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教育唐朝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朝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以及唐朝經濟發展狀況對文化的影響,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有哪些 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
一、農業方面:
①水利事業發達;
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
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
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
二、手工業方面:
①絲織業發達;
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
三、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擴展資料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于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
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
甚至在安史之亂后,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 *** 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蘇。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參考資料:唐朝經濟_百度百科。
“唐朝”經濟的發展情況是什么?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于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后,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 *** 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蘇。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于復蘇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后及唐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于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于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 唐 *** 不斷出臺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并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于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于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制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業的杰出代表。 唐代經濟發展原因 在農業方面: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得到完善后而為世所沿用。
在手工業方面: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俗稱“南青北白”。 在商業方面: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揚一益二”) 廣州等地的外貿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唐朝最輝煌的時期是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于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 *** ,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諫前后200余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后5次頒布求賢詔令,并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于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后,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于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開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采取的改革措施:1、善于任用賢臣2、重視地方吏治3、勤儉節約正是由于他勵精圖治,實行改革,使開元年間的政局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總之在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品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帥,在即位后,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但后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 唐朝是什么經濟情況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于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甚至在安史之亂后,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 *** 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蘇。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一般認為此時期是中國經濟由上古逐漸轉為中世的關鍵時期。
貨幣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臺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 *** 不斷出臺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并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于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并不理想。兩稅法實行以后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唐朝的GDP在當時的世界為348億美元,占世界GDP 比重:58%。
戶口
