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網絡湖北省有幾個市區,幾個縣區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湖北省有幾個市區,幾個縣區,湖北有多少個地級行政區?,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0年湖北省共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3個縣級市、1個林區,分別是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
湖北省正處于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湖北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各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6%,24%和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湖北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
湖北行政區劃是:湖北省共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3個縣級市、1個林區,分別是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湖北省人民政府駐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7號。
湖北的經濟
2021年,湖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9%,總量邁上5萬億元大臺階,達到50012.94億元,排名重回全國第7。2021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0012.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9%,快于全國4.8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661.67億元,增長11.1%;第二產業增加值18952.90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26398.37億元,增長12.6%。
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共有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12個地級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荊州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擴展資料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湖北省位居華中腹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從哲學到文學,產生了老子、莊子、屈原,歷經800年,楚國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湖北還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武昌辛亥首義到新中國成立,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湖北水資源豐富,素有“千湖之省”之稱,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是中部地區最大的綜合交通通信樞紐,有“中國立交橋”之稱,武漢新港是中部首個億噸大港。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湖北。
湖北省有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這12個地級市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湖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地處中國中部地區,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1.94%。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擴展資料:
2019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45828.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5%,快于全國1.4個百分點,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處于全國第一方陣。
2019年,湖北省省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09.09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9098.62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920.60億元,增長7.8%。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湖北
截至2020年11月,湖北省共有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103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9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1234個鄉級行政區,包括308個街道、761個鎮、165個鄉。
地級行政區: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
擴展資料:
湖北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56個民族俱全,全省少數民族常住總人口24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5%。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210萬)、苗族(17.8萬)、回族(6.7萬)、侗族(5.2萬)、滿族(1.3萬)、壯族(1.2萬)和蒙古族(1萬)。
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和武漢市(5.4萬)、荊州市(3.3萬)等地。湖北是全國8個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縣、還有民族鄉的省份之一。
現有1個自治州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即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12個民族鄉(鎮)即鐘祥市九里回族鄉、洪湖市老灣回族鄉、仙桃市沔城回族鎮。
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神農架下谷坪土家族鄉、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宣恩縣曉關侗族鄉、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鎮、鶴峰縣鐵爐白族鄉。還設有37個民族村(街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湖北省。
12個地級市:黃石市、十堰市、荊州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武漢市。
湖北省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于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之間。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法律分析:湖北省,簡稱鄂,中國23個省之一,位于中南地區,省會武漢。
湖北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下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
截止到2021年9月,湖北省轄39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其中省直轄3個)、35個縣、2個自治縣、1個省直轄林區,合計103個縣級區劃。
截止到2021年6月,湖北省轄329個街道、761個鎮、151個鄉、10個民族鄉,合計1251個鄉級區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三條 城市和鎮應當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規劃和鎮規劃。城市、鎮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確定應當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在確定區域內的鄉、村莊,應當依照本法制定規劃,規劃區內的鄉、村莊建設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勵、指導前款規定以外的區域的鄉、村莊制定和實施鄉規劃、村莊規劃。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三條 城市和鎮應當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規劃和鎮規劃。城市、鎮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確定應當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在確定區域內的鄉、村莊,應當依照本法制定規劃,規劃區內的鄉、村莊建設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勵、指導前款規定以外的區域的鄉、村莊制定和實施鄉規劃、村莊規劃。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準。
截至2018年,湖北省下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25個縣級市、3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地級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1、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駐地。
2、黃石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黃石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華中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全國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也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江開放城市。
3、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鄂、豫、陜、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
4、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上中游分界處,宜昌依長江而建,是國家中部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 ,擁有漢宜高速公路、漢宜高速鐵路、焦柳鐵路、318國道等交通動脈。
5、襄陽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陜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湖北
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依次是武漢市、黃石市、襄陽市、荊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荊門市、鄂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擴展資料:
湖北省有五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分別是:
1,荊州,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
春秋戰國時曾為楚都城,秦置南郡,漢置江陵,唐為江陵府,明、清為荊州府治所,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城重鎮。江陵地理位置重要,水陸交通方便,三國時諸葛亮稱它“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江陵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長江流域的重要商業城市。
荊州城內的古物古跡很多,著名的有楚紀南故城遺址、八嶺山古墓群、明代城垣,以及元妙觀、太暉觀等古建筑。1982年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武漢,歷史悠久,自商周、春秋、戰國以來即為重要的古城鎮,盤龍城為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宋、元、明、清以來就是全國重要名鎮。武漢還是革命的城市。
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起義、“二七”大罷工、“八七”會議等都發生在這里。現存的革命遺址、名勝古跡有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二七罷工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向警予和施洋烈士墓及勝象寶塔、洪山寶塔、歸元寺、黃鶴樓、東湖風景名勝區等。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3,襄陽,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襄陽筑城于漢初。自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歷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襄陽交通發達,自古即為交通要輳,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歷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陽文物資源豐富,園林較多,城西的隆中山為“三顧茅廬”“隆中對”的發生地,現有鄧城、鹿門寺、夫人城、隆中諸葛亮故居、多寶佛塔、綠影壁、米公祠、杜甫墓、習家池等勝跡。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4,隨州,傳為神農小牛耕耨之鄉,以烈山氏后代著稱。西周封為姬姓隨國,春秋時其地域為隨、厲、唐等國,戰國末楚滅隨,并厲、唐設置隨縣,秦漢因襲,隸屬南陽郡。西魏時升隨為州,唐、宋、元,明、清均置州,中華民國降州為縣。
現存名勝古跡有文峰塔、歲公橋(李公橋)、烈山神農洞遺址、烈山神農碑、陜西會館鐵旗桿。古城保存有一段土筑城垣、漢東樓和護城河遺跡。城郊保存了大批古墓葬和古文化遺跡,其中著名的曾侯乙編鐘等珍貴文物出土于城西郊的擂鼓墩。
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曾游居于此。抗戰時期,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南九口堰建軍。李先念等于此通電就職,保存有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5,鐘祥,是楚文化發祥地之—,有文字記載歷史長達2700余年,春秋戰國時稱郊郢,系楚國陪都,明朝時是全國三大直轄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有“大地博物館”美稱。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辭文學家宋玉、楚歌舞藝術家莫愁女等一批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發跡于此,構筑了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顯陵和氣勢恢弘的明代建筑群。顯陵,原名獻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父親朱佑杬、母親蔣氏的合葬墓,是中南六省惟一的一座明代帝陵。
旅游資源豐富,有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區,國家級大口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特別是黃仙洞2萬余平方米的喀斯特地貌為世界罕見。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參考資料:湖北省荊楚名勝-湖北省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