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美食如何理解八目的含義及其內在關系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如何理解八目的含義及其內在關系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八目指的是哪八目,哪個最重要,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針對三綱從中的“親民”一項,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從來都有不同的解釋。
程朱理學認為,這里的“親”作“新”講,是帶領人民革除舊習,更化改制的意思。
陸王心學認為,這里的“親”就是指“親近”講。
我比較同意陸王心學的說法,因為放在三綱的語境中看,可以翻譯成,明白和發揚光明的道德,親近人民,行善無止境。這樣更通順。
而先秦的儒學,還是以周禮為最高目標,怎么會倡導更化改制呢?
儒學到了宋明,分成了兩個大流派,和數個小流派。
我最近在看關于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的書。
最大的流派是程朱理學,這是官學,由官方支持和認可的一個流派。
其次是陸王心學,與傳統的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不同,王陽明在陸象山的理論基礎上又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講究的是知行合一!
這個話題說起來太大,足夠寫一百萬字的書了,點到即止。
八目
坦率的說,今年經過對一些書的閱讀,我開始更加理解和仰慕八目的這個境界。
從儒學的最初發展來講
當時的人學習,就是為了當官,治國平天下。
于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門下,肯定集中了很多人,三教九流,不一而足。
大家都想著治國平天下,但是往往很多人都失敗了。
于是先賢們開始思索,怎么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物。
這八目,就是他們總結出來的一個學習和工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實這對我現在的生活來講 還是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的。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系。
三綱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擴展資料:
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總結出了一個人的修養(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綜合素質)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
并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么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后世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輝思想。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
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
三綱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
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后面。
三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
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
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
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
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
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
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
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
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云、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
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總體上來說,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總結出了一個人的修養(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綜合素質)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并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么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后世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輝思想。
希望采納!謝謝!
大學中的八目是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大學》以不長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論化、通俗化,便于學者學習掌握,而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穩固提供了保障。《大學》雖然充滿著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但是卻有重要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論述。《大學》提出的經濟思想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最為有利的文化根基。
《大學》提出的誠信思想對當代探討誠信缺失的社會根源以及創建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大學》是國學經典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系。
出處及詳解:《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后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里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所謂“止于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實現,所以《大學》第一篇在末尾的時候又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八目",應該是指。《大學章句》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是理學之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
三綱八目是《大學》中“三綱領,八條目”的簡稱。其中,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