戶口是封建王朝賦稅基礎。650年唐朝統計戶380萬。705年達到615萬戶,3714萬余口。到了開元盛世740年,戶841.2871萬,口4814.3609萬。安史之亂前一年的754年,戶達906.9254萬,口達5288.0488 萬。安史之亂時期760年戶193.3174萬,其中不課戶117.4592萬,口1699.0386萬,其中不課口1461.9587萬。唐朝后期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廢弛,數據難以信任。基本上在三、四百萬戶。
賦稅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余緡,谷215萬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一貫=一緡),唐后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于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巖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致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后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唐朝的經濟為什么這么發達?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勞役賦稅;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還下令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
經濟是衡量一代帝王政績的最明顯的有力杠桿。武則天繼承了貞觀時期的基本國策,把發展農業生產放在了首位,實行無為而治的經濟政策。她在政綱《建言十二事》中把“勸農桑,薄賦徭”列為第一條,并由高宗詔令全國施行。“田疇懇辟,家有余糧”和“為政苛濫,戶口流移”成為地方官員升降的標準。武則天還組織北門學士編寫了農書《兆人本業》,頒發全國各地,指導農業生產。 這時期的水利事業也有了重大發展。在今天的陜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南、四川、浙江、江蘇、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都興修起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大的工程流經幾省,有的能灌溉田地9萬畝之多。 對逃戶問題,武則天實行了比較優容的政策,規定逃戶返業可以享受免租2年等種種優待。垂拱2年(686),曾下詔免去并州百姓的全部庸、調負擔,終身不再交納。 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統治時期,由于政策的寬容,出現了我國最早的租佃契約關系。敦煌文書有“天授元年,張文信租地契”的記載,這表明武則天時期,封建生產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人口殷茂是封建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武則天時期的戶口,由唐高宗末年的380萬戶,增長到中宗即位時的615萬戶,人口達3714萬多,平均年增長率為千分之九點一。在封建社會,這是個很大的數字,人口的增長,既是生產發展的結果,更加速了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唐代國家長期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封建經濟呈現高度繁榮的局面。 唐代出現了便于耕作的曲轅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車和牛挽高轉筒車,注重興修水利,擴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積,提高了糧食畝產量,促進了經濟作物的發展。 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內部分工機制的加強,使這一時期官營和私營手工業都獲得了顯著發展。唐代創新的花釉瓷、絞釉絞胎瓷、釉下彩繪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藝技法,展現了唐代陶瓷裝飾多樣化的特點。出現了利用緯絲顯花的緯錦,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經錦。絞纈、蠟纈、夾纈等印花工藝廣泛使用,使唐代絲織品的紋飾色彩更加斑斕。精美富麗的金銀器,鑄造精良的銅鏡等,均顯示了唐代手工業發展的成就。 唐代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特別是唐中期以后,商業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夜市、儲蓄和支付錢幣的“柜坊 ”、類似匯票的“飛錢”以及“行”的組織等,為宋代封建經濟的高度繁榮創造了條件。 唐朝的經濟文化 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
唐朝封建經濟得到高度發展。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恢復社會經濟。灌溉工具有較大改進,創制了筒車。農具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發明了曲轅犁。唐朝的絲織品制作技術已相當成熟,產品種類繁多,質地精美。制瓷業生產的青瓷和白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制陶技術的成就以唐三彩為代表。金銀器的制作也十分精美。長安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同時又是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那時,中外經濟交流頻繁,唐 *** 在廣州設立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兩稅法的實行,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內部經濟發展的新情況,為以后歷代稅制開了先河。 唐朝我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此基礎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僧一行測量子午線的長度以及《唐本草》的頒布等成就,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哲學家柳宗元和劉禹錫著書宣傳唯物主義思想。劉知幾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代表了唐朝史學的最高成就。唐詩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容,具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三位偉大的詩人。唐代散文有很高成就,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突出。 唐朝經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1.農 業。
