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影視白元雜劇是融匯了( )等形式的綜合藝術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白元雜劇是融匯了( )等形式的綜合藝術,元雜劇的劇本主要由什么和賓白組成,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它是曲詞外演員說的話、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又稱韻白和散白。
賓白在后世的戲曲中也叫道白或說白,前人對元雜劇的賓白大致有兩種解釋: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單宇《菊坡叢話》:“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后者從訓詁角度說明可能更準確些。它是曲詞外演員說的話、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又稱韻白和散白。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敘述的性質,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竇娥冤》 元·關漢卿作。寫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竇娥冤》 鄭光祖 《倩女離魂》 白樸《墻頭馬上》 馬致遠 《漢宮秋》 2、元雜劇:是把歌曲、賓白、舞蹈等有機結合起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戲曲藝術形式。元雜劇是由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3、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1)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于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 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3)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 ⑷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⑸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 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4、關漢卿:號已齋叟,元初大都人。元雜劇第一代表作家,中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他擅長各種舞臺演出技藝,編有雜劇60多部,現存18部。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 《調風月》(旦本) 、《單刀會》(末本)等,是他的代表作。 《竇娥冤》被列為世界十大悲劇。1958年,關漢卿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33、元雜劇的四大悲劇: 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滿意請采納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明清戲曲,包括元雜劇,元散曲、明清傳奇。前兩者合稱元曲。
二、介紹元雜劇: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1)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寫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也有由五折構成的。有的還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類似現代劇的序幕,有時也置于兩折之間,具有過場戲的性質。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雜等。
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雜:以劇中人物職務身份為名的演員。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3)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中國四大名劇
王實甫的《西廂記》[元]
經典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長亭送別
湯顯祖《牡丹亭》[明]
經典名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游園驚夢
孔尚任《桃花扇》 [清]
李香君,侯方域
洪升《長生殿》[清]
唐明皇,楊貴妃
