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文化蟋蟀長什么樣子圖片 身體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蟋蟀長什么樣子圖片 身體,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昆蟲記》中蟋蟀的外形如下:
蟋蟀的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頭圓、胸寬,觸角絲狀、長于身體,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咀嚼式口器,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達、善跳躍。
生活特征如下:
蟋蟀喜歡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白天休息夜間出外活動。它屬于雜食性動物,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會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則它們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會毫不猶豫的咬斗起來。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間活動。
蟋蟀捕捉原則
1、待蟋蟀性成熟后捕捉,盡可能讓蟋蟀在自然界留下后代,因此捕捉時間不宜太早。
2、捕成蟲,留若蟲,捕雄蟲,留雌蟲,對不需要的蟋蟀要手下留情,就地放生,不要無故弄死。
3、捕捉數量要節制,決不可進行掃蕩式的捕捉,尤其是在同一地點,對稀有種類,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種群數量。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于3cm;
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
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遠長于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于或等于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于額突。
復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于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
蟋蟀外形描述如下: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絲狀觸角細長易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達,善跳躍;尾須較長。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內側。雄性喜鳴、好斗,有互相殘殺現象。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又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蟋蟀的繁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我國常見品種有:中華蟋蟀(Gryllus chinensis)、大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油葫蘆(Gryllus testaceus)、中華灶蟋等。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
蟋蟀
由于蟋蟀遍布全國,有上千種不同的亞種,因此個體差異也相對比較大,但多數蟋蟀的體型為中小型,少數為大型的。體色幾乎都為黑褐色或黑色。
蟋蟀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各足跗節3節,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達,善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內側。
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蟋蟀的體型多成圓桶狀,有粗壯的后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一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大蟋蟀:成蟲體長40~50毫米,暗褐色或棕褐色,頭寬,前胸背板前緣兩側有桃狀斑塊,色較淺,后足腿節強大。腰部尾須長而稍大,雄蟲前翅有明顯的褶皺,相互摩擦能發出聲響。雌成蟲前翅多縱脈,無橫脈,不能發音。產卵管短于尾須。卵近圓筒形稍彎曲,淺黃色。若蟲外形與成蟲相似,但體色較淡,翅未全。
中華蟋蟀:雄蟲體長約28毫米,背面黑褐色有光澤,腹面黃白色。頭部光滑,頭頂紅褐色。觸角比體長1.5倍以上,前翅網紋復雜,有圓形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雄蟲色淡,前翅網紋簡單,無發音器,產卵管扁長,約等于尾須的1.5倍。卵長圓形,稍彎曲,乳黃色。若蟲比成蟲略小,黃褐色,觸角短,翅芽長達腹部第三節,各腹節的后緣淡黃色。
蟋蟀的外形: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達,善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內側。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 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
蟋蟀的生活習性:
1、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在一起。
蟋蟀的洞穴一般都挖在朝陽的斜坡上的草叢中。這樣做的好處是洞穴外面的雨水可以迅速從斜坡流掉而不致直接灌進洞穴里去。洞穴的通道約一個手指頭寬,整個深度至多有九寸。
它的走向有時曲折有時筆直,盡量與地勢的變化相適應。蟋蟀的洞穴口留有一簇草,這一是為洞穴擋雨,再者是為隱蔽洞口,以保護整個洞穴。每當四周靜謐時,它們會在洞口的草叢中嬉戲。
與其它昆蟲不相同的是蟋蟀是右撇子,它的右鞘翅幾乎把左鞘翅全部遮住。不過它的兩個鞘翅的結構完全一樣。兩個鞘翅都有一片寬大的透明干膜組成,跟白色的洋蔥皮一樣薄,且能振動,是蟋蟀發生的部位。
鞘翅的中間有兩條翅脈。兩條翅脈間有凹陷,在這凹下的間隙中有五六條黑色皺紋。這些皺紋構成摩擦動脈,為振動發生創造了條件。兩條翅脈中,有一條切成鋸齒狀的就是琴弓。它共約有150個鋸齒,都呈三棱柱狀。更妙的是它知道抑揚頓挫,根據需要調整它聲音的強度。
《昆蟲記》蟋蟀的特點和生活特征如下:
蟋蟀的特點: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蟋蟀安好家后,會在洞內產卵。他把卵產在自己家的土里,深約20厘米,排列成群,總數大約有500~600個。
蟋蟀的生活習性: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在一起。
蟋蟀的外形描寫:
全身呈褐色,有很長的觸角。后足大,善于跳躍。雄蟲體長20~25毫米,有2根尾須,俗稱“二尾子”。雌蟲有4根尾須,兩長兩短,中間還有一個產卵管。蟋蟀頭頂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黃色縱紋。
雄蟲前肢長達腹端,大多數個體無后翅,也有少數雄蟲有后翅,并能飛翔。雄蟲發音鏡略呈長方形,鳴聲洪亮。音節勻稱,略有施音。發音時,兩個前翅豎立起來,因摩擦而發出“吱吱吱吱”的聲音,能連續鳴叫不已。
1、外形不一樣,蟈蟈形似于螞蚱,蛐蛐是蟋蟀的一種。蛐蛐和蟋蟀是一種動物,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絲狀油葫蘆觸角細長易斷。
擴展資料:
一、蟈蟈:
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蟈蟈的別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蟈蟈在中國分布很廣,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蟈蟈的食物主要是豆類、菜葉、螞蚱等。公蟈蟈叫聲洪亮,深受廣大鳴蟲愛好者的喜愛。
二、蟋蟀: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于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于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后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蟈蟈
百度百科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