推廣鐵器牛耕 唐朝的農業迅速發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在黃河流域乃至今甘肅、新疆地區,鐵犁牛耕已普遍用于農業生產。關于這一情況不僅在文獻中有記載,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眾多的壁畫“牛耕圖”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數為二牛抬杠,用長單直轅犁;少數用一牛耕田,犁有雙長直轅,亦有短曲轅。犁均為鐵制,多使用犁壁(鐴土)。這時在江南地區也推廣牛耕,并使用曲轅犁。(唐)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載了江東(今江南)所用曲轅犁的結構和使用功效。曲轅犁比直轅犁輕巧,犁轅上躬,便于深耕;牽引點低,犁架平穩;犁轅縮短,回轉方便。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進的類型。惟當時使用此種犁者極少,以用二牛抬杠者為最多。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這時邊疆地區也在推廣鐵犁牛耕。 興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業有很大發展。唐前期見于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處。遍布于黃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數百頃。如開元時在文水(今屬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數千頃。在彭山(今四川眉縣)、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余頃。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進步,如轆轤、桔槔、翻車等傳統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還在江南水田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車和筒車。水車和筒車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輪縛若干木桶或竹筒于輪上,隨水流轉動,將河水汲至高處水槽中,引入溝渠澆灌。水車在北方也有推廣。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廣泛的使用。 水利事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墾田與產量 唐初田地荒蕪的很多,后來逐漸墾辟。至天寶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青州、齊州一帶,米價最低時每斗才五文。 2.手工業 唐代的手工業可分為官營和私營。 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在唐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工部。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在市場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費。官營手工業中的勞動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官營手工業規模較大,分工較細,又有最好的工匠從事生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但官營手工業強制性勞動的特點突出,束縛了工匠們的勞動積極性。 私營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主要是農村的家庭手工業,其產品在納稅后自用有余時,也在市場上出售。手工業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紙坊、氈坊、酒坊、銅坊、染坊、綾錦坊等。有的作坊規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縣)富豪何明遠,“家有綾機五百張”。①由于 *** 征調手工業者到官營作坊服役,私營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主要手工業部類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等。 紡織業中以絲織業和麻織業最為重要。絲織品的主要產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帶。主要品種有絹、綾、錦、羅、綺、紗等,花色繁多,圖案精美,色彩鮮艷,織造精巧。當時生產的布絕大多數是麻布,麻織品盛產于南方,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貲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織品主要產于今西北地區。棉織品主要產于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嶺南一帶。當時棉布稱為白疊布,已在內地銷售。唐代的印染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夾纈、蠟纈、絞纈等印染方法都廣泛流行,印染的花紋十分精美。 陶瓷業在唐代有很大發展,制瓷技術亦有很大進步。越州(治今浙江紹興)的青瓷類玉類冰,邢州(治今河北邢臺)的白瓷類銀類雪,昌南鎮(今江西景德鎮)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為著名。這是一種造型生動、色彩艷麗的鉛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綠、黃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礦業比較發達,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礬、水銀、朱砂等。鑄造業的規模以鑄錢業為首。玄宗時, *** 有鑄錢爐九十九處,每年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另外還有許多私人盜鑄錢。唐代的金屬制造加工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武則天時曾在洛陽鑄造高達一百零五尺的天樞,其下還有周圍一百七十尺的鐵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銀器,采用了鑄造、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當時可能已有了手搖腳踏的簡單車床。 3.商業與交通 唐前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交通也迅速發展。 商業與市集 當時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為主,純商業性城市極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業城市的性質。京城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業城市。長安城周圍七十多里,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構成。外郭城是居民區和工商業區,共有一百零八坊和東西兩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工商業區。市內出售貨物的店鋪稱“肆”,經營同類貨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區域,稱“行”。東市有二百二十行,數千肆,四周還有許多為商人存放和批發貨物的邸店。西市比東市更繁華,而且外商云集,“胡風”甚盛。