四大悲劇:《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四大喜劇分別是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關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元雜劇中有所謂“賓白”。然而,就現存元代戲曲劇本來看,南戲提示說白用“白”,雜劇一般用“云”,少數用“白”。惟《元刊雜劇三十種》有兩處出現“賓”字,一處在《氣英布》第一折:
(正末)云:小校那里!如今那漢過來,持刀斧手便與我殺了者!交那人過來。(等隨何過來見了)(唱賓)(正末云)住者!你休言語,我跟前下說詞那!(等隨何云了)(正末唱)
另一處在《李太白貶夜郎》三折:“(賓):你問我哪里去?(唱)……”徐沁君先生注云:“賓,當即‘賓白’之簡稱。‘賓白’亦即說白。”(注:徐沁君:《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中華書局,1980年,第495頁。本文引元刊雜劇均見徐校本,以下不再注出。)但“唱賓”是怎么回事?姑且推斷,“賓”可能是介于唱與白之間的念誦,或類似現今戲曲中的韻白。
明初朱有dùn的雜劇,凡宣德刊本,都在劇名下標有“全賓”二字,后來的本子都將此二字刪去,可推知“賓白”在后來的劇本中不大用了。但臧晉叔《元曲選序》、沈德符《顧曲雜言》,及王驥德、李漁等人,都屢屢提到“賓白”,尤其是王驥德的《曲律》與李漁的《閑情偶記·詞曲部》,都有專論“賓白”的部分。他們在論述中往往將“賓白”等同于說白,給人造成了二者相同的印象。
“白”早就有陳述、表白的意思,這在《楚辭》和《史記》中都有用例。但元雜劇為什么不用“說白”,或直接用“白”,而用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賓白”?明代人對此有三種解釋:一、《南詞敘錄》“賓白”條:“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注: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246頁。)凌蒙初《譚曲雜zhā》同。二、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五“曲賓白”:“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注:李詡:《戒庵老人漫筆》,中華書局校點本,1982年,第194頁。)明·姜南《報璞簡記》、單于《菊坡叢話》同。三、焦循《劇說》引毛西河《西河詞話》:“若雜色入場,第有白無唱,謂之‘賓白’。‘賓’與‘主’對,以說白在‘賓’,而唱者自有主也。至元末明初,改北曲為南曲,則雜色人皆唱,不分賓主矣。”(注: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第97-98頁。)
賓白可分為對白和獨白兩種形式。獨白可以分為定場白、沖場白、旁白、帶白幾種。定場白,這是角色第一次上場時的自我介紹,一般先念兩句至四句,再自報家門。這種形式顯示了雜劇從話本、說唱衍化而來的痕跡。沖場白,這是角色第二次上場或第三次上場的說白,直接向觀眾敘述事由或表達心情。旁白就是背著其他演員單獨對觀眾說話。 近世戲劇史著作,一般都不考究“賓白”的本義和來歷。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引明·姜南《報璞簡記“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云:“則賓、白又有別矣。”(注:《王國維戲曲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81-82頁。)似同意此說。王季思《西廂五劇注》引《菊坡叢話》略同。(注:王季思:《西廂五劇注》,浙江龍吟書屋,1944年,第37頁。)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則大體同意《南詞敘錄》的解釋。(注:參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第201頁。)
“賓白”的來歷與其念誦方式有關,不能回避。我們認為,“賓白”的遠源是漢賦的主客問答,近源則是佛教論議的“賓主往復”。
遠源于漢賦:
從文體上說,漢賦中的許多作品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馮沅君曾對這一形式及其與戲劇的關系給予了關注,并引班固《西都賦》中“西都賓”與“東都主人”的一段對話作為說明。(注:參馮沅君《漢賦與古優》,《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8-94頁。)漢賦的問答方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明確提示主與客,而用杜撰出來的“子虛”與“烏有”、“無為先生”與“虛然子”等人物展開對話;一類則明確有主客之分,例如枚乘的《七發》,以“太子曰”、“客曰”交替展開鋪陳,其中“客”居于話語中心,最終是主人(太子)為“客”的一番話“@③然汗出,霍然病已”。(注: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21頁。)東方朔的《答客難》、楊雄的《解嘲》、班固的《西都賦》、《東都賦》、《答賓戲》則是主人居于話語中心。其中班固的作品出現“賓曰”的提示。“賓曰”即“賓”首先發問,接著是主人一段很長的回答。賦,是有聲的。《漢書·藝文志》云:“不歌而誦謂之賦。”賦的吟誦方式早已存在,《左傳》記誦《詩》多用“賦”,例如“文公十三年”記:“文子賦《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注:中華書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經注疏》,第1853頁。)