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旅游桓范被誅三族為何還有后代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桓范被誅三族為何還有后代,以及桓范為什么叫智囊王,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桓范,三國魏散文家。字元則,沛國(治今沛縣)人。史載以善丹青著稱。建安末入丞相府,曾與王象等共同纂集《皇覽》。文帝即位,為羽林左監。明帝時歷中領軍尚書,遷征虜將軍、東中郎將、使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免。尋為兗州刺史,轉冀州牧,不赴。正始中,拜大司農,為曹爽輔政出謀劃策,時號“智囊”。司馬懿起兵討魏,范勸曹爽挾魏帝至許昌,爽不聽,卒為司馬懿所殺,范亦被誅。著有《世要論》(或稱《桓范新書》)十二卷、隼二卷。
智囊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zhì náng,指足智多謀的人。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該詞是古人用來形容聰明智慧之士的,比如秦代的樗里子、西漢的晁錯、三國魏的桓范等人,都曾經被當時人稱為“智囊”,另外“智囊”還是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的一部雜記。
桓范,曹魏大司農,曹爽的謀士,號稱“智囊 ”,高平陵之變后,勸曹爽挾魏帝曹芳到許昌號召曹魏忠臣勤王,曹爽不同意,最終被司馬懿誅殺,那么他一生中都有哪些事跡呢?
一、步步高升
建安末年,桓范任職丞相府,后來做羽林左監,桓范和王象共撰了《皇覽》。魏明帝曹叡時期,朝廷任命桓范為中領軍、尚書,任職期間還向皇帝舉薦賢能,后升為遷征虜將軍、東中郎將,使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
二、人生低谷
徐州刺史鄒岐和桓范因府邸歸屬問題產生了矛盾,桓范因為官職比鄒岐大,想要殺掉他,鄒歧先他一步告發桓范,桓范被免官。不久桓范任兗州刺史。朝廷又讓他做冀州牧,桓范稱病不上任,原因居然是同事比他職位高。
三、進諫曹爽
正始年間,朝廷任免桓范為大司農,這次桓范滿意了,任上清廉節儉,得到好評。曹爽對桓范特別禮待,曹爽此時是大將軍,而且輔佐皇帝,地位很尊貴,但并不是很信任桓范。曹爽和曹羲兄弟經常一起出城,桓范勸諫曹爽說:“你們兄弟掌管禁兵,一起出城后,如果有人關閉城門,就失去兵權了!”曹爽不聽勸告。
四、智囊無智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關閉洛陽城門,用太后詔命讓桓范接管中領軍曹羲的軍隊。后來桓范改變主意投奔曹爽,大司農的屬官全都勸阻桓范,但桓范不聽,逃出城去。司馬懿看到后很著急說:“智囊去了。”蔣濟跟司馬懿說不必著急,曹爽不會用桓范的計策的。
五、勸諫曹爽
桓范對曹爽兄弟說讓他們帶著皇帝去許昌,許昌是以前的帝都,讓皇帝下詔魏國忠臣來守衛平叛,而且桓范是大司農,糧草不是問題。可是曹爽兄弟想了一晚后決心要投降,覺得如果交出權力,司馬懿不會殺他,這樣能保存家族。桓范聽了非常生氣說:曹真是個大英雄,沒想到他的兒子真的很窩囊,你們投降了我會被滅族的,沒想到我走錯一步棋,就害了我全家!
六、全族被誅
曹爽兄弟回去后被罷免官職,皇帝讓桓范一起回宮。在洛水浮橋北桓范看到司馬懿,下車叩頭,想要司馬懿放過他,司馬懿卻問:“桓大夫這是做什么啊!”朝廷下詔讓桓范官復原職。這時有人舉報司馬懿,說桓范出城時說司馬懿謀反。司馬懿讓人把桓范以誣告謀反之罪送交廷尉,曹爽等人和桓范一同被處死,誅滅三族。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是我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代。當然,三國時期也涌現了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在三國中,被大家稱為“智囊”的是誰?非諸葛亮莫屬,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上是個智多星了。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那么他都有哪些事跡呢?