當時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數縣的治所都設有市。在鄉村也有定期進行交易的場所,稱為“草市”、“墟”或“集”。 國內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當發達。國內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東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開封),遠達山東半島;西至岐州(今陜西鳳翔)、成都;西北至涼州(今甘肅武威),遠通西域;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南至荊(今湖北江陵)、襄(今襄樊),遠達廣州。國內水路交通有大運河貫通南北,黃河、淮河、長江與南方的許多河流湖泊形成縱橫交錯的水道網。國內海運也初具規模,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線。 唐代驛傳制度也有很大發展。在水陸交通要道上,大約每三十里設一驛,全國共有驛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二百六十所,水陸相兼驛八十六所。陸驛備有馬,水驛備有船,以供官吏往來和文書傳遞。在水陸交通線上,還有私人開設的旅店,接待來往客商,供給食宿和馬匹等。 國外交通 唐與國外的交通亦甚發達。主要交通線有西北的陸路和東南沿海的海路。陸路由洛陽、長安經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東南海路從廣州、揚州、登州(今山東蓬萊)、楚州(今江蘇淮安)、明州(今浙江寧波)等港口可達東南亞各國以及新羅、日本、波斯、大食等國。 唐后期 唐后期,南方的造船業很發達。官府經營的造船業規模很大。劉晏曾在揚子縣(今江蘇揚州)造船二千余艘。民間造的大船也很多,著名的俞大娘航船,載重上萬石。從事海外貿易的商船,大者長達二十余丈,載客六、七百人。在荊南一帶,還出現了用腳踏動兩輪前進的輪船。 唐后期的造紙業比唐前期更為發達,重要產地多在南方。益州的麻紙、浙東的藤紙、韶州的竹箋、宣州的宜紙、揚州的六合箋、臨川的滑薄紙等都是著名產品。 制茶業在唐后期有很大發展。茶樹的種植遍及南方各地,制茶業具有相當規模。如歙州祁門縣有十分之七、八的人以種茶、制茶為業。唐德宗時,開始收茶稅,后來茶稅成為 *** 的重要稅收。憲宗時,僅浮梁一縣每年的茶稅就有十五萬余貫。在制茶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唐人陸羽寫了《茶經》一書,記述了茶的性狀、品質、產地、采制飲用方法及用具等,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茶專著。 唐后期的商業有很大發展,南方商業的發展尤為顯著。長江流域的城市比以前更多,更繁榮。揚州是漕米、海鹽、茶葉等的集散地;許多大食、波斯等國的外商在此經營珠寶等奢侈品,商業十分繁榮。益州(今四川成都)是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西南生產的絲織品、食鹽、紙張、瓷器等,多由此運銷外地,商業也很繁榮。所以當時諺稱“揚一益二”。即揚州居天下第一,益州居第二。洪州(今江西南昌)、鄂州(今湖北武漢)都是長江流域繁榮的城市。蘇州、杭州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在沿海,除廣州外,泉州和明州也開始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城市。 由于城市和商業的發展,原來住宅區“坊”和商業區“市”被嚴格分開的舊制度,在揚州等一些城市開始打破,商業活動不再局限于市。在揚州等大城市中出現了夜市,打破了日落閉市的舊制。在一些大城市中還出現了柜坊和飛錢。柜坊經營錢物存付,代人保管錢物,向存錢物者收取一定的柜租、憑書帖或信物支付錢物。這種書帖類似于后世的支票。飛錢又稱便換。商人在長安把錢交給某道進奏院(駐京辦事處)或某軍、某使、某富家,然后帶著當事人付給的文券,到目的地憑文券取錢。這種文券類似于后世的匯票。柜坊和飛錢都是商業發展、交易頻繁,營業額巨大的產物。此制產生后,減少了支付錢幣的麻煩,避免了攜帶重金走遠路的危險,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由于商業的發展,唐后期在各州縣普遍設置管理商業活動的市令。在農村的交通要道上出現了更多的草市、墟市,這些市定期交易,交易后即散去。其中有些草市、墟布生意興隆,遷來定居從事交易或謀生活的漸多,就發展成為市鎮。 唐朝(129)繁榮(2)。
唐朝時期開始經濟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后來經歷的安史之亂,北方被破壞殆盡,所以經濟從北方開始向南方轉移,雖然安史之亂對當時的唐朝影響很大,但是并沒有動搖到唐朝的經濟根基,后來到了唐末的黃巢起義,嚴重影響了唐朝經濟的發展,致使國力大減,最后促使唐朝迅速滅亡。
當時唐朝實行的是均田制基礎上的租庸調制的稅務制度,就是按照人頭來征收稅收的,而不是按照田畝,庸是指可以通過勞動力來代替賦稅,租就是說的田租。這樣的制度對農民有田種起到很大作用,似的農業發展很快。
后來武則天登基,唐朝人口迅速增長,出現了很多地主,國家沒有富足的土地來推進均田制,就造成了很多農民分不到地,生活負擔不起,只能逃亡,一直到唐德宗時期,楊炎提出來新的改革兩稅法,擴大的納稅面,讓貴族和地主都要按財產納稅。
古代時候國家發展主要靠的還是農業,在唐朝時候也出現了很多農業發明,包括水車、筒車、曲轅犁,農業水利的可以發展,使得農作物很豐收,到唐玄宗年間,十三文錢就可以買一斗米。安史之亂中,很多北方設施被破壞,南方就很少,江淮地區幸免于難所以修建水利工程,開始種植水稻,后來這里也成了唐朝量產盛產的地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唐朝時期比較富裕,所以喝茶就成了很普遍的生活休閑,而且唐朝的對外貿易也是相當的火爆,所以南方產的茶葉會銷往海內外各地。當時他陶瓷唐三彩也是享譽世界的上品瓷器,南方手工業在唐朝中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唐朝外交:
唐朝經濟發達,社會、科技、文化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朝鮮、日本等附屬國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洛陽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等傳入中國。
貞觀前期,唐朝曾與薛延陀結盟,對付東突厥汗國。公元630年,唐擊敗東突厥。東突厥失敗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卻暗中在擴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639年,唐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擁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與新恢復的東突厥進行多次戰爭,以防止唐朝的抗衡。為了避免薛延陀打敗東突厥,唐將李勣在公元641年戰勝薛延陀。
唐朝經濟繁榮復表現在:
農業方面:1.水利事業發達。2.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3.新植物品種的出現。4.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
制手工業方面:1.絲織業發達。2.陶瓷業發達。
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治國思想:選賢舉能,虛懷納諫,勵精圖治。
經濟:修養生息,不奪農時,均田制,輕徭薄賦。存百姓。
政治:慎用刑罰,頒布唐律。
文化:文德治國,崇儒尊孔,提高進士科地位,完善科舉制。
