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網絡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一個有趣的事情,以及一個有趣的事情,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原文: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出自:清代·袁枚《所見》
釋義: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于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2、原文: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
出自:唐代·崔道融《牧豎》
釋義:牧童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碰見人故意裝得很神氣。放牧時臥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時就在溪邊田頭玩耍。
3、原文: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出自:宋代·雷震《村晚》
釋義:在一個長滿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山銜住落日淹沒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用短笛吹奏著不成調的樂曲。
4、原文: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出自:唐代·呂巖《牧童》
釋義: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5、原文: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出自:宋代·黃庭堅《牧童詩》
釋義: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閑自在。
關于牧童的古詩十首有如下:
1、牧童向日眠春草,漁父隈巖避晚風。——出自唐·杜荀鶴《途中春》
2、牛閑牧童臥,犬吠市船歸。——出自南宋·陸游《羸老》
3、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出自唐·儲光羲《牧童詞》
4、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出自宋·雷震《村晚》
5、牧童時時放野火,耕夫怒擊樵夫剁。——出自元·王冕《蝦蟆山》
6、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出自唐·盧肇《牧童》
7、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出自清·袁枚《所見》
8、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出自宋·華岳《驟雨》
9、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出自唐·杜牧《過驪山作》
10、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出自唐·韓愈《石鼓歌》
寫牧童的古詩如下:
一、原文
牧童詩
黃庭堅【宋代】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二、譯文
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
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閑自在。
三、賞析
這是一首饒有理趣,借題發揮的警世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描寫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畫。牧童騎著牛兒,從前村慢慢走過;吹著笛兒,笛聲在田間隨風飄悠。“騎牛”與“吹笛”,生動地描摹出牧童灑脫的形象、悠閑的心情:同時,詩人把牧童放在“村”與“岸”的背景上,使畫面境界外闊,顯得“野”味濃郁。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即事論理,拉出逐利爭名、機關算盡的“長安名利客”與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其實不如牧童自在快樂啊!在一貶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賞、不與俗流合污的心態,同時也在贊美牧童。
該《牧童詩》與《紅樓夢》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悠閑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歸,不愁食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飄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過是文人學士們的“空想”之一。
一、《清明》
作者:唐代杜牧
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二、《所見》
作者:清代袁枚
原文: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三、《村晚》
作者:南宋詩人雷震
原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譯文:
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往家里走去;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古詩《 牧童》全文是: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
不脫蓑衣臥月明。
《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巖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出處《全唐詩》又名《令牧童答鐘弱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鋪:鋪開。
⑶橫野:遼闊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飽飯:吃飽了飯。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⑺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白話譯文: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晚霞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牧童
呂巖 〔唐代〕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文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賞析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歸來飽飯黃昏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后了。“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鐘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
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
哎,多少到長安求取名利的人啊,
機關算盡都不如你(牧童)啊!
《牧童》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該前兩句描寫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兩句即事論理,拿牧童和長安名利客對比,表達了作者贊頌牧童清閑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懷,黃庭堅認為人應活得悠閑自在,不應受名利所驅。
在 《桐江詩話》中記載,該《牧童詩》為黃庭堅七歲時創作。有一天,黃庭堅父親黃庶邀請幾位詩友一起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這時,黃庭堅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為題,作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