此處所謂“賦”就是吟詠、誦讀的意思,它在節奏、音調兩方面既不同于唱也不同于說。范文瀾《文心雕龍·詮賦篇注》云:“竊疑賦自有一種聲調,細別之與歌不同,與誦亦不同。”(注: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137頁。)王小盾認為,周代“六詩”中的“賦”是用雅言朗誦,與“風”(諷)用方言誦讀相對。(注:參王小盾《詩六義原始》,《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輯,第1-56頁。)用今天的話說,“賦”就是用官話朗讀。漢賦的念誦當亦如之。總之,漢賦的主客問答有兩層含義:從文體上說,賓客一方問難,主方作答;從音聲方式上說,是使用介于說與唱之間的念誦。
元雜劇中的“賓白”,應當也同樣具有這兩層意義。以往的解釋(“兩人對說曰賓”),揭示出第一層含義;而元刊雜劇中“唱賓”的提示,暗示出第二層含義。姑且推測,凡使用官話對白的,即為“賓白”。
近源于佛教:
不過,元雜劇術語“賓白”及其念誦方式,未必直接從漢賦繼承而來。我們知道,漢末佛教傳入以后,其思想與儀式在各階層均產生了巨大影響。佛教講經,以座上講者為“主”,座下聽者為“賓”。但到“論”或“論義”(論議)的時候,則須“賓主往復”,一問一答,共同探討經中奧義。佛教十二部經中有優婆提舍,是梵語Upadesa的音譯,意譯為“論”或“論義”(論議)。論義的起源很早,最初是為對付外道詰難,樹立佛教威信而設立的,故所謂“賓”,本應是外道。但佛教內部,也可以“假立賓主”,實質上成為一種儀式,具有戲劇性。唐釋道掖撰《凈名經關中釋抄》卷一有云:“優婆提舍,此云‘論義’。賓主往來,詮正理故。”(注:《大正藏》第85冊,第508頁。)馬鳴撰、梁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卷一有云:“假立賓主,往復析論,論量正理,故名為‘論’。”(注:《大正藏》第44冊,第245頁。)宋釋智圓《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八記云:“凈名為主,文殊為賓。賓問主答,即往復也。”(注:《大正藏》第38冊,第812頁。)佛教論議傳至我國,自六朝到唐宋的幾百年間都十分興盛。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四記梁武帝蕭衍:“每大法會,帝必親覽,以觀講論。賓主往還,理致途趣,如指掌也。”(注:《大正藏》第55冊,第267頁。)這種論議中的“賓主往還”,或即戲曲“賓白”的近源。
本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處士橫議”之風,漢代又有儒生論議。佛教傳入之后,以“論”、“論義”意譯梵語中的Upadesa,兩種風格相近的講學活動十分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說,我國的佛教論議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產物。相比之下,佛教論議遠較儒生論議位置重要,并且推動了論議的伎藝化、戲劇化進程。這是我們將戲劇術語“賓白”的近源歸于佛教的主要原因。
關于論議,張弓、王小盾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作過研究。他們指出:論議是一種至少由兩人參演,以論難雙方圍繞若干命題互相詰難、辯駁為形式特征的伎藝;論議的戲劇性很強,北齊著名優人石動(tǒng)的滑稽表演、以往被人們歸入參軍戲的《三教論衡》,其實都屬于論議表演;促使論議伎藝最終形成的主要條件是:佛教的傳播、清談的興起、廣場藝術的盛行;唐代論議把講學活動所固有的對機智捷辯的講求,發展成為特殊的娛樂形式;把三教圣人及其經典,轉變為嘲謔戲弄的對象。(注:參張弓《隋唐儒釋道論議與學風流變》,《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王小盾 潘建國《敦煌論議考》,《中國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9-227頁。)毫無疑問,石動tǒng對大德僧人和佛祖的嘲弄及《三教論衡》之類的表演,沒有佛教的摻入是不可想象的。
但佛教自己創立的嚴肅的講經、弘法活動如何衍變成對自身的嘲誚了呢?宋釋神清撰《北山錄》卷九有云:
昔周道安《二教論》、隋彥琮《通極論》,姿縱心目,出沒玄奧;假立賓主,先設奇難,后始通之。……而后世李仲卿等得之,穿窬為盜,隱其所通,演其所難,以制《十異九迷》等論,誑彼所不知者。(注:《大正藏》第52冊,第628頁。)
這里涉及到釋道二教的斗爭。“隱其所通,演其所難”,的確是論議活動從嚴肅的講經轉向伎藝表演的關鍵。不難想象,佛教初入中原,面臨種種懷疑、詰難甚至排斥,“假立賓主”所具有的戲劇性,很快便被人利用,論議的性質遂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當然不始自唐代,只不過唐代的佛道斗爭更加尖銳而已。
在佛教文獻中,論議中的主賓關系常得到明確提示,敦煌文書伯3219號正面,(注:參見陳祚龍《唐代敦煌佛寺講經之真象》,《大陸雜志》,臺灣,第86卷,第6期,1993年6月,第249-250頁。)記唐代敦煌佛教講經中賓主問難的實況,就依次標有“賓難”、“主答”。這種以“賓難”、“主答”為方式的對話,普遍存在于講經活動中。假如移到戲劇中,就是“賓白”。又,《北山錄》卷五有“釋賓問”,慧寶注云:“假設賓主之問答,以釋吾門之疑滯也。”且看下面的場面:
賓曰:漢夢未占,音譯未通,此方先有得聞至教者乎?