民族:冊封,和親,羈縻府州,安西都護府。
對外:鴻臚寺,示存異方之教。兼收并蓄。
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于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1.隋唐更替,其間的戰爭是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爭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開創了大運河,絲綢之路以及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致隋滅亡,但這些卻造就了貞觀之治的產生.開創大運河,鄙在當時,功在千秋。
3.他實行了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措施,政績卓著.他意識到君和民就好比是舟和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不能對自己的子民太苛刻.于是他采取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休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獎勵農耕,使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4..發展科舉制度,通過選拔大批有文化、有才能的政治家進入最高統治集團,抑制了士族地主勢力;他鼓勵群臣犯顏直諫;用賢良,因而忠賢滿朝,人才濟濟,嚴格選擇官吏,保證吏治清明.。
5.太宗還注意各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太宗遣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為漢藏兩族間的友好交往開了先河,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為輝煌的朝代,是中國繼漢代之后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11。首先,中國歷史自戰國時代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漢,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生活繁華似錦。唐朝后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后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當時在政治上,先后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呈現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邁西漢「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時期,鼎盛局面達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壇上也出現了「盛唐氣象」。
22。唐朝的前朝由于沒有內憂外患,其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后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隨著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
商業方面
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朝首都長安城,在隋朝興建時稱為大興城,但習慣上還是稱長安城。唐長安城沿用隋大興城舊制,不斷修建,更加宏偉壯麗。長安城布局特色:①宮城居全城北部正中,為宮殿區;其南是皇城,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皇城與宮城,是平民與官僚的住宅區和商業區。宮殿區居全城北部中央,顯然帶有皇帝“至高無上,南面稱王”的意思,這可說是宇文愷當年設計長安格局時的中心思想。②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③棋盤式的街道寬暢筆直。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詩:“百千家似圍棋局 ,十二街如種菜畦。”正反映了這種整齊劃一的棋盤式格局。全城街道兩旁都有排水溝,并栽種槐榆,大道筆直,綠樹成蔭,市容十分壯觀。白居易給張籍的詩中所說“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反映這一情況。宮城和皇城內,多種梧桐柳樹。④封閉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坊是居民居住區,市是繁華的商業區。
長安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韓昌黎全集·論今年權停選舉狀》:“今京師之人,不啻(chì止)百萬。”《韓昌黎全集·出門》:“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說長安有百萬人口。
唐朝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唐太宗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的融洽,遷居長安的少數民族人口,十分可觀。僅貞觀時遷居長安的突厥族人就有一萬家。身著各式服裝的邊疆各族會聚長安,使長安成為國內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各族人
長安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六典》記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國客人來到長安。唐王朝設有專門機構(鴻臚寺、禮賓院)負責接待外賓,設置翻譯人員,提供各種便利。很多波斯人長期甚至世代留居長安等地。
長安百萬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應。全國各地的商人和外國商人云集京城,興販貿易,使長安東西兩市商業興隆繁盛。
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在國內國外影響很大,日本的平安京(西京)就是仿照長安建設的。
想一想:據記載,長安東市在會昌三年(843年)失火,一夜間燒毀曹門以西十四行四千余家。這則史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提示:說明當時長安城內商家之多。
了解了盛唐經濟的繁榮以后,我們來討論一下促進唐朝經濟繁榮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唐朝經濟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有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也得利于各族各國人民的交流交往……更離不開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果沒有統治者的開明政策,沒有良好的政治環境,也就不可能有經濟的健康發展。聯系我國今天的社會現實,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是以良好的政治環境為基礎的。政治和經濟就像歷史的兩個車輪,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