諸葛亮最早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諸葛亮雖然在隆中這個小地方,但他自身的才華決定了他不會永遠埋沒在這里的。劉備當時身邊只有關羽、張飛,缺少為自己謀劃的謀士。劉備兩次去見諸葛亮,諸葛亮都沒有露面,其實,這是諸葛亮的一種謀略。他既要考驗劉備的心性,也要突顯出的重要地位。秉持著“事不過三”的原則,第三次接見了劉備,與他共商局勢。諸葛亮出山后,盡心輔佐劉備,讓劉備成為了三足鼎立局面中的一方勢力。
要說起諸葛亮的事跡,就必須要提到赤壁之戰。諸葛亮夜觀天象,推測出起東風的時間,與周瑜聯手,火燒曹營,擊退了曹操的軍隊。這樣的情形之下,曹操元氣大傷。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諸葛亮簡直就是“天氣播報員”呀。想出此等計謀,將劉備和孫權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真是個有勇有謀的“智囊”。
諸葛亮之所以在今天仍讓受到人們的愛戴,與其“忠君護主”的形象是緊密相連的。“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一篇《出師表》訴盡了諸葛亮對劉備與劉禪的忠心耿耿,對自己沒有輔佐劉禪收復失地、一統天下的自責,以及對劉禪的忠告。
桓范
桓范是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因為他很有才能,又和曹爽是同鄉,所以在魏明帝死后,曹爽把持朝政時,就任命桓范為大司農,他經常向曹爽出謀劃策,曹爽表面上對他很客氣,內心并不能真正親近他,因為他智慧過人,當時人稱“智囊”。
公元249年,曹芳到高平陵為他父親曹睿掃墓,曹爽兄弟也陪同曹芳一起前往,桓范勸曹爽說,你們兄弟總管軍政大權,應該留一個在城中,怎么能全都出城呢,萬一城中發生變故,有人關了城門,到那時怎么辦呢?曹爽心中最忌憚的人是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裝病在家,一副奄奄一息的樣子,曹爽曾派人去打探過司馬懿的動靜,聽說司馬懿病的很重,就肆無忌憚了,所以他聽到桓范的勸阻后說:誰敢這么做!
結果司馬懿趁曹爽兄弟護擁著皇帝出城后,立即和他的兒子和他的親信太尉蔣濟等人發動政變,占領武庫,關閉城門,挾持郭太后,奪取曹爽兄弟的職權和營地,桓范冒死出城給曹爽出主意,讓他們把皇帝挾持到許昌,然后以皇上的名義感召天下各路軍事力量勤王,討伐司馬懿,但是這時的曹爽兄弟一改出城時的傲慢狂妄,一直猶豫不決,司馬懿派出朝中重臣出城勸曹爽歸順司馬懿,并保障不會殺害他,曹爽最終決定回城,他認為只要放棄權力,順從司馬懿自己還可以擁有侯爵,沒有權力照樣也可以過富足安穩的生活。
桓范看到曹爽兄弟的最終決定,放生大哭說“曹真也算是個英雄,怎么生出幾個豬一樣的兒子!”但是這時候他空有滿腹謀略,也再無回天之力,事情就像他預料的一樣,曹爽兄弟一進城就被軟禁,后來被誅滅三族,桓范因為出城送信被司馬懿找了個罪名把他誅滅三族,從此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掌握,只到最終被司馬炎取代。
在《虎嘯龍吟》當中,大將軍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驕橫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將軍”形象,論智識權謀的水平,跟心機似海、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個檔次。然而曹爽雖然愚笨,但身邊卻不乏智識深遠的謀臣,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司馬懿稱為“智囊”的桓范。
桓范被司馬懿稱為“智囊”
桓范字元則,出身于龍亢桓氏家族,是東漢初年大儒桓榮之后,家族第六世中的主要人物。龍亢桓氏是譙郡名門望族,東晉大權臣桓溫、桓玄父子即是出身于這個家族。桓范生年不詳,建安末年接受曹操的征辟,擔任丞相府屬官,后升任羽林左監。文帝曹丕時期,桓范因才學甚佳,與大學者王象、劉劭、韋誕、繆襲等人,奉命編撰大型類書《皇覽》八百余萬字,以故深得文帝敬重。
桓范在明帝朝屢獲升遷,歷任中領軍、尚書、征虜將軍、東中郎將、使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等職。在都督青徐軍事期間,桓范因與徐州刺史鄭歧有房屋糾紛,便想濫用職權將其殺掉,卻被對方告發而免官。數年后桓范復出,擔任兗州刺史,但郁郁不得志。等到要升任冀州牧時,桓范因鎮北將軍呂昭雖然出仕時間晚于自己,但官職升遷卻比自己要快,心中很是不平衡,于是稱病不肯上任,就此賦閑在家。
曹爽雖然禮遇桓范,但并不將他視為心腹。