主人曰:遼哉,何吾之知也!但觸石之云,生于膚寸;射鮒之水,負于yú huáng。何期不然也?昔大圣游婆dū國,其國在南海,去方夏未之遠也,微流之風何莫及斯。……
賓曰:在昔庵園按地,靈鷲騰光,圣眾滿于虛空,道場周于法界,姬孔之典于何不裁?秦洛之人未嘗預會。將無大圣頗歟,傳者張歟?
主人曰:魚潛不知乎水,人陸不睹其風。非可知而知居之而不知也,非可見而見居之而不見也。……(注:《大正藏》第52冊,第600-607頁。)
《釋賓問》通篇采用賓問主答的形式,就文體而言,很像是漢賦。但是,由于佛教論議在時間、空間上都比漢賦更加接近民眾,其伎藝化、戲劇化的表演特征便更容易對戲劇形式產生影響。
因而可以說,已往對“賓白”的解釋中,“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的說法離事實最 近。因為,無論是漢賦的主客問答,還是論議的“假立賓主”,都是二人間的對話,非一人所能完成。或許,元雜劇中的“賓白”最初只限于提示兩人對說中的初發難、發問者。但“賓白”與“白”極易相混,于是“賓”的存在便失去了意義,只剩下“白”。
最 近有學者提出,漢譯佛經的誦讀方式主要來自漢賦。(注:參伏俊璉《漢譯佛經誦讀方式的來源》,《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第95-98頁。)如前所述,漢賦是以雅言朗讀。而佛經的念誦主要采用轉讀,其區別是相當明顯的,限于篇幅,此處不予置辨。但不論朗讀或轉讀,都與散說有別。漢賦的雅言朗誦,論議的“賓主往復”,采用的都是介于唱與說之間的誦。元刊雜劇兩次出現“賓”,一次為“唱賓”,一次則提示插在唱中的白語,或即是“帶云”,這應當不是偶然的。我們推測,“賓白”應當是使用唱與說之間的念誦來完成的。
分為雜劇和散曲。1.元代雜劇。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它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形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并在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和宋雜劇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十三世紀后半期是元雜劇最繁盛的時期。雜劇劇本主要由曲詞、賓白、科范三部分組成,其基本結構形式是一本四折,有的還加一“楔子”。2.元代散曲。
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散曲的體制主要有小令、套數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
小令,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的酒令。單片支曲,調短字少至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單片只曲外,還有一種聯章體,又稱重頭小令,它由同題同調的數支小令組成,最多可達百支,用以合詠一事或分詠數事。
聯章體雖以同題同調的組曲出現,內容上互有聯系,但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獨立的小令形態,故仍屬于小令的范疇。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竇娥冤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竇娥冤教案 篇1 導入新課 。
1.介紹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說他:“生而凋攪,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說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風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紹元雜劇: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①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于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③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指導閱讀
1.閱讀“自讀提示”中與本折有關的情節。
2.閱讀課文。
3.提問式闡述:文學史上公認課文所選部分是全劇的高潮。但在前兩折里,已經把竇娥受害的故事情節交待得清楚明白。竇娥與張驢兒的沖突,竇娥在公堂上的斗爭,都已在前兩折里表現出來,那么高潮為什么出現在第三折里?
