~10%葡萄糖水溶液,防止感染腸道疾病;7日齡后,可按市售小雞飼料40%、熟蛋黃25%、面包蟲 25%、青綠飼料10%的比例喂給。
30~60日齡可按市售小雞飼料50%,熟蛋黃10%、面包蟲10%,花生粉和黃豆粉各5%、青綠飼料20%的比例配制投喂;60日齡后,按青年雞投喂。
4、育成階段
60日齡后的錦雞,羽色與成年雌雞相似,僅個體略小,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以及對疾病的抵抗力較雛雞顯著增強,此時應轉入籠舍內飼養。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籠舍養2~3只為宜。籠舍內可適當增設棲木、水槽和食槽,以保證每只雞都能吃食和飲水。
青年錦雞的飼料以市售雞飼料為主,酌情喂給適量的碎花生米、面包蟲和青飼料。由雛雞飼料轉換為青年雞飼料時,精料應逐步減少。一周歲的雄性錦雞可完全用市售雞飼料喂養。一周歲的雌錦雞已具有繁殖能力,此時最好將公母隔離飼養。90日齡的雄雞羽毛已發生變化,枕部長出翎,很容易與雌鳥區別。
飼養種雞的飼料以市售種雞飼料為主,但在繁殖前期和繁殖期應多給油脂性飼料和動物性食物,如花生、葵花籽、面包蟲、蝗蟲等,要特別注意供給充足的青綠飼料。在繁殖季節籠舍內放置巢箱或在籠舍棲屋設置人工巢窩,每天傍晚檢查產蛋情況,發現蛋要及時取出。
擴展資料
通常營巢于林下灌叢、草叢或倒木和枯枝下地上,也有在巖縫里營巢。營巢位置一般都甚隱蔽,很難發現。巢甚簡陋,通常為一圓形或橢圓形淺土坑,內再墊以枯草、枯葉和羽毛。巢的大小為15-25×19-27厘米,深5-13厘米。4月上中旬開始產卵,一直持續到6月。
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顏色為淺黃褐色或乳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43-46.2×33-35.3毫米,卵重21-32克。通常日產1枚,有時隔日產1枚,卵產齊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2-23天。
雛鳥早成性,初生的雛鳥通體被有棕黃色絨羽,頭頂部的中央冠紋、耳羽及背部的條紋均為黑褐色,下體淡棕白色,虹膜淺褐色,眼周淡皮黃色,上嘴基部黑褐色,嘴端和腳為肉黃色。體重為21.8 克。孵出后第二日即離巢隨親鳥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腹錦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腹錦雞養殖。
是的,可以的。鷴的養殖是可行的,而且也是相當有趣的,因為它們通常會很樂意和人互動,而且比較容易馴養。另外,它們的脾氣比較溫和,不會那么容易發怒,所以也容易養活。
野生白鷴膽子很小,給它搭的窩僅能作為讓它躲避之用,在被馴化之前是不會在里面下蛋的。
你可以用木頭釘一個長方形的筐,尺寸為高度和寬度均為50公分,長度為150公分,兩頭都要通透,以便它可以選擇從兩邊任何一個出入口進出,僅有一個出入口的窩像個陷阱,野生鳥不太敢進去的。
白鷴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中國云南高黎貢山地區,則主要棲于海拔1600-2700米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于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
白鷴為雜食性,主要以椎栗、懸鉤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根和苔蘚等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亞錐栗的堅果、崖豆 、蕨葉、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針蟲、蝗蟲、螞蟻、蚯蚓、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
擴展資料
白鷴的生活習性
白鷴成對或成3-6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17只。由一只強壯的雄鳥和若干成年雌鳥、不太強壯或年齡不大的雄鳥以及幼鳥組成,群體內有嚴格的等級關系。黃昏時,在林中樹枝上棲息,首先伸長脖頸,四下張望,然后撲動翅膀,飛到樹杈上停穩。
有時一個群體棲于同一樹枝上,相互靠攏,排成一條直線,次日清晨飛到下地活動。性機警,膽小怕人,受驚時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通常在亮天后即從夜棲樹上飛到地面活動,活動多在巢域內,每日活動路線、范圍、地點都較固定,多數時間都用于覓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鷴
省林業廳申領《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及《經營利用核準證》 資料。
1)、服務對象在本省范圍內馴養繁殖、經營利用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單位或個人。 2)、應提供的材料 ①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提出馴養繁殖、經營利用的申請書; ②有固定的場所和資金保障; ③馴養繁殖陸生野生動物的飼料來源有保證; ④有馴養繁殖及經營利用的技術和固定的技術人員; ⑤有合法的陸生野生動物種源或來源; ⑥可行性研究報告。 3)、申辦程序及期限 ①經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初審,符合上述條件的,由當地林業主管部門發給《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申請表》或《陸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申請表》; ②經縣(市、區)林業部門初審和市林業部門審核同意后,隨附有關申請材料報省林業局。 ③經省林業局審核同意,屬馴養繁殖、經營利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報國家林業局審批;屬馴養繁殖、經營利用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在15個工作日內,省林業局或授權單位審批,核發《馴養繁殖許可證》或《經營利用核準證》。 4)、收費標準按國家和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費收費辦法》執行。
現在特種養殖的比較多,但是都是孔雀啦,鹿啦,天鵝啦,娃娃魚啦,竹鼠啦等等的常規產品,養白鷴的估計不怎么多吧。
白鷴一年四季都集體生活,白鷴常年成對或成3-6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17只。
白鷴為雜食性,主要以椎栗、懸鉤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根和苔蘚等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亞錐栗的堅果、崖豆 、蕨葉、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針蟲、蝗蟲、螞蟻、蚯蚓、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鳥即開始發情,一雄多雌制,雄鳥之間常為爭奪配偶而爭斗。雄鳥的求偶炫耀為側面型,通常自雌鳥右后方向前左側繞圈,當行至雌鳥一側和雌鳥并行或接近并行時,雄鳥不斷左右擺尾,動作緩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繼續向前方走動,繞過雌鳥頭前從右側走開。
每繞一圈后便在離雌鳥2-3米外站立不動,1-2分鐘后再重復1次。每次發情炫耀,可重復繞圈6-7次。有時雄鳥還在雌鳥近旁做快速連續不斷的蹲下、站起動作或伸展雙翅作高頻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動作,稱為“打蓬”。同時發出輕微的‘1u,1u,1u’的顫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