大將軍曹爽執政后,因桓范有才學智謀,且跟自己是老鄉,便將其提拔為大司農,并對他極為敬重。不過曹爽雖然厚遇桓范,但并未將其引為心腹,對他的忠言勸誡也往往是置之不理。曹爽兄弟某日外出游獵時,桓范便憂心忡忡地勸告他們不可一同出城,以防止有居心不良之人關閉城門,在城中施行陰謀詭計。然而對于桓范的勸誡,曹爽絲毫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從而為悲劇埋下伏筆。
太傅司馬懿靠裝病成功地騙過曹爽兄弟,暗地里一直在尋找發難的時機,在隱忍多年后,終于在正始十年(249年)獲得良機。當年正月,曹爽兄弟率領心腹黨羽,同魏帝曹芳一起,集體出城拜祭明帝的高平陵,洛陽城內防守空虛。一向裝聾作啞的司馬懿聞訊,馬上從病床上跳下來,火速召集黨羽,假借郭太后之名關閉洛陽城門,并宣布曹爽集團一系列罪狀,準備對他們“一鍋端”。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鏟除曹爽一黨。
事變發生后,司馬懿任用桓范為中領軍,命其火速接管曹羲(曹爽之弟)統領的禁軍。桓范本想應命,但身在曹爽陣營的兒子卻勸他前來投奔,護犢心切的桓范猶豫再三,最終一跺腳,還是出城投奔曹爽。司馬懿得知桓范出城后,憂心忡忡地對心腹蔣濟講:“‘智囊’往矣,如之奈何?”蔣濟聽后大不以為然,對司馬懿講:“曹爽雖然禮遇桓范,但內心對他并不信任,駑馬戀棧豆的曹爽,必不能用他的計策。”
桓范見到曹爽后,建言攜帶皇帝進軍許昌,然后以皇帝的命令號召天下“勤王”,共同討伐司馬懿,并一再保證有大司農印綬在身,大軍絕無缺糧之憂。正當曹爽兄弟猶豫不決之際,司馬懿派人來使,假意承諾他們只要肯交出兵權、官職,可以既往不咎,可以繼續享受奢華的侯爵生活,并保全家族性命。
曹真一世英雄,兒子們卻個個蠢笨如豬。
曹爽兄弟聞言后大喜,決定交權投降。桓范苦勸無果,痛哭并斥罵曹爽兄弟道:“曹子丹(曹爽之父曹真的字)一世英雄,想不到竟然生出你們幾個沒用的兄弟,簡直像一群蠢豬!看來這次,連我們都要被滅族了(爽既罷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見《三國志 魏書九》引《魏氏春秋》)。”
曹爽兄弟投降后,果然被司馬懿誅滅三族,為自己愚蠢的失誤付出慘重代價。至于桓范的結局頗有些離奇,他返回洛陽后,司馬懿起初并沒想殺他,甚至還準備讓他官復原職。然而就在此時,城門守將司蕃趕來告發桓范,稱他矯詔出城,并在出城時大聲宣揚司馬懿謀反。司馬懿聽后大怒,以誣告謀反的罪名將桓范處死,并滅其三族。
桓范被司馬懿誅滅三族
桓范號稱“智囊”,雖然多才善謀、遠見卓識,只可惜遇主不淑,最終受到蠢笨如豬的主公曹爽牽連,竟淪落到被滅族的境地,實在是可悲的很。
桓范-人物簡介
桓 范(?~249), 字元則,三國時沛國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與王象等共撰《皇覽》 。延康元年(220)為羽林左監。明帝時曾任中領軍、尚書、 征虜將軍、東中郎將、兗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間任大司農,為曹爽謀劃,號稱“智囊 ”。司馬懿起兵討魏時,范勸爽挾魏帝到許昌,爽不聽。曹爽被司馬懿所殺,范亦被誅,著 有《世要論》12卷,或稱《桓范新書》 。
桓范-個人評價
敵得過司馬懿的詭計,敵不過曹爽的昏庸。
如果曹爽信得著他,天下也許根本就沒有司馬氏什么事兒了。司馬氏渭橋兵變的時候,中外一片混亂,形勢悔暗不明,大臣們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是清醒的,這就是大司農桓范。他當機立斷,搶到了大司馬印,斬關奪鎖突圍出了洛陽。司馬懿聽到他逃走的消息,跺著腳嘆息:糟糕了,要壞事,智囊走脫了。
蔣濟對司馬說:沒事兒,他自然很可怕,不過我看曹爽那個膽小鬼未必敢聽他的計謀呢。桓范到了亂成一團的曹爽軍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勢,并慷慨激昂的說到:這里到許昌,不到半宿,城中糧草足可以支撐好幾年。調動天下兵馬的大司馬印現在就在我手里!閣下還怕什么呢?
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著皇帝的旗號號令天下,國中的將領一看就知道該跟隨誰了!可是曹爽這個窩囊廢還是不敢,說了一句窩囊至極的話:現在不指望再掌權了,回家守著幾畝地當個富家翁總可以吧。桓范氣的哭罵:你父親曹真是個頂天立地的漢子,可是生下來的兒子怎么比豬還蠢啊!
后期在魏國被稱為智囊的記著是叫桓范,可惜曹爽這個蠢貨不聽他的建議,最后被司馬家族奪了政權,至于魯肅在臨江亭是約關羽,假意是設宴,其實是為了討要荊州,也就是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