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發現;第三折里僅有竇娥指天發誓,刑場受戮,故事情節簡單,而構成竇娥矛盾沖突的對立面,如社會惡勢力的代表張驢兒、元代殘酷統治的典型官府都隱藏在幕后,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更沒有高潮,可見,全劇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與戲劇本身的特點分不開的。
戲劇本身的特點是什么呢?那就是劇作家在劇本中,除了精心構思戲劇的矛盾沖突外,還要匠心獨運地安排曲牌、唱詞、說白,以便創造條件,讓演員在舞臺上盡情地演出。
4.提問:在課文中共出現多少曲牌?都屬什么宮調?
明確:共出現10個曲牌,都屬于正宮調。
5.提問:根據10個曲牌和故事情節,把課文分成若干層次。(按“思考和練習”一的要求)
明確:10個曲牌有3個層次。使劇情有張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第1層是[端正好][滾繡球]兩個曲牌,大意是竇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層是[倘秀才]至[鮑老兒]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告別婆婆。第3層是[耍孩兒]至[煞尾]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發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層。齊讀第1層兩支曲子。
7.提問:竇娥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確: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地驚天”。又因為竇娥的沖突對象隱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對象。由于內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構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識里,是被看作能夠主宰世間萬物包括人的命運的最神圣的東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竇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對人間的邪惡殘暴竟無動于衷,所以竇娥唱出:“……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詞時,便自然得到了人們的共鳴。
8.背誦[滾繡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練習”五。
明確: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一普通女子,竇娥對神明的天地本應深信不移,可是殘酷的社會現實使她對天地鬼神由信賴而懷疑,由懷疑又轉為憤怒的控訴:“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樣,竇娥通過自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含冤難辯的悲慘經歷,認識到了善良的人的貧窮命短,罪惡的人富貴延壽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她的覺醒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作為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的竇娥,認識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又能怎么樣?她除了對天地日月鬼神進行憤怒的控訴以外,只能是“落得兩淚漣漣”。
9.小結:這兩個曲牌,十分準確而深刻地概括了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草菅人命、殘酷壓迫的反動本質。又由于這兩個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思想內容和諧統一,自有一種強烈的感人力量。為此,這兩個曲牌,就已把劇情推向了高潮。
竇娥冤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
1.初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
2.結合“單元知識和訓練”,掌握研究性閱讀的特點,學會研究性閱讀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竇娥冤這一歷史冤案,認識元代和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
2.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紹元雜劇的體制。
教學難點:
1.戲的開頭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責與結尾要感天動地之間的矛盾。
2.對[端正好][滾繡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對全劇情節高潮的認識。
教學方法:講授與研究性閱讀相結合。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1.介紹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說他:“生而凋攪,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說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風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紹元雜劇: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①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于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③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指導閱讀
1.閱讀“自讀提示”中與本折有關的情節。
2.閱讀課文。
3.提問式闡述:文學史上公認課文所選部分是全劇的高潮。但在前兩折里,已經把竇娥受害的故事情節交待得清楚明白。竇娥與張驢兒的沖突,竇娥在公堂上的斗爭,都已在前兩折里表現出來,那么高潮為什么出現在第三折里?
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發現;第三折里僅有竇娥指天發誓,刑場受戮,故事情節簡單,而構成竇娥矛盾沖突的對立面,如社會惡勢力的代表張驢兒、元代殘酷統治的典型官府都隱藏在幕后,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更沒有高潮,可見,全劇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與戲劇本身的特點分不開的。
竇娥冤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品味語言,通過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理解戲劇主題。
3、戲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視頻欣賞,引入學習本劇第二個場景。
教師:竇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說第一個場景刻畫了一個滿含悲憤之情,有著強烈反抗意識的竇娥,那么,第二個場景又跟我們帶來的是什么樣的竇娥呢?。
二、賞析第二個場景:
1、學生角色朗讀《倘秀才》《叨叨令》和竇娥與劊子手的對白,(男:劊子手,女:竇娥)思考:講了什么內容?表現了竇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學生明確:主要寫了竇娥請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主要表現了竇娥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
2、教師:竇娥來到了法場,她婆婆也來到了法場,接下來,讓我們來朗讀一下竇娥和婆婆的對白,思考:這段對白,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們明確:這些話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沒有絲毫加工的痕跡,而且與竇娥的身份、處境相吻合,刻畫了她善良的心地。
3、這段對白,除了刻畫竇娥善良的心地,還敘說了竇娥的冤屈,這在情節上起了什么作用?。
學生明確:這段對白,主要用以激發人物的內心冤屈,表現人物的內心憤恨,為后文發三樁誓愿作了鋪墊。
4、女生齊讀《鮑老兒》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竇娥說自己: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這話這樣理解?。
學生明確:因為現實難合人意,她在這種是非顛倒的社會中感到無能為力,只能感嘆自己時運不濟;這樣說也可以安慰婆婆,減輕婆婆的悲傷,體現了她的孝順。
5、思考:作者著力刻畫竇娥的善良性格,在表達主題上起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明確: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也就越發顯出其冤屈,她的抗爭與反抗也就越發令人同情。試想一個平時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斷為殺人的兇手,可見當時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個素來性格溫順的女子最終也作出了如此強烈的反抗,可見當時的社會對勞動人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的壓迫是何等的深重。這樣與竇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襯,使她的形象更豐滿、鮮明;同時善良的被毀滅,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三、賞析第三個場景:
(教師:竇娥滿含冤屈,走上了法場,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懲罰世道,那我們再來看看竇娥走上斷頭臺時說了些什么)。
1、學生明確,主要講了三樁誓愿,是哪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
2、賞析血濺白練:角色朗讀賓白,齊讀《耍孩兒》唱段,思考:竇娥要血濺白練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明確:①說明自己的冤屈。②讓自己的`滿腔熱血不落紅塵,她發這誓是想讓在場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賞析六月飛雪:學生角色朗讀賓白部分,思考:竇娥要六月飛雪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明確:①讓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讓白雪裹尸,潔白不染。
4、引導學生分析血濺白練和六月飛雪所隱含的其他意思。
學生明確:表明了她與要與那污濁的社會最后的決裂,也表現了她品格的高潔。
5、賞析亢旱三年:學生自由討論:竇娥要發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學生討論明確:她希望的不僅是個人的冤情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惡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顆粒無收,那些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時更突出竇娥驚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學生欣賞視頻,感知竇娥的冤屈。
7、學生討論:前后對天地的不同態度是否矛盾?。
學生明確:前者是無助之下的怨恨,實質上怨恨的是現實的社會;后者是無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竇娥反抗精神的體現。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體會典故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六月飛霜、東海孝婦的作用?。
學生明確: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說明竇娥冤枉悲凄;六月飛霜襯托竇娥冤案是實,證明并暗示第二樁誓愿也能實現;東海孝婦除了暗示第三樁誓愿將要實現之外,更能襯托竇娥的反抗精神。
四、總結竇娥的形象:
竇娥是一個飽受封建壓迫和摧殘的、善良孝順、剛毅頑強、敢于與惡勢力抗爭的勞動婦女形象。
五、學生討論:
根據結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節,探討本劇的浪漫主義手法。
六、概括主題:
學生明確:作者通過竇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歌頌了竇娥的美好心靈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劇性格,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語言特點:
《竇娥冤》一劇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課文中,凝練而又明白如話的說白,優美而又有節奏的的唱詞,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集中表現了竇娥的怨與憤。不少古代白話,如只合(只應該)、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動。科白等輔助手段運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詞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復雜心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八、【補充材料】
萇弘化碧六月飛雪東海孝婦典故的出處:。
1.萇弘化碧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2.六月飛雪出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3.東海孝婦出自《漢書?于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后,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姑十余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業:
根據所掌握的竇娥的性格特點,為竇娥寫一幅挽聯:。
上聯:貞潔敬孝,哀怨感天雪飛六月。
下聯:剛烈爭抗,悲憤動地旱亢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